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巴尔干2●在欧洲的耶路撒冷,感受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

菩提思

<h3>提到波黑,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萨拉热窝(Sarajevo),这个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前南斯拉夫城市,是一个建于1263年的古城。<br><br>萨拉热窝在波黑的三种官方语言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中的称呼,都是Sarajevo。<br><br>Sarajevo来自于土耳其语“宫殿”一词(Saray),意为赞美这个富丽堂皇似宫殿、依山而建的古城。</h3><h3><br></h3><h3>这也证明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萨拉热窝是一座具重要地位的都市。</h3> <h3>由于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仅许多国家在萨拉热窝设有使领馆,还是常驻波黑国际组织的集聚地。</h3><h3><br></h3><h3>有36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处集中于此。</h3> <h3>当然,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恐怕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有关,以及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有关。<br><br>其实,让萨拉热窝声名远扬的,不只是这些.....<br><br>波黑战争前,萨拉热窝人口有41万,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占49%,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占34 %,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占7%。</h3><h3><br></h3><h3>市区树林里,随处可以见到清真寺标志性尖塔。</h3> <h3>波黑战争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城市的民族和宗教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h3><h3><br>波黑战争后,人口陆续回流,族群的比例恢复到战前的水平。<br><br>这个多民族混居的古城,处于东南欧的中心,因而成为一个多元宗教和文化汇集的地方,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h3><h3><br></h3><h3>深受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影响,这里的历史氛围浓厚,有众多的博物馆、清真寺和大教堂。</h3><h3><br></h3><h3>数世纪以来,萨拉热窝一直都是多文化都市,被称为前南斯拉夫的文化之都。</h3> <h3>这里拥有欧洲大陆最多元的、浓厚的宗教色彩,满城可见尖顶林立的伊斯兰清真寺、天主教堂和东正教堂。</h3><h3><br></h3><h3>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宗教及文化的多样性,萨拉热窝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br><br>此外,这是一座被奥林匹克群山包围的城市,曾经举办过1984年冬奥会,这也是东欧城市中唯一举办过奥运会的地方了。</h3> <h3>萨拉热窝河谷有着悠久的历史,布特米尔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的佐证。<br><br>伊利里亚人最早生活在西巴尔干地区,伊利里亚文化是萨拉热窝又一个突出的文化。<br><br>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占据此地,之后斯拉夫人于7世纪来到这里,斯拉夫人的城塞自1263年到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1429年,都一直存在。<br><br>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城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大市场和众多的清真寺(超过100个)而闻名。</h3><h3><br></h3><h3>1660年,萨拉热窝人口超过8万,是巴尔干半岛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都市,比当时的贝尔格莱德要多得多。</h3> <h3>由于政治上的重要性,萨拉热窝也屡次成为战场。