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上林县三里中学育人文化建设改进实施方案

覃家勋

<h1><b>一、学校简介<br>&nbsp; &nbsp; &nbsp; 上林县三里中学位于上林县三里镇三里村南街121号;坐落于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三里一枝花”,人称“小桂林”的汇水河畔,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学校创办于1947年,办学历史悠久。<br>学校占地面积34958.22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1148平方米。学校各功能室齐全,设备正逐步完善。目前学校设置1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880人,现有教师数59人。<br>&nbsp; &nbsp; &nbsp;目前学校借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契机,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全面改造学校面貌,迎接市、区、国家的检验评估。<br></b></h1> <h1><b>二、学校文化现状分析<br>(一)学校文化建设现状<br>1. 精神文化<br>&nbsp; &nbsp; &nbsp;现行的精神文化还很贫乏,仅仅是口号式的提出和简单的口头说教,没有深入人心,育人效果不明显。<br>2. 环境文化<br>&nbsp; &nbsp; &nbsp;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刚刚起步,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围墙文化初具雏形,绿色文化原先缺乏统一,科学地规划,绿化有点杂乱,达不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br>3. 制度文化<br>&nbsp; &nbsp; &nbsp; 各种制度还没有健全,包括安全、卫生、爱护公物、教学常规、学习常规、学生行为规范、教师的评优晋级制度有待完善。由于制度还没有健全,完善,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够高涨,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浓厚。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br>4. 行为文化<br>&nbsp; &nbsp; &nbsp; 借助本地“渡河公”文化进入校园的契机,学校开展以“渡河公”文化为主导的各类文化活动,如“渡河公”的手工制作,板鞋竞走,跳竹竿舞,抛绣球等。但“渡河公”文化的开展还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度挖掘。<br>(二)对当前学校文化的现状分析<br>1. 成绩与优势<br>&nbsp; &nbsp; &nbsp; 学校占地面积较大,教室、各功能室配备齐全,师生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空间,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潜力很大。<br>2. 问题与不足<br>(1)精神文化<br>&nbsp; &nbsp; &nbsp;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文明沉淀的结品。它将引领师生向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的精神支柱。纵观我校的发展历程,学校体制的不断更替,学校领导(校长)的不断更替,至今为止,学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具体的可持续的育人理念,办学理念以及“一训三风”。<br>(2)物质文化<br>&nbsp; &nbsp; &nbsp; 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由于建设时间较久,各种设备陈旧,需要不断地改进,对旧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的维修翻新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公用经费投入周转紧张。绿化地带没有统一规划,而且缺少专业的护理人员。<br>(3)行为文化<br>&nbsp;“渡河公”文化的开展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的挖掘。<br>(4)制度文化<br>&nbsp; &nbsp; &nbsp; 制度文化是学校发展中师生共同认可的、具有约束、规范作用的各种规定且约定形成的文化总和。我校现阶段由于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只是限于口头上的明令性要求,对师生的约束力度不够,不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缺少文字依据。</b><br></h1> <b>三、改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br>&nbsp; &nbsp; &nbsp; 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构造利于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身心愉悦的学校文化环境,逐步健全完善形成激励性强的规范的制度文化,促进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行为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彰显学校文化发展内涵,符合教育教学办学规律。</b> <b>四、学校文化建设的改进目标<br>1、总体目标<br> 按照科学规划、有机统一、兼顾全局、不断完善、持续发展、文化育人的思路,立足学校和地区实际,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拟定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行为文化为载体,以环境文化熏陶,以制度文化规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br>2、具体目标<br>(1)精神文化<br>&nbsp; &nbsp; &nbsp; 根据学校文化的历史传承,师资配备情况,生源特点,结合本地的特色文化,提炼出明确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确定“三风一训”形成可操作性的精神文化体系,引领环境,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br>(2)环境文化<br>&nbsp; &nbsp; &nbsp; &nbsp;以校训为总导,按照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为引领,结合学校的实际,主要构建大文化区:1.教学区文化:以厚德、励志、学习习惯养成为主题,打造不同特点的班级文化;2.宿舍文化:以秩序、卫生为主题;3.围墙文化:以德、孝为主题;4.宣传栏文化:以校史;“渡河公”文化,风景名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图片为主题;5.食堂文化:以节俭、珍惜劳动成果为主题;6.运动区文化:以阳光健康,快乐活泼为主题;7.生活休闲区文化:以恬静,修身养性为主题。<br>(3)制度文化<br>&nbsp; &nbsp; &nbsp; &nbsp;通过教代会形式,广泛征集意见或建议,对学校现行制度审视,修订,补充,完善,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校发展的需要,实现制度文化规范人,指引人,激励人,教育人的真正评价目标。<br>(4)行为文化<br>&nbsp; &nbsp; &nbsp; &nbsp;结合本地“渡河公”文化,开展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师生在活动中真正享受民俗活动的快乐,使身心性情得到熏陶。</b> <b>(3)教 风: 正己爱生 敬业乐教<br>&nbsp; &nbsp; “正己”出自《礼记·中庸》:“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人师,首先要注重品德培养,身体力行为学子树立良好形象,以至精英楷模!