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 影: 王 政</h3><h3>撰 稿: 侯耀强 王 芳<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font color="#39b54a"> </font><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39b54a">初夏,漫步在大宁县昕水镇吉亭村的乡间小道,玉带村前缠绕流淌,青山秀水绿树环抱,农家院落鸡犬相闻,耳畔鸟儿呢喃细语,校园阵阵歌声嘹亮,荷锄老农笑意融融……然而,更让人惊叹的美景是新创建的花卉基地,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一进地头,便有一股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满园姹紫嫣红,娇艳欲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图画中。随同采访的摄影师王政一头扎进花丛中,或蹲或卧,转换角度,按动快门,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收入囊中,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偏着脑袋,露出乳牙,随着摄影师“咔嚓、咔嚓”的快门声,留下一张张美好的瞬间记忆。</font></span></h3><h3></h3> <h3><font color="#39b54a"> 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其实并非“天生丽质”,而是在县、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乡村“三支队伍”的带领下,村民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丰硕成果,也是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精品高效农业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采访中,村支部书记畅旭升感慨的说:“我们村以前吃水难,行路难,脏乱差,人心散,历史遗留问题多,上访告状不断,自从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们的‘三支队伍’重点围绕乡村‘生态美、布局美、民风美、文化美、生活美、和谐美’的目标要求,俯身下沉听民声,入户调研摸底子,帮贫扶弱结‘穷亲’,为我们脱贫致富想法子,出点子,铺路子,多方筹资引水修路,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活跃文化生活,为吉亭的美丽乡村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font></h3> <h3><b> <font color="#39b54a">修路引水解民忧,改善设施促发展</font></b></h3><h3><font color="#39b54a"> 吉亭村位于大宁县城南约3公里处,耕地面积2024亩,共辖下吉亭、上吉亭、闻喜三个自然村,全村有312户,1023人,现有未脱贫户11户26人。2017年之前,该村至铁角坪有一条4公里的田间土路,是村民们种地的必经之路,由于年久失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村民们种地十分困难。2017年5月,第一书记岳耀增和驻村工作队多方争取资金6万多元,把这条道路拓宽到4米左右后铺成了水泥路,使各种农用车辆畅通无阻,为农民种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10月对所辖三个自然村的饮用水主管道进行了更换,并新修蓄水池3个,切实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困难。他们还利用县上的危房改造资金把村里5户住在土窑洞里的村民搬迁到新修的平房内,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72岁的白金娥说:“我以前住在半山上的土窑洞里,裂纹纵横,破烂不堪,下雨天晚上都吓得不敢睡觉。今年村里给我争取危房改造资金1万4千元,我自己只花了4千元就住进了崭新的平房,2017年村里给我申报了低保户,每年可领取低保金4600元,如今我住的安全,吃水方便,无忧无虑,活的可好里!”</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上吉亭村有一部分耕地在义亭河对面,由于过去没有桥,村民们春种都要淌水过河,人人叫苦不迭,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随即与县扶贫办沟通,争取到40万元的扶贫资金,修建了两座过水桥,村民们秋冬季节再也不用在刺骨的河水中行走了。2018年争取资金105万,又为闻喜村新修防渗渠道4500多米,方便了村民浇地用水。</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在农村“五好”公路建设中,水泥路通到了村民的大门口,出门走路安全又方便,同时,在主街道上安装了60多盏太阳能路灯,一到夜晚亮如白昼,村民门啧啧夸赞。他们还对下吉亭村村口原有的小拱门进行修缮,朱漆为色,亮丽大气,吸引不少游人参观。</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2017年,他们筹资6万元修缮了村委办公场所,圈起了围墙,建起了花圃,新增了办公设施,安装了音响设备。院子东北边是村民们娱乐休闲活动的小广场,广场边上一排崭新的健身器材挨着墙角,白色的围墙上画满了色彩艳丽的图案,美观大方;西北边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院内干净整洁,花草点缀其中,面貌焕然一新。</font></h3> <h3><b> <font color="#39b54a">情牵百姓拓富路 特色产业创佳绩</font></b></h3><h3><font color="#39b54a"> 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是吉亭村“三支队伍”在发展主导产业,破解致富“瓶颈”的着力点,他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该村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种植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增收困难的现状,以科技创新,服务民生为切入点,多方筹资争取项目,拓宽贫困群众致富道路。</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2016年,第一书记岳耀增带领全村20余名党员干部和村民先后六次赴洪洞、临汾考察葡萄种植产业,认为吉亭村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适合发展葡萄产业,于是,他们经过多次酝酿协商,筹资15万元,动员19户村民栽植优质红提葡萄50亩,其中村民王润录栽植2亩葡萄树,经过精心管理,2018年收入2万余元。</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57岁的陈金平,家有四口人,2016年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后不能干重活,村委会考虑到他的情况,介绍他在吉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承揽的引水、修路、维修广场等小型工程中负责做饭,年打工收入8000元,今年稳定脱贫。