<br><br>1697年,在大土耳其战争期间,奥匈帝国占领了萨拉热窝,1850年,波黑被并入奥匈帝国。<br><br>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城市再次获得巨大的发展。</h3><h3><br></h3><h3>萨拉热窝先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引入路面电车,修建了各种工厂和其他建筑,许多机构都西化和现代化了,还开始使用拉丁字母。<br></h3>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直接导火线,幸运的是,巴尔干半岛的战事大多在贝尔格莱德附近,萨拉热窝在战争中逃过了大规模破坏。<br><br>一战之后,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份。<br><br>1941年4月,纳粹德国入侵了南斯拉夫,轰炸了萨拉热窝。 <h3>二战后,萨拉热窝作为前南斯拉夫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的首都,得到巨大发展,再次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主要城市和重要的区域性产业中心。<br><br>城市发展的高峰期,是在1984年举办冬季奥运会的时期,这可是东欧地区首次举办奥运会,这是萨拉热窝的高光时刻。</h3><h3><br></h3><h3>当萨拉热窝欢迎全球顶级运动员参加冬季奥运会时,这是整个南斯拉夫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可这却是前南斯拉夫国家团结和自豪的“最后时刻”。</h3> <h3>7年后,随着前南斯拉夫解体,这个国家在残酷的波黑内战中崩溃了,萨拉热窝经历了三年的围城战,城市陷入了低谷。<br><br>特雷贝维奇山上的旧雪橇轨道上满是涂鸦,而伊格曼山上高耸的滑雪跳台也被毁了......</h3><h3><br></h3><h3>今天,这些1984年奥运会的遗物,让人沮丧地回忆起这个城市曾经的多民族和平的过去。<br><br>波黑内战结束后,城市迎来了复苏,2019年2月9日举行欧洲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节,以“两个城市,一个梦想”为口号的萨拉热窝和东萨拉热窝,重新点燃奥运之火,希望重振奥林匹克精神。<br></h3> <h3>萨拉热窝有600年的历史受到来自东西各大帝国的强烈影响,得益于作为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交易的据点,不同的宗教共存,城市文化十分多样。</h3><h3><br></h3><h3>穆斯林、东正教徒、天主教徒和犹太人在同一个城市居住,一直维持了各自独特的认同感,这一切都构成了萨拉热窝观光的魅力,使得旅游产业发达。<br><br>萨拉热窝的观光产业大多基于历史、宗教和文化要素,旧市区中心保存土耳其时代的旧建筑,以出产东方特色的铜、银手工艺品著名。</h3><h3><br></h3><h3>数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观光客都来到这里。</h3> <h3>萨拉热窝还是著名的文化之都,除了众多的博物馆,历史上还出了多位波斯尼亚诗人和思想家、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奖得主。</h3><h3><br></h3><h3>萨拉热窝电影节是巴尔干半岛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国际级电影节,萨拉热窝爵士音乐节、萨拉热窝流行摇滚,以及持续数周、展示当代文化、音乐、舞蹈的活动“巴什察尔希亚之夜”也是远近闻名。<br><br>就在我们住的五星级酒店楼下,草坪上筹备大型音乐活动,音响调试折腾到深夜,可谓精益求精。</h3> <h3>除了拉丁桥,这座古城还有更多的建筑瑰宝,无数清真寺、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共同拼出了一副鲜活的城市构图。<br><br>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萨拉热窝都是巴尔干最繁华的城市之一。</h3><h3><br></h3><h3>如今,这样的繁华仍然可以在老城区步行街感受到--众多的奥斯曼特色建筑、石板街道、卖鞋店铺、土耳其咖啡店、手工铜匠铺....可谓应有尽有。<br><br>这一幕幕场景,仿佛让人置身奥斯曼时代。</h3> <h3>感受这座城市的鲜活历史气息的方式,当然是去老城区漫步。</h3><h3><br></h3><h3>那里最繁华的商业街竟有着几百年的手工制造传统。</h3> <h3>刻有别样花纹的铜制器、土耳其式的咖啡具,以及表现穆斯林风情的布艺品等,都是可以重温波黑时光的伴手礼之选。</h3> <h3>萨拉热窝是个地势很奇特的欧洲老城。</h3><h3><br></h3><h3>建在山谷之内,作为手工艺品和贸易中心的巴西查尔西亚老城(也称”巴什察尔希亚”,Baščaršija),汇聚了萨拉热窝的精华和多元宗教文化的元素。<br><br>这里拥有这个国家最别具风情、五光十色的手工艺品、贸易中心和集市,著名的萨拉热窝四角地就在老城里。