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状元园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内,是纪念赣南历朝历代状元的主题园区,园内展示了文天祥、池梦鲤、郑獬、谢元龙、戴衢亨五位状元的雕像。</h3> <h3> 郑 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江西虔化(今宁都)梅江镇西门人。</h3><h3> 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h3><h3> 郑獬从小就很有才气,在国子监读书时,文章诗赋豪放严谨,无浮辞溢语,他非常自负,时有鹤立鸡群之感。北宋皇佑五年(1053),国子监发送优秀生参加会试,大概是为了压压他的傲气,故意把他排名第五。郑獬感到屈辱,就在例行给主司的谢启中,以尖刻的语言发泄不满:“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行;巨鳌不灵,因顽石在上。”把排名在他之上的考生斥为“驽马”,也骂主司是压制人才的“顽石”,主司阅之大怒。临到殿试,这位主司偏偏又被任命为主考官。主司决定当一回更大的顽石,让郑獬丢脸。由于考官已经熟悉了郑獬的文风和笔迹,于是在阅卷中,凡是类似郑獬文风、笔迹的卷子,一概扔掉。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糊名的制度,考官在阅卷的时候不能查对姓名,但他们确信,郑獬肯定被刷掉了。主考官又精心准备了一份与郑獬的文风、笔迹绝不相同的卷子作为第一名上报。可当唱名时考官惊呆了,他们一心要刷掉的郑獬,偏偏由他们自己亲自把他送上榜首--进士一甲第一名,郑獬就这样出人意料地中了状元。</h3> <h3> 谢元龙(1203-1282),南宋末特科状元,宁都县黄陂人。</h3><h3> 绍定元年(1228),25岁的他首次参加乡试,中举。直到59岁,谢元龙不问仕途,不问世事,闲云野鹤,飘荡乡间。然而,这时蒙贼元兵已入侵中原占地杀人,谢元龙闻之忧心不已。经同窗好友劝说,又有文天祥入宫觐见奏说,谢元龙得以批准参加恩科会试、殿试。</h3><h3> 景定三年(1262),元龙在考场所向披靡,并当即上书献颂,于是一举夺魁,被钦点为壬戌特科状元。谢元龙金榜题名后,被任命在史馆修撰史书。不久,因元兵大举南侵,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谢元龙升任湖北运干兼翰林学士,权留守司事。1276年,元军直逼南宋首都临安,太皇太后懿旨元龙向忽必烈送降表,宋灭元起。留守司公事之职位的谢元龙正是在这个为前朝守烂摊子的位置上和整个崩溃的赵宋归降元朝的。元二十四年,谢元龙撒手人寰,享年84岁。忽必烈敕葬故里宁都(今长胜农场“古山上”)。</h3><h3> 至今,在进入长胜村竖着一个石牌楼,上刻“圣旨”二字,下刻“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八个大字。无论高官巨富,打从这里经过,一概进村下马、出村上马,以示尊重。天长地久,村口便更名为“下马岭”。元朝建立后,石牌楼被毁。明代,因有状元墓,又重修石牌楼,但岁月流逝,石牌楼不知何因何时又不复存,但“下马岭”的称呼沿用至今。至今,在进入长胜村竖着一个石牌楼,上刻“圣旨”二字,下刻“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八个大字。无论高官巨富,打从这里经过,一概进村下马、出村上马,以示尊重。天长地久,村口便更名为“下马岭”。元朝建立后,石牌楼被毁。明代,因有状元墓,又重修石牌楼,但岁月流逝,石牌楼不知何因何时又不复存,但“下马岭”的称呼沿用至今。</h3> <h3> 池梦鲤(1228-1279),字德华,南宋末状元。出身于城内南市街,殁于祥兴年间(1278-1279),葬于赣县太由乡桃源洞(今赣县茅店镇太阳坪村)。宋咸淳十年(1274),池梦鲤中恩科状元,成为赣县、赣州城唯一的一名状元。后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h3><h3> 传说,南宋度宗皇帝那一年添了太子,还梦见了鲤鱼跳龙门,这个梦给处境艰难的度宗帝带来了一份好心情。于是下旨从全国各地推荐50名进士进京考状元,破了科考制度中每三年只录考一个状元的惯例,而池梦鲤之名字恰好与皇帝梦境相似,于是,文采斐然的池梦鲤那一年非常顺利地成了“特科状元”。宋末著名爱国名将文天祥、张世杰与池梦鲤是同时代的人。池梦鲤中了状元后,张世杰曾在南市街池梦鲤住宅前建的“释褐坊”牌坊上,为池梦鲤题写了赞文:“名甲金榜,宴赐琼林,京兆行驺,仪曹敏勤,诗轶六朝,功拟五臣,忠良并誉,千古斯文”,高度评价了池梦鲤的文采、功业和品德。