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倒“峡”泻河 “山”鸣谷应</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2019年度山东省市、县(区)美术教研员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散记<br><br><br><font color="#ff8a00">▼写在前面的话</font><br><br><font color="#9b9b9b">作为一名教师,养成“写”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闪念间的“想”是感性的,只有“写”下来的时候,才有可能变为更为理性的思考。<br><br>对于教研活动,我有写总结的习惯,只可惜这两年视力有点小问题,力不从心,很无奈。好在,我们的教师团队非常棒,不管水平高低,他们总是潜心学习,认真总结。峡山会议已经过去好些天了,但大家并没有停止思考,仍在认真总结,真心实意落实会议所学。我觉得,他们有所成长才是本次教研活动的终极目的。<br><br>短短几天,我市与会教师团队文字总结累计数万字,择其扼要,列举如下,与诸君分享,敬请批评指正!“倒峡泻河”,比喻文笔酣畅,气势磅礴。以此描述他们的总结,有些夸张,但不算过分。我一直以他们为骄傲,“王婆卖瓜”就卖瓜吧!呵呵,吃瓜群众莫笑……而“山鸣谷应”显而易见,这篇散记算是对本次会议的回音,籍此表达对办会者,以及专家最尊崇的敬意!<br><br>“教研”是工作,是交流,更是一种文化。至美教研,是寿光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教研文化”的核心精神。“至美”一词原本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原文:“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至美”是追求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而“至美教研”则是努力构建一种至真至美的教研文化。<br><br>至美教研,我们一直在路上。<br><br></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己亥端阳月廿九日王志武草就于问山堂</font></div> <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以下多有删节,敬请诸位批评指正)</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王雪(寿光世纪教育集团)</font>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意识的悸动,想象的恣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美育时代。固有的认识,原点的守候,已是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羁绊,美术教育不再是华丽的说教,而是尊重自主,跨界融合,突显核心素养落地之道。在这里,每一方空间的呈现,姿态各异,每一个角落无不散发着浓厚的艺术魅力,这里始终坚持开放的态度,让思维翻越围墙,让创意超乎想象。</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所有之所以伟大的事情,都是因为有热情!谈笑鸿儒、大家风范的王大根教授为与会教师作题为《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设计》的学术报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王教授从三个方面系统讲述了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理念与特点、美术教学设计和美术教学评价量规,并对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美术教师应当让学生从事多种美术活动,要经历“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不断对照学习目标或学习工具进行自我评价,常学习、深反思、多探究,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全面提升孩子们视觉识图、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新实践和文化理解的五大美术素养。报告过程中一个个的问题在我脑海中来回穿梭,王教授用他多年的教学案例,为我在教学中的困惑展现了一种种方法,让我慢慢的拨开云雾,有了途径和方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说实话,一上午的“汲养报告”结束后,我的脑仁儿生疼,愧于能力不足,消化吸收起来有些吃力。与此同时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思考:王教授提出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设计问题使孩子在问题的引领下能快速有效的观察事物。教学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如何设计一堂理想中的课堂,而是应该逆向设计课堂,也就是说学生应该了解什么知识,应该会什么技法,为了处理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去设计课堂,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到底是要学会什么。美术课的成果展示也是很重要的,档案袋的合理运用,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会引起家长的重视,会培养孩子对美术持久的兴趣。</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用自己的课堂培养自己,让学生听到花开的声音,让自己也听到成长的声音。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才会越上越好,越上越新,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课堂。感动于这位可敬可爱又如此敞亮的68岁老先生对美术事业热情的追求。连续三个小时一气呵成,令我们感动,深表崇高的敬意。疯狂地为您打call”!愿我们所有的人永远保持一颗热情的心,努力地追求梦想,热爱所有美好的事物。</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当日下午,来自青岛市美术教研员魏世建老师作了题为《以大美育观推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行动研究》的报告。报告中我几次注意到魏老师在擦汗,便心生疑虑,难道台上台下温度不一样,格外热?会后肖老师急忙上前扶着魏老师,并向大家述说高烧中的魏老师坚持来到现场给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报告,魏老师的敬业精神令人起敬!他从基于大美育观的前期素养调研——用数据来说话;基于大美育的统整发展路径探索——用行动来彰显;基于大美育观的未来学科发展态势——用思考来自信方面,同大家分享了青岛市在美术课改过程中的具体做法,矩阵管理,融心毫素,蓝色海洋美育……这些实际行动中让我们感受到青岛市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教研及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特色课程的建设中的大美育观。点点滴滴,做的细致而扎实,充满特色溢满情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久于善良,陈丽辉老师就这样静静的走进了我的世界。潍坊,不考究历史,不回溯文化,这座城像她一般的质朴存在着。漫步丈量每一方土地,都是沉淀,积存出潍坊的不同,这座城市不经意间又透露着点点滴滴的赞美声。报告中陈老师娓娓道来从“小城市大文化”、“小学科大学问”、“小课堂大阵地”三个方面展开。期间她向大家介绍了她和她的团潍坊市开启了“图文合一”(以文衬图,以图配文,图文合一)的教学整合模式研究。选择实验校,有计划,有目标,科学系统地开展“图文合一”课程,形成系列化、主题化、整体性的校本化资源,开展小学美术图文合一教学实践。文字与各种美术表现整合,重新构建独特的美术课程又与当地的风筝文化、年画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使课程体系变得更加丰富而厚重。</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我心中的“雄狮战队”——山东省东营市美术教研团队!这是一支视觉敏锐、作风精良、富有研究精神的团队!精兵强将们的带头人是东营市教研员卞全照老师,洞察力、战斗力双响,让人敬畏,精力饱满。与会期间作了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深入推进课堂改革》报告,详细介绍了两年来东营市中小学一直在深入研究的美术学科项目化主题课程项目,对当前相关中小学美术“教学转型、课程整合、核心素养”等热点做出阐释。尤其是关于“什么是转型?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的三问,既是自省也从另一个角度对与会教研员的探问做出回答。时代与教育的发展驱使我们转型,这是我们主动求新求变的正确行动。也是团队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在福州全国优质课中就见识了这支战队的作战现场,不禁心生敬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向你们致敬!</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研员的示范课要登场了,下午简单收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跑到第一辆班车上,早早到了会场找到优势位置,以最佳状态学习。</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组织方和会务组考虑周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会场展示,根据自身需要,我选择了小学和初中会场三节课来学习。