周立波故里看山乡巨变

平安

<p class="ql-block">湖南益阳人杰地灵,近现代名人有“三周”---周立波、周扬及周谷城。周立波与周扬(原中国文联主席)同族同庚,均系1908生人,周扬为长还是立波参加革命的引路人;1928年周绍仪(立波)随周起应(周扬)到上海读习,后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1934年7月立波被保释出狱后,在沪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周扬时任党团书记;1937年秋,立波随周扬赴延安……。周谷城公则是1898生人,原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p> <h3>有说“三周”中,立波名气为大,其传世代表作有《暴雨骤雨》《山乡巨变》和《湘江一夜》等,曾两获当时社会主义阵营最高文学奖项一斯大林文学奖,他的小说清新秀丽,别具一格,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深为读者喜爱而闻名于世。现时的“周立波故居”,亦是益阳当地精心打造的第一人文景观。</h3><h3><br></h3><h3>己亥仲夏,十几大学老同学相聚益阳,工科男又熟悉文史的东道主学友D君,首推游览景点就是立波故居。</h3> <h3>1908年8月9日,周立波出生于益阳县邓石桥清溪村,对于家乡,他曾作诗“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凄凄。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h3> <h3>如今,这里有清溪流流,峦翠绿茵,山花烂漫,好一派绚丽祥和气象。</h3> <h3>田塍道旁,溪水、岩石、花草,清流潺潺……</h3> <h3>荷把锄头在肩上丨 清溪村地处益阳高新区,美女身后,可见常益长铁路的大桥墩,如今可是“村外高铁逐鸟啼”,好个山乡巨变哦!</h3> <h3>二、三华里的游人步道上,时有廊坊亭榭和背景雕塑,让游客歇息拍照留念。</h3> <h3>又逢一处山乡巨变场景,想象力丰富的老周,料他老难以想到后辈人会如此作派,穿红着绿,生活多样化吧。</h3> <h3>人美景美,益阳高新区里的清溪村风光如画。住在城市高搂大厦、钢筋混凝丛林中的我们,终归会再认识欣赏过往传统的宅院、馆舍、寺庙、小镇、村庄、邻里,祠堂……,这是我们民族传统和文明的传承。</h3> <h3>周立波五岁发蒙在这个乡村私学,他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做过祠堂小学的校长。“三周”文史大师都曾有过私塾族学的经历,周谷城所经更是长达八年,从另些大师的成长史,也不难找到此类痕迹。实践印证,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私塾族学对教育事业是挥发了积极作用的。</h3> <h3>周立波、柳青、赵树理和孙犁四位作家作品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作品的深度、广度、力度上还没有人能超越他们。赵和孙分别是“山药蛋”和“荷花淀”新流派的开山人和领军人;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和柳青的《创业史》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代表作,可登农村文学作品的经典殿堂。更有“南周北赵”之说。</h3> <h3>当我们穿过一大片荷塘,便能远眺到立波故居。这荷塘景色美醉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回头再来观赏吧。</h3> <h3>周立波故居,这幢祖传老屋,相传是周家祖辈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初建,经后辈完善逐步形成现在的格局。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土筑的围墙,崖山式小青瓦屋顶,东西对称式合院。</h3> <h3>周立波故居前,先来张我们班部分老同学合影。</h3> <h3>立波故居外东南侧,有尊周立波半身雕塑。</h3><h3>我们还是先从周立波文学巨著代表作说起:</h3> <h3>《暴风骤雨》是1946年周立波在东北工作深入生活开始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农民土改斗争,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部作品。1951年底《暴风骤雨》被选为新中国革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荣获该年度颁发的苏联斯大林文学奖金。随后又被译成英、法、俄和苏联各少数民族等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1959年,林蓝将《暴风骤雨》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1961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影片。</h3> <h3>《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h3><h3><br></h3><h3>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根据这部小说创作的同名连环画,也堪称经典之作。</h3> <h3>周立波五十年代在益阳与农民亲切交谈<br></h3><h3><br></h3><h3></h3><h3>1954年周立波回家乡工作,六年时光创作完成了《山乡巨变》。老屋的墙上挂着多幅照片,他下田干农活,晒谷坪里看秤……那种架势,跟普通农民无异。这样结识了数以千百计的干部群众,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因此获得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h3> <h3>走进立波故居合院前坪,迎面是湖南人所说的“堂屋”,一尊周立波青铜半身雕塑立在那,睿智又和蔼可亲的面容,使人肃然起敬。</h3> <h3>立波卧室一西厢第一间房。是周立波所分的正房,他的卧室。1928年,他与姚芷青在此完婚。50年代,立波将卧室兼作书房,将老木窗改为玻璃窗,以提高采光。在此,他创作了大量乡土文学作品。</h3><h3><br></h3><h3>周立波是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在乡期间任乡党委副书记,他的故居里还挂着当年益阳市委的任命书。</h3> <h3>周家灶屋。立波就是吃这口锅的饭,喝这方乡土的墨水,长大成长的……</h3> <h3>有几间房展示了当地所用农具。乡土大作家老周,同样是把农家好手。</h3> <h3>参观的嘉宾和文人墨客的留言题字展示……</h3> <h3>立波故居是“三间两搭厢”的格局。厢房与偏房之间,有狭长的天井相隔,天井东西各一个,西东厢两侧分别是故居陈列和生平事迹展示。</h3> <h3>这里地处洞庭湖区,房屋不是用泥砖砌成,除了整栋房屋的框架为砖石,大都是竹木结构。</h3> <h3>即房间的墙壁,是竹片编织为墙心,两面糊泥,然后再刷石灰,谓之“编竹夹泥”。这种典型的民居建筑,体现了湖区的民俗与风情。</h3><h3><br></h3><h3><b>周立波生平陈列展示概貌:</b></h3> <h3>周立波(1908一1979),人物雕像左侧是暴风骤雨、山乡巨变、被开垦的处女地(译著)……,右侧文字为其自拟墓志铭。