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岁月抹不去的痕迹</h1> <h3> 哈尔滨是个移民城市。随着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建设,先后有19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有33个国家的20多万侨民聚集这里,甚至一度超过了居住在哈尔滨的中国人的数量。大量侨民的涌入,不同信仰、多元文化的交汇,造就了哈尔滨独特的异国情调,教堂,便是其中标志之一。<br></h3> <h3> 当年,背景离乡来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的俄罗斯人先期建设的不是民宅,而是大量的教堂,建立起他们精神依托的家园。于是,一幢幢美丽的教堂在新市区的天际线耸立,早期的哈尔滨因此有了“教堂之城”的称谓。</h3> 圣母安息教堂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h3> <h3><font color="#010101"> 不远处是圣母安息教堂的钟楼,乌克兰建筑风格,1922年建。钟楼原为外侨新墓地入口。这是一个独立的别致的钟楼,钟楼与教堂主体分离布局,且和谐成一体。</font>美丽的教堂钟楼在绿树遮掩中,尖顶凌空,给人一种幽美宁静恬适舒旷的感觉。</h3> 教堂西侧的钟楼地上三层,砖木结构,对称布局,造型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挺拔向上,可惜的是顶部的洋葱头造型和十字架均被人为毁坏。<h3> 钟楼造型别具匠心,古朴、厚重。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为“文化公园”的西门入口。从下面这张老照片来看,原来还有高高矗立的围墙大门。</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圣母安息教堂又译为圣母升天教堂,亦称乌斯别斯卡亚教堂,距离圣母守护教堂2公里的东部,离南岗极乐寺不远。建于1908年,原为哈尔滨外侨新墓地入口。</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 教堂入口处门廊廊柱和格窗华丽而古朴,大门个性十足,屋顶为两层鼓座,其上面有一洋葱头式穹顶,现已毁掉。</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筑为砖木结构,平面为正方形,祭坛向外凸出。入口处有两个形体特异的柱墩支撑着十字相交的两个坡顶。礼拜堂两面开子母窗,里面的小窗做成罗马式风格的连续拱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的侧面</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的后面</p></font></h3> <h3> 道两侧长着高大的树木,主墙上爬满了攀缘植物,在夏天还很难见到教堂的真面目。</h3> <h3> 无论照片色彩多么浓郁,对比历史老照片仍然大为逊色,怎么也不能和她昔日的形象相媲美。</h3> <h3> 据说,哈尔滨教堂最多的时候有54所,虽然到现在余下的不足10座,但由哈尔滨教堂历史形成的教堂情结一直在这个城市里弥漫着。</h3> 圣母守护教堂 <h3><font color="#010101"> 圣母守护教堂,又称圣母庇荫教堂,始建于1922年,原址在果戈里大街,为木结构大教堂。老哈尔滨人喜欢叫它乌克兰教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30年在大直街上重修时改建为砖石结构。这座漂亮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出自于俄国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的手笔,由中东铁路当局出资修建。</font></h3> <h3> 1902年所建,应该算是哈尔滨现存最早的教堂了,教堂周边原来是俄国人的墓地,最初只有一座两米高的石制祈祷所。为了纪念日俄战争阵亡军人,1922年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东侧建了教堂,1930年又重建了一次,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拜占庭风格教堂。<br></h3> <h3> 这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建筑呈拜占廷式风格,端庄浑厚。现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所在地。</h3> <h3> 圣母守护教堂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则是它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巨大“洋葱头”穹顶,仿效了著名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的圆形穹顶。绿色调拱状圆形穹顶高耸入云,把异域教堂的建筑风格突显出来,既气派又厚重。</h3><h3> 穹顶下红色调圆柱形墙体上均匀开启的12扇设计精巧的上弧线采光窗,典雅精致。圣母守护教堂不仅是宗教建筑里的精品,更是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体现。<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p style="text-align: left;"> 从这张老照片来看,教堂建筑的外表和现在有很大的区别。