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蔚秋

&nbsp; &nbsp; &nbsp; 父亲节——从来没有过感觉,因为爸爸不过“洋节”。今年听到父亲节,却成了心中的隐痛。<br>&nbsp; &nbsp; &nbsp; 爸爸自恃强健,三年前他突发脑梗进411时,医院竟然没有他的病历。他是学医的却最讨厌看病吃药;也的确,他87岁的验血指标全部正常,居然比儿女们都好。都说干休所的老干部荣登100岁非他莫属。爸爸90岁生日,邀请的亲戚朋友比较简单,相约百岁生日一定悉数邀请隆重祝贺。——然而他却违约了……3月20日,他挺过了大面积心梗手术后最危险的72小时,各项指标开始趋于正常,医生们都感叹他如此高龄却恢复的这样快;他却在午睡时赫然长辞。<br>&nbsp; &nbsp; &nbsp; 这样的离去让我们怎能接受。<br> <p>&nbsp; &nbsp; &nbsp; 上海开春的雨总是带着一股绵绵密密的寒冷,那天的雨更是阴冷彻骨,顺着挡风玻璃的雨刷一股一股的流下,像我心中的泪……</p><p>&nbsp; &nbsp; &nbsp; 心揪得紧紧的,妈妈坐在我旁边,我不敢尽情的流泪,然而心中的泪还是不,断的往上涌,赶紧在眼角悄悄的拭去……</p><p> 高架拥挤的车流不见头尾,我们缓缓的行驶,——是爸爸长长的人生路吗?</p><p>&nbsp; &nbsp; &nbsp; 摇曳的车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认不清是什么路,看不清是什么建筑,满是爸爸的唠叨,爸爸的身影,爸爸的嗔斥“你讨厌……”</p> <p>&nbsp; &nbsp; &nbsp; 很久很久以前,苏北农村,树木还没有长出茂密的叶子,芦苇还没有发芽,一群上学的孩子走上江堤的高岗;忽然前圩的江堤下被阳光折射的晃眼——一排闪亮的刺刀在晃动前行,是鬼子来扫荡了。两圩之间仅仅一华里!一个孩子,狂奔下江堤返回村里,他的堂哥,共产党的区委书记正在村里开会……那年我的爸爸13岁。</p><p>&nbsp; &nbsp; &nbsp; 他跑过交通,管过财库,后来被送到医训队学习,成了新四军一师最年轻的小王医生。也成就了他比当下抗战电影更精彩,真实的传奇。</p> &nbsp; &nbsp; &nbsp; 一年的冬天,棉军服没有及时发下来,他穿了四条单裤,一场战斗下来发现四条裤子被子弹穿了八个眼居然没有伤着他。曾经有子弹打穿了他的水壶;还有曾经被打断了背包带……多少回枪林弹雨,他竟安然无恙。<br>&nbsp; &nbsp; &nbsp; 表妹说“姨夫是医生,不像我爸爸,炸弹,炮弹伤痕累累”。<br>&nbsp; &nbsp; &nbsp; 我也问过爸爸“有过最危险的时刻吗?” 爸爸瞪起双眼“什么叫最危险?”是的,粟裕的部队决不丢下一个伤员,只要战斗打响,医疗救护必须上阵地及时包扎伤员交送担架队。他们不可能卧倒在地,一般都是跪着包扎处理伤员。他们不可能观察敌情,任凭周边子弹横飞炮火呼啸。<br>&nbsp; &nbsp; &nbsp; 有一次,爸爸处理好最后一个伤员交送担架抬走,部队已从前面的阵地撤离,整片区域被敌人的机枪封锁,他被压在一个田埂下抬不起头来;观察了一下地形他滚进了旁边一条小沟,等到傍晚近处枪声停歇,回到阵地,周边已空无一人。他向着有零星枪响的地方走去,或许能找到自己的部队。黑夜里他发现了行军的部队,追上去,竟然是敌人……<br>&nbsp; &nbsp; &nbsp; 黎明前饥寒交迫,他走进了一处亮着灯光的村子,惊喜的发现村子里正在救治新四军的伤员,作为医生理所当然的前去参加救治,而医疗救护的负责人恰恰是在医训队带教过他的老医生。随着这支部队走了几天打听到了原属部队的方向,他只身前往,十多天后他归队了,人们惊异的不仅是他还活着,还在部队机动性极大的穿插转移行动中,爸爸居然能够准确的找到并追上了自己的队伍。<br>&nbsp; &nbsp; &nbsp; 新四军北撤后,爸爸随着一批伤员留在了敌占区,伤员分散隐蔽在各村堡垒户家中,他把所需的药品器具层层包扎藏在村外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自己化妆空身穿行在各村之间。(这种存放东西的习惯他延续至今,被儿女们笑称为“革命战争后遗症”,这两年常常是被他严密包札的东西自己也找不到了,令家人哭笑不得)<br>&nbsp; &nbsp; &nbsp; 有一家堡垒户,丈夫是地下情报战的负责人,母女俩负责藏在村里的两位伤员。