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坐落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处鸣沙山的悬崖上,石窟南北长一千六百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五十米,现存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余米,彩塑两千四百一十五身,飞天塑像四千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与山西省云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br></h3><h3>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br></h3> <h3>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有一个叫乐樽的和尚云游到鸣沙山下,这时正值黄昏,太阳就要沉落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之中了,他又饥又饿,茫然四顾,在向东方远望时,忽然看见三危山高耸的峰顶在夕阳的映照之下,金光闪闪,好似有千佛在其中显现。和尚一下子被这奇妙的景象惊呆了,欢喜万分,立即顶礼膜拜,并许下了造窟的誓愿。他随即化缘,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向了四面八方,于是就有许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后来又有一个叫法良的禅师,在乐樽开凿的洞窟旁边又开凿了一窟。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无法弄清最早开凿的究竟是哪两个洞窟了,因为到唐代时候,这里开凿的洞窟已经有一千多个了,因此人们会把莫高窟称为"千佛洞"。<br></h3> <h3></h3><h3></h3><h3></h3><h3></h3><h3> 莫高窟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9年七月的一天我来到了神往已久的莫高窟。<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参观莫高窟之前,必须首先在数字展示中心看两部时长各20分钟的主题电影、球幕电影,提前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识。<br></h3><h3> 电影《千年莫高》用富有感染力的电影艺术语言,史诗般高度凝练地为观众呈现出敦煌莫高窟延续至今1600余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示出一副波澜壮阔、恢宏壮观的历史画卷,使观众在参观洞窟之前对丝绸之路的形成、佛教东传、敦煌莫高窟的营建等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还能使观众认识和领悟敦煌莫高窟巨大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带给观众穿越时空的心灵碰撞。
《梦幻佛宫》球幕电影是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最大的看点,这种特殊的球幕技术常被天文馆、科技馆用来播放天文科普片。用球幕电影手法展示璀璨绚丽的莫高窟佛教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18米直径,500平方米超大球形荧幕、鱼眼镜头拍摄的180度超视角逼真画面以及全方位立体声的音响效果使观众恍若置身于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之中。精美的塑像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细节纤毫毕现!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和叹为观止的精彩景象将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震撼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br></h3><h3> 从莫高窟的数字中心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后我走进莫高窟。<br></h3><h3></h3><h3></h3> <h3> 我们持有的A票可以参观八个洞窟,首先走入的是323窟。<br></h3><h3> 第323窟是一个初唐洞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型顶的小窟,南侧为324窟,北侧为325窟。前室及甬道的表层壁画均为西夏时重绘。后室(主室)平面方形,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四披各画千佛22列。正壁(西壁)平顶方形龛中的塑像为清代重塑,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像,南北两侧塑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窟中龛顶、窟顶及其他三壁上的壁画多为初唐原作,南北两壁画佛教史迹画、东壁窟门南北两侧画戒律画。<br></h3> <h3></h3><h3> 323窟西壁佛龛</h3><h3><br></h3><h3> 张骞出使西域图位于北壁西侧,共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有清晰的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1、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内有两个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画帝王、臣属持香炉或笏拜谒。2、皇帝骑在马上,左右臣属八人,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3、张骞行进在途中。4、远处有一城廓,二和尚立于门外,城内有佛塔。<br></h3> <h3> 张骞出使西域图<br></h3><h3><br></h3><h3> 张骞到了当时的西域诸国,了解了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状况,并把西域的物产带回了汉朝,同时也把汉朝的先进文化和丝绸介绍到了西域诸国,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敦煌在丝绸之路上不仅仅是咽喉要道,同时也发挥着丝路贸易集散地的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br></h3> <h3></h3><h3></h3><h3></h3><h3> 石佛浮江<br></h3><h3><br></h3><h3> 西晋石佛浮江故事位于南壁西侧。