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营区,抹不去的军营情

马天山

<h3>谨将此美篇献给:</h3><h3> 曾在老四团战斗、工作、生活的各位战友们。</h3><h3> 庆贺老四团成立60周年。</h3> <h3>亲爱的战友们:</h3><h3> 当您打开这个美篇的时候,你就打开了青春记忆的闸门,看到了自己当兵的历史,仿佛耳边响起战鹰发出的轰呜,脑海里浮现出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都曾有一个共同的家一一四团老营区。</h3><h3> 近些年从全国各地回开原参加战友聚会的人很多,都感到没有看到四团的老营区而感到遗憾。我总想把老营区的照片再现给各位战友,共同引起美好的回忆。苦于资料不全没能如愿。今日借八一建军节前夕,老四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在多位战友的支持下,制作此美篇做为建军节的礼物献给大家,以此共同回味那时的军旅时光。</h3><h3><br></h3><h3> </h3> <h3>  这幅毛主席给空军的题词,战友们一定熟悉。在营区内无论是大礼堂、俱乐部、会议室及公共场合都能看到这条语录。因为我们做为一名空军战士,肩负着无上光荣的使命。<br></h3> <h3>  老四团的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七航校四团组建于1959年1月10日,由三团从牡丹江海浪机场搬迁到朝阳川机场后留下一部分人员组成。这是海浪四团的老营房和大机库。"老航校的作风"就是从这里诞生名扬空军的。</h3> <h3>  生命中有一段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是1966年在牡丹江海浪营区草场上的合影老照片,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老战友,后来都成为部队的领导骨干。</h3><h3> 背景的楼房是咱团的司政机关办公楼。</h3> <h3>  做为航校高教团及飞行员的摇篮,把优秀的飞行员一批批输送各部队是我们的自豪。四团组建后于十月份接收第十二期42名飞行学员並开始训练,这是飞行一大队经过8个月的训练于1960年6月末顺利毕业的合影照。也是四团历史上第一批学员毕业。</h3><h3> 照片中下数第二排的人都是航校领导和咱团首任领导干部,年纪大一点的战友仔细端详吧!看你能认识几位?</h3> <h3>  请看这一幅近影照片,这是我团飞行一大队首批毕业的两位飞行教官和毕业学员的合影。</h3><h3> 下面右边第一位是李瑞芳教官。他可是抗美援朝回来的老前辈。八十年代初期曾在咱四团任职飞行副团长。他是我们四团的元老,为组建四团立下汗马功劳。</h3> <h3>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飞行员是我团战斗力的综合检验。1968年8月,因空军战略上调整部队布局,四团从海浪机场转驻到开原机场。这个训练场面我们地勤战友是多么熟悉呀!他们目送战鹰出征,期盼早日回家,60年的风雨兼程,给各部队输送几千名优秀飞行员。</h3> <h3>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带上我们的思念。朝霞映在停机坪上,也映红了飞行员们的笑脸。他们阔步走向训练场。</h3> <h3>  组织实施好每个飞行日,是全团的中心任务,更是飞行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团里组织达标训练,各级领导在停机坪上现场研究制定飞行保障安全措施。</h3><h3> 照片中从左至右分别是:大队长李明、政委舒洪奇、学院副参谋长李瑞芳、团长李渊臣、机务中队长钱忠怀。</h3><h3><br></h3> <h3>一颗绿色信号弹射向空中,一架架战鹰腾空而起。飞行学员按照塔台指挥员的指令起落。空中、地面、通信、气象、调度、医生⋯⋯,一首首飞行奏鸣曲,奏出了空军飞速发展的交响乐章。</h3><h3> 这里是飞行塔台,飞行指挥员正在周密指挥飞机起落训练。</h3> <h3>  每一期飞行学员毕业的背后,是机务人员的汗水和青春的付出,他们一手托起战鹰放飞,一手担起飞行员的生命。光荣的机务兵,平凡的岗位有不平凡的人生。机务大队的两座宿舍楼装载着无数机务人的梦想。</h3><h3> 这是机务大队领导班子成员曹灿、王克亚等在一、二、三中队楼前合影。