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人文之旅(二):博物考古篇

心若闲云

<h3></h3><h1>上海现在不少艺术展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个在宝龙美术馆的敦煌展就是。先看看序言的文采:</h1><h1><br>(提到敦煌)…</h1><h1><br>是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是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是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高仙芝的义无反顾,还是张议潮的沉勇孤忠?<br><br></h1><h1>是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还是竺法护和鸠摩罗什在割据战乱中的半生漂泊皓首穷经?</h1><h1><br>是长达1500年的时空叠加里,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吐蕃、契丹、党项、蒙古、瓦剌远征至此每一位帝国骑兵的尸骨和疲累?还是安息、波斯、贵霜、大食、天竺每一位孜孜逐利的旅人在沙洲城外留下斑驳不清的足迹与叹息?</h1><h1><br>是千千万万被雇佣的画师工匠在手艺活里透露出对现世的描摹、对净土的想象和粗粝掌心的温度?是累世不绝达官显贵和贩夫走卒在刻下供养题榜时那一份别无二致对今生来世每一分美好幸福的苦心冀盼?还是尘封千年敦煌尺牍每一卷公私文书里隐藏的每一位人父人母人夫人妇在世俗生命中的冷和暖、喜与哀?</h1><h1><br>是斯坦因的欣喜若狂?是伯希和的目瞪口呆?还是王道士的热心和愚昧?是张大千的激放?是陈寅恪的沉痛?还是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虽千万人吾往也的苦心孤诣?</h1><h1><br>敦者,大也。煌者,盛也。</h1><h1><br>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1>(以上两张图片来自大麦网)</h1><h3><br></h3><h1>查阅后知:<u>高仙芝,高句丽人,唐玄宗时期的名将</u>。他镇守安西,为维护唐西陲的安全,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作出了贡献。<u>张议潮</u>就是甘肃敦煌人,安史之乱后收复大片吐蕃统治的河西地区,使之复归唐朝。</h1> <h1>唐朝佛教盛行,从这个敦煌展了解到很多佛教知识:</h1><h1><br><u>所谓“世界”,“世”指时间的迁流,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乃空间的划分,包括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十个方位</u>。佛法有“横三世”和“纵三世”之说。横三世,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中央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纵三世,指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未来世(弥勒佛)。</h1><h1><br><u>飞天</u>,原来是佛陀<u>八部护法神中的两部</u>:天歌神和天乐神,二人在极乐国里弹琴歌唱,娱乐于佛。还是夫妻,形影不离,所以<u>飞天总是成对出现</u>。在320窟的四飞天,每对一身在前,一身在后,前者回首顾盼,扬手散花,后者举臂腾飞,追赶嬉戏,一派欢乐景象。</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1>除了英国犹太人斯坦因Stein,法国人伯希和Paul Pelliot,美国人<u>Langdon Warner</u>也曾去过敦煌。文字说明上把他描写成强盗乘火打劫,一查维基原来还是哈佛大学教授,精通佛教艺术的考古学家,哈佛Fogg艺术博物馆东方艺术馆长。他用一种特殊的胶布,剥下26幅唐代壁画精品,但还是对原址有所损坏。对于“强盗打劫”的说法,他那时就反驳说是一种保护艺术防止其毁灭的英雄行为,而且当时是花钱购买的所以不存在归还一说。跟若干流失海外的中国艺术品一样,一言难尽。现在只有5幅壁画保存良好,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h1> <h1>第一次见到唐五代的工尺谱,初看真像天书。据学者研究,<u>敦煌曲谱</u>共记录了25首琵琶乐谱,用20个谱字表示琵琶的20个音位,这些谱字系汉字之笔画最少者,或减略之笔画,有的类似汉字之部首,或称之为“省文”、“半字符号”,有一、I、七、八、匕、几、乙、厶等二十种形态。曲谱除用这些谱字作为音高符号外,还附加有几十种辅助性的汉字或点画类的标记符号,表示节拍、速度、反复、表情、调式、力度及演奏手法。1908年被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劫走,现藏于<u>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u>。</h1> <h1>唐朝最长的叙事诗,<u>韦庄的《秦妇吟》</u>也是到1900年才在莫高窟发现的。1923年伯希和应王国维函请,抄录巴黎图书馆所藏的905年写本和伦敦博物馆所藏的919年写本寄回中国。经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的校勘考释,国人才得以见到这首失传了千余年的历史名作。后人将它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三绝”,也是继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长恨歌》之后唐代叙事诗的第三座丰碑。</h1> <h1>在南京的太平天国博物馆,第一次听到<u>梁发</u>这个名字。他在1832年写的《劝世良言》,就是这本山寨版天书,差点导致清朝江山易主。这个人不得了,只读过三四年私塾,后来又是著书,又是办学,又是办报纸。