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情结

刘益高

<h3>  和太湖的情节,可以追溯到50年前,当年太湖岸边的一群无锡人下放到当时尚属穷乡僻壤的响水,给我们这个刚建县不久的小地方带来了浓烈的城市之风。在他们的帮助下,响水建起了第一个棉织厂,电机厂,仪表厂,医疗器械厂等,而这些厂里的骨干绝大多数都是无锡人,其中不乏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工。不仅为响水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本地的技术人才。无锡当时有多少人在响水已经不详,但几乎每村都有,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有他们的身影,是响水教育、建筑、医卫、艺术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除了为响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更主要的是在观念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本地人,使响水和无锡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缩小城乡距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h3><h3> 当年我们同学中也有许多无锡人,尤其是"小红花”班,苏南同学有三分之一之多。排练演出了革命样板戏《沙家滨》全剧及《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等节选以及众多的歌舞,下公社、进军营、上会场,毎次演出都是观者如潮,掌声雷动,名噪一时,真可谓是小红花哈哈哈。用艺术家同学潘加科的话说当年小红花的演出水准一点不逊于专业团队。</h3><h3> 在和无锡同学们交流中初知太湖,但对其壮观美丽也只有一星半点的了解。和太湖近距离接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无锡参加业务培训一个月,住所离太湖不远,所以得以经常去湖边观山赏水,鼋头渚、蠡园、锡惠公园也去了几次,印象深刻的是鼋头渚,山水相依,树木葳蕤,人文自然景观俱佳,"包孕吴越"绝非浪得虚名。</h3><h3> 时光荏苒,人生易老,再近太湖就是最近了,虽然几十年里也曾数次路过无锡,但均未作停留,前年和东成、王超、建国一起去浙西游玩,归程途中在拈花湾住了一晚,只在仿古街上转了一圈,太湖近在咫尺,但因月暗星稀,只闻涛声,不见倩影。7月1日,应无锡的同学邀请,我们几人驾车前去相聚,感谢建军永庆夫妇,不仅为我们安排好了住所,接风洗尘,还陪同一起重游了鼋头渚景区。</h3><h3> 2号晚上,郭建姐弟在梅花湾大酒店招待我们,除了前日已经谋面的支红专、张国平外,红花班的张卓君、王月华、冯建青及加科兄也应约参与,20人济济一桌,举杯把盏,笑语喧腾。有人说同学在一起就是一群永远长不大的人,莫谓满头华发生,杯酒下肚到儿时。开心果王月华响水话讲的比我们这些土著还地道纯正,和"张书记"两人一庄一谐,一捧一逗,相得益彰,妙趣横生。尤其是学加科兄答师问和报节目桥段,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惹得全桌大笑不止,酒喷饭吐,不是同班的同学也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真可谓是表演天才,语言大师,有她在就有笑声,有欢乐。整个晚宴笑声不断,由始至终,完全不像一群年过花甲的老头老太,人生快意,莫过于斯。</h3><h3> 同窗情,最真诚,同学聚,永不老。</h3><h3><br></h3><h3> 太湖灌江水相连,无锡响水心相通。</h3><h3> 期待来日再聚首,花看更胜当年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