</h3> <h3>周立波自拟的墓志铭:“死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子,一个洞庭湖边的居民。在生前,他唱过歌,他晒过太阳.他爱过人,他也和人打过架。他碰到过几次危险,在娘子关前,在九华山下。在这盈满了忧郁的酸辛的泪水.也迸发着庄严的战斗的火花的时代里。留在人间的他的记忆会很快地消亡,正和他的歌会很快地消亡一样。但是,他所歌唱的刚强和反叛,会更加壮旺;他所歌唱的美丽和真诚。会永远生存。” 何等地豪迈又朴实无华……</h3> <h3><b>前言和第一部分:</b><b>故乡成长。</b>周立波原名周绍仪,“立波”是他取“自由”的英文“liberty”起的笔名。少年立波天不怕、地不怕,乡亲们都叫他"凤蛮子",据传还有过“驱虎救猪”的故事,而受到村民的夸奖。</h3> <h3>周立波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无产阶级战士,中国人民的作家,一名集小说、报告文学、新闻通讯、文艺评论和翻译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作家。</h3> <h3>展示的,周立波少时就读的益阳县第一小学场景……。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影响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喜爱新文学。</h3> <h3><b>第二部分:走入上海。</b>立波曾三次走入上海。1928年春随周扬到上海,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h3><h3>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h3><h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周立波到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次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h3> <h3>获释后,他回到湖南益阳,没有依恋家园安逸,毅然第三次来到上海,从此将毕生精力献报予国。一次次的挫折,一步步地坚定;由一个农家少年,成为一名左翼战士;由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h3> <h3><b>第三部分:持笔从戎。</b>1937年,抗战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事迹。</h3> <h3>七七事变后立波奔赴前线担任战地记者,兼作美国作家史沫特菜女士和罗斯福总统亲信卡尔逊将军的翻译,在枪林炮火中几度穿越日军封锁线,走访八路军战区,写出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两本报告文学,生动地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共产党抗日队伍的勇武和将帅的风采展示世人。</h3> <h3><b>第四部分:人民作家。</b>周立波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与当时的中心工作有关,比如,《暴风骤雨》写土地改革,《山乡巨变》写农业合作化,《扫盲志异》写宣传扫盲,《山那面人家》写青年突击队……他的笔触关注的是在乡土环境下的人生现状,更执着于对乡村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述。</h3> <h3>周立波代表作曾被翻译成英、法等语种版本,在国内多次重版和再版,并流传海外前苏联、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被国际公认为"伟大的中国人民现代文学杰作"。</h3> <h3>周立波的作品演绎着乡土人生故事,有一种独到而全新的乡村叙事风格。有学者就认为:“当那个特定的时代渐渐远去之后,其作品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述与对生计问题的执着关注,便成了人们阅读他的作品的主要动力。人们常常抱怨当年某些作品没有生命力,是因为与现实配合得太紧所致。周立波却没有这种尴尬,他的作品至今闪烁着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光芒。”</h3> <p class="ql-block"><b>第五部分:永远怀念。</b>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五日,周立波因病去世,享年71岁。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国文联主席周扬致悼词,高度概括评价了立波先生光辉而有意义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周立波的作品被受无端指责和批判,《山乡巨变》更是被诬为大毒草,人之身心受到很大冲击。始于1978~79年,是为立波文学平反期,尔后业界对其展开深入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立波的孙女周仰之,在怀念祖父的第三篇文章《斯人已远》中,讲述了将消逝于历史烟尘中的时代故事,勾勒了周立波夫妇、周扬、林家兄弟、姚家姐妹等家族亲友的人生侧影。特摘选文中有关章节,用以结篇:</p><p class="ql-block">“祖父是个很有趣的人,回忆起他的故事总是那么生动而令我心生怀念,那就开始写吧。可是越写越不好‘玩’了,因为他们身后历史太沉重。”1973年,周立波从监狱获释后进入五七干校,13岁的周仰之被父母送到周立波身边以陪伴老人,一老一小独处数月。“因为是被隔离的状态,非常孤独,只有我和祖父两人可以说话。但是在那个情况下,祖父也没有表示出抱怨,他的内心很丰富,看到路人、一棵树就会问我猜猜背后有什么故事。和他在一起真是一点也不无聊,有时候干校放一场电影,我们两人早早去了,就能一直天南海北的谈话,他也不嫌我年纪小。”</p> <h3>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是水中君子,立波是人中君子。古往今来,有多少文豪曾留墨赞荷,最后借周谷城先生自传中的赏荷佳句,来观赏银城立波故里的这片荷塘美景吧:</h3> <h3>荷是水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平静的塘面,荷叶升起,像一把对天撑开的绿伞,又似一只遮阳的平面斗笠。</h3> <h3>荷花盛开之际,有的粉红,有的玉白,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迎风婆娑,轻盈袅娜,娇媚如凌波仙子。</h3> <h3>荷花往往高出荷叶,当阵阵清风吹来荷香,波动的水面使荷花与荷叶上下浮动,周围景色也不断变化,置身于这风吹荷摆的动景中,真使人情爽神怡。</h3> <h3>清溪荷塘,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h3> <h3>老同学们,下站银城桃江竹海再游起……</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谢您的关注浏览!</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