<br></h3> <h3>只是萨拉热窝老城区显得有些破败,不过仍旧能看出多元文化交汇的痕迹。</h3> <h3>巴西查尔西亚大街,老城的主大街,建于16世纪。</h3><h3><br></h3><h3>这条大街两侧是效仿阿拉伯的市场建造的商业地区,专门从事金属工艺品、丝织品、陶瓷器和宝石等的买卖。</h3> <p>作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在游客集中的老城区,大街上满是游客,据说一年到头盛况都差不多。</p> <h3>这里以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游客比较多,欧洲大陆远道而来的也不少,但亚洲面孔还是比较难遇到。<br><br>在三国行程中,在景区能偶尔遇到几个大陆团,偶尔还有日本或者韩国团。<br></h3> <h3>一家接着一家的商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商品。</h3><h3><br></h3><h3>只是对此不感兴趣,到这里看看热闹,感受一下气氛罢了。</h3> <h3>这里曾经是拥有非常发达的陶瓷器和宝石买卖的交易市场,一直到现在还存在。</h3><h3><br></h3><h3>不过大部分的已经改为了销售丝织品,也有不少的游客在临走之前,会来到这里购买一些特产。</h3> <h3>巴西查尔西亚主大街现在看来就像是一条小街道,本就不宽的街道,两边布满了露天餐厅和商铺,显得更为拥挤。<br></h3> <p>不过秩序还不错,市井味道浓郁,可以想象几百年来作为巴尔干半岛大都市的繁荣盛景。<br></p> <h3>烈日当头,甚是暴晒,没想到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地区的太阳这么毒!<br><br>跟老外享受太阳浴不同,国人都打起了遮阳伞,男士也不例外。</h3><h3><br></h3><h3>在拥挤的老城街道,凭此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自东方的游客。<br><br>其实夏季到欧洲,哪怕北欧,太阳都很强烈,本以为因为是环境好,空气通透度高,紫外线强烈。</h3><h3><br></h3><h3>而到这里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似乎又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有了亲身体验。</h3> <h3>等红绿灯的波斯尼亚姑娘。</h3> <h3>遇到当地的一群学生,不同的肤色和服饰都有。</h3><h3><br></h3><h3>萨拉热窝作为一个民族大熔炉,略见一斑。</h3> 大名鼎鼎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Begova džamija),建于1531年,设计者科查·米马尔·希南也是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的设计者。<br><br>这是一座典型的、美丽的奥斯曼特色风格建筑,也是萨拉热窝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h3>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个重要场景就发生在这里。</h3><h3><br></h3><h3>游击队员谢德(钟表店老板)为了掩护瓦尔特,独自一人去往贝格清真寺与敌人见面,后遭杀害。</h3><h3><br></h3><h3>瓦尔特等众游击队员在贝格清真寺和隔壁的钟楼,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在市民们的掩护下,在铜匠街成功地突出重围。</h3><h3><br></h3><h3>贝格清真寺里,游客和来这祷告的穆斯林教徒大体各占一半。</h3> 瓷和伊斯兰书法艺术让整个建筑设计显露出简洁的迷人气质,是不能错过的经典。 <h3>这里到处都是宣礼塔、黑面纱和无处不在的古兰经颂唱,贝格清真寺就是所有波黑地区穆斯林心中的圣地。</h3> <h3>诵经中的穆斯林妇女。</h3> 表情恬静的穆斯林妇女。 贝格清真寺院子里的圣水池。<br> <h3>波黑战争期间,作为波斯尼亚人象征的清真寺成为了被攻击対象。</h3><h3><br></h3><h3>在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贝格清真寺受到了很大损害,九死一生,艰难地挺过了残酷的波黑战争。</h3><h3><br></h3><h3>战后也因为人们的喜爱,很快展开了修复工作。</h3><h3><br></h3><h3>然而没想到的是,修复的贝格清真寺却从传统的奥斯曼风格建筑变成了浓郁的瓦哈比风格。<br></h3> <h3>因为修复资金有很多来自沙特阿拉伯,因此修复时受到了瓦哈比派的影响。</h3><h3><br></h3><h3>清真寺被消去了色彩和装饰性要素,改为以白色为基调的建筑--毕竟从沙漠里来的那些骑骆驼的人才是真正出钱的金主。</h3><h3><br></h3><h3>2000年始,为了让清真寺回到战争前的样子,开始了完全的修复。</h3><h3><br></h3><h3>如今的贝格清真寺仍然展示出了其美丽风貌,深受游客的喜爱。