在《高僧传》里有对此故事的记载:313年(西晋建兴元年),在吴凇江沪渎口,渔夫遥见两石佛漂游水上,以为是海神,延请巫祝迎接,弄得风涛骤盛,渔夫骇怕而返。当地道教徒以为此乃张天师之像,再设醮坛迎接,风浪不减。后来吴县佛教徒朱膺斋戒沐浴后和东林寺僧人及佛教徒数人到沪渎口,向石佛稽首唱赞歌,风浪遂静。两个石佛浮江而至,佛像背后各有铭志,一名“维卫”,一名“迦叶”。朱膺等人立即以船接迎,小舟远载两石佛像入通玄寺。</h3><h3> 此窟南北壁画佛陀胜迹和佛教史迹画,东壁门两侧的戒律画,都占据了本窟最显著的位置,毫无疑问它们是本窟壁画中的主要题材。这些佛教史迹画和戒律画,在国内诸石窟的雕刻和绘画中均不多见,莫高窟壁画中所绘也极为罕见。<br></h3><h3> 从323窟出来,导游带我们往北走,参观莫高窟最大的洞窟一16窟。</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藏经洞
</h3><h3> 16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面积达268平方米。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h3><h3> 但当时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王圆箓
照片拍自敦煌博物馆</h3><h3></h3><h3></h3> <h3> 王圆箓居住的三清宫<br></h3><h3><br></h3> <h3>斯坦因和莫高窟16窟</h3><h3> 敦煌发现藏经洞的事情,不仅国内民间传开,而且也传到外国人耳中,西方探险家开始疯狂的破坏性的掠夺。首先是英国人斯坦因。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陆续从王道士手中买走经卷。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了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买走6000余件写本。由于伯希和精通汉文,所以他挑选的卷子更有价值。伯希和将这些遗物运往法国时,在北京将其部分卷子装裱,并且在六国饭店展览了这些文物。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才有了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h3><h3>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h3> <h3>328窟<br></h3><h3> 第328窟是开凿于初唐时期的代表洞窟。此窟窟形平面为正方形,窟顶是覆斗形,中心绘交杵莲花藻井图案,四披绘棋格团花图案;西壁敞口龛内绘塑结合,表现佛、弟子、菩萨,龛顶绘弥勒说法图;南壁北壁及东壁上方均为净土变,东壁下方为西夏时期的八身供养菩萨。</h3><h3> 在莫高窟现存的两千多身彩塑中,各个时代保留的雕塑原作有一百四十余身,其余大都经过后代重绘或重塑。第328窟西壁佛龛内的群像,均为唐代原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此窟的参观重点。</h3> <h3> 西壁佛龛</h3><h3> 西壁佛龛中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身披田相袈裟,右手平举,作施无畏印,左手抚膝。佛像造型丰润,神情威严而端庄,两眼俯视,给人一种亲切感。随着佛陀手臂的动态而改变的衣纹褶皱十分细致,结跏双腿和被包裹的双脚,使袈裟的横向褶纹疏密有致极富韵律。</h3><h3> 在佛像两侧塑的是佛的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左侧为迦叶,他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因少欲知足被称为“头陀第一”。这身塑像身着水纹田相格袈裟,端严直立,双手合十,双眉紧缩,表现出一位老年高僧庄严虔敬的神情。右侧为阿难像。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他19岁皈依佛门,侍佛25年,多闻佛法,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此身阿难像身躯微 斜,两手笼于袖内,昂首侍立,面貌丰润,双目微睁,似在出神聆听。</h3><h3> 弟子两侧为两身胁侍菩萨,一腿盘于莲座上,一腿下垂,足踏莲花,作闲适的“游戏座”。发髻高耸,面相丰腴,双手纤巧,胸饰璎珞,腰围锦裙。艺术家对菩萨身形线条的塑造精准而富有质感,栩栩如生。</h3><h3> 佛龛外侧为三身供养菩萨,体态修长,璎珞长垂,半跪于莲台,气质端庄典雅,造型严谨细致。其中龛内南侧的一身供养菩萨,在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现存于哈佛大学赛克勒</h3><h3> 博物馆的第328窟供养菩萨像</h3><h3><br></h3><h3> 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428窟</h3><h3> 第428窟位于莫高窟入口上方三层,为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此窟建于北周(557—581年),洞窟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各开一龛。东壁门南画萨埵那太子本生等,门北画须达拏太子本生;南壁画说法图、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等;西壁画五分法身塔、涅槃图等;北壁画说法图、降魔变等,内容十分丰富。<br></h3><h3></h3><h3></h3><h3></h3> <h3> 428窟主室<br></h3><h3> 本窟的看点是东壁连环画式的佛本生故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和须达拏广行布施。按照佛教经典的分类传统,“本生”描述的是释迦牟尼佛前世所做的众多善行故事。这些善行的积累导致了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姓名)能够最终成就佛果。<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的故事是讲:宝典国国王的三位王子外出游玩,他们在山里遇见了一只母虎带着七只小虎,饥渴交迫,即将丧命。这情景激起了小王子萨埵强烈的慈悲心,他决定舍弃生命,救活老虎。但老虎已饿得奄奄一息,无力吃下萨埵。萨埵便登上山顶,用竹尖刺颈出血,纵身跳下山崖,舍身饲虎。国王和王后闻讯赶到山中,悲痛欲绝,众人将萨埵太子的遗骨盛到宝函中起塔供养。