一次,爸爸巡查伤员7天后回到这里,推门进去,母女俩正在包馄饨,女孩儿大叫一声,惊异地看着他。爸爸玩笑的说“我好口福啊,今天有得馄饨吃”。女孩儿笑着说“就是给你包的”。却被她妈妈“啪”地打了一巴掌。原来,爸爸走后,外村的路边被打死了一个青年,身高和衣着和爸爸非常相像,于是,传闻小王医生被打死了……母女俩在悄悄地为他做“头七”。<br>&nbsp; &nbsp; &nbsp;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医药物资无疑是极其匮乏的。除了配发的药品,爸爸还想方设法弄来中药、西药、乡下郎中的偏方甚至老百姓口传的土法子治疗伤病员。那时,有一个重机枪手有严重的胃病,疼起来根本不能行军打仗,爸爸打听了一个偏方——喝油能止胃疼,于是爸爸的身上又多了一个水壶,灌的是油,那个机枪手犯病啦,就给他喝一口。正是这个油壶被子弹打了一个洞,又给爸爸挡了一劫。<br>&nbsp; &nbsp; &nbsp; “小王医生”当然受到指战员们的喜爱;他屡屡更换漂亮的手枪——别人缴获了送他的;还有当时很稀罕的柠檬手雷。有好吃的也都会来叫他,尤其是他终生不弃的红烧肉。他成了部队的宝贝,以致组建空军,他通过了飞行员体检,部队竟然不放人。组建海军时,终于把他调走了。<br> &nbsp; &nbsp; &nbsp; 50年代,他是二军大第一批调干生,毕业后又去了海军研究所,以致我和弟弟小时候不认识他,探亲假的第一晚都有要被我们赶出去的笑话。<br>&nbsp; &nbsp; &nbsp; &nbsp;即使后来我们定居在上海,爸爸也是经常出差搞试验常年不在家的。他从来不告诉我们去哪里,只是回来时给我们带来了海星、贝壳,苹果、鸭梨;我就知道他去了北海舰队。如果给我们带来的是虎斑贝、唐冠螺,荔枝或者榴莲,我们就知道他去了南海。那时没有冰箱,市面上很难见到这类热带水果,即便食品公司有也不是一般人能消费的。那时的火车很慢,路上要开好几天,虽然产地的水果很便宜,但是却带不过来,只有坐飞机才有可能带来这些稀罕的水果;那时飞机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乘坐的。于是,分发给邻居;第二天上学带一两颗给要好的同学,都是我心里小小的得意——我爸爸回来了。<br>&nbsp; &nbsp; &nbsp; &nbsp; ……<br><br> <p>&nbsp; &nbsp; &nbsp; 从来认为,军人的形象就应该一如我爸爸——英武而有几分神秘。<br>&nbsp; &nbsp; &nbsp; 他的秘密出发有时不久我们就能知道,比如“八六海战”;比如“西沙之战”;有些几十年后才会为我们解密,比如“核潜艇试验”。有些秘密,他也公然宣布,比如他去罗布泊参与当量最大的氢弹试验,弯道阿拉沟驻地来看我。比如他也骄傲地宣布——他要参加我国驱逐舰队首航南太平洋,捞取我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数据仓。<br>&nbsp; &nbsp; &nbsp; 他终生强势,去南太平洋过西风带,狂风巨浪中的军舰摇摆的像个舀水的瓢,常年航行海上的指战员们都抗不住晕船呕吐,他却依然能坚持着记录种种实验数据,给指战员们送去晕船药物,帮着政委动员大家吃饭。舰长们在上海聚会时对我说“你爸真够强,十几级风都干不倒,是个天生干海军的。”<br>&nbsp; &nbsp; &nbsp; &nbsp;他强势,文革中赤手空拳居然也办成了一个小药厂。<br>&nbsp; &nbsp; &nbsp; &nbsp;他强势,离休后居然自动请缨去老山前线猫耳洞,帮助解决伤员转运问题。<br>&nbsp; &nbsp; &nbsp; &nbsp;……强势的他终于也会老去,不服输的他又与自己的衰老抗争。<br>&nbsp; &nbsp; &nbsp; &nbsp;或许亦是他终生强势的性格,选择了他这样强势的离去方式。留下身影和声音——在亲友间久久萦绕……</p><p><br></p> &nbsp; &nbsp; &nbsp; &nbsp;爸爸,今天是父亲节,你不喜欢的“洋节”依然让我止不住的想起你,爸爸,你和我们失约百岁;不要忘记曾经与我们相约来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