<br></h3> <p>阿里帕夏清真寺,是萨拉热窝老城另一座有名的清真寺。</p><p><br></p><p>这是按哈迪姆·阿里·帕夏的遗嘱,用他的遗产在他的墓旁,于1560年建造的清真寺。</p> <p>挨着贝格清真寺,隔着一条窄巷子,就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著名的老城钟楼。</p><p><br></p><p>老城钟楼建于1667年,上面的大钟产自意大利,原是一个半点报时的时钟,且是城里唯一的公共时钟。</p><p><br></p><p>2012年6月,大钟里的机械装置换成了电子装置。<br></p> <h3>逆光下的钟楼剪影效果,显得钟楼更高耸伟岸。</h3><h3><br></h3><h3>蔚蓝的天空上,飞机喷出的高温水蒸气液化划出的一道白线,同框很漂亮。</h3><h3><br></h3><h3>想想电影里的瓦尔特从钟楼顶上的窗户,顺着扔下的绳索滑下来,绝非一般人的胆识!</h3> <h3>钟楼下面有一个据说有500年历史,号称全世界最古老的公共厕所。</h3><h3><br></h3><h3>公厕里面的环境不错,跟现代洗手间没有两样,而且,没错,是免费的!</h3> <h3>贝格清真寺对面的这座哥德式的建筑,就是萨拉热窝的天主教会大教堂--“耶稣圣心座堂”。</h3><h3><br></h3><h3>这是波黑整个国家最大的天主教大教堂。</h3><h3><br></h3><h3>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是1889年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所建造的,整整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才完成主体建造。<br><br>入口处上方窗户的设计,绘有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风景,另外罗马式美术风格的2个塔上绘有萨拉热窝的市旗和市徽。</h3> <h3>教堂外观来看,具有很明显的哥特式风格,一排略显卡通的尖顶,使得教堂现在已经成为了萨拉热窝的一大象征。</h3> 建于1868年的塞尔维亚东正教会大教堂--“圣母诞生大教堂”,是纪念圣母玛利亚诞生的大教堂。<br><br>教堂有三个巴西利卡和带有十字架的5个穹顶。 <h3>圣心大教堂、清真寺与犹太教堂,以及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服饰,让人们感受到“欧洲耶路撒冷”萨拉热窝多元文化的魅力。<br><br>不管游客来自哪个国家,就像那些飞来飞去、咕咕叫个不停的和平鸽,让人一秒钟就会开心起来。<br><br>前年到以色列旅游时,耶路撒冷是整个行程的高潮,眼前所见,颇有似曾相识的味道。</h3> <h3>对于爱电影的人,这里必然不能错过,可以对《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场景进行寻访与考证。<br><br>钟楼、铜匠街、清真寺及其绿色的圆屋顶,还完整的保留在步行街上。</h3><h3><br></h3><h3>谢德牺牲的地点,影片结尾人们不顾德军恫吓、勇敢领回游击战士遗体的广场,都能找到,而且拥有比电影更强烈的现场感。<br><br>从远看更清楚,钟楼就挨着清真寺。</h3> <h3>感觉这里的物价并不像网上说的那么低,啤酒3波黑马克,可乐3.5波黑马克,而加油站标出的油价更贵,95号汽油合人民币10元钱......<br><br>这是在老城咖啡馆买的冰淇淋,要5波黑马克,折合人民币近20元。</h3> <h3>贝格清真寺旁边坐落着阿拉伯市集,也叫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设计者是拉古萨的匠人。</h3> <h3>阿拉伯市集的门脸,呈现出很浓郁的奥斯曼风格。</h3> <h3>这是一个热闹的是土耳其风格的集市,是1542年由格兹·胡色雷·贝格建设,带有屋顶的市场。</h3> 阿拉伯市集的拱形门廊,似乎有点拜占庭风格。 阿拉伯市集依然还是那么热闹,商业氛围浓郁,人头攒动,烟火气十足,还有好吃的烤羊肉和漂亮的“烤羊肉西施”。 <h3>超过50家店铺林立于长度达109米的市集里,不过出售的都是手工艺品或生活小商品。</h3><h3><br></h3><h3>因为不太感兴趣,便觉得有些杂乱无章,飘过感受一下而已。</h3> <h3>这里的,据说可以砍价,客人三三两两在那里聊天般地砍价交易。</h3><h3><br></h3><h3>但网上说的这里是老城最热闹的地方,个人感觉倒未必算得上。<br><br>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女孩看到我对着她们的方向拍照,都自觉地躲开了......</h3> <h3>阿拉伯市集大门外,抬头就可以看到波黑战争的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在墙上留下的密集弹孔。</h3><h3><br></h3><h3>或许是有意保留,似乎告诉来客,在这个充满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地方,和平来之不易,勿忘战争。</h3> 旁边的建筑物外墙上,大量的弹孔经过简单批荡修复后,仍掩盖不住当年战斗的惨烈。 <h3>塞比利喷泉,位于巴什察尔希亚老城的中央广场。