现将其中两节课的学习心得分享于此。第一节课是来自泰安市泰山区的教研员赵银玲老师的《线的表现力》,之前自己也对这节课有所认识,打开了同课异构的学习思路,赵老师个人专业素养很高,讲台上的她,从容淡定很有范儿,视频导入,时空转换让线成为一双无形的大手贯穿课堂始终,线宝宝-隔空摸物-用线表示-毛笔表现-墨色体验-结合学生知识经验循序渐进达成教学目标。用国画形式表现正能量的向日葵形象,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渗透,有高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潍坊峡山小学美术老师陈雪《唱大戏-京剧水墨人物》,课堂以表演京剧导入新课,给了学生和现场听课的老师以强烈的视听刺激,。通过对视频的欣赏、分析,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京剧人物的特点、服饰、动态,丰富他们的观察力,课堂环节层层相扣,自然归纳总结出的知识点,即是板书内容(墨色:干、湿、浓、淡;运笔——中锋、侧锋)。最后结合教师现场示范,墨色区分和中锋侧锋用笔,在线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再认。课堂作业形式让人耳目一新。美术课堂是传统艺术重要的传承载体,为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阵地。为陈雪老师努力付出和磨课的无敌团队点赞!</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肖钢老师精彩压轴报告开始了……《聚焦课堂实践教研,服务基层一线教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肖钢老师作为我们全省美术教研员的引领者,有着严谨的治学精神,他的报告既有高端的理论作支撑,又有鲜活、生动、详实的案例为依托。他从“教研与教研员”“教研关注师情”“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五个方面同与会的老师们分享。最后对于一线老师非常实用的“听评课十字诀"及"好课的标准"进行剖析定位。这是一场有厚度、有温度接地气的报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仰望星空,是一种追求理想的姿态,而脚踏实地则是去实现理想稳步前进的道路。在核心素养的环境下,回归美术课堂的本质,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探索出具有文化特色适合自己的课堂之路。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黄伟(寿光现代中学)</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三天的峡山学习收获满满,专家们的报告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大概念下的单元化教学设计理念,回来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从前的教学思路,将我上过的一节鉴赏课重新设计了一下,对结构做了大调整,并结合新课标做了三个学习任务单和一个评价量表。自己感觉比以前的课整体、系统了许多,准备在美术课上实践一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再做出调整。这几天始终怀着忐忑的心情和摸石头过河的感觉来做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和同仁们批评指正,不吝赐教。</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p></p> <p><font color="#ff8a00">▼徐义会(寿光圣城小学) </font></p><p> <br>有幸参加了这次的2019年度山东省市、县(区)美术教研员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可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聆听的教研员的示范课上,都是对自己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一次海啸式的冲击。<br><br>这次会议出现了以下几个热词:核心素养、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源自于各大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为应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和经济时代,提出的教育改革关键词。比如英国中学改革的总目标是使所有的年轻人都成为:享受学习,取得进步的成功的学习者;能够健康、安全、充实地生活,有自信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责任心的人。而美国也在2014年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后,修订了《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新的《标准》强调21世纪技能的培养,也体现了具有艺术素养的人,能够将艺术知识、技能迁移到其他学科、环境和情境之中的能力。结合我国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可以看出新世纪培养人才的目标由原来的比较宏大的目标,比如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做新世纪合格接班人等,转为同时关注作为社会中一个自然人的成长需求和能力。对于培养怎样的人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切实可能的操作方法。那么如何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结合王大根教授讲座中的大单元教学,作者有以下几点认识。<br><br>首先是主题,要生成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创作主题和学习任务,使得学生能更快的接受学习任务,融入学习情境中去。欣赏则是选取高质量的尤其是大师的作品进行欣赏研究,美术重视视觉欣赏,因此此环节要充分利用绘画作品或者图片作为语言来解释问题,而非从口中说出。技法则在结合学段基础上主要学习大师或优秀作品的创作技法。构思就是一个创意形成的过程,孔新苗教授在讲座中把美术与其他艺术学科做了一个对比,指出“创意”在美术学科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足可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创作是通过寻找合适的工具材料不断克服困难与挫折去完成作品,这其实是一种成长的蜕变。而最后的展评通过学生自诉创作意图和自我评价,与学生教师的评价形成一个有效的连接。这几个环节步骤组成一个单元的学习,避免了知识的碎片,而且也是一个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会对某个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br><br><br></p><p><font color="#ff8a00">▼马丽娟(寿光实验中学 ) </font></p><p><br>穿插于报告之中,来自不同市县区的教研员老师们分三个学段在三个会场执教了公开课。但由于小初高同时进行不能都听,最终还是选择在小学会场。但是会议人员准备的精彩的课堂回放,弥补了大家的遗憾。<br><br>之前听王雪老师讲过《线的表现力》一课,王老师以毛线粘贴的小鱼为出发点,引出线,分析线,线组合创作,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加上多媒体的运用,有趣的动画展示让孩子们更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创作环节,孩子们在T恤模板上用线的形式进行装饰,又紧扣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线的运用。最后孩子们把模板当做衣服套在身上进行作品展示更是有特色,这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br><br>而这次来自泰安市泰山区的美术教研员赵银玲老师执教的《线的表现力——认识线》在此基础上又给了我新的认识。姜还是老的辣,赵老师讲课从容淡定,以视频的形式加上亲切的语言导入,以时空观念为出发点,让线作为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其中,从简单的线宝宝特征到隔空摸物小游戏再到作品欣赏最后到体验创作,内容由浅入深,而高度渐渐降低,让孩子们始终觉得自己都是没问题的,给了孩子们自信,进而达成教学目标。刚听完这堂课还是有许多的疑惑的,既然这节课讲线,为什么不对线的特征进行详解?为什么不去讲怎么表现线?既然以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为什么不讲解执笔、墨色的运用?……如果没有周边老师的讲解,如果没有赵老师的说课,我还真没有想到赵老师为什么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这一堂课。赵老师让孩子们用的是国画的形式表现向日葵的形象,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但是在赵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所展现出来的创作令我佩服。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功底、教师的出发点、教师的备课、课堂问题的预设与引导是有多么的重要。赵老师选择向日葵作为创作对象,让孩子们表现正能量,又有着美育德育的渗透,这也是在讲究核心素养下用心研课备课的体现。