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p><p><font color="#ed2308"><i>建筑的结构</i></font></p><p><br></p><p> 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主要有直接运动结构、地面故障、潮汐、水火灾等次生灾害四大类型的破坏性影响。<br>虽然所有这些可能产生的影响都是我们应加以关注的问题,但首要效因——直接运动结构对建筑产生的破坏最为严重,也最为主要,对这种影响的关注促使我们为建筑提供一定程度的动态稳定(一般耐晃动)和一些量化的抵抗能量加载的结构。<br></p><p><i></i><br></p><p><br></p><p><br></p><p></p><p></p> <h3><font color="#010101">这就是我们通常说所的建筑加固(常用建筑底部加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未来抗震建筑概念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对安全和经济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综合的系统决策。</p><p> 抗震建筑,是指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致的。探讨建筑物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工程上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提高城市综合防御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抗”的主要任务。</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探讨建筑物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工程上建造经的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font></h3> <p> <font color="#ed2308"><i> 抗震设防烈度</i></font><br><br></p><p>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设防等级划分为12个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即超越8度的概率为10%左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隔震、消能减震设计。<br></p><p><br></p> <p><font color="#ed2308"><i>建筑的位置</i></font></p><p><br></p><p> 直接运动结构对建筑产生的破坏通过地震波实现。许多情况下结构计算时假定水平地震荷载是通过基础底面传递到房屋上的,实际上地震荷载既通过基础底面,也通 过基础竖壁传予房屋。房屋遭受地震荷载的大小与地震波入射角有较大的关系。换言之,建筑物是否处于地震波引起的抬升或沉降面上对其会造成的破坏程度有直接关系。</p><p><br></p><p> 地震时,若处于抬升或沉降的位置上,往往会受到较其余地区更加强烈的拉扯力,即产生更高的烈度,从而发生更为严重的破坏与伤亡。<br></p> <p><font color="#ed2308"><i>读而思——</i></font></p><p> </p><p> 建筑结构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前对地震的破坏做出预防,努力将其影响降至最低,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地震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理可依,也有迹可循,能够借鉴经验教训做出有效结果。而建筑物的位置则在震时才得以体现,平日里无法做出有效判断,依据地震的发生而定,具有极强的不可确定性,我们可以总结,却无法有效利用。<b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