</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br></h3> <h3> 毗沙说法图 <br></h3><h3><br></h3> <h3> 涅槃图</h3><h3><br></h3><h3> 西壁北侧有一铺莫高窟最早的壁画涅槃图,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在娑罗双树下安详入灭的场景,众位弟子侍立左右,神情悲痛。根据佛教的描述,佛陀和常人一样必须经受生、老、病、死的生命之苦,但由于他已参透生命的实相,所以可从各种精神烦恼中解脱出来,不再陷入轮回。因此,涅槃是指一种不再陷入任何执着和烦恼的精神状态,并非仅是对佛陀生命结束的形容。这幅图中横卧的释迦佛,既不是犍陀罗的右手支卧状,也不同于后来的右胁而卧,而是受中原影响的半卧式,造型古朴,富有时代特色。</h3> <h3> 东壁南侧-僧俗供养人<br></h3><h3><br></h3><h3>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本窟中绘有约一千二百身供养人画像,是敦煌石窟中供养人最多的洞窟。根据这些画像,可知此窟的开凿创建是北周时期河西地区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典范。</h3> <h3></h3><h3> 飞天与供养菩萨
<br></h3><h3></h3> <h3> 西壁-金刚宝座塔<br></h3> <h3> 东壁-飞驰的马</h3> <h3> 沿着洞窟外的连廊走到231窟,看到了祼露在洞窟外面的最大一幅壁画。<br></h3> <h3></h3><h3></h3><h3> 61窟—最美的窟</h3><h3> 第61窟为方形背屏式覆斗顶殿堂式窟。窟室中央方坛上的塑像已荡然不存,从残留的背屏上的狮子尾巴,以及古称“文殊堂”来看,主尊原应是骑狮文殊菩萨像。东、南、北三壁是巨幅经变画,绘画的主题和形式与其它洞窟大致相同,惟西壁画巨幅五台山图不同。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此窟又称 “文殊堂”,主要是供奉文殊菩萨而修的,文殊菩萨在佛国世界是无穷的智慧,传说他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五台山自北魏起深为佛教徒所信仰。随着文殊的著名,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也随之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深受佛教徒的信仰,文殊是佛教知识分子的代表,唐代又是一个崇尚文化的盛世,所以文殊在唐代达到极盛时期,五台山也就成了中国最大的一处道场,不断有印度、西域、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僧侣前来朝拜文殊圣地。据记载,长庆四年(824年)吐蕃赞普使者向唐王朝求五台山画样,开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圆仁朝拜巡礼五台山,同时的汾州和尚议圆巡礼完之后,请画博士画五台山化现图一幅赠给圆仁,让他带回国供养,于是五台山图便东传日本,西入吐蕃,实际上西传的地方并不仅在吐蕃,还传到了河西及中亚一带,五台山便成为佛教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莫高窟是丝路上的佛教胜地,东来西往的僧侣必然会来此停留巡礼,他们所带的五台山图必然留在此处,地处敦煌的佛教徒怀着向往崇敬中原佛教胜地的心情,也绘制了五台山图,现存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与五台山有关的画卷,而且大部分都是五代曹氏家族统治时期所写。<br></h3><h3></h3><h3></h3> <h3> 61窟-甬道和主室
此窟开凿于五代,元代重修。
窟内南壁第三身供养人像存有题记:“施主敕授浔阳郡夫人翟氏一心供养”,同时参考其他资料,学者们推知第61窟是五代晚期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及夫人开凿的功德窟。<br></h3> <h3> 西壁—五台山图之官人骑马登山<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西壁—五台山图之大佛光之寺
</h3><h3> 《五台山图》不同于其它经变画,它描绘的是当时五台山一带的社会生活场面,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如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但在会昌灭佛时被毁。唐大中十年(857年)重建,现在的佛光寺,还保存有北魏的祖师塔,唐代大殿一所。1937年,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等到五台山实地做考察,在佛光寺现存的大殿中发现了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的题记,殿内还有重建的壁画、塑像等。图中展示了一千多年前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形象,包括城垣、寺院、草庵、佛塔、桥梁,由于现存唐、五代的建筑实物极为稀少,这些建筑形象显的非常珍贵。</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东壁门南—曹氏家族的女供养人<br></h3> <h3></h3><h3></h3><h3></h3><h3> 甬道南壁二十八宿及十二宫<br></h3><h3><br></h3><h3> 甬道两壁绘制了炽盛光佛图,炽盛光佛坐于车上,车后插龙旗,周围有九曜星神簇拥,画面上部彩云中画出二十八宿神像并穿插画出黄道十二宫,这一内容在莫高窟是独特的,此画布局得当,画工精细。根据佛经,消灾避祸是供奉炽盛光佛的主要目的。同时炽盛光佛和诸星与文殊菩萨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佛经中明言该经是佛向文殊菩萨和各天众宣讲的,文殊菩萨也具有统御九执十二宫、二十八宿的职能,那么这个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画炽盛光佛图,是有一定的内在关系的。 <br></h3><h3> <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br></h3><h3> 走进洞窟里,每一尊大佛、菩萨,形象生动、性格鲜明,顶上及四壁的一幅幅精美的壁画,给人极大的震撼。<br></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45窟正龛</h3><h3>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画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h3><h3> 正壁龛内的塑像是此窟的重点,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的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活跃气氛。