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南阳草庐献策

王玉君

<h3> 躬耕南阳 草庐献策</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躬耕生活十年的地方 。他在卧龙岗上晴耕雨读十余载,刻苦学习,淡泊自修。儒家的德治仁政原则,道家的豁达人生态度,法家的法治思想,都得到了天衣无缝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他一整套的治国方略、政治思想、军事谋略。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就发生在卧龙岗上。</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一方秀水沃土养育了一方英才 ,诸葛亮十年躬耕卧龙岗,被人赞誉为卧龙先生。有“帝室之胄”称谓的刘备,决心“兴复汉室”。他三顾茅庐,诚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两人一拍即合,如鱼得水,未出茅庐已定三分。</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 而出,成为了万古第一名相 ,南阳由此成为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和三国文化的源头。</font></h3> <h3>  据《三国志》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属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从《三国志》记载看,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先投靠袁术,又投靠荆州牧刘表,袁术和刘表又是对手,显然并未受到刘表的礼遇,不久,叔父诸葛玄去世,迫于生计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 ,过起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十年布衣躬耕生活。</h3> <h3>  东汉时的南阳,社会环境与诸葛亮成才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地理位置看,南阳是交通枢纽、军事要冲。他是西通关陕的门户,南达江淮的孔道,自古以来,就是必兵家必争之地。从政治环境看,这里是秦汉大郡帝王之乡,人口居全国第一位,郡大人多,名士如云。从经济角度看,这里是农业大区,商业重镇。历代郡守都重视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使农业和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科技文化看 ,这里科技先进,文化繁荣,诞生了张 释之、张衡、张仲景这样的法学家、科学家、医学家,还有发明水排的南阳太守杜诗等。所以,南阳显赫的政治地位,重要的交通位置,发达的农业,先进的科技,辉煌的文化,众多的名人,这些都为诸葛亮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地灵人杰,大自然赋予了南阳的山川景色,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南阳儿女,“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当时的南阳, 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等方面,为诸葛亮成才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便于诸葛亮观察时局,博采众家之长。</h3> <h3>  从他走出茅庐的治国方略看,他在南阳时,阅读了大量的儒、法、兵、道等名家著作,接受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取各家治国、理军、安民之精华,并学以致用。所以《三国志》中记载他“读书不务于精熟,而独观其大略”。他还常常吟诵着《梁父吟》,抒发自己思得明君的愿望。诸葛亮选择南阳这块丰厚的土地,借躬耕积蓄力量,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一旦时机成熟,风起云涌,他定会由“卧龙”变“飞龙”。</h3> <h3>  东汉末年,局势动荡,豪杰奋起,各割据势力兼并他人,壮大自己。诸葛亮的出现使刘备兴奋不已,他“三顾茅庐”和建功立业的决心,使诸葛亮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地理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最合时宜的分析和归纳,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联孙抗曹的路线,为“兴复汉室”制定了一个总纲,为今后的战略发展提出了一个规划和目标,从而把刘备由困境引向夺取胜利,实现“还与旧都”的愿望。</h3><h3>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至此,诸葛亮跟随刘备离开了他的第二故乡南阳,走上了政治生涯。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由南阳一介耕夫,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者推崇的贤臣良相的代表,开明政治的化身,卓越而全能的政治家,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