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考湖村吴氏源流

四乡六里

<p class="ql-block">“渤海家聲大,延陵世泽长”诏安吴姓是县邑诸多望族之一,吴姓人口有十万左右之多。全县吴氏总祠“吴氏大宗”位于县城西门街吴厝巷12号。</p> <p class="ql-block">据巜诏安吴氏通书》记叙,里头内容囊括</p><p class="ql-block">诏安吴氏诸多源流。位于白洋乡白石村东侧鹅公山畔的吴尚彬墓,墓主人宋承德郎(黄州监酒务郎)尚彬公为考湖村开基始祖。尚彬公生三子:长子吴荣生(清河公)、次子吴福生(清江公)、三子吴海生(清溪公)。其中清河公即为吾考湖村吴氏开基祖,据悉清河公子孙开衍考湖、广东雷州。</p> <p class="ql-block">据村里老辈人讲叙,清河公初时居县城石鼓巷,今八街真君庙西侧。,后子孙再迁居考湖村开衍。</p><p class="ql-block">考湖村位于深桥镇西北侧丘陵地带。早先周边有颇多的小村落,诸多姓氏在此间居住。时光荏苒,岁月悠悠,现已单一吴姓。</p><p class="ql-block">诏安乡村谣是这么描述考湖村:考湖姓吴,担灰掺涂。据县邑诸位地方志名家介绍,单姓村庄大都形成于明清期间。据上辈人讲叙,有其他姓氏被同化了,改为姓吴之说。</p> <p class="ql-block">尚彬公夫人梁氏陵园,原在梧桐村(新寨村)北坡,因该处开发而迁移至白洋乡下径村东面。</p> <p class="ql-block">位于现在村子中央地段小溪边的大庙“毓灵建绩”,俗称三忠王庙。据庙中石碑记,重修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后多次修缮。面积13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歇山顶式建筑,由门楼、拜亭、大厅组成。门外2根石柱,带柱础。拜亭方形石柱。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插式梁架,圆形石柱,带柱础。有清代神主木碑刻两方。主殿供奉着土生土长的三忠圣王吴明润、吴明泽和王妹吴氏塑像,前面案桌自左至右分别供奉着保生大帝吴真人、李祖公李伯瑶(俗称二使公)、沈祖公沈世纪(俗称大使公)、南海观音菩萨、五谷帝、土地公媽诸神像。据《诏安吴氏通书》记叙,三忠圣王即为清河公派下裔孙。</p><p class="ql-block">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宋朝庭宋帝昺一行自县城经考湖往广东。金兵追得紧,幸得正在村外灰埕上打麦的吴明济、吴明汶、吴明泽众兄妹率村众及时救驾,演绎“三忠王”救驾的故事。故被大宋皇帝勅封为王,西路一带尽皆建庙供奉,成为县邑重要的本土民间信仰之一。</p> <p class="ql-block">庙内前方镶嵌于墙体上的乾隆三十九年重修碑记和通乡会禁。</p> <p class="ql-block">大庙墙体上,九十年代末的修缮碑记。庙中还有一方乾隆三十九年的重建碑记</p> <p class="ql-block">大庙北边墙角下方的石碑,镶嵌于墙体,下端被淹没,上半部分字迹模糊,中间竖行字中,明显有“捐地”两个字。</p> <p class="ql-block">大庙后北侧庙边房的“四点金”古建筑,称为上门楼,庙边房还有一处下门楼。“四点金”后紧贴着一幢一厅两房,两翼两“伸脚”的房屋,埕口两侧开旁门。</p> <p class="ql-block">宅第基本院落“四点金”图照,双砲山老师供图。</p> <p class="ql-block">七房祠堂,与庙边房上门楼毗邻隔仅容一个人通行的小巷,也是四点金建筑。早些年做为大队部(村部)驻所,后村部迁移,一直闲置,先前几年,因年久失修,为台风所摧毁,为安全考量,拆除上部分墙体,仅保留“半厝桶”状,荒废。</p> <p class="ql-block">七房祠堂对面巷道的供销合作社,已人去楼空。与村中老房子无异,唯一不同之处是,民居清一色的木制门板,这里 却是锈迹斑斑的铁门。在那物质匮乏 的年代,这里是村子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竹篙巷两端一瞥,曾经村子里的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竹篙巷中段,寨门口巷道。</p> <p class="ql-block">位于村子寨内里头的吴氏祖祠“追远堂”。该祠由于墙体陈旧,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族人遂于2008年择吉日将破败的墙体推倒,在原址上重建。现已开辟为老人活动中心,平时也做为村众红白喜事的宴会场所。</p><p class="ql-block">该祠以前曾长期做为学校之用,学校迁移后,为周边居民推放柴草之用,祠堂功能尽失。</p><p class="ql-block">重建后恢复祠堂功能,各种活动有序开展。</p> <p class="ql-block">祖祠后面的石山房公厅,为寨子最高的房屋。石山房现有“四教”和石山两支。据该房原位于小乌石山东侧的上祖“芦苇墓”墓碑记所叙,时属下有六大房。</p> <p class="ql-block">寨子北侧隔巷道的“四点金”古建筑“四教发祥”,为石山房的支系所有,老辈人口中有四子十六孙,人丁兴旺之说。</p> <p class="ql-block">位于寨内左侧上去一段的七包三建筑,村人叫“大厝”。清嘉庆年间由西潭新厝村开衍而来,传说其先祖先是在此处搭盖草寮居住,后在附近耕种时捡到瓮银而发家致富兴建房子,世代繁衍。