<br><br>同一堂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点,都有自己的出发点,都有自己的目标达成……我们不能以短浅的目光、拘谨的形式束缚孩子的思维,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核心素养教育下,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与学,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王老师和赵老师的课各有千秋,她们从不同的维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参考,值得去深入学习。<br><br><br></p><p><font color="#ff8a00">▼杨秀娟(寿光东城新区实验小学)</font></p><p><br>从专家报告到各地区教研员课堂展示,活动内容有厚度、有温度,内容涵盖各个方面,给与会老师们提出了关于核心素养下美术教学的新思路,新做法。<br>在这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很多的教育理念扑面而来,某些观念会以惊人的力量冲击着我们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习惯,当我们在面对这些理念和理论的时候,我们往往有点兴奋也有点不知所措,我们期盼着可以在这么多经验和理论当中寻找出一个法宝,可以为我所用。本次峡山行,我的关注点很明确,就是想看看核心素养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方法使其落地让我的学生们受益?回来之后,认真梳理了一下,发现有的东西还给了老师,有些东西沉淀了下来。在这里有几点小小的收获和感悟想和大家分享,不知道正确与否,权当抛砖引玉。<br><br>一、继承中发展。传统课堂有她自己的魅力,有她成长的基础,有其兴旺的土壤,不能完全抛弃,像肖老师说的,我们在做一个尝试的时候不是在否定过去,而是在原有的一个基础上继承发展,孔新苗教授也说过,不要着急,慢慢来,我们可以温和的过渡,可以先去开辟一片试验田。<br><br>二、聚焦核心素养。<br>1.首先,作为美术老师,我们自己观念上要有个转变,那就是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什么是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我们培养的孩子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完成了一副多么漂亮的画,而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当孩子通过美术课的学习,通过画这个画,对周遭的事物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好奇,这种在大概念层面产生的迁移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br>2.核心素养目标下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呢?<br>课堂展示为我们展现了:“问题情境—引导发现—自主探究—深化理解—获得方法—解决问题”的清晰脉络。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去抓一些本质的东西,我理解本质的东西为大概念,那就是一切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的形成,这堂课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泛泛地讲很多,只要抓住一个点,深挖,做精做深。我们常说,素养源于实践,但是实践必须根植于情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课堂的学习应该源于问题情境,最终又用于解决问题,学生们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素养,像孔教授的生动比喻,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就像学车的过程,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必备,当然这样还不合格,最终还是要在真实情境中去漂亮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算形成了一种素养。<br><br>三、回归教育本质<br>1.回归我们美术学科的本位——基于美术语言的课堂教学。<br>我理解就是美术课要有美术课的样子,她不是语文课,也不是其他课。要有美术我们自己的学科特色,要有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美术的东西,要落实“美术本质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于美术语言进行创作,我们学科本位的东西在核心素养中应该就是前两项,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后面的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别的学科也提,也培养。美术首先是视觉艺术,通过造型元素按照一定的形式原理构成可视化符号系统,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并反映一定的文化意蕴。我们的美术一定要美术的味道,我觉得这很关键,否则没有立足之地。<br><br>王大根教授他梳理了有关美术语言的基本要点,提出要落实“美术本质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掌握并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他表示“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应让学生面对真实性创作主题,将美术家的思维和创作过程转化为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等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从而提升其美术核心素养。<br><br>2.放手给学生的真实的美术课堂。<br>在美术课堂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我们要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去解决、去合作、去探究,这种放手的课堂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真实的课堂永远是最具感染力的。当然这需要执教老师极高的素质和对课堂、学生的把握。<br><br><br></p><p><font color="#ff8a00">▼王文娟(寿光圣城中学) </font></p><p><font color="#ff8a00"><br></font>特别是观看几位教研员的课例展示之后,更是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在课堂如何构建和落实更加明朗了起来,犹如拨云见日之感。<br><br>我听了范老师的《“鱼”味无穷》和高老师的《扎染》课,两位老师课的设计在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上巧妙却不露痕迹,都有水到渠成之感。<br><br>范老师的课导入环节自然却用意很深,让学生在对作品进行鉴赏并了解其中寓意,同时又加入了对文化的理解,巧妙的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在介绍了三种基本纹样后,以鱼的寓意、自然界中的鱼、尝试画鱼、剪刀下的鱼……整个教学设计按照学——用——剪——评展开,课堂主线非常清晰明确,同时评价环节都是围绕课程目标去进行。在对剪纸创作方法的讲解中,范老师引用“剪个花,剪个鸟,添枝加叶才算巧”的谚语,便于让学生理解,在动手示范环节,惊讶于范老师剪工扎实……总之,整节课下来,给我一种一气呵成之感。<br><br>高老师执教的《扎染》课,我认为也是有想法、有办法、有深度的一节课。高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了解——感受——体验——生成作品这样的主线设计。高老师的课注重学生体验,创意实践,淡化技法学习,让学生大胆去表现,让学生对民间工艺产生兴趣,学会拓展到生活中去。这些都是与核心素养相契合的地方。同时,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在课堂育人,关爱学生,提醒学生要讲卫生等,在细微处见教师的品格,育人不着痕迹,令人心旷神怡。<br><br><br></p><p><br></p> <p><font color="#ff8a00">▼孙颖(寿光现代双语学校) </font><br><br> <br>一、听范云老师的剪纸课,为自己的常态课问题寻找解决方法。<br><br><br>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喜欢给孩子们上剪纸课,因为一学期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的时间孩子们是在绘画中度过的,所以,手工类的课程特别受孩子们欢迎,我也乐意跟他们一起去做更多的尝试和锻炼。<br><br>为了上好《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剪纸》这节课,我曾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从艺术概论、剪纸种类、地域特色再到表现手法、表现技法等等,课上我侃侃而谈,尤其是讲到为什么朝廷官员的官服上绣的是头顶一抹红的鹤和浪潮(寓意“一品当朝”)、“芙蓉花”象征“荣华”、“蝙蝠”寓意“福”时,自信心十足,感觉学生们也饶有兴趣、积极回应、收获颇多,但等我足足讲满半个小时,真到动手的时候,孩子们却并不会剪纸。<br><br>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的办法是给学生们展示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以此期望他们“依样模仿”,不过效果依然也不好。一部分学生只会减“对称”图案,单独纹样不会设计;另一部分学生只会利用“刻刀”刻。我努力反思过我的问题,首先我知道课堂知识内容设计过多,每次上课都是讲够满满半小时,甚至是一节课,但在删减内容时,又舍弃不下,觉得所有知识有其意义。