</h3><h3><br></h3><h3>这是一个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木式建筑,建于1891年,是萨拉热窝的重要标志。<br><br>这个具有独特形状的喷泉,其名字来自于阿拉伯语中的“道路”一词“Sebil”,穆斯林祈祷者先要在这里洗干净身子,才能进清真寺。</h3> <h3>既然是喷泉,我们就按照喷泉的思维定势去寻找,发现时间不够了,靠问路才找到。<br><br>当地居民英语真不咋样,但非常热情,最后连问了几个商家才找到。<br><br>这个小景点,怎么也难以与中央广场的喷泉划上等号,难怪找不到。</h3> <h3>据说,原来塞比利喷泉喷水,现在貌似只有一个水龙头在流水,水流小得可怜。</h3><h3><br></h3><h3>不少游人伸手去接,甚至用瓶子去盛水。<br><br>水冰凉冰凉的,在烈日下暴晒后洗一下脸,真的很舒服,很惬意。</h3> 巴西查尔西亚老城中心广场环顾。 <h3>中心广场边上的时钟,古色古香,颇有年代感。</h3> <h3>广场边上的公交车站,跟我们国家的一个县城差不多。</h3> <h3>广场上的鸽群,告诉游客,这里曾是老城的中心。</h3><h3><br></h3><h3>曾经的巴尔干半岛大都市,原来也就这么大......</h3> <h3>从中心广场散发出来的巴西查尔西亚大街和另外的几条街,全部商铺林立,成行成市,复制了几百年前的盛况。</h3> <h3>中心广场周围,除了几条商业街,多为狭窄而破旧的小巷。</h3><h3><br></h3><h3>侧身而过的巷子里,仍不缺少商业元素。</h3> <h3>铜匠街就坐落在巴西查尔西亚老城中心广场塞比利喷泉附近,想不到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我们是靠问路和肢体语言比划问到的。<br><br>感觉眼前的铜匠街比《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场景要狭窄,有点失望.....</h3> <h3>有的商家标出中文,大打上了些年纪的中国游客特有对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怀旧牌。</h3> 在铜匠街作业的匠人们,尽管不买他们的东西,拍照他们的工作场面一定会尽量配合。 <p>心无旁骛的美女工匠.....<br></p> <h3>我觉得不过瘾,又回去找美女工匠要录一段“当当当”敲打铜器的小视频,她非常乐意地配合.....</h3> <h3>与国内很多景区的商家不一样的是,这里绝对不会劝你买东西。</h3> 萨拉热窝人总是尽力令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h3>手工敲制、独具匠心的工艺,以及对中国人敞开大门的态度,使中国游客不得不想驻足,并买一件留念。</h3> 老城的警察不多,在广场上停了一辆警车,感觉这里虽然经历过战争,还有似乎无法调和的民族矛盾,但感受到当地的治安挺不错的。<br><br>当然,出门在外还是要多加小心财物! <h3>这里的人们普遍非常热情,眼里透着善意。<br><br>只是戴围巾的穆斯林女孩见到镜头对准,就会有意躲闪,不像白人女孩那么大方,宗教使然?</h3> <h3>随处可以看到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只露出眼睛、披一身黑袍的正统穆斯林也不难遇到。<br><br>当然,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白人也随处可见。</h3> <h3>其实这里的穆斯林原来是按照信仰区分,而不是按照人种区分的族群。</h3><h3><br></h3><h3>所见穿着穆斯林服饰的人以中东长相居多;但也有很大比例是塞尔维亚族白种人,他们与塞尔维亚族人只是宗教信仰不同而已。</h3> <h3>据说,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塞尔维亚族人只有改信仰,才能当官,才能进入上流社会。</h3><h3><br></h3><h3>因此,部分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族人和克罗地亚族人教改信伊斯兰教,渐渐形成波斯尼亚穆斯林族。</h3><h3><br></h3><h3>铁托执政时期,将信仰伊斯兰教的斯拉夫人从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中分离出成为了波斯尼亚人,波黑形成了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h3><h3><br></h3><h3>虽然当地的波斯尼亚人(穆斯林)与塞尔维亚族人都使用塞尔维亚语,但在民俗习惯、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h3><h3><br></h3><h3>塞尔维亚族人和克罗地亚族人,与穆斯林的区分度,还是很大。</h3> <h3>老城往米里雅茨河方向走到外围,眼前的粉红色房子,就是著名的拉丁桥边“萨拉热窝事件”的刺杀现场。</h3> <h3>从“萨拉热窝事件”的刺杀现场回望巴什察尔希亚老城,著名的钟楼清晰可见。</h3> <h3>在旧城区,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但显得很精致,很宁静,生活节奏很休闲。