</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h3> 旧时的圣母守护教堂,看看这张老照片,马路还是面包石的,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h3><font color="#010101"> 1958年后,中苏交恶,教堂的神职人员与信徒返苏,在哈俄侨日益减少。文革中教堂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东正教也停止活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看看这张大雪后的街道,那时的哈尔滨多么美,冬天也很美。现在大树没有了,有轨摩电车也没有了。</font></h3> 尼埃拉依教堂 <h3><font color="#010101"> 尼埃拉依教堂(基督教堂)是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的教堂。1914年由德国人倡议、中东铁路局和民间捐助建成。建筑师弗奥罗布设计,教堂规模小巧合理,原来为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现为</font>基督教礼拜堂,哈尔滨市基督教会。 </h3> 这个看似特别像积木里小房子的教堂,规模小巧合理、精巧别致,如同童话里的故事一样,吸引着路过她的人们不禁驻足细看。<br> <h3> 建筑外壁不设雕饰,以朴素尖拱代替花圆拱,保留倾斜屋顶钟楼和高耸入云的十字架。采用薄铁皮取代薄石板,用以减轻屋顶质量。教堂虽然不算大,但小巧的精致。</h3> <h3> 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沉重的雕花大门,各种花格组成的窗户,当阳光由彩色花窗射进教堂时,变幻闪烁的色彩,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和恍惚,神秘的气氛。</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次偶然,当我饭后散步路过这座教堂的门外,被教堂里传出的声音所吸引,伸长了脖颈向里观看,我被门口的教徒礼貌的让了进去。原来是教徒们再现一个圣经里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哈尔滨的教堂建设始于19世纪末,兴于20世纪2-30年代。据1936年统计,哈尔滨有东正教堂、基督教堂28座,天主教堂4座,伊斯兰清真寺3座,犹太教堂2座,天理教堂2座</font>. . . . . .</h3><h3><font color="#010101"> 这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是各国冒险家、流亡者、远征军和各色侨民的精神庇护所,每到祈祷的时刻,整个城市便笼罩在教堂此起彼伏的钟声之中. . . . . .</font></h3> 圣·索菲亚教堂 <h3><font color="#010101"> 历史上,哈尔滨这座教堂之城,在1932年到1942年的10年间,应该算是宗教活动的鼎盛时期。根据资料记载,哈尔滨曾有各种教堂54所之多,各种教派及各类建筑艺术在这里交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百多年前,中东铁路的修建,铺陈着沙俄的野心,也顺势舶来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理念,还有流行的建筑和音乐风格。 </font></h3> <h3>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道里水道街(现兆麟街)。它的前身原来是南岗懒汉屯一带的俄军第四东西伯利亚步兵旅的木结构随军教堂,1907年3月由哈埠巨商契斯恰科夫出资将其移至水道街。</h3> <h3> 1912年11月,契斯恰科夫又出资重建砖石结构教堂。1923年10月14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三次重建,1932年11月25日落成。该教堂为奥斯科尔科夫设计,可容2000人做礼拜。1934年,哈尔滨符拉季米尔神学院曾设在这里。</h3> <h3> 哈尔滨,这个原本中国化外的一个蛮荒之地,正是,由于历史的选择让它成为中东铁路的中心,当沙俄殖民者的皮靴,踏上这块女真人曾经渔猎生活过的蛮荒之地的时候,中东铁路的汽笛便唤醒了它抑制不住的躁动。<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八十年代的老照片</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复之前的<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family: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圣·索菲亚教堂</span><font color="#808080"><br></font></p> <h3></h3><h3> 于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便开始了它繁荣的崛起。一个被世界誉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美丽城市,就这样在中国的东北诞生了。</h3> <h3> 当铁路铺入了这座城市以后,哈尔滨也因铁路而改变了它的气质。 