</h3> <h3>机务二、.三中队宿舍楼。</h3> <h3>  外场的大俱乐部是由机务两个中队饭堂改用(右边是一中队饭堂),外场的文化活动,召开会议等都在这里举行。但要自带橙子。</h3><h3> 这是新兵连举行野营拉练前,指导员李安君做战前政治动员。背景为外场俱乐部。</h3> <h3>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无论在繁星满天下做飞行前还是日落西山时做飞行后,停机坪见证了战友们的青春和汗水,见证了有些战友们受伤流血甚至献出了生命。停机坪是我们空军战士的战场,是舞动青春年华的高地。</h3><h3> 这是警卫战士张林在停机坪上警戒。</h3> <h3>  每天听马达轰鸣,目送自己维护的战鹰出航,这是机务人员的神圣职责。机械师谢朋忠在停机坪上与飞机留个影。</h3> <p class="ql-block">机务二中队机械师张志翔(71年北京兵),与机组人员稽功成、郑立荣在停机坪学习条例。</p> <h3>  机务定检中队是飞机的航空医院,肩负着全团飞机的检查、治疗、保健等业务。他们为了医治好每架飞机的身体,为多出机出好机,经常加班加点,披星戴月,为保证飞行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1973年二、四机务中队经沈空批准荣立过集体一等功。</h3><h3> 这是老四中队中队长张相武(在佳木斯市)在大机库前和战友们留影。</h3> <p class="ql-block">  多么熟悉的内埸团部大门。地处开原站前的老营区是1958年建造的,随着一声拆迁炮响,这块方字型的建筑群,于2013年与地方土地置换中被拆除,现已开发为大型商场一一新玛特和高档住宅小区一一地王国际。</p><p class="ql-block"> 这位留影的小战友一一许可(警卫班长)。</p> <h3>这是从对面开原市政府楼上拍摄的军营大门。九十年代为了改善飞行人员的生活条件,因经费不足只维修了飞行楼,机关楼应保持原貌。</h3> <h3>  团部大门两侧的标语也是与时俱进。60年代时写的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70年代时写的是"加强战备、准备打仗",80年代时写的是"路线是纲,纲举目张"。如果大门能保留到现在,就应该这样写:"振兴中华、实现梦想"了。</h3><h3> 这是警卫班战士沈慧华在大门前留影。</h3> <h3>  1974年11月,沈空司令部在四团召开通信专业现场会,在大门口照个合影。这是我团唯一在大门口照的大型合影照片,以后的合影照都选在院内大俱乐部门前。</h3> <p class="ql-block">  啊!多么熟悉的部队礼堂,也称为团大俱乐部。它座北朝南,高大宽厚,仿如一位慈祥的首长。部队官兵把它视为思想文化的精神高地。</p> <h3>  我们已记不清在这里聆听多少场首长作的报告;每周放映一场电影,是军人、家属孩子们的盛宴;也数不清在这里举行多少次联欢会、毕业典礼、宣布命令、拉歌比赛……。战友们一提起大俱乐部,心中就涌起美好的回忆。</h3> <h3>  军营中流行着一句话老话,"战友亲如兄弟"。这是我见过的在大俱乐部前职务较高的两人合影,他俩是:任希元(当时为政治处主任),张庆国(当时为政治处副主任)。</h3> <h3>  从军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做人的基石。无论将来走向何方,都永远无法磨灭这些记忆,永远伴随着我们,激励鼓舞着我们。</h3><h3> 1984年团领导同第五批转业干部在大俱乐部前留影纪念。</h3> <h3>  开原老百姓都称呼咱们营区叫老航校,门前的路叫新华路。来往行人路过营区大门时都怀有庄严神秘之感。我们离开军营有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之久,但对老营区的感觉还是那么美好,那么让我们牵挂,一生难忘。</h3> <h3>  营区路两侧的油松树是1970年移栽的,50多年的雪雨冰霜、烈日狂风,依然挺立在团部营区,茁壮生长,四季常青。它见证了我们的成熟和成长,见证了我们人生在这里启航。</h3><h3> 这是团直机关楼和军人服务社。</h3> <h3>  进人营区往右拐,这条普通的小路是通往操场、飞行二大队、招待所、军需股和食堂的必经之路。列队高歌,晨练散步,它记载着多少官兵们的军旅生涯和成长的脚步。回忆起来格外亲切。</h3> <p class="ql-block">1976年至1981年,进入营区大门就能看见广场隐避墙上的华国锋主席提词:继承毛主席遗志,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而奋斗"。