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朱庆年 (雨花石)

<h3>  转眼父亲已去世三周年了,父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时刻萦绕在耳边,他生前时刻牵挂着我们子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格要求,培养了我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h3> <h3>  1936年父亲在甘肃省武威市出生,1958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师范学院毕业后担任教师工作,1960年在老家被打击成“右派分子”逃避到新疆,1965年在新疆与母亲结婚并安家于此。</h3> <h3>  1980年平反后恢复工作,在甘肃省武威市继续担任教师工作,1982年调回新疆,在和静县乃门莫墩乡小学任教。</h3> <h3>读书学习在父亲心里根深蒂固。他要求让我们读书学习,很小的时候,他就教我认字、写字,背古诗,极有耐心,</h3><h3>父亲爱看书,他最喜欢看《三国》、《封神演义》、《水浒》和《东周列国志》,父亲爱看书和讲故事的习惯,后来影响我们接近文学,爱好书法,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h3> <h3>每次想起小时候和年轻时的不懂事,做了许多惹父亲伤心的事,心里很是内疚,父亲走的太突然,还没有把孝尽完,把恩报达,也不知道父亲在那边好吗?</h3> <h3>1994年父亲退休后,全家从农村搬到和静县城居住。</h3> <h3>父亲的一生,经历坎坷,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长在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由于性情耿直倔强而受尽迫害和折磨,被打成“右派分子”,后因生活工作所迫逃避到新疆。</h3> <h3>到新疆后,以务农为主,闲余时间父亲喜欢读书,收藏了不少书籍,可惜在“文革”时期烧毁了,小时候读父亲的书长大的,到现在我还保留有父亲留给我们的书籍。</h3> <h3>父爱如山,父亲是孩子们坚实的脊梁,父亲是孩子们温暖的怀抱,父亲是孩子们伟岸的保护神,父亲是家庭传承的筋脉。</h3> <h3>  父亲是家的象征,父亲是家的根,只有父亲在,我们兄弟姐妹永远都是孩子,逢年过节,都记着回家,在父亲的家里我们永远是家人,如果没有父亲,这根亲情的纽带没了,虽都记着大家,但缺少了根的牵挂,那只能是亲人。想着父亲的过去,他把一生的平凡,用最简单的方式,凝成了大家,他对我们说,不要忘了我们是农民出身的根本,记住“耕读传家、诚实守信”的家训,他要我们牢记家风、家教,还要把这种美好的品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h3> <h3>  有人说真正的成熟与年龄无关,而是从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开始。父亲很平凡,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园丁,尤其是我们成年后在经济和事业上能帮到我们的更少,随着我们的成长,父母的眼界和观点可能也与我们格格不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时候因此而嫌弃和不耐烦,无法与父母正确的沟通理解,想起这些真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伤害,因此对父母的理解和颜悦色是最大的孝顺。论语记载孔子对孝的论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h3><h3> 大意是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h3> <h3>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治家名篇,落落三百全文,千古治家之经</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朱子家训</h3><h3> </h3><h3>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