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是,我并没有教会孩子们剪纸的具体操作“方法”。所以,一直以来,这堂课的实际效果都是前面老师和学生讲的、听的很热闹,后面就是不会自行创作。<br><br>类似于这堂课的问题,我在《标志设计》中也同样存在。讲的不少,学生们也特别喜欢去了解“阿迪”、“耐克”等等标志背后的故事,但是一到练习的时间,都是大眼瞪小眼。2017年4月曾经在安丘有幸听过一节难忘的《标志设计》,在此先不说这节课的其他优点,单就当时她教会孩子们运用“加法”、“减法”的课堂内容,已让我明白我的课堂上欠缺是“方法”的传授。学生们需要在“方法”的指引下,才有步骤、方向和目的的去实施,光有理论的灌输是不够的。<br><br>所以,面对《剪纸》这一课,去峡山之前,我便知晓我想寻找到答案是什么。不出意料,我在范云老师的课上找到了答案。她也是用了“加法”、“减法”,学生们的作品尤为出色。<br><br>后来,在第二天的现场交流中,我对范云老师讲述了我课堂现象,同时请教她的问题是:如果还有第二节、第三节课,您又会如何设计课堂?范云老师的答案又让我明白“我想却不忍删减的内容”,应该如何安排。其实理论的传授并没有错,但是需要适当的安排和整合,结合教学目的渐次推进。例如,我总是在第一课时内就跟孩子们讲什么是阳刻、阴刻,但它更适宜的地方应该是在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课时目标需要精准,要让学生们完全吃的透、掌握的了,切记目标太大,这同范云老师当初课堂的题目由《指尖上的艺术——剪纸》到《潍坊剪纸》,再到《“鱼”味无穷——剪纸及三种基本纹样的运用》是一样的道理,要学会浓缩和安排,课堂会更清晰、更高效。<br><br>二、听高文明老师的扎染课,为自己的非遗课程寻找不同的传授方式。<br><br><br>自2016年入校从教之后,在社团内,我有心带着学生们一起体会“扎染”和“蜡染”的艺术魅力。课堂效果不错、作品也很丰富,但是学生们往往做过一次之后,不再想做第二次。原因很简单,她们觉得做的很辛苦。以扎染为例,我总是要求学生们拿普通的细缝线“拽”、“勒”的方式,扎紧布料,扎出“牛角”。在这一过程中,因为线很细,“牛角”又必须很硬,所有学生们做完一节课,往往手都是通红的。除此以外,我坚持用传统的染色方式,先煮开水,放入染料,再放入布料染色,取出,拆掉“缝线”,晾干,最终获得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要接触开水,有烫伤的可能性,即使染色不烫伤,取出、拆线的过程,依然需要用手去碰触刚刚煮好的布,所以学生们往往是在“咿呀、哎呦”等等的”叫唤”、“唉声叹气”中,艰难的把很烫的“缝线”拆除,目的是为了不让布料冷却后留下褶皱。所以,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学生们总是未做之前好奇心爆棚,做完之后叫苦不迭。<br><br>我固执的这一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们体会真正的扎染过程,却未重视因此而抵消的孩子们的兴趣度。直到2018年12月,为了元旦晚会,我需要染制100多米布制作36套服饰,我开始尝试大量利用夹子、橡皮筋、塑料绳等工具,好的效果让我明白了其实“轻松”的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兴趣的持续时间,一味的“传统的”、“高难度”的操作,不仅不会促进知识的传播,反而适得其反,让学生们“望而却步”。除了“制作技法”,其实我也知道现在已有扎染的“免煮染料”,可以不用通过“煮”的方式,直接染色使用,非常方便和快捷,但是,我也是固执的一直未使用,认为那是幼儿才会使用的“不专业”染料。<br><br>但是,当我听了高文明老师的课之后,这些“固执”通通消失了,这节课改变了我的想法。高文明老师就是利用的“免煮染料”、就是利用的宽宽的“塑料绳”、就是用的非常简单的“打结”的方式,很顺利的在短短45分钟之后,让孩子们既了解了“扎染”文化,又体验到了“创作”的成就感。课堂结束后,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和对自己作品的“珍如瑰宝”。那一刻,我在脑海中对比了我自己学生,多么鲜明的不同。我给自己课堂设定的“高难度动作”不仅让学生们为难,也阻碍了“非遗课程”走向“常态课”。所以,我对自己课堂的反思是:教学方法需要贴近孩子们的实际;学生对知识兴趣的持续度需要我们用心维护。<br><br><br><br><br><font color="#ff8a00">▼刘春雷(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font><br><br> <br>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聆听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尊重其个性,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式描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多元和开放的理念替代传统教学标准,让孩子真切地感受社会的真善美,树立阳光般的自信,这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p><p><br>核心素养是什么?怎么贯彻?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时代?如何为一个未知社会培养人?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聆听王大根教授的讲座。王教授以“核心素养“为基点,结合美术教育的特点,向大家阐释了“美术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并对“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演进关系做出了解释。同时向各位老师提出更多“美感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做法,从而帮助和推动美术教育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素养下的课程设定归根到要落实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br><br>在参加周三下午教研员分年级的分会场授课中感觉教研员水准高、注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很强的语言亲和力;注重师生学习过程的互动。教学理念新颖,教具、范作典型。李倩老师的《生活日用品的联想》、陈雪老师的《唱大戏》等课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大胆运用不同的工具(夹子等),具有创造力。还有些课以师生对话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打破以往的以教师的讲为主的上课模式,极具启发性和引领作用。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分层教学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做,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各式各样的材料工具在课堂上的运用取得了还好的效果,极具吸引力,更是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验美术的乐趣。<br><br>授课教师综合素质很高。一节好课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来统领全局。教师形象的感召力、微笑、亲切、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随机应变的课堂掌控能力皆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调味剂。<br><br>这次听课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展评以及课堂最后的拓展延伸。首先老师们的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不再是单一的“你真棒”、“你真聪明”,而是采用多元化评价,顾及到每位学生对美术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自我肯定中获取自信。<br><br><br><br><font color="#ff8a00">▼杨姗姗(寿光市建桥学校 ) </font><br><br> <br>“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而学后的及时体会总结,亦是同样重要。<br><br>在听各位专家的报告时,各种新概念、新名词、新思想扑面而来,让我深深体会到自己以前的幼稚与肤浅。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如何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像专家一样的去思考,然后去解决。换个角度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先确定目标,再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达到目标。而这个核心素养如此高深,如何落实到美术教学中去。核心素养就是为社会,培养健康的有趣味的人。而在美术教学中的落实,就是让学生学会图像识读,让他们学会看。在生活中使用美术技能,进行美术表现。学生能够多想多做,进行有创意的实践。有着全球的眼界,进行文化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具有审美判断力。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去培养去实现。<br><br>我听了高中的三节课,三位老师所讲内容不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也不同,但是她们都是侧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br><br>李娜老师的课主要是运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进行中国画似与不似、以形写神、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四个环节的教学。