他跟随<u>马礼逊Robert Marrison(第一个把《圣经》译成中文的英国传教士,1813年完成,并编辑出版了第一部英汉字典</u>),成就了多项第一:创办第一份中文报纸,创立全世界第一家中英文双语学校,基督教新教第一位华人牧师和传教士。他主张禁烟,呼吁传教士写信回国告诉国人不要再与中国进行可耻的鸦片贸易,他的儿子梁进德成为了林则徐的重要翻译。</h1> <h1>这个太平天国真是复杂,又有基督教的宗教成分,又有浓厚的农民封建意识,又现代又保守,当时竟然还有几百个外国人参加了太平军,被称为“洋兄弟”,其中最有名的是<u>英国人A.F. Lindley呤唎</u>。但同时也有个叫<u>华尔Frederick Ward的美国人</u>,还在1861年加入了中国国籍,为清朝效力,并任洋枪队统领,结果次年被太平军打死。</h1> <h1><u>罗尔纲</u>是研究太平天国的大家,这个博物馆就是由他主持建立的。</h1> <h1>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对曹雪芹的家世有了更多了解。祖籍东北,很有可能老家在铁岭,跟赵本山是老乡。他爷爷的爷爷曹振彦曾经在山西大同当过知府,从他爷爷的爸爸(曾祖父)曹玺起开始担任江宁织造,然后他爷爷、爸爸和叔父先后四任将近六十年。而曹雪芹爷爷的妈妈曾经是康熙幼年的保姆。康熙六下江南,五次都是他们接驾,所以附近的地名叫“大行宫”。而江宁织造,不仅主管丝绸制造,供应皇室,而且还分管地方盐务税务。并且作为皇帝的亲信,还负责给皇帝打小报告,权力极大。这些信息都跟<u>蒋勋先生的细读《红楼梦》有声书</u>里讲得一致。</h1> <h1>从上海专程去了一趟苏州,就为参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但去了有些失望,就是个空壳子,馆藏没什么东西,只觉得这个<u>发绣(发丝作绣)</u>还有些新意。对,就是用头发做丝线,一般选用年轻女子的头发,再经过特殊泡制处理后再一针一线地绣成。</h1> <h1>跟大学好友同去看的阿富汗艺术展是个惊喜,没想到学了不少希腊罗马文化,这个将在以后关于西方艺术的文章中汇总,但这里要说说位于阿富汗<u>巴米扬Bamyan</u>平原的、1500年前开凿的两尊大佛。很兴奋的是几天前看赖声川的话剧读他的创意笔记时刚听说。他写道“前两年,我的女婿,摄影师及电影导演帕武做了一次长途旅行,追随玄奘的脚步,冒着危险去了阿富汗这个平原,他带回来的照片让我感伤不已。生活中的这个感动,也就进到戏里”。在话剧中,生活在1943年的雕塑家白石根本不知道他向往的这两尊巨佛已经被毁,直到生活在2019年的作家舒彤告诉他残暴的塔利班已在2001年将其炸毁。但赖导的话剧还是给人以希望,说还有一尊佛像仍深埋在地底下,没有被挖掘出来。</h1> <h1>自己研究新造汉字,也给学生讲甲骨文和商文化,所以早就想去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苑去看看。文字馆比预想的好,内容非常丰富,居然一天没看完,只看了三个展馆,所以第二天上午再去,没想到少数民族文字展区收获颇丰,不枉此行。下午赶往地处<u>小屯村</u>的殷墟,去了妇好墓,商王武丁的妻子,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当时的妇女地位不低,既带兵打仗又主持祭祀。在那个年头,真无法想象她曾率领一万三千名士兵征战。</h1> <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h3></h3><h1>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h1> <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h3></h3><h1>去了著名的H127号坑,殷墟甲骨最大的一次发现,1936年挖出甲骨17096片,在百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总量中占十分之一强,使当时的考古专家们包括李济、董作宾、<u>梁思永(梁启超次子、梁思成的弟弟)</u>兴奋得几夜未眠。董作宾(字彦堂),“甲骨四堂”之一(其他三堂是罗振玉、王国维和郭沫若),是第一位正式发掘殷墟的学者(1928年)。他在甲骨文书法上也有很高造诣,比如这副对联: 告往知来其学日益,先畴旧德乃家之光。</h1> <h1>当然他更有名的是这幅:“<u>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u>”。在殷墟博物馆入口处可以看到。</h1> <h1>1947年,他还送了一副甲骨文卜辞临摹给<u>德效骞教授Homer Dubs(翻译了班固《汉书》的汉学家,传教士之子,在湖南长大</u>),在Dubs赴英国牛津大学担任Chair of Chinese之前。去年在牛津的Ashmolean Museum博物馆看到。</h1> <h1>不过在中国学者研究考古和国民政府组织挖掘的前二三十年,甲骨的发现跟同样是二十世纪初的敦煌考古发现一样,外国人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疯狂购买和收藏了,其中还出了几位甲骨专家。在山东潍县(今潍坊)传教办学(广德书院)的<u>苏格兰人库寿龄Samuel Couling</u>在1900年首次购买甲骨,因为贩卖甲骨的古董商范某就是潍县人,因此1900年前后的潍县几乎成了中国最著名的甲骨交易集散地。潍坊还有这么段历史!接着从1903年到1908年他又跟在潍坊传教教书的美国传教士<u>方法敛Frank Herring Chalfant</u>一起收购甲骨,进而高价倒卖给博物馆。而库、方二人所得的甲骨文现在主要收藏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为欧洲最多,但因为这二人都是从古董商贩那儿买的,所以也购得不少假甲骨。而加拿大牧师<u>明义士Menzies James Mellon</u>就不同了。他就在安阳教会传教,而且会讲当地土话,他还研究出一套鉴别甲骨真伪的方法,成为第一个系统研究甲骨的第一位西方学者,他带回加拿大的7802片甲骨现在藏于安大略皇家博物馆。</h1> <h1>跟敦煌一样,甲骨,亦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br>(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