圣·索菲亚教堂整体形象深受拜占廷式建筑风格影响,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当时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曾经是哈尔滨的精神圣地。</h3> <h3> 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br></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span>圣·<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索菲亚教堂的钟声响起的时候,一群群栖息在钟楼里的鸽子扑棱棱飞向蓝天,这来自天堂的钟声把整座城市打扮得神圣而又庄严,城市所有教堂的钟声随之都会敲响起来。大凡此时此刻,外国侨民们无论他们在做什么,或者行走在街道上的都会就地停住,冲着教堂的方向在胸前划十字祈祷,待钟声过后再走,</span>那是非常神圣的一幕,他乡终究不是故乡啊。</p> 据说 “圣·索非亚” 意为 “神的智慧”,它承载的是东正教徒永恒的梦想。如今教堂里已没有了讲经台、信众席和唱诗班,遗憾的是2009年原来挂在教堂内的宗教绘画也被摘掉了。<br> <h3> 教堂巨大的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从大厅中央向上望去,是否感觉到由这4个大帆拱托起的如此巨大的带有宗教图案的大弯顶内墙面富丽堂皇而又高雅别致。</h3> <h3> 夜幕降临,大教堂周围的商店、建筑的灯光璀璨,犹如白昼,在灯光的衬托下,圣索菲亚大教堂显得更加神秘梦幻。下雪后的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简直就像一座梦幻古堡,白雪皑皑,仙气弥漫,犹如童话般的世界。</h3> <h3>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转眼就会烟消云散,而它们却是永恒的。如果肆意破坏那些经过了无数岁月才沉淀下来的珍贵遗产,这是对这座城市古老记忆的玷污,是对那些尘封已久岁月的抹杀。</h3> <h3> 它的砖瓦石木记载人类的历史文化,我们留不住每天的日月升降,但是我们可以保留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借以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这是一种信仰,对历史建筑的信仰。就向我们怀着敬畏的心对这个社会做过贡献的老人那样,虽然年老色衰但是风韵犹存。在满是沧桑的脸颊中体会他们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 有人说那时候的哈尔滨仿佛进行一场各国宗教和建筑艺术的博览,每到祈祷的时刻,整个城市沉浸在教堂或清脆或嗡颤的钟声中,仿佛一切就此凝固。<br></h3> <p> 早年,侨居在哈尔滨的诗人涅捷尔斯卡娅曾在她的诗中这样写道:“我经常从梦中惊醒/一切往事如云烟再现/哈尔滨教堂的钟声响起/城市裹上洁白的外衣/无情的岁月悄然逝去/异国的晚霞染红了天际……”</p> <h3> 如今,已听不见城市上空蔓延回响的祈祷声和钟声,只有城市上空那道由圆穹顶、帐篷顶、尖塔楼和金瓦重檐组成的天际线,还在重温着那场历史盛宴。也只有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鞑靼式的和黄瓦朱垣的建筑,还裹着巴洛克风格、土耳其风格和晚清风格的外衣,诉说着辉煌的过去。</h3>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h3><font color="#010101"> 在果戈里大街与革新街交口处,有一座结构十分独特的教堂,远远看去,有三个尖顶,中间高两侧低,右侧是钟楼,为巴洛克式帐蓬顶,中间为洋葱头,左侧比较低矮,尖顶上也托起一个洋葱头,三处尖顶上均有十字架。尤其是鲜艳的红色间以白色,棱角分明,个性突出。这就是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也称圣母无染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座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占地3000平方米。教堂内有圣画家萨得罗基尼的圣画和圣母像。</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历史老照片</span></p> <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它外观别致,体型复杂,墙面线角丰富,红白相间,前面钟楼采用帐蓬顶冠戴小穹顶结束,后面中厅用较大的洋葱头穹顶结束,构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建筑组合体,显示出高超的建筑水平。现名为圣母无染原罪教堂。</span><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哈尔滨,一座从铁轨上崛起的城市,一座中西文化合璧的城市,其近代城市艺术异彩纷争,教堂就是城市建设史上一厥华美的乐章。一条中东铁路,担在哈尔滨的肩头,两边一溜的珠玉,沿着铁路线一路汇来。哈尔滨,是它们中最明亮的一颗。在哈尔滨,铁路拉走了江边的小渔村,拉来一个风情万种的城市。</font></h3> <h3> 教堂给教徒们带来了精神慰藉,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现如今也是游人参观品读的地方,寄望那悠扬的钟声再次响起。气度恢弘,身姿伟岸的教堂是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城市兴衰变迁的见证,把哈尔滨点缀的更加漂亮更有韵味。