在课堂中,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导学案,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中国画的意境,总让人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佛祖手拈金色菠萝花时的微微一笑。李老师却只用简单的比较法,就讲了出来,还讲的那么明了。李老师将课堂化繁至简,让学生在轻松自在中完成学习任务。<br><br>姜文华老师的课,一下把我们带到了四千多年前,在那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竟能做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黑陶蛋壳杯”,直到现在一直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可以看出我们祖先的技术是多么的纯熟、精湛。姜老师以黑陶蛋壳杯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济南博物馆,运用小组合作、任务单、电脑查资料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和文物对话,走近它、了解它。姜老师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br><br>王敏老师把我们带进一个魔幻世界,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莫比乌斯环、观看不可能的三杆等教具,让学生明白没有里外的环是如何实现的,不可能的三杆是如何不可能的。不管是图片的观看还是教具的使用,都让学生换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之路还很长,会遇到各种未知的问题,教会他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这也许是为他们的以后生活,埋下的最美丽的种子。<br><br><br></p><p><br></p> <font color="#ff8a00">▼贾志鹏(寿光市圣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font><br><br><br>参加省市、县(区)美术教研员研讨交流活动,受益匪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了几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大美术观等。现从这几个关键词说起,作出总结并谈谈自己的想法。<br><br>王大根教授的报告《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设计》和孔新苗教授的报告《紧扣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中,都着重强调了在教学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时代?如何为一个未知的社会培养人?唯有在教学中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解决以上问题。<br><br>在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呢?<br><br>首先,要改变我们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尹少淳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素养时期”,美术教师要进行美育观念的改变,树立大美术观,要把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核心素养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用美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积极的审美能力,重点落实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人文素养。<br><br>其次,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每节课的知识点,要打通各个美术专业之间及美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强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美育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不光在专业方面广泛涉猎,还要对其他与美术有关的艺术学科,如文学、音乐等学科进行学习,并探索整合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解决“教什么”的问题。<br><br>再次,接下来就是“如何教”了,即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是学习行为的设计者与引领者。传统的美术课,知识与技能联系少、碎片化。大美术观要求教师在设计美术课时,必须把知识、技能、能力与核心素养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特点,设置情境,进行嵌入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美术教育的特点,以各种“专题课程”的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自主学习空间,将大美术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br><br>在教学设计中紧扣核心素养:一是在设计中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二是以美术的视觉特点,引导学生美术表现、审美趣味、文化理解;三是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基础上,在与生活关联的活动中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让学生有“现场感”,而不光是局限于图片与视频的展示。从更高的层面上讲,美术学习是一种学习文化、提高修养、树立理想的过程。美术学习不只是学习单纯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应学习涉及更为广的美术文化,学习与美术相关的所有文化。这样,通过美术学习,学生才能树立正确价值观,确立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成为人格完美的人。 <p><font color="#ff8a00">▼王信(寿光市纪台镇第二初级中学)</font><br><br><br>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内外的教育热点话题。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时代?如何为一个未知社会培养人?各国纷纷都在研究核心素养。有关核心素养,对我来说,一直懵懵懂懂,感觉好遥远的词,在脑海里一直只是一个概念,没有真正去深入了解,高举在头顶,也一直不知怎样落地。通过这次省中小学教研活动,听了几位专家教授有关核心素养的解读,我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有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也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我们要做有思想,有厚度,有温度的教育。<br><br>先说一下核心素养是什么?它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伴随人一生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我们不光要培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自身也是也是要不断学习以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br><br>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未来,孩子们将来面临的时代是未知的,是无法想象的,只具备基础素养(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核心素养的使命,不是解决“全面发展什么”的问题,而是解决在21世纪“重点发展什么”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他们能够适应未来信息时代,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说简单点就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如何培养一个在21世纪能够成功生活,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的“普通人”的问题。<br><br>教育的意义,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要做有思想,有厚度的教育。<br><br>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时代,能够影响人一生的东西,从来都不是什么考试重点,而是有文化的教育,某些课堂还是在研究各种考试技巧,然后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套路,将孩子教成千人一面的机器,我们要做有厚度的教育,教出有思想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可能还意识不到将来要面临什么,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将成为新时代的主人翁,更不知道要掌握这份新时代宏伟蓝图需要具备哪些综合素养,所以我们要做有思想的教育,以核心素养为大目标,辐射学科教学,彰显育人价值,将“教学”升华为“教育”,我们不能让孩子没输在起跑线上,却倒在终点线前。