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当摄影人渐渐地从浮躁与困惑中走出,从功利与虚名中解脱,从被所谓的“艺术”的枷锁中挣脱,从必然世界步入自由世界,从无知走向无限,将摄影活动成为自觉的精神需求,淡泊人生的一种。那么在取景器后面的那双眼睛就会发现世界是那么地绚丽与奇妙,随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生灵与物质有那么多的共鸣与和谐,拥有同样的善良与无争。</h1><h3> 摄影/及保山</h3><h3> 图文编辑 /中视广角</h3> <h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昆虫也不例外,瞧这小家伙正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路标”。▼</h1> <h1> 瓢虫的习性就是喜欢“顺杆儿爬”,爬到走投无路了便开始振翅起飞。但是它在这里已经转着圈的来回爬了N次,就是找不到绝路的地方,它实在不耐烦了便开始半路起飞。▼</h1> <h1> 每逢夏季来临,在水塘里经常见到它的身影。在河北老家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很不错的绰号“打香油的(意思是卖香油的)”,因为它身上散发着一股特殊的香味儿。▼</h1><h3></h3> <h1> 微距世界很美丽,因为微距可以放大微观世界,获取的是我们日常视觉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更有视觉冲击力。一旦走进神奇的微观世界,你会感到十分奇妙,如果再加上一点创意就会让整个照片看上去更加生动有趣。▼</h1> <h1> 微距摄影的难点在于昆虫活动有季节性、活跃期,不可能每次去都有新的发现,掌握不好规律也有可能空手而归,所以需要耐心和很强的观察能力。▼</h1><h3></h3> <h1> 当我透过微距镜头瞄准这些小生灵时,不由得惊呼起来,那种平生少见的可爱,让我激动不已。▼</h1> <h1> 蝴蝶是自然界美丽的昆虫,它以优美的身姿,轻盈的体态,深深惹人喜爱,它飘舞于花丛之中,溪畔泉边,被人们喻为“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它以自身的斑蓝色彩,点缀着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然而当美丽的蝴蝶与皇工世家传承几百年的花丝镶嵌工艺结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美!</h1> <h1> 七星瓢虫是昆虫大家庭中漂亮迷人的一族。顾名思义,它形如柔润的圆瓢,红色的弧壳上缀七颗黑亮的斑点。七星瓢虫,不仅形体优美别致,它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有智慧的虫类之一。我们单独看看它的爱情表现,就足以称之为人类的良师了。</h1><h3></h3><h1>这样的七星瓢虫有一种独特的本领。在青春期,它会不停飞越山川草木,四处寻找。直到找着一处光线充足、肥沃松软的土地,才停下来。这时候,七星瓢虫便开始用那坚硬的爪子向身后刨土,挖出一个自己足以藏身的洞。完成了这一浩瀚的工程,它才慢慢地抽身而退。<br>原来,七星瓢虫深挖洞,并不是为了广积粮,更不是为了繁衍后代。它是在洞穴播种自己带来的种子。七星瓢虫把种子放入洞中之后,就开始往洞里填土,直至覆盖得严严实实。<br>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风吹日晒,雨露滋润,森林里气象万千,瞬息万变。不管是天高气爽阳光明媚,还是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七星瓢虫始终悄然藏在附近的树叶下,静看风起风落云卷云舒。<br>奇迹终于发生。当初七星瓢虫在土里埋藏种子的地方,冒出了一棵绿芽。绿芽很快便长成一棵小苗,小苗茁壮成长,不久便长成了一棵小小的果树。果树蓬勃生长,只三个月,就结出了像樱桃一样红彤彤的果实。<br>人类不得不惊叹七星瓢虫播种收获的智慧。它们居然懂得,为了吃到可口美味的食物,必须亲自动手去种植,同时需要等待漫长的几个月。<br>更可贵的是,果实完全成熟,七星瓢虫飞到果树上面,精心挑选了一粒最红最美的果实,摘下抱起,带着甜蜜飞翔。我们最终看到,七星瓢虫捧着自己精心种植的最美最甜果实,将其敬献给它最钟情的另一只七星“白马王子”。▼</h1><h3></h3> <h1> 斑衣蜡蝉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除了最爱的臭椿和香椿外,葡萄、苹果、海棠、山碴、桃、杏、李、花椒、香椿、刺槐、楸、榆、青桐、悬铃木、枫、女贞、合欢、杨树也都是他的食物,所以在河北一些地区,每年四月香椿树发芽时,斑衣蜡蝉的卵就会开始孵化。斑衣蜡蝉的若虫共有4龄,刚刚孵化时是白色,过不多久若虫就会变成黑色,上面装点着许多白色小点。若虫们喜欢聚集在叶子的背面或嫩茎上,用针一样的口器插破植物表皮吸取汁液。斑衣蜡蝉的若虫很警觉,一感觉到有敌人经过就会慢慢移动到叶子的另一面,虽然不能飞,但是它们的弹跳能力强,稍受刺激就会一下子弹跳到很远的地方。到了4龄,若虫们的体色再次发生变化,他们会抛弃暗沉的黑色换上鲜红色并点缀着黑白斑纹的外衣,可能是为了迎接即将开始的羽化。▼</h1> <h1>这是一朵几乎存在我们视线之外的小花,是一种我们未曾用心感知的生命。借助老蛙60微这样一个镜头,我们看到了小花的五彩姿容、盎然生机。”我很欣赏著名摄影评论家陈晓琦在画册序言中的这句话。微小的生命,平凡而又坦然,它倔强着自己的生命过程。▼</h1> <h1> 自然于心,是疲惫后的一抹绿意。</h1><h3></h3><h1> 自然于情,是不经意间弄死小虫后的伤感。</h1><h1> 自然于记忆,是花落子规啼的灵动。<br> 自然于禅意,是谈笑无还期的淡然。<br> 无论是盛夏光年,还是落叶知秋。<br> 它就在我们身边相伴无言,情暖红尘……<br>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皆由一个缘字而起。缘分是一根与命运纠缠的丝线,偶然的相遇,蓦然的回首,便是彼此的一生。