</h3><h3> 池梦鲤生四子,长子他迁,幼子早殇,次子和三子的后裔迁居赣州七里镇,繁衍至今。如今,上世纪50年代还矗立在南市街塔下寺的“释褐坊”已不见踪迹,但纪念他当状元的七里镇状元桥和池氏宗祠仍保存完好。</h3> <h3>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状元。民间传说,年幼的文天祥寻父辗转来到赣县吉塘村,随父亲在村里长住了一些年月,离开时的文天祥对吉塘父老乡亲依依不舍,几年后,考取状元的文天祥返回吉塘,并为当地父老乡亲留下了两幅对联,其一:昔日韦布来章贡,今日紫袍登颖川;其二:苜蓿不妩风味淡,游扬最喜道情真。前一副对联今收藏在赣县文化馆内。</h3><h3> 文天祥与赣州的情怀还不止于此。德祐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正在赣州当知府的文天祥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妻子儿女皆被杀,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复入江西、广东招旧部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斥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深坑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威武不屈,正气凛然。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为表达对文天祥伟大气节的崇拜,明代赣州城建有“四贤坊”(四贤:指赵卞、周敦颐、刘彝、文天祥),民国办正气中学、正气日报,以纪念之。</h3><h3> 赣州是文天祥政治起步的原点,文天祥对赣州城也付诸了诸多的豪迈与情感--他描述赣州城的诗句“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今天成了验证赣州城在南宋已形成“六街”之重要史料依据;他离别赣州时的诗句“虎头山下路,挥泪忆虔州”,更是把他爱恋赣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h3> <h3> 戴衢亨(1755-1811),字荷之,号莲士,祖籍安徽休宁。曾祖父戴时懋旅食广州一带,从祖父戴佩开始定居南安府城。</h3><h3> 戴衢亨课业卓异,7岁能即诗文,以致惊动朝庭大臣与博学贤能。当时,他正肄业庐山白鹿洞书院,诗文已刊刻在书院的石壁间。乾隆四十一年皇帝巡视天津,命戴以举人身份应诏试,因成绩突出,钦取一等,授内阁中书,次年入选军机处;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殿试一甲一名,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主江南、湖南乡试。后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戴衢亨从政谨饬清慎,颇有远见,为嘉庆时重臣。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赠太子太师,谥文端。 戴衢亨从20岁入内阁中书起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病逝,为官35年,前后任职14个,官高、位显、权重,但他总能兢兢业业,以“持躬正直,学识淹通,体用兼优,忠勤懋著”态度,获得皇帝赞赏,亦为同僚和下层吏民所称道。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正月,戴衢亨入体仁阁大学士,仁宗皇帝赐诗祝贺,可见他在最高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重。</h3><h3> 在赣州府、南安府(今大余),戴衢亨一家素有“科甲门第”之称。其叔均元,字修之,乾隆进士,嘉庆时迁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又拜文渊阁大学士。叔侄相继为枢相,世上少有。戴衢亨的父亲戴第元、兄长戴心亨均为进士出身,显赫于朝。他们四人合称为“西江四戴”,并被誉为“叔侄两宰相,一门四进士”。至今赣南民间盛行的“状元红”、“荷包胙”两种食品,均与戴衢亨中状元有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