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三大音乐教学法教法融合全体系的培训,到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不同于前三天各种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的学习,今天是三大体系授课专家的三堂展示课和一线教师带来的三堂研讨课。</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text-align: center;"><br></span></h3><h3 style="text-align: start;"><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年级 </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嬉游曲》</span></font></h3><h3 style="text-align: star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text-align: center;"> 授课专家 潘俞安老师 </span></h3> <h3>1.学生6人一组,分成4组,围圈坐好。</h3> <h3>2.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画点(5个点或6个点)。</h3> <h3>将这些点随意用线条连接,变成不同图形。教师示范,学生尝试画一画。<br></h3> <h3>3.教师给学生每一组发一张大白纸和一组彩笔,画出图形,每个学生画一个图形,提示学生画大一些。<br></h3><h3>4.学生起立,站在图形旁边,用脚走出自己画的图形,边走边将其记住。</h3><h3>5.教师击手鼓,学生在鼓声中走完自己的图形。(提示学生听鼓声:8拍)</h3><h3>6.收起图纸,生靠记忆随教师的鼓声走完自己的图形。(师提示预备拍:“听,我们在什么时候开始”—击鼓4拍,开始)</h3><h3>接下来,师连击两个八拍,生听音乐反应,走两词图形。</h3> <h3>7.请学生分组,两两一组,分别为1号、2号。</h3><h3>8.2号看1号在击拍中走何图形,并重复。</h3><h3>1号—领导者 提问人</h3><h3>2号—模仿者 回答人</h3> <h3>9.师:在音乐中也有问答。</h3><h3>师在琴上弹出问答式乐句(乐曲主题),请生听辨,发现答句与问句在结尾处有一些变化。</h3><h3>10.师再次弹奏主题</h3><h3>问句:1号同学走图形</h3><h3>答句:2号同学模仿走图形,但要像乐句一样,和1号同学的图形有一点变化。</h3><h3>11.师加快速度弹奏主题</h3><h3>生按速度走图形</h3><h3>12.师击手鼓,学生分组做动作。</h3><h3>1⃣️第一组学生由用脚走图形换成用手做图形,随老师的速度一拍一换动作。</h3><h3>2⃣️第二组学生同时用手和身体做图形,一拍一换。</h3><h3>3⃣️第三组,师提示:不但可以用手和身体,还可以尝试用脚、用腰等。</h3><h3>4⃣️第四组创编动作。</h3><h3>5⃣️四组一起来。</h3><h3>13.听录音,在音乐中能不能听到老师之前在琴上弹奏的两个乐句,听到了就哼出来。(师视学生反映,在乐句开始处哼唱,帮助学生)</h3><h3>提问:只有问与答的两个乐句吗?</h3><h3>生:不是。</h3><h3>14.复听音乐录音,师哼唱问句,生哼唱答句,其它部分的音乐按节奏做之前创编的身体动作。</h3> <h3></h3><h3></h3><h3></h3><h3></h3><h3>20.师编创动作表现问句(即主题第一乐句),1⃣️邀请一位2号学生模仿动作表现答句(即主题第二乐句)。</h3><h3>2⃣️再次邀请2号的学生,在结尾处动作做变化,符合乐句中的变化。</h3><h3>师生练习,师评价表扬。</h3><h3>21.学生围圆圈,所有1号围内圈,所有2号围外圈。内圈逆时针方向在主题第一乐句用刚才创编的动作表演,外圈模仿表演第二乐句。</h3><h3>22.音乐的B段,生按热身时一拍一动的身体动作原地表演,接下来A段再现时,重复表演。</h3><h3>23.揭题:嬉游曲</h3><h3>介绍莫扎特的故事。</h3><h3>介绍今天学习的是莫扎特时代的宫廷舞蹈的舞步。</h3><h3>24.布置作业:暑假找一找关于莫扎特的资料我。</h3><h3><br></h3><h3><font color="#1564fa">专家解读本课思路:《快乐的少年》——《嬉游曲》
1.“一问一答”,“领导与模仿”;
2.欣赏要有意识聆听;
3.做几何图形意图,要有铺贴;
4.律动设计也是“领导与模仿”,思路一直下来,这一课设计始终围绕这一点;
5.把有趣的点带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探索!</font><br></h3><h3></h3><h3></h3><h3></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一年级《动物说话》《火车开了》</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授课专家 姚玉娟老师</font></h3> <h3>1.学生围成两个圆圈坐下。</h3><h3>2.师通过拍歌曲节奏和边拍节奏边提示个别旋律音的方式,请生听辨歌曲《Snail,Snail》。</h3><h3>师生一起拍着节奏唱歌。</h3><h3>3.师唱,生数拍。(师做动作提示学生,比如每一拍拍一次腿)</h3> <h3>学生在老师帮助下数到有8拍。</h3><h3>师在黑板上贴卡片表示这8拍。</h3><h3>4.再听:每一拍里面只有一个声音吗?</h3><h3>师用节奏棒在贴纸的八拍下对应击节奏,帮助学生发现。</h3> <h3>师:刚才音乐中,一拍1个声音的节奏读作“ta”,一拍两个声音的节奏读作“titi”。</h3><h3>5.师生一起带音高读歌曲《Snail,Snail》的节奏。</h3><h3>6.师拍歌曲《动物说话》的节奏,学生听辨。</h3><h3>7.师生脚踩恒拍唱歌。</h3> <h3>8.师出示节奏卡片,生按歌曲节奏给节奏卡片排序。</h3><h3>9.师生带音高读节奏</h3> <h3>10.分组,每组6人,分4列火车,创编节奏。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h3><h3>11.师生拍着创编的节奏唱《火车来了》。</h3> <h3></h3><h3></h3><h3></h3><h3><font color="#b04fbb">专家解读本课思路:
1.用很简单的歌曲学习技能;
2.前面唱歌尽量不用伴奏带,学会后再听;
3.多用手势和肢体语言来告诉孩子;
4.从已有经验中学习新的经验;
5.希望学生有什么状态,你就告诉他“你就是这样的”。</font><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五年级 《你好 大自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执教专家:张馨方老师</span></div>
1.师弹伴奏,生律动:动手、动脚、脚尖、肚子、全身…
2.生排两个纵队,面对面站立,地上放绳子,随琴走步(四四拍)
3.师用跳音弹奏,引导学生用跳的方式律动。
1⃣️双脚跳;2⃣️单脚跳
提问:单脚跳有几种方式?
