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

心向祖国

<p>  在太行山之巅的壶关县,距县城东南部2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千余口人的村落——晋庄镇西七里村,那就是我可爱而美丽的家乡。之所以说故乡美是因为,故乡的山很美,故乡的水很甜,故乡的人很亲,故乡的情很深。故乡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摇篮,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归宿和情感的寄托。</p><p> 故乡的山</p><p> 我的故乡坐落在石子河的西岸,三面群山环绕,一面临河(石子河)。比起周边村来说版图面积较大,山坡面积不少,有五座大山,四条大沟。山与山相连,沟与沟相通 ,山峰叠障 ,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干石山区。</p><p> 小时候记得,村中只有松坡一面山上有冬夏常青、根深叶茂的松树,据说是原始的。其余的座座大小山坡全是荒山秃岭,没有树木,没有绿色,可谓是穷山僻壤,土地贫瘠,给人孤独忧伤的感觉。 </p><p> 当我还在小学时的一个春天,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拿着镰刀,背着松籽,到老背山上播松籽搞绿化。我们用镰刀划开一条小沟,将松籽撒在沟里,然后盖上土就算播种成功。当天 按照规定的线路,从山底一直种到山岭之上,同学们干的很起劲,也很卖力,天气虽然有点冷,但心里却是热乎乎的。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参加家乡的栽树,也算是为家乡的绿化出过一点力吧!</p><p>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连年坚持,不懈努力,今天的座座荒山和条条沟坡,全部由荒芜变得枝繁叶茂了。春天,山坡上、沟坡边,大片的绿色中间点缀着五颜六色,有山桃花,山杏花、槐花,橡梨花真是美丽极了!夏天,山岭变成墨绿色,草是绿的,树是绿的,整个山岭被绿色覆盖着。走在树林中间,一阵风吹来便会涌起阵阵林涛。秋天,山岭上的松果成熟了,山林也开始热闹起来,村民们唱着歌纷纷上山收获硕果,满脸幸福的微笑。冬天,山岭开始寂静下来,但是满山的松树依然苍翠,山岭依然不失生机。故乡的山坡之美,虽然没有大峡谷的奇特秀丽,但就其名称和形态来说,有老虎山,猪嘴山等等,驻足仔细观察,仍是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别有一番情趣。</p><p> 故乡的地</p><p>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母。家乡没有川地,没有大块地,都是一层比一层高的梯田,最大的一块也就十几亩,五亩以上的地块也不多,一亩以上的约占60%左右,剩下都是小块地,最小的地连个耢也放不下。而且种地条件极差,一是平地少坡地多,不是上坡就是下沟,上肥和收秋全靠肩膀扛扁担挑;二是近地少远地多,最远的地与寺沟村、郊里村的地相邻,有六七里地的路程,单程就需要个把小时。就是这一千来亩土地养育着全村千余口人,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p><p> 国家困难时期,家家户户一样缺吃少穿,我家也不例外,一年的粮食不够半年吃,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连个肚子也填不饱,只能靠吃糠咽菜勉强度日。土地承包到户后,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再不用因吃不饱饭而发愁了,人民群众过上了温饱的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村中的土地经营变成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全都走出去务工经商挣钱了。多数村民在县城以上的城市买上了楼房 ,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富裕生活。近年来,扶贫攻坚力度加大,精准扶贫深入人心,我们这个贫困村2020年就脱贫了,美好的小康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p><p> 故乡的河 </p><p> 故乡的河是壶关县石子河的上游,说是河实际是一条干河,只有在下雨时才能看到水流,小雨流小河,大雨水咆哮。记忆中的河滩乱石滚滚,坑坑洼洼,河面宽处有三四十米,窄处也有十几米。听老人讲过去洪水泛滥时期,冲走人和物的事故时有发生,曾给沿河两岸的村民们带来不少的灾难。</p><p> 这个河滩 ,既是防洪泄洪的渠道,也是故乡人走出去的必经之路。无路可行,行路之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故乡道路的真实比喻。故乡座落在石子河上游距河滩五六十米高的西岸之上。村民到乡、到县外出办事,除需徒步又陡又窄又长的大坡外,还要经过六华里的河滩路,河滩路实际就是秋冬季节,由政府牵头,几个村出力,在河滩上随高就低临时修的便道,勉强能让汽车通行。那年月真是年年修路,年年被冲,一到雨季又无路可行,交通闭塞的现状导致村民长期处在贫困落后的艰辛生活之中。