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隰县,古称隰州。明代曾两次划归汾州府治辖。隰县隰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晋西吕梁山南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县政府驻龙泉镇。东临汾西,西连永和,南与蒲县、大宁接壤,北与石楼、交口毗邻,历史上曾两次受汾州府辖治。从长途汽车站出来,在龙泉镇,很快将展开此次隰县之行。</h3> <h3>隰县,这座被称为“小西天”的山城,没有受到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一直被阎锡山视为大后方与修生养息之地。</h3><h3>1946年,在中原大地以前满是战争疮痍之地,隰县以她古老山区的温暖怀抱,迎接了阎氏在此地建立的“隰县火柴厂”,家家户户糊盒忙。一时间,隰县称为阎氏大后方最为放心之地。</h3><h3>这就是1946年成立的隰县火柴厂旧址。现在汽车修配厂。</h3> <h3>老高家的院子。一片葱绿和葳蕤。</h3><h3>老高叫高补元,现年84岁,清晰记得解放前火柴厂的位置,说,这个火柴厂也不小。附近村民都糊过盒。其中一个叫翟天福的村人,还在火柴厂干过。火柴厂养过奶牛。天福被分配去喂奶牛。结果,一头奶牛被他喂死了,所以,火柴厂就再不用他了。</h3><h3>火柴厂还喂奶牛?那时候条件艰苦,是哪位高官还要享受牛奶俸禄与营养?似乎这些听起来多少有些怀疑。</h3> <h3>这就是高补元,他的儿子儿媳,特别热情实诚,问清鄙人身份以后,既张罗着做饭,又打探着天福回来没有。他们都说,天福是火柴厂工人,知道得肯定比他多。</h3> <h3>快十二点,翟天福终于骑着他的宝马坐骑回来了。客观说,无论年轻还是年老,这位天福都生的一副好人景。</h3> <h3>他说他确实在火柴厂干过五年,也确实听说过解放前的火柴厂。他说,那火柴厂不叫火柴厂,而叫“洋火儿厂”。他就是骑着他的宝马电三轮,带着我这个从远方跑来,与他谈论火柴的人,不仅看了火柴厂旧址,还将火柴厂的三个关键人物介绍给我。</h3><h3>老翟真能给我介绍合适人选吗?这些老人能否满足我此行?</h3> <h3>老翟开着他的”宝马”,带我走访火柴厂三位关键人物。</h3> <h3>等到一见面,老翟才知道这三人都不是我要找的人。这位是交城人,对火柴厂记得是记得,但不像是解放前的,是在七八十年代的。</h3><h3>烈日炎炎,我一时对老翟的指引产生了怀疑。难道,此次隰县之行都要泡在老翟手里?</h3> <h3>老翟说,隰县虽然没有受过日本人糟蹋,却也饱受战争洗礼,这里明明就是阎氏后方,他会死死抱住这根救命稻草不放。果然,解放隰县,一时颇为艰难,年轻的生命付出了极大代价。</h3> <h3>这是烈士陵园。大概八十多位英灵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h3> <h3>隰县古称隰州。</h3> <h3>这是七十年代,不,确切说是1970年,隰县成立火柴厂,从平遥火柴厂运了一部分机器,十几个技术工人被委派至此,形成了隰县火柴厂新兴力量。这是后期火柴厂旧址。其实,算起来,这个后来修建的隰县火柴厂属于平遥火柴厂分厂。</h3> <h3>那时候,这一片都是坟茔。是火柴厂轰鸣的机器和喧腾的工人热情沸腾了这里,改造了这里,充盈了这里,燃烧了这里,建设了这里。</h3> <h3>高楼后面就是后期火柴厂旧址。现在已经被开发为楼盘。</h3> <h3>原本一意孤行寻找解放前“洋火厂”的我,终于在一瞬间,像半夜消退的暑热一样,明白了老翟全部的努力。</h3><h3>“厂里有个姓乔的师傅,人家那可是真正的大师傅,是技术员,厂里那里都离不得。”</h3><h3>原来,晋西北实业公司隰县火柴厂,于1949年并入太原火柴厂,随后又一起并入平遥火柴厂。直到1970年重建,它本来就是她的一个分厂性质,平遥火柴厂的十几个人,拖儿带女,志愿隰县火柴厂,其中就有乔居选及其两个女儿,王致远(后来成为刘建和的连襟),柴永和的大女儿等。</h3><h3>在这个偏僻小山县城里,从平遥过来的技师们,工人们,有的待的时间长,有的待的时间短。像王致远等,一两年后即调出,此后再没踏过火柴厂半步。</h3> <h3>《隰县县志》上明确有记载,将前后火柴厂的建立,产值,命运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交代。一时间,老翟帮我引荐的人,都变得极其亲切起来。</h3> <h3>在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大约有十几位老年人参与采访,集体会议等。限于肖像权,不能一一放在美篇上。</h3><h3>加上郝微微,王军等文友的全力协助,隰县之行,虽汗流总是浃背,骄阳总是伴随,却也较为顺利。八点多近九点,顺利返回临汾。</h3> <h3>曾于1970年,得到平遥火柴厂设备与技术支持的隰县火柴厂,也与它的母体平遥火柴厂一样,遭遇了来自市场等各方面风波的摧打,坚挺到1990年,最后消亡于新兴点火工具风起云涌市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