人物的表情变化及内心状态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雕塑既从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由于佛龛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间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气韵互贯。主尊佛像右手上举,左手抚膝,端坐说法,头顶高耸螺纹肉髻,宽和的面貌,丰满圆润,肥大的耳朵,圆弧似的双眉,长长的眼睛,似在呼吸的鼻子,饱满秀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堂,从慈眉欢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佛像左侧的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练达,沉毅矜持。此像造型严谨,比例准确,技法纯熟,刻画细腻,曲尽形神之妙。塑造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佛像右侧的弟子阿难,上身后倾,腰胯微向上侧斜挫,两手相交置于腹前,头部右倾微俯。举止闲适潇洒,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聪明,又含有恭顺、腼腆的神态,犹如现实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后生。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态,丰盈健美,冰清玉洁的肌肤,莹润细腻,团花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的旋律一般。菩萨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徽启,眉目间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神情恬静慈祥。作者为使菩萨妩媚动人,更借助主要构成人体动态的头、胸、臀三部分在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一波三折”节奏鲜明的 波浪形动态。并赋予菩萨一种娇滴滴的大家闺秀的风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最外侧的两身天王,身躯魁伟,气势威武,头束高髻,身着铠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样式。天王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入两脚之间,以轻捷稳健的半弓步横跨在地神身上。头部侧转,俯视下方,胸部随 着即将出击的拳头相应地向内倾,使体态形成内弛外张之势,显现出一种向外暴发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动感。<br></h3> <h3>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br></h3> <h3> 第11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舞者反背琵琶,踏足而舞,舞带展卷,神情沉着自然,是莫高窟同类题材中的佼佼者。</h3> <h3> 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就窟而起,氣勢雄偉,這就是開鑿於初唐時期的096窟。窟中塑有一身依坐大佛—彌勒佛,高35.5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坐佛,因此096窟又稱為「大佛殿」。<br></h3> <h3> 彌勒佛像是用石胎泥塑的方法製作而成,也就是先在崖壁上鑿刻成大體石胎輪廓,然後用草泥壘塑,再用麻泥細塑,最後用色料著彩。這尊大佛呈依坐之勢,兩腿自然下垂,兩腳著地,雙手支在腿上,目光下視,高大威嚴,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氣勢和威力。大佛的右手上揚作施無畏印,意思是拔除眾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與願印,意思是滿足眾生的願望。這尊佛的臉龐顯得豐滿充實,低低的肉髻,刻著波狀紋,表現手法與龍門奉先寺大佛相似。<br></h3><h3> 由于洞窟是下大上小的高聳空間,這種窟形的處理能引起人的透視錯覺,更加感到空間的深遠。洞窟底部佛像前的空間並不寬闊,人在窟底貼近仰視大佛時,更加感覺到佛的莊嚴偉 大和自身的渺小。佛的頭部微微向前傾,眼光下視,好象與仰視者的目光相接,這種神人感應的效果增加了宗教的感染作用。<br></h3><h3><br></h3> <h3> 出了96窟,进入自由参观时间。我继续往南走又看了两个窟。</h3> <h3> 148窟为开放参观洞窟,睡佛身长14.8M。睡佛表示的是佛祖释迦摩尼涅槃(即为解脱轮回、跳出生死的一种境界,多数人将其理解为圆寂)时候的样子。睡佛身后的画像,画的是释迦摩尼的弟子,表现的是他的弟子们看到佛祖涅槃时的不同状态,有的是笑着的,有的悲伤的大哭,还有的困惑等等不同表情。<br></h3> <h3></h3><h3></h3><h3></h3><h3></h3><h3> 千年前三危山的金光和千佛撼动了乐尊和尚,他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顶礼膜拜,这是莫高窟的开始。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一千六百多年的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风格,一个荒芜沙漠中的山丘竟然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是一代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了眼前美伦美幻的洞窟。</h3><h3></h3><h3></h3><h3></h3> <h3> 敦煌莫高窟是我久久向往的地方!二千年时去了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令人震撼;2015年到了云冈石窟,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领略了佛教石窟艺术的富丽堂皇。2019年七月我来到了敦煌。</h3><h3> 短短的一天时间跟随导游走马观花,既沒时间详细了解,又不能在洞窟内拍照存念,看过后的记忆也就斦剩无几了,总觉遗憾!今天我将参观过的洞窟结合网络资料重新梳理一遍,制成美篇供自己学习回味且可与朋友们共享!</h3><h3><br></h3><h3>注:所有洞窟内的图片均来自网络。</h3><h3> 2019.7.1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