</h3><h3><br></h3><h3>坦白地讲,萨拉热窝远不是购物天堂!<br><br>其实我们到访的三个国家,都是属于带钱去没地方花的那种,绝对不适合买买买。<br><br>波黑的蜂蜜和葡萄酒品质不错,在波黑国内旅行,沿途看到山区的耕地不多,但葡萄园却不少。</h3> <h3>萨拉热窝为造访者准备的,其实恰恰是深厚而独特的历史资源。</h3><h3><br></h3><h3>萨拉热窝现代与古典交融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br></h3> <h3>国内许多人不太了解萨拉热窝,甚至有人以为这里还在打仗。</h3><h3><br></h3><h3>然而,这里的现代程度超出想象,人们着装时髦、有品位,餐馆服务也属高水准。</h3><h3><br></h3><h3>在阿拉伯市集旁边的废墟上,建起了高标准的现代化酒店和露天餐厅,与发达国家没有什么两样。</h3> <h3>作为一个国际闻名的旅游城市,这里简直就是个万国车展,主要是来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和巴尔干国家,还有来自德国、意大利这些更远的国家。</h3><h3><br></h3><h3>从上到下,分别是塞尔维亚(SRB)、波黑(BIH)和黑山(MNE)的车牌。<br></h3> <h3>上下排的左右分别是克罗地亚(HR,国人都熟悉标志性格子军团足球队服的国徽)、阿尔巴尼亚(AL)、马其顿(MK)和斯洛文尼亚(SLO)。</h3><h3><br></h3><h3>到欧洲旅游,我养成看车牌的习惯,这不,光看看车牌上的国家名字缩写,就颇长见识。</h3> <p>克林顿同款波斯尼亚餐厅,在巴西查尔西亚古城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p> 这是克林顿在访问萨拉热窝时用餐的地方,而且光顾过两次。<br><br><p>餐厅至今还保留着餐厅老板和克林顿的合影,餐厅外面,挂起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两次到这里来用餐的时间和大幅照片,作为招客之道。</p><p><br></p><p>餐厅以波黑传统的波斯尼亚风味菜肴为主,是西方名流喜爱的波斯尼亚风味餐厅。<br></p> <h3>但似乎客人不多,不像我们国家这样顾客临门。</h3><h3><br></h3><h3>稍显冷清,反倒显得氛围优雅。</h3><h3><br></h3><h3>在享用美食中,可以静静地发发呆,仔细体会这座城市的韵味。</h3> <h3>餐厅装饰还算雅致。</h3><h3><br></h3><h3>这样的相对落后国家,能给出来的,一定是最好的,这一点完全不像西欧发达国家。</h3><h3><br></h3><h3>据说这里的物价不贵,20~30块钱人民币一个人就能让你吃得饱饱的。</h3> <h3>餐量少但精致,肉汁丰富的牛肉,搭配特制的酱汁和烤土豆,每吃一口,味蕾都倍感满足。<br><br>最后以一道甜且腻的小小甜饼收尾,感觉太甜太干,没几个团友能“消灭”掉。<br><br>在巴尔干的几天行程里,就餐最后的甜点都差不多,干且不好吃,还不如像西欧那样上冰淇淋。</h3> <h3>浓郁复古风,乍看像银制的水壶。</h3><h3><br></h3><h3>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的三个国家,发现餐厅餐桌上普遍放置烟灰缸,这在西方难以想象,就连我们国家也慢慢在餐厅禁烟。</h3><h3><br></h3><h3>据说这是因为前南斯拉夫地区结束战争不久,恢复和发展经济被放在首要地位,健康倒是排在次要的位置,至少到目前,仍不刻意限制就餐时抽烟。</h3><h3><br></h3><h3>再可能就是巴尔干民族的天性,不仅是男人,遇到女人吸烟的也很多。<br></h3> 萨拉热窝位于被山峰所包围的河谷,城市规模较小且较为集中。<br><br>老城区的街道普遍狭窄,与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场景差不多。 <h3>有轨电车仍是老城区里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陈旧的老式电车和绚丽的现代新款都有,而且感觉还较为密集,应该是比较便捷的交通方式。</h3><h3><br></h3><h3>行程时间关系,没有机会体验一下。</h3> <h3>由于道路狭窄,有轨电车车道两用,没走电车的时候,则作为公路行走汽车。</h3><h3><br></h3><h3>尽管路窄,但车速很快,山城萨拉热窝人的驾车技术了得,当然行人的素质也不会低。</h3> <h3>中国人到了萨拉热窝,除了探寻拉丁桥的一战导火线发生地,不得不说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h3><h3><br></h3><h3>这是一部前南斯拉夫1972年摄制的电影,1973年即在中国上映,随即红遍全国,家喻户晓。</h3><h3><br></h3><h3>在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这部电影红到什么程度?<br><br>可以随便问一个50岁以上的人。