<br></h3> 犹太新会堂 <h3> 犹太新会堂是一座典型犹太式建筑,外墙红白相间,装饰着尖劵柱廊,整体建筑带有阿拉伯建筑风格,方方正正的形状,几根大柱子顶着一个大圆顶,金色的穹顶托起一银色大卫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h3><h3> 但是在号称"东方莫斯科"洋味儿十足的哈尔滨,和历史上遗留下的雄伟或典雅的各种欧式建筑比起来,这座犹太老教堂实在是太普通、太低调了,以至于很多当地哈尔滨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p> 新会堂建于1918年,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会堂。位于与犹太总教堂邻近的埠头区斜文街88号(现哈尔滨道里区经纬街162号)。之所以被称为新会堂,是相对通江街犹太老会堂而言的。</p> 新会堂希伯来语称“别依斯-加麦尔德罗什”,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这座教堂为砖石结构,建于1918年。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 <h3> 哈尔滨曾经是上世纪远东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最多时候达到2.5万人,所以哈尔滨的犹太建筑很多。<br></h3> <h3> 哈尔滨解放后,犹太侨民于1950年前后陆续出境。犹太新会堂于1956年关闭,原址一度为哈尔滨市公安局俱乐部招待所。会堂屋顶上的圆顶曾被拆除,2004年重新修复,今辟为“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h3> <h3> 现在的新会堂是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纪念馆。里面陈列了大量照片和模型,展示了上个世纪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一座很有意义的展览馆,非常值得一看。</h3> 犹太老教堂 <h3> 百年犹太老教堂,通江街82号,老会堂音乐厅,曾经的犹太老教堂,始建于1909年,旧时哈尔滨犹太人活动中心。楼顶的六角星叫大卫王星,以色列建国后将它放在以色列国旗上,因此成为了以色列的象征。华美庄严的西方建筑,逾越百年的古老教堂,历史的轮回让人感慨:百年前西洋音乐就是从这里进入中国的。<br></h3> <h3> 哈尔滨犹太总会堂旧址是当年犹太人在此聚居所留下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哈尔滨犹太总会堂,也叫老会堂,这曾是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哈尔滨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犹太丧葬互助会和《犹太生活》编辑部的办公地。</h3> <h3> 整个建筑为二层砖石结构,呈拉丁十字形,门窗饰以圆拱和尖拱,屋顶有大小错落的两个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建筑十分精美,为典型的犹太建筑风格。</h3> <h3> 犹太人在当时的俄罗斯到处受排挤,子女上学也受到歧视,而哈尔滨这条铁路的修建和通车,让这些在漫长的岁月里四海漂泊的犹太人,终于在远东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块栖息的乐土。到了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为了躲避德国人的屠杀,迁徙到俄罗斯,进而来到中国哈尔滨。</h3> <h3> 我过去拍摄的建筑外表是红顶红漆,现在变成了绿顶黄漆,少了几分洋气,也少了几分典雅。对比老照片又有一番韵味。</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1931年大火前的历史老照片</font><br></p> <h3> 建筑凝结历史的痕迹,</h3><h3> 记刻城市的年轮。<br></h3><h3> 一座建筑,印证一个城市的历史;<br></h3><h3> 一幅照片,凝固历史的瞬间; <br></h3><h3> 一次驻足,跨越时空百年。<br></h3><h3> 因为信仰,她悄然而至;<br></h3><h3> 因为艺术,她蜚声中外;<br></h3><h3> 因为友谊,她巍然屹立。<br></h3><h3> 历史的钟声,叩响岁月的记忆;<br></h3><h3> 往事如烟,依稀可见她昔日容颜;</h3><div><h3> 岁月流转,她已是沧桑巨变百年。</h3></div> 鞑靼清真寺 <h3><font color="#010101"> 鞑靼清真寺,又名土耳其清真寺,位于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始建于1906年,1922年重建(这年是鞑靼人归信伊斯兰教1000年),据说是鞑靼人在远东地区的唯一遗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高耸的尖塔是伊斯兰寺院的重要标志,不论寺院的规模大小,每座必有,少则一个,多则数个,做对称处理。清真寺塔顶有一个开放的亭子,尖端呈现锥形直指蓝天,寓意着清真寺犹如天和星月一样圣洁。亭子是阿訇作礼拜诵经的,俗称邦克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该建筑的艺术处理上,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它的入口处在门厅的顶部建有一个细而高的,带有收分和分节,近似于圆锥体的光塔。