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梁森

<h1>中国有句古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而好的医生没有很大的名声。</h1> <h1>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他有两个哥哥,三兄弟都精通医术。</h1><h1>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是最好的呢?</h1><h1>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h1><h1>魏王不解地说:但是你的名气却是最大的啊。</h1><h1>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病根,所以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h1><h1>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所以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h1><h1>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h1><h1>魏王大悟:防病者为上,治病者为下。</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清朝末年,太平军战斗力极强,大清国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可最终却毁在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手里,这是怎么回事呢?</h1><h1>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h1><h1>第一阶段是文人生涯,从 6 岁读书到 27 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大学士,是当时的学术领袖。</h1><h1>第二阶段是军人生涯,太平天国运动中,自己组建湘军,缠斗 13 年,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h1><h1>第三阶段是引入西方科学文化。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h1><h1>前后两阶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书生怎么战胜当时战斗力爆裂的太平军呢,这是个有趣的战略研究。</h1><h1>不了解情况的一定以为曾国藩是一个熟读兵法、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其实恰恰相反。在他带领湘军之前,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也不懂什么用兵之道。之所以能赢,其实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h1><h1>曾国藩从来不与敌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然后挖战壕、筑高墙,把进攻变成防守,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h1><h1>太平军是非常骁勇善战的,总想跟湘军野战,而湘军就是守着阵地不动,就算太平军再能打,碰到这种路数,也是毫无办法。</h1><h1>只要一有时间,湘军就开始不停地挖沟,一道又一道,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断草断粮,等到城里弹尽粮绝之后,再轻松克之。</h1><h1>就这样,一座城接着一座城,一点一点地挖沟,一步步地往前拱,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h1><h1>湘军每打一个城市,都不是用一天两天,而是用一年两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挖壕沟。当时的湘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施工队,被湘军攻打过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外的地貌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h1><h1>湘军与太平军纠斗 13 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 3000 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结硬寨,打呆仗。</h1><h1>《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所谓 “结硬寨,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h1><h1>曾国藩是一个爱用“笨”方法的人,他不喜欢取巧的东西,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因为胜利果实从来不是强攻出来的,而是它熟透了,自己掉下来的。《孙子兵法》里说,“胜可知,而不可为。”</h1> <h1>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真正擅长作战的人已经可以将兵、情、战、势,了然于胸。运筹帷幄,用力于消除一切战争隐患。已经没有人,也没有势力可以有能力、有勇气与其战斗。既无战斗,何来战功。就如善医者一样,防病于未然。既无病,何须医,又怎来煌煌之名。</h1><h1><br></h1> <h1>防病强身者为上,治病救人者为下,战略制胜者为上,战术转机者为下。</h1><h1>无论是战争、商业还是个人层面,道理都一样,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胜利,靠的都是全面谋划,战略上胜人一筹,而不是某个突发性的、奇迹般的胜利。</h1><h1>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等时机来临时,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谋略和耐心。</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