我们要让孩子有发现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灵和创造美的双手。这,才是这个时代所呼唤的。<br><br>孩子的综合素养能力不仅仅是靠听课、读书而获得的,必须通过联系真实情境的“做中学”才能得到内化,它来自于实践,而实践必须植根于情境,所有能力都是从实践中来得,所有素养都是能力内化后提炼出来的,必须通过活动实践来落地。这要求教师有智慧的根据学情来创设情境,紧靠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学会逆向设计教学,“以终为始”,始于学习结果的逆向思考,教师不光只是考虑教什么,如何教,还要知道该用哪些教材或开展哪些活动为理解而教。教师要让学生对每节课要追求什么,看得到,做得到。教师要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如果说19世纪的老师是“教的专家”,那21世纪的老师则是“学习行为的设计者”。<br><br>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教育,当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当能力、素养、情感成为课堂上教师着重关注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br><br><br><font color="#ff8a00">▼吴萌(寿光市孙集街道中心小学)</font><br><br><br>回家后的今天,通过不断地自我思考、消化吸收,对这次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较深刻的答案......<br><br>本次交流活动众多美术专家齐聚一堂,我们聆听了专家的精彩报告,观看学习了市县区美术教研员代表出示的示范课,参观了潍坊市美术教学成果展示和峡山双语小学原生态课程。从专家报告到各地区教研员课堂展示,活动内容设计丰富,涵盖各个方面,这些经验给我们提供许多学习借鉴的模式以及美术教学的新思路,新做法,引导我们在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回归美术课堂的本质。<br><br>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我所获得的感受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br><br>一、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它们之间各具意义,但又有所交集。核心素养的提出,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融入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而落实美术核心素养,则需要形成全新的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观,“素养”可“习得”却不可“教”,我们应该让学生像专家一样去思考,像美术大师一样去创作,体验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面对真实性创作主题,将美术家的思维和创作过程转化为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师生的合作探究与“做中学”,使他们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同时全面提升美术核心素养。<br><br>二、提升美术核心素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增强美术学习的情境性。素养来自于实践,实践植根于情境,它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人性化的能力,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内容要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给学生形成一种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便有了意义和价值,也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同时,素养也是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和练习,而应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进行课堂美术学习实践,才能得到内化。教师的美术教学活动应该更多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涉及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从“鱼(书本知识)”转变为“渔(经验)”,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在不可预测的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br><br>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各种学习工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地学习,根据最终的真实性成果和各阶段结果的要求组织教学。将评价嵌入美术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各种评价方式调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即威金斯等人倡导的“逆向式设计”,最好的教学设计是“以终为始”,始于学习结果的逆向思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好每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学习工具。例如针对整个主题学习的“学习任务书”、针对各阶段或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单”、针对各阶段学习质量的“评价表”、针对学习过程与材料的“学习档案袋”等,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步骤要求等,使他们更直观了解到自己将要学会哪些知识,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指导学生的学习创作和反思,保存学习资料,记录学习全过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并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使活动落到实处。<br><br>美术的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开放性的探究和创作活动,随着教学进程发展会产生各种偶然、意想不到的情况或问题,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智慧和经验不断调整和改变教学行为,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者相互嵌入,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以谋求最佳的结果。<br><br>三、为了能够担负新时代和新课标赋予的使命,处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新时代也对美术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br><br>1.美术教师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师灌输、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民主的教学。教师要改变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br><br>2.美术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为了使学生具备美术核心素养,美术教师应该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拥有一桶水”。美术教师的文化内涵不仅包括美术学科的知识,还应该包括历史、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教师才能够建立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br><br>3.美术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在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对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把握,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这就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我们意识到学海无涯。教师学习的路途不应终止,要在实践中与学生一起学习,贯彻终身学习理念。让学生在美术课中感受幸福,燃起艺术的幸福之花!<br><br><br><font color="#ff8a00">▼付晓亮(寿光市上口镇广陵学校)</font><br><br>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感悟:<br><br>引领。