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记忆 从未走远

香格里拉

<h3> 回忆40多年前的自己,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随手捡起那些充满青春年华的记忆碎片,有点陌生,却又是那么的熟悉,其实,它从未走远......</h3><h3> 2017年12月,我的美篇《河西走廊的青春记忆》发表后,至今有2.9万人阅读,400多条留言,近600人点赞。此文触动了曾经在河西走廊当过兵的战友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唤醒了战友们珍藏心底的那一段青春燃烧的岁月,受到了战友们的好评。</h3><h3>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河西走廊的芳华年代,和战友们一起,回味那段闪耀着青春光芒的岁月,留给我们的碎片记忆。</h3><h3> 图片:来自网络</h3><h3> 配乐:当年唱的最多的歌《打靶归来》</h3> <h3> 40多年,一分一秒的走过,漫长而短暂。在岁月的长河里,有些记忆暂暂远去,有些记忆却刻骨铭心。</h3> <h3> 上面的图片,木制、古老、笨拙的上下床,70年代的很多基层连队,战士们都睡这样的床。内务整齐划一,豆腐块,白床单,特别是那一面挂在床上的内务卫生“先进班”的流动红旗,让我想起了起床、出操、洗漱、整理内务,副连长率各副班长检查、评比内务卫生的情景。</h3> <h3> 这段视频我看了很久,是我在164团一营二连一班的真实再现。每天收操后就开始洗漱和整理内务,班长总是不停地督促:“快点,快点,检查内务!”。我的第一任班长叫刘凡福,山东人,现在失联,十分想念!</h3> <h3> 80年代,部队陆续淘汰了木制上下床,换成了这样的铁制上下床。</h3> <h3> 缝被子。那个年代,战士们都学会了一门男人可以不学的技术——缝被子。被子拆洗后,老兵帮助新兵把被子缝好。这真是个技术活,被面要平整,长宽要规范,要不就叠不成漂亮的豆腐块了。这个活只能在星期天干。</h3> <h3> 这一身行头,就是我们行军的行头。不管是野营拉练还是执行任务,我们就这样行走在路上。被子、褥子、皮大衣、子弹袋、手榴弹袋,还有那一支不能离身的枪。</h3> <h3> 那个时候,每个月能看到1——2场露天电影,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每次我们都排着长队,喊着一二一,唱着歌儿,步行两公里,去营部的大操场去看。《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平原游击队》等等,感觉比现在的那些流行电影好看多了。</h3> <h3>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但军营的业余时间还是充满了欢乐。有时候连队组织打篮球、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等等。闲暇时,战友们三五一群,扳手腕,侃大山,谈笑风生。</h3> <h3>  每年,团里还要搞文艺汇演。歌颂文化大革命、歌唱领袖毛泽东,批判所谓走资派、修正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h3> <h3> 每周一次的班务会,是部队基层最小的行政例会,是革命战士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每周召开一次,由班长主持,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回顾一周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讲评工作,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先进,批评后进,调动全班战士积极性。</h3><h3> </h3> <h3> 班长,是我们人生起航的领路人,每一个当过兵的人,都忘不了自己的老班长。曾经,老班长手把手的教学,不厌其烦的讲解,苦口婆心的谈心,循循善诱的鼓励……。致敬!我的老班长。</h3> <h3>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在连队,《毛泽东选集》人手一册,课余时间,很多战士坐在床边,认认真真的读《毛选》,并撰写心得体会。每周指导员对每个战士的学习笔记进行一次检查,每年还有评选若干名“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颁发奖状。</h3> <h3> “9.13事件”之前的林彪,是学习《毛主席语录》和《毛选》的主要推动者,他提倡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等革命口号响彻全国。</h3> <h3> 在那个年代,雷锋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学雷锋活动日益形式化的今天,在我们的记忆里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鼓舞人心,那样的崔人上进。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深入人心,战士们从点滴做起,把雷锋精神融化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h3> <h3>  那个时候的战士们脏话累活抢着干,抢着扫院子,抢着给班里打饭,抢着给战友洗衣缝被,抢着做好人好事。在破旧的营房里,充满了温馨,友爱,感动。也许,这就是让我们难忘军旅生活,难忘战友情谊的原因所在。</h3> <h3>  当过兵的人,都有这样的照片。每年老兵退伍 ,所有的连队都要合影留念。几十年过去了,翻开相册,看看这些照片,里面的很多人已经叫不上名字了。但当你看着照片的时候,那些遥远的记忆立刻浮现在你的脑海,那些对战友的思念瞬间涌上你的心头。</h3> <h3> 再看看这些宣传画吧,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刚的狂热年代,充满了斗争的激情。跟党内的走资派斗,跟美帝斗,跟苏修斗,跟天斗,跟地斗,跟牛鬼蛇神斗……。</h3> <h3> 那个时代,通信没有现在这样便捷,战士们和家人的联系都是写信,将写好的信装入信封,贴上邮票,通过邮局收发信件。每天战士们最高兴的事就是家里来信。</h3> <h3> 电报。紧急情况下的通信就是发电报了,再紧急的就发加急电报,当天就可以收到。那个年代所有的军人可能都用过它。</h3> <h3> 党和国家给军人的口粮,面值1000斤的军用粮票。那个时候,陆军连队每人每天伙食费0.78元,粮食45市斤,其中,60%的细粮,40%的粗粮。</h3> <h3> 炊事班的同志们粗粮细作,变着花样给同志们改善伙食。全国各地供应的品种不一样,河西走廊的战友们还记得二米饭,金银卷,钢丝面,小米粥,玉米面糊吗?记得那个玉米面做的钢丝面,像粉条一样的,吃的胃疼。</h3> <h3> 那时候,军人上街是这样的,两人成行,三人成列,步伐一致。每周休息日,只有极少数的人经连首长同意,外出上街,指定的时间回来消假。下午5点钟收假点名,不能回来的不但要批评,还要给你开班务会,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h3> <h3> 一颗红心头上戴,两面红旗挂两边。看着就是满满的回忆。</h3> <h3> 领章的背面,要写上部队代号,姓名和血型。如果你在战场上牺牲了,其他的战友们会撕下你的领章带回来,证明你已经牺牲了。如果你受伤了,根据领章上面填写的血型就可以直接输血了。</h3> <h3> 记忆,是个好东西。悠悠岁月,一去不返,但岁月沉淀下来的东西,令人难以忘怀。本以为已经变得很遥远的东西,其实,它并没有走远。感谢军营,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