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深圳镇

邓泽佐

<h3>  十字街头的人民路口。我儿时,往返学校的必经之路。远处有两所幼儿园及镇上的几所小学、中学,还有一间印刷厂,两间银行和一间戏院。(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拍摄者为我们留下美丽的回忆。)</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深圳镇。当时的宝安县政府由南头城东迁而来,深圳因此由“墟”升级为“镇”。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家人住在“鸭仔街”,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门牌为17号。巷宽约莫三米,多是些一至二层砖木瓦顶结构,少说也有几十年或上百年历史的旧民房。 </p><p class="ql-block"> 一条东西走向的解放路与一条南北走向的人民路是县城仅有的两条商业街, 交叉形成了热闹的“十字街”。 </p><p class="ql-block"> 十字街的西南角是一间“L形”过百平方米的果菜公司门店。除售卖本地菜农社的疏菜,偶然也会卖一些由北方运来,出口转内销的国光苹果、天津鸭梨;还有售卖如:凉果、干货及盐、豉油等杂货。 </p><p class="ql-block"> 果菜公司解放路一侧隔壁,是一家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百货公司,里面最吸引小孩眼球的就是玩具了。那年代,我的玩具无一不是通过自己双小手做出来的。橱窗内的玩具永远是可望不可及。 </p><p class="ql-block"> 百货商店往西行约一百米是一间文具店。每逢将近开学,小小的文具店总是挤满前来购买文具的学生。再往西行数十步,则是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西和园”糖水铺。炎炎夏夜,一碗爽滑的“西米露”或香味飘溢的“杏仁奶露”令人难以忘怀。西和园斜对面是“绿记”,一间卖云呑、粥、粉、面的食店,最出名的当然是远近闻名的绿记云吞啦。 </p><p class="ql-block"> 解放路西端有一家书店。那些年书店卖书都不开架,看书需要劳烦店员。出书店往西,路面变得开阔—呈喇叭状,这里有两座镇上60年代初落成的标志性建筑。北面是有楼上座位的深圳戏院,内部装演比起现在新建戏院亦不遑多让。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等老倌亦曾在此演戏。南面是新安酒家,布置虽不富丽堂皇,内部用镶嵌汉白玉石木制屏风分隔出的大堂与雅座,却是优雅。这里是回乡省亲的香港客携亲带友的聚脚地方。 两座西式的建筑像卫士一样,屹立在这古旧的墟镇西门口。 </p><p class="ql-block"> 讲完西再来讲东。十字街东南角骑楼下有一现做现卖“麻糖头”的摊挡,从熬糖到掺伴糯米粉,再在一块挂墙木板上手工推拉搓揉,然后趁热将软糖拉伸成直径约一公分的长条,最后用剪刀将长条呈45度角裁成两公分长的“麻糖头”,一分钱一粒。 每天都吸引一群小童围观,买糖。 </p><p class="ql-block"> 向东行几步是一间有数百平方米的糖烟酒商店,前门在解放路;后门开在鱼街;南北相通,俗称“穿窿铺”。由于时有帮街坊黄伯买烟、报纸,对香烟品牌烂熟,无非就是:大前门、牡丹、飞马、丰收、白雀、电车。卖的糖果中,最中意的是“公仔纸”糖,每粒都附有一张约一吋印有孙悟空或猪八戒或沙僧或唐三藏等人物的公仔纸,一分钱一粒。穿窿铺最热闹的时候,要数中秋节前夕。卖月饼的柜台张灯结彩,除摆满不同馅料的广式月饼外,还挂满了一串串的小篾笼内装趣致小猪形状的儿童最爱—“猪仔”饼…… </p><p class="ql-block"> 十字街东北角有块约莫三、四十公分高的平台。每逢秋季,一些客家围村妇女就会坐在平台边沿,摆卖从山上採摘到的野生果子。 如:吃起来先苦后甜的油甘仔、甜酸可口的稔仔、名称核突,但好吃香口的布狗屎。一分钱就有交易。 </p><p class="ql-block"> 沿着平台往东,第一间店铺是“伦记”,“文革”时改称“工农饭店”。