六十年代出自这里的吴洪海考上上海同济大学,八十年代初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开发、建设,为诏邑一大名士。</p> <h3>位于大厝左侧上方的一处寨子,听上辈人介绍,来自平和县后嗣村吴氏。九五年寒假曾同学友自平和国强乡抵县城小溪镇,路过后嗣村。</h3><h3><br></h3> <h3>位于村子西头的“竹仔围”老寨子一角。</h3> <h3>这是位于村庄西侧的下祠堂,相对于东侧大寨内的“追远堂”祠堂而言。村里老辈人讲叙,该祠堂开衍广东揭东县曲溪村。前些年曾从该村路过,偌大的村庄啊!</h3> <p class="ql-block">下祠堂路段,村子主干道之一。</p><p class="ql-block">下祠堂后面的方形老寨子,俗称破寨内,介于下祠堂与寨内之间,建筑年间听说早于前后两处,住三房、尾房、庙边人家。</p> <p class="ql-block">年久失修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下祠堂对面寨围里头的“成远衍派”祠堂公厅,属尾房所在。</p> <h3>返回大庙前,大庙正后方及右侧,一幢祠堂状老房子四点金古建筑,这是村子里庙边房所在地。庙边房左侧是七房的祠堂,早年为村部。后来村部搬迁而空置,再后来毁于台风,现仅存半截墙体。七房祠堂门口路对面是以前的合作社,后来也撤消。</h3><h3>从庙后巷道中穿行至坡地上是一座古老的四点金老建筑,坐北朝南,是俗称三家口半所属,现新房皆建于埕前侧、后方,老房子也已年久失修。</h3><h3>寨内前面是破寨内老建筑,其前面是下祠堂,下祠堂路对面是尾房的围仔厝,开漳功臣马仁神像就供奉在里头。</h3><h3>大体上,村中古建筑如上所述。</h3> <p class="ql-block">位于村东侧的碧湖庵,外村人常叫“考湖庵”,建于明代。历代多次重修,有碑记可考,重修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光绪戊寅年、民国十一年及乙丑年、1985年、1996年多次修缮。2003年师父募捐筹资,墙体推倒重建,保留主殿厅堂四根古石柱及柱础。占地面积2029平方米,建筑面积504平方米,为北偏西100度,硬山顶式建筑。由门楼、前殿、两廊带天井、拜亭和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有清代尚存圆形石柱4根,方形石柱2根,樑架为一斗三升式。门楼匾书“碧湖庵”。下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插樑架,带柱基方形石柱。两廊方形石柱和圆形石柱。主殿供奉南海观音菩萨,两侧祀奉十八罗汉、伽蓝菩萨和达摩祖师雕像。有明代“四面佛”、“伴佛”方形石墩。清代道光五年、光绪戊寅年、民国十一年及乙丑年碑记八块,从建筑樑架及石雕石刻的装饰突出时代所赋予的文化及风格,体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原早庵东南侧有门大风水,据传说出过七件蓝衣的官员,后因建庵而破败,已湮没于田园山水间了。</p> <p class="ql-block">碧湖庵主殿供奉南海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圆通宝殿”石柱字刻“诰授诏安营奋武郎吴兴生喜石柱四枝敬立”。奋武郎吴兴生或为时考湖先贤(待核)。</p> <p class="ql-block">百度对于“奋武郎”一职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南侧厢房供奉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寿诞节日,村大庙理事会按贯例于午后,先在碧湖庵、大庙举行祭拜活动。</p> <p class="ql-block">存放于媽祖殿后面厢房的两尊石佛像墩及一对大力士石雕,据说是明代物件。</p> <h3>位于连站大道西侧,地名叫“径尾岭仔”畔的山头土地公庙,恰巧处于王公牌(考湖村旧址,三忠圣王故迹)与村庄的中间地带,管辖着考湖村区域内的每一寸土地。每当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村众顶礼膜拜。</h3> <h3>二零零四年六月出版的《诏安吴氏通书》一书,翻开相关考湖村部分的记叙,却发现资料遗失严重,直接观古说今了。我家曾祖父十八世,至今已开衍至廿十二世了。</h3><h3>综观考湖村吴氏,也就2千多一点人口。以前组成十二个生产队开展农业生产,时年八节分四个甲社参加大庙节日轮值活动。大体上有三处来源,县城石鼓巷、西潭新厝、平和后嗣村三处,敦亲眭邻,世代相传。</h3><h3>改革开放之后,村庄参加工作的大多是行伍出身。进入八十年后期,读书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才逐步呈现。早先读书有可查考的古先人仅光绪年间的一处太学生了,留存于墓碑之上。</h3><h3>因南宋末年三忠王救驾,村庄遭焚烧,而自王公牌迁至现在的考湖村。原早因周边丘陵地带交错环绕,北面为三姑娘渠道“高填方”段所阻,属山旮旯了。不比现在,国道324线与连站大道从村旁交叉而过,交通便捷。</h3><h3>(文中若干图片来自梅花三弄老师和十方斋书画艺术吴培森,谢谢!)</h3> <h3>《漳州府志》关于三忠圣王事迹的记载。</h3> <h3>附:县邑知名诗词名家沈汇丰老师诗一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