<br></h3> <h3>不过,电影的情节基本是虚构的:<br><br>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入侵南斯拉夫的德国法西斯陷入游击队的重重包围之中,只有多瑙河以南的公路还在他们的控制之下。<br><br>为了能体面地结束战争,柏林命令巴尔干半岛的“A军团”火速撤退北调回防德国。</h3><h3><br></h3><h3>可是,庞大的装甲部队燃料不足,为此,德军拟定了一个秘密的“劳费尔行动”计划,掠夺萨拉热窝丰富的燃油资源,以供应装甲部队。<br><br>机智老练的游击队长瓦尔特带领的抵抗力量,成为“劳费尔行动”的障碍,柏林特地派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希,前去扫除令他们胆颤心惊的瓦尔特。</h3> <h3>为逮捕瓦尔特,阴险的比肖夫上尉花了一年的时间,审讯了上百名“犯人”,仍一无所获。</h3><h3><br></h3><h3>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奉命混进抵抗运动内部来假扮瓦尔特,利用叛徒诱杀了众多抵抗组织成员。</h3><h3><br></h3><h3>于是,真正的瓦尔特决定查出叛徒,他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终于让间谍现出了原形。</h3><h3><br></h3><h3>瓦尔特身后,就是大名鼎鼎的贝格清真寺。</h3> <h3>最后,瓦尔特率游击队成功地挫败了敌人的阴谋,并破坏德军的“劳费尔行动”。<br></h3> <h3>经典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h3><h3><br></h3><h3>这是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敌人的奸细也这么由衷地感慨。<br><br>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对于在老一代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父辈们,这应该是让他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h3><h3><br></h3><h3>如果你记得这一台词,嗯嗯,你的年龄段暴露了。<br><br>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h3><h3><br></h3><h3>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h3> <h3>经典台词--“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br><br>老练的、狡猾的、残忍的、绝不肯轻易认输的党卫军上校迪特里希最终败给如幽灵般的瓦尔特,就在离开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这句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台词。<br><br>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高贵的头颅。<br><br>我相信,他说出这样一句彻底抹杀纳粹信心的话,绝非因为对瓦尔特的不可战胜表示出某种崇敬,而是终于认清一个本质:这是拥有坚定信仰、同仇敌忾、洒下热血都义无返顾的无法打败的一群人!</h3><h3><br></h3><h3>他有一个名字,叫做萨拉热窝!</h3><h3><br></h3><h3>他,就矗立在瓦尔特身后。</h3> <h3>这部著名的反法西斯战争惊险题材电影,表现出来的群众英雄主义,时至今日再看,依然会因为里面闪光的人性而感动。</h3><h3><br></h3><h3>在上个世纪保守的70年代,似乎南斯拉夫电影只有男一号,很少有女一号,爱情佐料也很少,但不妨碍中国观众的审美。</h3><h3><br></h3><h3><br></h3> <h3>让我感动的一些画面。<br><br>盖世太保设计,将年轻的共产党员杀害,数十具遗体停留在老城广场,并示意让亲属去认领这些遗体,却悄悄通知德军,谁上前认领便开枪消灭谁。<br><br>游击队员相互传递着信息,绝不能上前认领,宁可忍住悲痛,也不能让敌人阴谋得逞。<br><br>然而,老钟表匠却再也无法看得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躺在敌人脚下,独自走了上前。<br><br>千钧一发之际,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们跟了上去,然后……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勇敢地跟着走了上去。<br><br>面对勇敢的人民,纳粹胆怯了,只得宣布退场。</h3> <h3>瓦尔特无愧孤胆英雄,在钟楼上狙击德国纳粹士兵。</h3><h3><br></h3><h3>弹尽后,从钟楼顶上的窗户放绳索滑下,与游击队员们会合,的确是神一般的存在。</h3><h3><br></h3><h3>去萨拉热窝之前,建议小伙伴们先看这部电影,了解这座美丽和英雄般的城市。<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