这种光塔造型奇特,源于阿拉伯。塔下为建筑的主要入口,重点突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是,正殿之上建有一个不带鼓座的,有拜占庭遗风的中央大穹顶,形成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构成垂直轴线。穹顶和光塔一前一后,塔身峭拔、挺立,穹顶雍容夺目,充满蓬勃的生命力。</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font color="#010101"> 白色的鞑靼教堂——在哈尔滨的鞑靼人属伊斯兰教逊尼派,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清真寺,鞑靼清真寺开始建于1906年,1922年,为纪念鞑靼人归信伊斯兰教一千年,1923年进行了一次重修。这座清真寺的建筑形式很特殊,不同于一般的清真寺,其颜色以白色和咖啡色为主,不像其他清真寺是兰色。 </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 从历史上来看,按照哈尔滨华洋分治的传统,这座鞑靼清真寺当年是外国穆斯林在使用,中国穆斯林有自己的道外清真寺(滨江清真寺)、香坊清真寺等等,也都是百年老寺。</h3> 圣·伊维尔教堂 <h3> 座落于道里军官街(现霁虹街)的圣·伊维尔教堂始建于1908年,是折中主义风格建筑。教堂气势磅礴,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球形尖塔直耸云天,十分壮观。当初是为在义和团运动和日俄战争中毙命的俄军将士亡灵祈祷的教堂。</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 据说,当时很多的阵亡官兵的尸骨就埋在教堂外面,并且在教堂的外墙上还刻有阵亡者的名字。不过后来教堂被破坏的很严重,只有主体建筑保存下来,那些阵亡者名录也就看不到了,一直被淹没在一片楼房之间。</h3> <h3> 2017年哈尔滨火车站开始改造,作为北广场的配套改造项目才得以修缮。成为哈尔滨城市老建筑的新亮点。</h3> <p> 教堂顶端的一个个“洋葱头”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气候寒冷,冬季较长,陡峭的尖塔可以避免建筑上的积雪;另外,就是“洋葱头”象征着一支支燃烧的蜡烛(火焰),从人间虔诚地向上帝举起,也是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p> <h3> 1934年,哈尔滨市区内的教堂还开设了救济性质的“谢拉菲姆”民众食堂,并在各区设立了四所孤儿院。现在只有圣·伊维尔教堂是现存宗教建筑中惟一还保有附属建筑的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无法复原的门上壁画</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历史老照片</span></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修复之前的教堂内部,宗教壁画都已不复存在,恢复的难度极大。</p></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历史老照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穹顶壁上的宗教油画栩栩如生</p> <h3> 被破坏的教堂建筑惨不忍睹,风霜雨雪的吹打中仍然坚韧的挺拔了几十年。</h3> <h3> 尽管沧桑巨变,老建筑只要存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岁月发出的回音,是历史永远抹不去的痕迹。<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旧貌换新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font color="#010101"> 一个世纪以前,当异域的物质与文明沿着铁路与河道向哈尔滨弥散的时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随着来自30多个国家各种肤色的探险家们,沿着中东铁路切入到这片寂静的荒原腹地,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诞生了这座“教堂之城”。 </font></h3> 圣·尼古拉大教堂 <p> 我们大家都知道哈尔滨那座很有名的圣·尼古拉东正大教堂,其实那是一座“旅行者教堂”,外国流亡者下了火车以后,向南望去就能看见高坡上的那座教堂,他们会停下来在胸前画十字,并喃喃的祈祷,祈求上帝,保佑他们旅途平安,能够早日回到自己的家园。这是相当悲壮的一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p> 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又称中央寺院,原址在现红博广场,1899年10月13日动工修建,1900年12月18日举行竣工祝圣仪式。该教堂是一座古典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以规模宏伟,造型美观,建筑精巧而闻名于世。其设计师是圣彼得堡的波德列夫斯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 1922年哈尔滨教区成立后,成为主教所在地大教堂。1931年麦佛季死后,尸骨就葬在这个教堂之下。1933年9月,增修伊维尔小礼拜堂。