佛曰: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静,则佛土净。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心的旅程,去繁化简才能返璞归真。非人生如此,天下物皆然。▼</h1> <h1> 蝴蝶的幼崽被禁锢在厚厚的高强之中,与世隔绝的空气埋藏了另一番新生的天地,那是一个需要冲破了枷锁才会被发现的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缤纷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的时候,我们可曾知道它在美丽生命的前一秒与死神做了怎样巨大的斗争!▼</h1><h3></h3> <h1> 微距摄影是一门艺术,在近距离捕捉物体并按下快门定格下一张张精彩瞬间,变成图像,一切都很完美。微距摄影重要的是细节和色彩的把控。▼</h1><h3></h3> <h1> 在大火面前,蚂蚁们紧紧相拥,围成一个团,最外圈的蚂蚁在烈火噼里啪啦地燃烧中化为灰烬,却挽救了圈里面不少同胞的性命。这个故事让我记忆很深,对蚂蚁也产生了莫名的好感。觉得蚂蚁不仅聪明团结,而且勇敢无私。蚂蚁这样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无畏精神值得人类深思,然而这世间没有多少人会在乎一群蚂蚁的举动,更不会低首向蚂蚁学习的。毕竟,蚂蚁只是没有思想意识的动物,那么瘦,那么小,只要轻轻一弄,就可以让它魂飞魄散。所以蚂蚁的故事再有意义,都不会让太多人时时放在心底。▼</h1><h3></h3> <h1> 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 而仓皇退却、逃走。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而求生。</h1><h3></h3><h1>瓢虫之间还有一种奇妙的习性:益虫和害虫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干扰,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传统习惯,因而不论传下多少代,不会产生“混血儿”,也不会改变各自的传统习性。▼</h1> <h1> 跳蛛体长多数不超过15毫米。体多短粗而稍扁平,步足粗短强壮,善蹦跳,因而得名。跳蛛科是蜘蛛目中最大的科,全球约有300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热带和亚热带种类较多。分布在中国南方的种类和数量都多于北方。跳蛛科8新种,提供了详细的描述。模式标本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h1><h3></h3> <h1> 象鼻虫的雌虫在产卵前,往往会以吻端之囗器在植物之组织上钻一管状洞穴或横裂,然后再把卵产于组织内,有部份种类能以孤雌生殖方式絮衍后代。它的整个寿命只有三个星期,但成虫只需活几个星期就可以不断地产下4代甚至更多的后代。▼</h1> <h1> 有两只蚂蚁非常不幸,误入玻璃杯中。<br>他们慌张地在玻璃杯底四处触探,想寻找一个缝隙爬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现,这根本不可能。<br>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登。看来,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路径。 <br>然而,玻璃的表面实在太光滑了,他们刚爬了两步,便重重地跌了下去。<br>他们揉揉摔疼了的身体,爬起来,再次往上攀登。很快,他们又重重地跌到杯底。<br>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要爬到杯口了,可惜,最后一步却失败了,而且,这一次比哪次都摔得疼。<br>好半天,他们才喘过气来。一只蚂蚁一边揉着屁股,一边说:“咱们不能再冒险了。<br>否则,会摔得粉身碎骨。”另一只蚂蚁说:“刚才,咱们离胜利不只差一步了吗?”说罢,他又重新开始攀登。<br>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攀登,他到底摸到了杯口的边缘,用最后一点力气,翻过了这道透明的围墙。 <br>隔着玻璃,杯子里的蚂蚁既羡慕又嫉妒地问:快告诉我,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br>杯子外边的蚂蚁回答:“接近成功的时候可能最困难,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赢得胜利。”<br>杯子里的蚂蚁受到启发和鼓舞,不再惧怕被摔疼,也重新开始攀登,最终爬出了玻璃杯,与另一只蚂蚁会合。<br>而小蚂蚁之所以能不放弃,重要的因素是它拥有必胜的信念,在挫折中坚守必胜信念,就一定不会丧失坚持的力量。<br>最后,送给大家三句话:<br>第一句话:你的责任就是你的方向, 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资本, 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运。<br>第二句话: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h1><h3></h3><h1>第三句话: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 机会是属于开拓者的, 奇迹是属于执著者的! 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你若想做,总会找到方法。▼</h1> <h1> 有两只蚂蚁非常不幸,误入玻璃杯中。<br>他们慌张地在玻璃杯底四处触探,想寻找一个缝隙爬出去。不一会儿,他们便发现,这根本不可能。<br>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杯壁向上攀登。