</p><p> 进入1990年代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荒山绿化造林,河滩流域治理,恶劣的自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石子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沿河两边的河滩,砌岸垫土全部造成了林田或农田,河床也由宽变窄,只有二三米来宽。特别是在河岸两边科学规划,举力修路,几经拓宽改造,道路从无到有、由窄变宽、从沙砾路变成是柏油路,达到三级路的标准。进村的两个陡坡得以整修改造,北畈坡主道两次变道并降缓加宽,南畈坡也拓宽硬化,大小车辆都能开到村中。当今故乡的道路真是一年四季畅通无阻,再也不用因交通不畅而犯愁了。加之城乡公交每半小时一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p><p> 故乡的人</p><p>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是文明之乡,礼仪之邦,村风正,民风淳,家庭之间亲情浓,邻里之间感情深,可谓是有无互通,和睦相处。</p><p> 邻里情深。谁家要办喜事,本家本门,邻里八舍,主动上门,贴心帮忙,家家户户办事都是风风光光。不光办喜事是这样,就是办白事也不例外,谁家老人去世了,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凡是在家的人,都要去帮忙,故乡的这个习惯一坚持延续到现在,几十年不变。</p><p> 有一年春节放假后回家过年,我在家忙着剁羊肉馅,邻居老爷爷去串门,见我剁馅子没有胡萝卜,回家给我拿来了两个,让我家的饺子馅增添了美味。大年30日晚上煮了饺子,给老爷爷送去了一碗。</p><p> 同学情真。每次回家免不了触景生情,想起儿时的情景。儿时的同学,保书、爱平、永红、建平等,我们一同上学,一起玩耍,一块挽野菜,一块参加劳动。学习时,因为一道数学题争的面红耳赤 ,不到弄懂弄通决不罢休;星期天,上山拾羊粪争先恐后往前跑,比谁捡的多收获大;节假日,利用早晨凉快,相跟着到晋庄火车站担煤,以缓解家庭的烧燃问题。如此等等,儿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长大后同学们分别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但仍然经常联系,有事互相通气帮忙。现在都成了60多岁的老头,退休在家接送孙子。然而,每年也要抽时间在一块聚聚乐乐。</p><p> 父母情亲。说到亲人的爱,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铭记于心。岁月无痕,时光变迁,对亲人的思念愈加浓烈。父母虽然远离我们已经十几年了,但对我们子女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是终身难忘的。</p><p> 记忆中的父亲,那是穷了一辈子,没有享一天清福,年轻时当兵扛枪,当过班长,参加过各种大小战役无数,参军7年受过两次轻伤,退伍后在家务农种地,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憨厚老实,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办事踏实。</p><p> 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她讲求实际,乐观快活,谦虚有礼,善良慈祥,对我们子女抚育尽心尽责,关爱有加。当年我家住的比较偏僻,上小学时,每天晚自习不论迟早母亲都要等我回来。记得有一天晚自习,得知东七里村演电影,同学们都去看,我也一同前往,看完电影返回时,夜已很深,看见全村只有一家灯光还亮着,那是誰家呢?心里正在纳闷,回到家中方才明白那是母亲还没睡,在等着我回来。</p><p> 我生在故乡,长在故乡,从小学到初中没有离开过家门,第一次出门是到红旗技校(壶关一中)读书,上学那天,全家人早早起床,父亲背起行李和生活用品,送我到县城学校报到。那时候交通状况很差,没车可坐,全靠步行。我们早晨出发,走过乱石河滩,沿着崎岖山路,绕过村庄小道,步行40余里,直到下午才赶到县城的学校。</p><p> 我是1975年走出家乡参加工作的,从一名机关工人到国家公务员,从一般人员成长为科级干部,最后享受副处级待遇。我的成长,与党和政府的教育培养,与各位领导的鼎力提携,与自己的不懈努力,与父老乡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我走出家乡虽已40余载,前二十多年回家勤些,后十几年回的少些,不论回家多少,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惦记着父老乡亲的生活,对家乡的感情那是永远难以忘怀的。有一年村里修路,在外人员纷纷捐款,我也积极响应,捐款</p><p>1500元。</p><p> 记得杜甫一首诗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天,故乡的地,对我们来说故乡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一首歌曲唱的好“谁不说俺的家乡好呀得哟、咿呦,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