他说:“2016年开始种植葡萄时,不懂管理技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的负责人带领我们到洪洞县参观学习,并邀请技术人员来村里指导我们修剪、防虫、施肥等,提高了我们的技术水平,2018年挂果后,又帮忙销售葡萄,真是为我们增收致富操碎了心,遇到这样的好领导就是我们的福气。”</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今年3月,吉亭村“三支队伍”组织党员干部赴河南南阳考察花卉基地,回来后参观了曲峨镇道教村花卉基地,大家一致决定在吉亭村发展花卉产业养植。然而,每一项产业发展的背后,决策者们都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数倍于他人的心血和汗水,时任27年的支部书记畅旭升自告奋勇承担了在外地拉花苗的任务,他雇佣了两辆大车,风餐露宿,一路艰辛,在跟车的三天三夜里只睡了5个小时,才把首次要栽植的2万多株月季花苗拉回来,在整地、栽植过程中,他又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们一起坚持参加劳动,早出晚归,挖坑浇水,选取优质苗木,严把栽植关口,终于在短短的2天时间就将2万株月季苗木栽完。后期的花卉养护管理中,他们和村民一起辛勤劳作,精心培育,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月季花苗茁壮成长,尽情绽放,吸引了周边不少顾客。目前,已售出幼苗2000余株,实现产值2万余元。第二批月季花正处于育苗阶段,待秋后扦插入温室,明年4月就可出售,预计收入可达20余万元,即将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font></h3> <h3> <font color="#39b54a"><span style="line-height: 1.8;"><b>文化兴村促和谐 精神生活润民心</b></span></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夏日的夜晚,辽阔而深远,吉亭村文化广场,灯光通明,歌声嘹亮,跳舞的大妈劲头十足,玩耍的孩子调皮可爱,乘凉的老头谈笑风生……他们高兴的说:“只要村里组织参加上面的文艺演出,我们村的老汉婆姨们一次都不落下,现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太丰富了。”</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广场舞只是他们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吉亭村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名扬全县的“吉亭云车”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经老艺人的不断传承和创新,服装、道具、化妆、动作、造型等均独树一帜,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多次在县上组织的元宵节社火活动、桃花节表演等活动中亮相,深受群众喜爱。现正在进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吉亭村还成立了广场舞舞蹈队,队员平均年龄50岁,村队干部积极其参加县里各种文艺汇演,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美丽乡村,不仅要美在环境、美在产业,更要美在村风、美在心灵。吉亭村委坚持把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实施农村“四项改革”,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使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致富路上更有奔头。他们统一规划,在三个自然村都修建了垃圾池、垃圾屋,分别安排2—4名贫困户做保洁员,定时垃圾清运,保持环境整洁,每人每年可领取2000元的工资。除此之外,村委会向每户村民免费发放垃圾推车,分类回收垃圾桶,每户院内外干净整洁,面貌一新,“房屋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象都已成为过去,“清新亮丽、鸟语花香”就已变成吉亭美丽乡村今日的生动写照。</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为营造文化氛围,他们高标准制作了文化墙,开展以“致富能手”“科技之星”“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型农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文明家庭层出不穷,孝老爱亲人人传颂。2018年,吉亭村民贺瑞珍被评为“大宁县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为村民起到了示范作用。</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在吉亭村的农家书屋,书架上陈列的一本本书籍大部分为涉农读物,包含养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的书籍,还有科技、文学、艺术类读物,书目齐全、种类众多。书桌上摆放的外借登记册上被村民借出的读物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农业指导方面的书籍。该村图书管理员说,大部分村民农闲就到书屋阅读、学习,在农作物和牲畜遇到病害时,就到书屋来翻阅资料求助,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自从建起农家书屋,村里从未出现过赌博、打麻将等不良现象,村民们农忙季节务庄稼、农闲看书学科技,致富的信心更足了。</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浓墨重彩描绘致富远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吉亭村“三支队伍”携手同心,与老百姓拧成一股绳,一诺千金聚民心,一腔热血解民忧,一鼓作气促民富,为这个贫困村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路径,使吉亭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中“烧高香,拜神佛”的人没有了,学科学、懂科学的人越来越多;“农忙流汗,农闲流钱”的赌迷不见了,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的“能手”不断涌现,全村老少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一个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呈现在人们面前。</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任重而道远。谈起今后的发展计划,他们信心十足:“目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攻坚拔寨阶段,我们要在继续推进整村提升工程和提水工程的同时,不断巩固上吉亭花卉养植、下吉亭蔬菜种植、闻喜红薯种植的成果,着力打造村村有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让吉亭村真正成为环境优美、产业发展、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成为老百姓的幸福家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