看来,这是通向自由的唯一路径。 <br>然而,玻璃的表面实在太光滑了,他们刚爬了两步,便重重地跌了下去。<br>他们揉揉摔疼了的身体,爬起来,再次往上攀登。很快,他们又重重地跌到杯底。<br>三次、四次、五次……有一次,眼看就要爬到杯口了,可惜,最后一步却失败了,而且,这一次比哪次都摔得疼。<br>好半天,他们才喘过气来。一只蚂蚁一边揉着屁股,一边说:“咱们不能再冒险了。<br>否则,会摔得粉身碎骨。”另一只蚂蚁说:“刚才,咱们离胜利不只差一步了吗?”说罢,他又重新开始攀登。<br>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攀登,他到底摸到了杯口的边缘,用最后一点力气,翻过了这道透明的围墙。 <br>隔着玻璃,杯子里的蚂蚁既羡慕又嫉妒地问:快告诉我,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br>杯子外边的蚂蚁回答:“接近成功的时候可能最困难,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丧失信心,谁就可能赢得胜利。”<br>杯子里的蚂蚁受到启发和鼓舞,不再惧怕被摔疼,也重新开始攀登,最终爬出了玻璃杯,与另一只蚂蚁会合。<br>而小蚂蚁之所以能不放弃,重要的因素是它拥有必胜的信念,在挫折中坚守必胜信念,就一定不会丧失坚持的力量。<br>最后,送给大家三句话:<br>第一句话:你的责任就是你的方向, 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资本, 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运。<br>第二句话: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br>第三句话: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 机会是属于开拓者的, 奇迹是属于执著者的! 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你若想做,总会找到方法。▼</h1><h3></h3> <h3><br></h3><h1> 微距摄影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只要你足够善于观察,就能在任何地方发现丰富的拍摄题材。▼</h1> <h1> 象鼻虫的雌虫在产卵前,往往会以吻端之囗器在植物之组织上钻一管状洞穴或横裂,然后再把卵产于组织内,有部份种类能以孤雌生殖方式絮衍后代。它的整个寿命只有三个星期,但成虫只需活几个星期就可以不断地产下4代甚至更多的后代。▼</h1> <h3>万物皆有灵,仿若尘埃。昆虫在我们人类眼中是如此的精灵可梦,我们呢?何尝不是如此,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请一起用真心来呵护!往来之间,因果关系,爱自己,爱自然▼</h3> <h1>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朝将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br>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时,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br>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知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br>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br>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这便是金蝉脱壳的故事。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br>“金蝉脱壳”的故事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h1><h3></h3> <h1>象鼻虫的雌虫在产卵前,往往会以吻端之囗器在植物之组织上钻一管状洞穴或横裂,然后再把卵产于组织内,有部份种类能以孤雌生殖方式絮衍后代。它的整个寿命只有三个星期,但成虫只需活几个星期就可以不断地产下4代甚至更多的后代。▼</h1> <h1> 很多刚接触微距的朋友,单纯追求放大倍率,镜头上接圈、近摄镜啥的一大堆,恨不得钻到虫子肚子里去。难道微距摄影就是一味追求放大倍率吗?明显不是,除非您是搞科研的。那微距摄影到底要表达什么?怎么构思?拍好的标准是什么?邢海波老师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构思:第一,把虫当虫拍,拍出细节,拍出质感,拍出虫子的生物特性,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神奇;第二,把虫当风景拍,拍出美感,拍出韵味,拍出生态美,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第三,把虫当人拍,拍出情趣,拍出人生,以虫喻人,展现人性百味。前两个相对容易,大家拍摄一段时间,掌握一定技巧,积累一定经验,就不难实现。第三则比较难,是微距摄影更深魅力所在。▼</h1> <h1> 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岂止是人呢,蜗牛也知道往高处走哟。带着壳的,大大的屁股就像一座小山似的屹立着,躯体和头伸向前方,两根触须直挺挺的,呈“V”字形,像路由器的天线,全方位的在捕捉着能够感觉得到的一切。在我蹲下身子之前,它好像还在向前移动着,此刻却一动也不动了,跟个雕塑似的。我看着它,它可能也在看着我。我对于它来说,或许就是个入侵者。不动,就是在判断我会不会伤害它。▼</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