<br>王大根教授的《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设计》和孔新苗博士的《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报告,可以说是对我们下一步美术教学的一个引领和初探。从中让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核心素养?就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其中王教授又进一步指出“高级能力”是人面对复杂问题情境做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即像专家一样去思考;“人性能力”即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美术学科按“像专家一样去思考”的原则,根据美术家的思维和创作特点与过程,提炼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素养来自于美术创作过程的实践,即在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的过程中内化实现。让学生面对真实性的创作主题,将美术家的思维和创作过程转化为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的探究与“做中学”全面发展美术核心素养。对五大美术核心素养该如何落实进行了详细的阐述。<br><br>展现。<br>在观摩课交流研讨活动中,潍坊市潍城区教研员范云的《“鱼”味无穷—剪纸的三种基本纹样及运用》示范课中,围绕让学生掌握月牙纹、锯齿纹、圆纹三种纹样,掌握概括法、添加法等创作方法的学习目标,紧紧抓住趣意—趣学—趣剪—趣评这一主线,使得整节课目标准确,主线清晰,给人一种真实、扎实、有条理的课堂感受。曲阜市美术教研员高文明的《扎染》注重的则是学生对扎染文化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br><br>探究。<br>最后,山东省美术教研员肖钢老师做了为题《教学研究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的报告,主要从教研与教研员、关注师情的教研、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好课的标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其中在“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这一环节当中,肖老师指出课题是话题,是范围,怎样从一个课题确定立意,首先要分解课题,就像写论文一样层层抽离,然后确定目标定位,确立授课程序,确定繁简划分,确定承接转换。并结合具体课例和于宏老师的《看画展 》进行讲解,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如何有效的听评课?肖老师总结出了听评课十字诀,即“手”“眼”“脑”“耳”“心”“记”“看”“思”“听”“议”,并结合《扮美生活的精灵—纹样》教案进行具体的讲解。最后肖老师指出一节好课应该是举重若轻、言简意赅、化繁为简、一以贯之、行云流水。<br><br>美感。<br>言有尽而意无穷,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在观摩“潍坊市美术教育成果展”的过程中,在感叹学生们琳琅满目、制作精美的艺术作品之余,更多让我感受到的是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br><br>通过这次培训,我将在以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做中学”全面发展美术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深挖教材,大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实践,不断去发现美术教材中贴近生活的一面,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最喜欢的,才能使美术教学更加散发出“美”的光芒。<br><br></p> <font color="#ff8a00">▼王倩(寿光市明珠小学)</font><br><br>之所以说这是一次高质量、高水平,全面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是因为这次活动中,有大咖级别的专家们做报告,有市县区资深的美术教研员们出示的公开课,还有潍坊市的美术教学成果展等等。<br><br>活动期间,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课题组核心成员王大根教授,出示了《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设计》的讲座,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孔新苗教授题为《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专家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两位专家的报告各有千秋,但也有略同之处。<br><br>1.王教授和孔教授都主张在美术核心素养下进行情境教学。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与情境(任务、真实问题)持续互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建构新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举一反三,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br><br>2.想要提高孩子们的美术核心素养,可采用大单元备课,大单元教学。在这里,王大根教授出示了一节以初中人物肖像创作课为例的大单元课。这个大单元课共分为六个单元,13个课时。一个大的单元课完成之后,孩子们从学会欣赏肖像画,到对自己喜欢的风格的肖像画做深入了解,再进一步能够对喜欢的风格进行模仿,然后将大师的绘画手法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通过大单元教学,实现了孩子们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两位教授关于大单元教学的研究,结合之后东营教研员卞老师讲述的东营美术团队的课堂改革成果,让我对大单元教学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同事也意识到了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也为自己下一步的备课指明了方向。<br><br>王大根教授现已68岁,孔新苗教授也已63岁,他们作报告时体现出的对美术教学研究的激情,他们对美术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让我由衷的敬佩。正所谓,天才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br><br>山东省美术教研员肖刚老师,潍坊市美术教研员陈丽辉老师,青岛市美术教研员魏世建老师,以及东营市教研员卞全照老师的专家报告,让我理解到,如何将专家报告中的观念更好的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潍坊市的教学成果展示,让我理解到了更多的艺术形式,拓宽了自己关于艺术创作的思路。<br><br>对于此次学习的内容,我还需要继续的去消化、理解,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应用、实践。不辜负如此珍贵的学习机会,不负此行!<br><br><br><font color="#ff8a00">▼李霞(寿光市稻田镇营里小学)</font><br><br>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交流活动正式开始。活动分三个模块:一,观摩潍坊市美术教育成果展;二,专家报告;三,课堂展示。会议邀请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王大根教授、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孔新苗等八位美术教育专家围绕不同主题、通过不同角度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研讨会还安排了9位教研员分三个学段执教了示范课。授课教研员精心准备,以完美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学经验,饱满的热情为与会教师奉献出了一堂堂高水平的示范课。示范课结束后,授课教研员还分享了自己的备课过程与思路,进行了教学反思,并为教师们答疑解惑。<br><br>特别是王大根教授主讲的《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设计》,其中讲到:美术学科按“像专家一样去思考”的原则,提炼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引领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从“三维目标”到“美术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一个标志。王大根以“核心素养“为基点,结合美术教育的特点,向大家阐释了“美术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并对“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演进关系做出了解释。他梳理了有关美术语言的基本要点,提出要落实“美术本质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掌握并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他表示“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应让学生面对真实性创作主题,将美术家的思维和创作过程转化为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等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从而提升其美术核心素养。