后来用彩绘长城全景画代替!照片中的人物是飞行副团长李瑞芳夫妇与儿子李明(飞行大队体育教员)。</p> <p class="ql-block">透过一片松树林就能看到飞行二大队的办公楼。飞行二大队在1977年被空军评为"学习硬骨头六连先进大队"。时任大队政委张臣忠出席了全空军"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学空一师"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大会,与华国锋等中央领导合影留念。</p> <h3>北国风光,万里雪飘,踏着冰雪晨练在营区环路上。在营区的这条路上曾留下了多少战友们的足迹和汗水。这两位晨练的战友是通信连连长戴兵和指导员李泽松。</h3> <h3>  大操场上留下了我们军事训练的足迹。这是1972年在大操场上进行新兵连班长集训。</h3><h3> 队列教员为本文作者,正在为新兵班长做示范动作。背景是两个飞行大队的飞行灶和锅炉房的烟筒。</h3> <h3>  这一座小楼驻了四个单位。楼下是汽车连,楼上驻有:机务大队部、场站、外场司令部办公室。地方是小一点,但干的都是大事。</h3> <h3>  警卫连搬迁到有暖气的营房子后,这里已无人入驻,杂草丛生了。这个连队是1959年从三团抽调过来的人员组建的,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连队。当年的老连长徐廷义是东北抗联老战士,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全连官兵从陆军调到七航校。警卫连官兵一代又一代地继承着老一辈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h3> <h3>  全团官兵无论是飞行、机务,场站后勤;还是机关、连队、分散小点,都像这卫兵一样,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为空军建设发挥一个螺丝钉的作用。</h3><h3> 照片中是警卫战士薛振江在油库警戒哨上站岗执勤。</h3><h3><br></h3> <h3>谁能看出来这三座老房子是外场什么地方?答对了说明你记忆超群。</h3> <h3>  军旅生涯中驻守的营区,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肯定不是一般的战绩。</h3><h3> 这是警卫连二班立功后在营区后院球场上的合影留念。前排中间者为班长霍进财。</h3> <h3> 两位战士的造型很酷。无意中留下的背景是团生产队的宿舍和仓库。(生产队大院的照片很难收集到)。</h3> <h3>  军营一一你见证了我们年轻;留下了我们奋斗的汗水。这张照片的背景营房,应该是保伞室和航材股的南面。</h3> <h3>  军营生活打下的烙印,永远不会忘记。战友兄弟的情谊是一生的友情。这是汽车连的两位战友在汽车连车库大门口的合影。后面的毛主席巨幅画像,印证了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h3> <h3>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旅情怀记在心。当时没有机会或条件在老营区留下照片,回访老军营时补个照吧!同样是一种眷恋和情愫,表达我们的怀念和感恩。快照吧!很快这里就要消失了。</h3> <h3>一幅幅军营老照片,</h3><h3>一张张战友们合影,<br></h3><h3>多么熟悉的场景,</h3><h3>多么熟悉的面孔。</h3><h3>虽然老照片模糊发黄,</h3><h3>但在战友们的记忆里,</h3><h3>依然是清晰可爱。</h3><h3>是那火热的军营,</h3><h3>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h3><h3>虽然老军营已经消失,</h3><h3>却抹不掉战友们的军营情。</h3><h3><br></h3><h3><br></h3><h3>全文结束,谢谢战友们的阅读。 2019年7月15日</h3><h3><br></h3><h3>一并感谢为制作美篇提供照片资料的各位老战友。他们是:李瑞芳、朱家明、霍进财、李春平、李安君、张相武等。</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