<br>&nbsp; &nbsp; &nbsp;敬业:就是在工作及学习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学习态度。<br>&nbsp; &nbsp;“乐教”源于《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r>&nbsp; &nbsp; &nbsp; 寓意:教师端正正己思想,言行,爱护学生,敬重事业,乐于教育。<br>(4) 学 风: 尊师守纪 好学争优<br>&nbsp; &nbsp; &nbsp; 尊师:尊敬师长,它是一种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对老师的尊称。<br>&nbsp; &nbsp; &nbsp; 守纪:遵守纪律,一般指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br> 好学:出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对学习的极度热情而并非被逼迫,有着对学习主动性。<br>&nbsp; &nbsp; &nbsp; 争优:争当优秀。<br>&nbsp; &nbsp; &nbsp; 寓意:尊敬师长,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习的极度热情而并非被逼迫,有着对学习主动性。奋勇前进,争当优秀。</b> <b>5、学校标志——校徽<br>&nbsp; &nbsp; &nbsp; 学校logo主体部分由 “三中” 拼音声母SZ变形而来,状如汇水河,两条涓涓河流各承载着三里人施恩、感恩和行善、行孝的优良传统,奔流向前。汇合处承托着的圆圈,形如太阳,三线为书籍,书籍之下1947为学校建校时间。寓意:历史悠久的三里中学托起三里教育事业的太阳。<br>(二)、进行学校物质环境文化建设<br>&nbsp; &nbsp; &nbsp; 以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为引领,以“一训三风”为总导,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七大板块,尤其打造、挖掘本地特色的“渡河公”文化。<br>1、绿化美化具体措施<br>&nbsp; &nbsp; &nbsp; 统一规划,按花草树木的不同种类分类花园。对绿化带分期修整,对新教学楼外墙进一步美化,增加校园文化内涵,如:外墙装饰“一训三风”,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内部的楼梯、走廊、教室可表贴上名言警句、文明礼貌等用语牌。对建设时间较久的教室、宿舍翻新装修,并命以楼名。<br>2、行为文化的改进措施<br>&nbsp; &nbsp; &nbsp; &nbsp;利用每天晨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教育,如对头发、服饰的要求以及卫生习惯、上课纪律等的要求。每周确定一个主题班会,如安全教育:防交通、防水火电、防诈骗、防校园欺凌的教育。此外,针对不同时令,节日开展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思想;四月份,组织学生打扫烈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月份,举行全校红歌比赛、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培养学生孝敬老人、孝敬父母的思想;举行元旦晚会、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丰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陶冶情操,让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节假日,针对不同主题,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组织学生一起分享开展活动的过程,从中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达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育人效果。<br>3、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体系建设<br>&nbsp; &nbsp; &nbsp;通过教代会,自下而上征集建议,对学校现行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完善,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b> <b>六、组织机构及保障<br>(一)组织机构<br>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br>组长: &nbsp; 李长良(校长、书记)<br>副组长:韦洪海(副书记)<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苏立波(副校长)<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卓旭坚(副校长)<br>成员:卢兰文 覃家勋 蓝同展 杨帆 黄宇 韦秀丽 黄保康 苏健勇<br>(二)保障措施<br>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br>&nbsp; &nbsp; &nbsp; 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育人文化领导机构要切实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br>2、加强研究,注重实施<br>&nbsp; &nbsp; &nbsp; &nbsp;学校文化有丰富的内涵,要通过学习、参观、研究、思考、试点、总结,加深教师对育人文化建设的认识。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丰富性、层次性、激励性和系统性。<br>3、分层推进,有序实施<br>&nbsp; &nbsp; &nbsp; &nbsp;学校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常抓不懈,要着眼于建立长远的、科学的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和学校精神。由表层向里层、由显性向隐形有序推进。<br>4、增加投入,保证建设<br>&nbsp; &nbsp; &nbsp; &nbsp;学校将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投入,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文化建设;同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建设结合在起来,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b> <b>七、实施阶段及步骤<br>第一阶段:(2018.10------2019.3)<br>&nbsp; &nbsp; &nbsp;提炼“一训三风”,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契机,集思广益,认真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的校园育人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进行责任分解,打开良好格局。<br>第二阶段:(2019.4------2019.9)<br>&nbsp; &nbsp; &nbsp; 落实完善方案中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构建课程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关内容。<br>第三阶段:(2019.10-----2020.6)<br>&nbsp; &nbsp; &nbsp; 围绕学校育人文化的核心理念,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断积淀、深化内涵。<br>&nbsp; &nbsp; &nbsp; 总之,学校育人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大胆的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去面对遇到的困难,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育人文化建设终将更上一个台阶!</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