这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br><br>本次教研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专家的无私分享,教研员精彩的课堂展示,同行老师们求学若渴,孜孜不倦的精神……为我点亮了一盏心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照亮了今后未知的探索之路,鼓舞着我扬帆起航,在教育的海洋里继续前行……<br><br><br><font color="#ff8a00">▼蒋俊辉(寿光世纪教育集团)</font><br><br>作为老师如何培养学生,才能让其适应未来社会并在未来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曾经让我迷茫过,然而王大根教授的报告就像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塔,让我看到了曙光,寻求到了答案,那就是要发展其核心素养,进一步说就是要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 <br> <br>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非常切合现在的情境。那么什么是学科素养,什么又是学科核心素养呐?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张华教授在这里做了进一步注释: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素养”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并进行生活、学习、工作,它不仅仅包括升学和就业,更能让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br><br>核心素养可以视为社会能力。那么,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有什么区别呢?核心素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具体化是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通道和途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学科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才能正确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来。全面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科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在学科教育中学科核心素养是条主线,统领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角度的确定、课程容量的安排以及课程的实施和作业标准的确立。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内在的品质或能力,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所以说在社会日益分工精细的今天,学科素养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注重的是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最终结果。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br><br>学科核心素养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不谋而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但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不间断的接受学习。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是“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从哪来?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个所谓的“实践”非只“实践”,此实践非彼实践,就拿美术专业高考来说,只在画室里绘画锻炼专业技能,这不是学科素养中所提的实践。没有“主题”不能形成素养,实践必须依附于情景,因为有了情景才有了主题,有了主题才有了意义,才具备了在社会上“实践”的能力。我们要掌握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美术本质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并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利用造型元素根据一定的形式原理,形成可视化的符号系统,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反映一定社会文化意蕴。学科核心素养不只是“表达”,更要通过实践有所“回应”,并建立一整套的解决本身和社会问题实践机制。这是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浅显理解,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br> <font color="#ff8a00">▼赵梓敏(寿光现代双语学校)<br></font><br><br>孔老师,一位让我们敬佩的教育专家,针对如何核心素养落地和教学的重要性,孔老师通过生动易懂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了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什么,亲切的关怀让我们在面对新课改新理念风暴时,它给予了我们一把雨伞,新课程标准和新理念的方法特别重要,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我们,更应该知道怎么去做,你也可以按照原先的教学来做,你也可以开辟一个特区。这种关怀很亲切,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是可以按照原来的方法把它做好,这是最根本的,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再进行探索,这是最让我们暖心的地方。<br><br>孔老师手把手的教会我们1.0的设计,看到理论的东西我们该怎么去做,帮老师们层层精简,孔老师站在多个角度考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引导我们通过恰当的思维方式方法教学:<br><br>1.美术的典型学习方式是“面对作品”,要做学生审美启发者和奠基者。我们美术教育的发生应该再面对作品时,要有课堂教学智慧,要教会学生学会联想的方法,通过观察美术作品学生提炼总结所需要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的观察中形成了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在教学中以问题导向的同时从作品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想,通过作品欣赏来拓宽孩子的设计思路。要有学科育人的本位,帮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在艺术的熏陶中不断完善人格。<br><br>2.设计深度学习,追求有趣味的美术课堂。课堂教学关键在目标设计、过程设计,设计决定实施,教学方案是教师开给学生的学习处方,让学生明白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己经到哪里了,而不是告诉别人“我要做什么”,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必须是深度的,因此核心素养教学的改革难度大。即高认知、重情境的主动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反思的;举一反三的学习。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为。<br><br>3.巧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教师是首席专家。教师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清晰的目标,内容重组,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像教材专家一样思考,建构单元学习;从单元的目标出发,重组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建构单元方案。以学习单元为单位,整合知识、目标情境、活动、问题、学习方式等。<br>总之,美术课是色彩斑斓的,是天马行空的,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重视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和发散性思维,教师应该从习惯的“美术技法”为课程目标,转变为“素养·能力”为课程目标;转变为“大单元”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程目标设计,抓住这几个方面,无论我们做哪一方面的探索都是有价值的。<br><br>学校是美术教育开发的园地,学生就是美育之花!教育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在教育的路上我们要且行,且思,且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