从十字街往东行约三百米,就是东门。那里有镇上历史最悠久的东门旅店。深圳当年有两间单车铺,经营维修及出租单车。一间在东门,另一间在同一条路的西边那头。当时租车不需按金,亦无须证件,只要报个门牌地址。缘于这边防小镇地方细;居民少(不足三万),小孩是那一家的都不难问到。凑够6分钱就可租用一部十几吋单车骑一小时。 笔直的人民路上,印象深刻的是俗称“旧戏院”的人民戏院(深圳戏院被称为“新戏院”),戏院内使用的吊扇,起动时需要工作人员用竹杆拨动扇叶后才会转动。曾记得那些年,半夜三更被带去观看“革命样办戏”。 </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期,行走最多的是人民路,从幼儿园到初中,返学、放学都要路过。深圳的夏季漫长且高温,途中的十字街头柏油路面往往会被晒得软化,下午返学时常以百米赛跑的速度通过,以免脚板底被柏油烫伤。好在,人民路(和解放路)临街两旁全是岭南特色有骑楼的建筑(好天遮阴,雨天蔽雨)。即使放学遇着下雨,亦可沿人民路从“旧戏院”一直走到十字街口。 </p><p class="ql-block"> 令我乐而忘返的地方不是人民路,不是解放路,也不是文化宫,而是现在的人民南路及嘉宾路一带。那地方原是罗湖村和向西村的一大片稻田,田边水沟有各种小鱼、小虾、蟛蜞,哈哈!当然也会有吸血的蚂蟥了。其中有种色彩斑斓的“唐金皮”小鱼,可养来观赏。 </p><p class="ql-block"> 寒假,南国温暖的阳光常常泼洒在这片广阔的已被收割一空的稻田上,这时成为镇上男孩们挥锄挖取田鼠崽的猎场,挖到一窩就会有4—6只的收获。镇上有家店铺收购刚出生仍未开眼的无毛田鼠崽。过了挖田鼠崽的时令,这里是两班男童对垒打泥仗的战场,刚犁翻过的碎泥块变成手中的“弹药”。不打泥仗的时候,这里是我们放纸鸢(风筝)的好地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如流水,转眼过去了几十年。 </p><p class="ql-block">但往事并不如烟!</p><p class="ql-block"><br></p> <h3>解放路街景。</h3> <h3>解放路街景。</h3> <h3>深圳戏院。本地居民称之为新戏院,因为镇上人民路还有一间被称作旧戏院的人民戏院。</h3> <h3>这是成人票(完整票面),学生票是剪角的半票。</h3> <h3>新安酒家门前的一片休闲地。</h3> <h3>人民路上的银行。</h3> <h3>南庆街一幢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省港大罢工期间,曾用作香港罢工工人离港返回内地的接待站。</h3> <h3>站在十字街头当年贩卖油榨鬼、咸煎饼的地方,同样也是制作、贩卖麻糖头的地方,望向进入上大街、鸭仔街巷口方向拍摄的相片。相片中的红砖瓦屋是儿时买面鼓买豆鼓,买腐乳买南乳,倒豉油倒烧酒的杂货舖。</h3> <h3>图书馆。</h3> <h3>二轻局商场。</h3> <h3>小站(深圳墟火车站,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弃用。)的铁路闸口。</h3> <h3>大站(罗湖火车站)。</h3> <h3>罗湖桥头。当年进出“境外”与“大陆”的唯一通道。</h3> <h3>文锦渡桥头。当年供港物资经此运往香港以赚取外汇。</h3> <h3>人民广场。</h3><h3><br></h3><h3><br></h3> <h3>再次申明: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纯粹用作回忆旧日的深圳镇,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务必留言告知刪除。</h3><h3><br></h3><h3> 后记:一九七九年,宝安县撤县建市。发生了一件“妹仔”大过“主人婆”的事!始建于公元三三一年(东晋咸和六年)的宝安县,一夜之间被县城“深圳”呑没,变成了深圳市,宝安成了深圳的一个区。深圳,宝安。宝安,深圳。这样绕来绕去,头晕吗?有趣嘛?哈哈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