历任神职人员是司祭茹拉夫斯基、鲍格达诺夫、大司祭佩卡尔斯基、维克多罗夫和司祭福季。喇嘛台1966年“文革”中被毁。</h3> <h3> 这是2008年在伏尔加庄园景区复建的<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family: sans-serif;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圣·尼古拉大教堂。</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 <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幸好还有索菲亚等一些建筑尚存,证明哈尔滨曾经是一个东方教堂之城,证明我们并不虚妄。</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然而历史是不能够复制的,精美的复制品虽然以假乱真却无法承载历史。</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革中被毁时的情景</p></font></h3> <h3> 解放后,由于我国与苏联关系密切,仍然有大量俄罗斯侨民居住在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成为这些俄罗斯侨民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大直街被哈尔滨市民称为“龙脊”,而坐落在大直街中心位置的圣·尼古拉教堂也自然影响着哈尔滨市民的日常生活。</h3><h3> 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大量俄罗斯侨民回国,东正教也在哈尔滨日益衰落。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西式风格、沙皇背景的圣·尼古拉教堂自然成为“破四旧”的众矢之的。</h3><h3> 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开始拆除圣·尼古拉教堂,但因教堂结构的牢固,红卫兵不得不动用各种工具以及消防车、卷扬机,直到8月24日早晨才将教堂彻底拆毁。教堂内的文物也多被毁坏或散失。</h3> 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 <p> 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位于东大直街211号,原为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波兰天主堂),是一座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p><p> 这座教堂很高,塔尖高51.6米呢。整个建筑看起来不像是个老教堂,因为是2004年重建的,是黑龙江最大的天主教堂,成为哈尔滨城市建筑一景。</p><p> 新建的教堂虽然富丽堂皇,但总觉得它缺少历史沧桑感,没有建筑厚重感。进到教堂里边大厅可以看到一幅“最后的晚餐”油画,天花板上也贴着很多耶稣的画像。</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史老照片</p></font></h3> <h3> 20世纪初,参与建筑中东铁路的波兰侨民有3000余人,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1906年,波兰教徒集资在哈尔滨南岗东大直街建造斯坦尼斯拉夫天主堂,1907年落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 文革时期被红卫兵占用,风格独特的钟楼被推倒,管风琴也被毁掉。1967年,本来的钟楼处被加盖了四层楼房,后面的礼拜堂也被隔为三层,变成为71中学。</h3> 圣母报喜教堂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 圣母报喜教堂位于警察街(现友谊路)的凯莱酒店旁边,初建于1903年。1908年2月,一场大火将原木结构教堂焚烧殆尽,5月又建一临时教堂。1930年9月14日第三次修建砖混结构新教堂,1940年月14日举行竣工祝圣仪式。</h3><h3> 该教堂为图斯塔诺夫斯基设计,呈拜占廷式风格,可容纳1200人,是为了纪念贞女玛丽亚借圣灵受孕而生耶稣的一座教堂。</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h3>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哈尔滨曾是教堂之城,</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当年</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随着</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圣母报喜教堂</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的钟声响起,全城教堂的钟声也随着响起,信徒们在这里涤荡心灵,虔诚仟悔,祈求平安,那是多么动人的景象啊。</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历史老照片</font></p> <p style="margin-right: 8px; margin-left: 8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medium;=""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font color="#010101"> 如今,人们只知道哈尔滨有一个索菲亚大教堂,岂不知,哈尔滨圣母报喜教堂,在当时才是远东地区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与她的合影照片。