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殇 成长之痛——87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之三

抗“疫”有我—绿园区学生征文

<h3>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家庭;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父母。</h3><h1> ——题记</h1> <h3>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与思考?</h3> <h3>  现代孩子担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对个性化生活要求很高,又在不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h3> <h3>  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这是我听到的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是为了付出与欣赏,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防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h3> <h3>  当人的机体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时间过长的时候,人会调动“自我保护”的本能,出现逃避的倾向,被人们称为“超限效应”。</h3> <h3>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提到:“科学的教育观,是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也就是说,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h3> <h3>  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有决定性意义。儿童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头脑是计算机。</h3> <h3> 孩子最重要的挑战始发站情感和社火会技能,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保持情绪的稳定,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些能力使他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容易。</h3> <h3> 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好好陪伴时刻纠缠你的他,好好给他讲一个故事,若干年后,你终会发现,儿时的他比任何时刻,任何阶段,都无比珍贵,并温暖了你往后的所有时光。</h3> <h3>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希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断摸索实践,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人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也在不断成长,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总策划:张 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主 编:段双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美 编:李婷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 稿:李婷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