再次律动。</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4.围圈坐下
1⃣️用手指比蜡烛,快速吹(快呼)
2⃣️慢吹(缓呼)
5.生有序拿风车,师用琴伴奏,用琴声催促。
6.按老师的钢琴伴奏吹风车,探讨:快吹和缓吹,气息有什么变化?
7.练声:分别用跳音和长音唱音阶。
8.两两合作互拍鼓。
前半拍拍自己的鼓,后半拍不出声拍伙伴的鼓,感受八分休止符。
9.师弹《田野在召唤》低声部旋律,生模唱。
体会之前吹蜡烛两种不同的气息,短促的和长的。
师唱高声部旋律,生模唱。<br></h3><h3></h3><h3></h3> <h3>10.生面对面站立,师摆出呼啦圈,随琴声律动(四四拍)。
11.师弹最后一拍强音,让生边走边举起手,体会强拍在最后一拍的感受(跟歌曲的弱起一样)
12.师数出8拍,最后一拍踮脚。
13.随琴声再一次律动走呼啦圈。
14.随歌曲律动走步。
15.师生问好,下课。<br></h3> <h3></h3><h3></h3><h3><font color="#1564fa">《田野在呼唤》重点梳理
1.弱起、重音(长音所导致)、休止、跳音的唱法和圆滑的唱法、平行乐句(今天未完成)、旋律的走向;
2.设计时怎么感受弱起
方式:用呼啦圈,把最后一个移至最前(视觉),下节课会用纱巾体验或者肢体和道具;
3.长音:用举手超人的游戏来解决,脚不停走恒拍,感受节拍;
4.休止符:①用绳子体验(先走后跳)②敲鼓体验③带到唱歌技巧(用风车体验跳跃唱法和圆滑唱法)</font><br></h3><h3></h3><h3></h3> <h3>一线教师课堂上,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仙源小学的邓茂林老师与一年级的同学们带来《火车开了》。 ”摸摸你的小脚,Do do do do。摸摸你的膝盖,Re re re re。”在一曲动听的《身体音阶歌》拉开了本堂课的帷幕。邓老师从探究“火车的声音”出发,带领孩子们通过演唱、身体律动、打击器乐伴奏等方式表现出了火车行驶时发出的三种声音:“呜”“轰隆轰隆”“咔嚓咔嚓”。在欢快的节奏和律动中,孩子们时而激动地拍手,时而专注地点头,时而有夸张地扭动身体,会场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br></h3> <h3>深圳市龙华区丹堤实验学校王翔云老师和五年级同学们带来《游戏中的 6/8 拍》。王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带领孩子们以肢体律动表现拍子的美感。通过体态律动、聆听、演唱、教师近距离演奏小提琴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八六拍流动荡漾的音乐特点。<br></h3> <h3>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明道学校刘杰老师和一年级的同学们带来《拍皮球》。“花皮球,真可爱,轻轻一拍,跳起来……”小朋友们拍手、跺脚、点头、微笑、歌唱……花皮球在孩子们的歌声中跳进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中。按着,刘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会四二拍的强弱,感受乐句高低、长短和小节。课中,刘老师还把手鼓、游戏窗、魔术袋、花皮球、按钟、双响筒等元素引入课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一时间,孩子们的笑声歌声、观众们的掌声充盈着整个讲堂。<br></h3> <h3></h3><h3>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专家们还就老师们提出的教学方面的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h3><h3> 最后我想说说中国台湾三位老师给我们展示后的一些感想。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一节课上,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学生有效学习的“杠杆”,它可以起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奥尔夫教学法潘俞安老师这方面可以说就是灵活多变、游刃有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潘老师确实做得非常好。潘老师的课清新淡雅、朴实无华,给人以美的享受。
姚玉娟老师柯达伊教学法融合课例,感触最深就是柯达伊手号和节奏训练。
声音是听觉艺术,,他没有视觉形象,如何让孩子通过视觉形象来感受音高概念,我想柯达伊手势教学是最好的手段。通过直观现象的手势变换,帮助学生区别不同音高。当孩子们非常熟悉掌握后,对合唱教学是非常有辅助作用的。
节奏训练中,姚老师通过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节奏的不同,不停反复,一直到学生能发现。这种“静待花开”的教学心态,值得我们学习!姚老师在课堂中处处流露出她对学生要求“静静地聆听、仔细听”的音乐习惯,对于课堂秩序、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非常重要作用!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是由体态律动和即兴音乐活动等组成。在张馨方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课例融合中,也充分的展示了这一点。张老师不停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弱起拍的感觉,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更有用风车去感受短促音和长音的差别,并让孩子们学会利用气息歌唱。(教学中,张老师的琴声没有断。各种环节包括指令都由音乐去诉说)张老师始终让学生把所听的音乐通过探索、经验、再诠释出来,以身体建立结构、秩序和记忆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接下来的音乐教学,我们将会好好利用三位老师教给的方法,用心去思考课堂,扎实的进行音乐教育。希望将来,孩子们能真正的热爱音乐,快乐的生活,幸福的学习!<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