</font></span></p><p style="margin-right: 8px; margin-left: 8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medium;=""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font color="#010101"><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她经历了几场火灾,也经历过水灾,“三建三毁”,虽然在坎坷中重生,然而最终难逃厄运,</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1</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970年被拆毁毁</span></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font color="#010101">于人祸。</font></span></p> 哈利路亚教堂 <h3> 哈利路亚教堂位于哈市香坊区油坊街147号,始建于1998年11月11日,2000年8月29日竣工落成。该教堂有三层楼,一次可容纳3000多人聚会,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基督教活动场所。哈利路亚教堂是一座东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交融的当代哥特式建筑,气势宏伟。</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施正威 • 拍摄于哈尔滨</p></font></h3> <h3> 哈尔滨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到现在城市的年龄也不过一百多岁。比某些仍然健在的百岁老人还年轻。若要比起南京和西安那样古老的城市,更不知道要晚上多少辈。总之,哈尔滨,应该是近代城市史上的一个奇迹。</h3><h3> 毋庸讳言,是中东铁路的铺建,催生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诞生。在这座城市的开埠之初,有趣的模样和亢奋的状态,有点儿像一个中外合资的大项目,而参与项目中的外国人几乎占去了全城市民的二分之一还要多一点。</h3><h3> 特别要提示的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是俄国人。这些形形色色的俄国侨民,真的是五行八作,各种人材都有。其中也不乏一些学者、文学批评家、作家和诗人。虽然我们不可能洞察到他们这些人的内心在想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外国侨民是这座城市之规划、设计、建设大军当中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h3><h3> 具体地说,他们的到来,不仅仅使城市的街头充满了浓厚的皮鞋油味儿,和刺鼻的香水味儿,而且,更使得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艺术、体育,包括宗教,时装,甚至市井上流传的玄疑传说等等,都蒙上了一层华丽的欧陆色彩。比如,当年的那些俄国侨民在思乡情感的驱动之下,在哈尔滨修建了50多座教堂。尼古拉教堂、圣母报喜教堂和索菲亚教堂等等。</h3><h3> 这样一来,哈尔滨也因此得了一个“教堂之国”的称号。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来的时候,不仅让那些流亡异国他乡的俄国侨民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慰藉,而且,这钟声荡进当地中国人的心灵里,也引起了一种圣洁的享受和美好的记忆。</h3><h3> 再如,哈尔滨人之所以喜欢喝啤酒,而且在全国,哈尔滨的啤酒销售量一直名列前茅。其重要的诱因,就是与这座城市生产啤酒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哈尔滨最早的几家有名的啤酒厂,像乌鲁列夫斯基啤酒厂、梭忌奴啤酒厂和维沃瓦列啤酒厂,多是俄国人和波兰人开办的。可以自豪地说,哈尔滨的啤酒以其品质优良,味道甘醇,在全国众多的啤酒爱好者当享有极佳的口碑。因此,有人称哈尔滨是一座“啤酒之城”。</h3><h3> 还有,在1908年的4月份,紫丁香刚刚绽放,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将俄国阿穆尔铁路第二营管弦乐团调入哈尔滨,成立了“哈尔滨(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有文化的人称它是“远东第一交响乐团”。从此,那里成了众多流亡到哈尔滨的俄国艺术家施展才华的艺术圣殿,并上演了多部世界名剧,像《天鹅湖》、《黑桃皇后》,《卡门》、《浮士德》、《费加罗的婚礼》,等等。</h3><h3> 因此,一个法国记者撰文称,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当然,更多的人称哈尔滨是“远东的莫斯科”和“东方的小巴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