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话语萦绕在耳畔。到延安培训学习,就是回家。因为延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h3><h3>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h3><h3> 双手搂定宝塔山。</h3><h3> 千声万声呼唤你</h3><h3>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h3><h3> ……</h3><h3> 滔滔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杨家岭上招展的红旗,枣园窑洞里深夜的灯光,一次次出现在我的梦里,读着贺老的诗我一路成长,成长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延安,已是我心中的圣地,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延安,是我的圆梦之旅,也是我逐梦的开始。</h3><h3> 2019年6月13日下午,窗外葱茏的绿树在微风中摇曳,远处如画的青山彰显着这个季节的勃勃生机,我坐在办公室,忽然接到了住建局党支部的通知,明天一大早到延安培训。乘着晨曦,住建系统的30多名党员干部向延安出发。</h3><h3> 回家的感觉真好!也许大家的心情同我一样,大巴车上,大家齐声高唱《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 太阳升》……,局党组书记赵红还深情朗诵了贺敬之的《回延安》……</h3><h3> 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六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延安,回到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匆匆吃过午饭,来不及稍事休息,大家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培训之中。</h3><h3> 庄重大方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以2100多件各类革命文物和1000余幅历史照片,辅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模拟景观、场景复原、半景画,真实地再现了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实。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置身其中,仿佛把人们又引入了延安时代那令人难忘的火红岁月,接受洗礼,得到启示。</h3><h3> 巍巍宝塔山,是延安的地标,也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在画家的巨幅鸿卷里,在诗人的吟咏里,在文学家流淌的文字里,人们描绘它、颂扬它、歌唱它,它出现在贺老脍炙人口的诗词里,也多少次出现在我的夜梦里,它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着我奔向党的怀抱。宝塔山上,我们在鲜红的党旗下,再次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誓词伴着林涛,在宝塔山回响,这一刻,我仿佛感受到灵魂的再一次升华。</h3><h3> 在杨家岭,在枣园,讲解老师引导着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点点地感受那厚重的历史,领悟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h3><h3> 杨家岭和枣园的窑洞,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走进中国革命史册的最辉煌的篇章。就是在这阴暗潮湿的土窑洞,为了克服困难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穿着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旧衬衣,在昏暗的油灯下,从事了巨大的理论工作,写下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40篇著作。</h3><h3> 就是在这阴暗潮湿的土窑洞,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军,毛泽东废寝忘食,经过8天9夜的奋笔疾书,写出了《论持久战》的光辉著作,拨开了当时笼罩在国人头上的阴云,探索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光明之路。</h3><h3> 就是在这阴暗潮湿的土窑洞,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他利用石桌上的茶壶、茶杯等做了形象的比喻。他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腐朽本质,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伟大论断而被斯特朗传播于世界各国。</h3><h3> 在这里,我们除了被毛泽东同志那一篇篇放射着理想光辉的著名作品所折服,一件件平凡而伟大的事所感动外,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和一句句话语,同样让我们如获至宝,如数家珍。</h3><h3> 在周恩来同志旧居,我们仿佛看到周总理正伏案起草《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报告的身影。而门口这张周恩来锻炼臂力的照片,又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1939年7月,周恩来由杨家岭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被摔下马,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h3><h3> 朱德同志的旧居同样简朴。虽然在这里居住只有短短的10个月,但大家所熟知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就是朱德根据中央“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指示,领导边区留守部队实行屯田政策的成果。</h3><h3> 同样简朴的刘少奇旧居,我们感受到刘少奇硬是忍受着胃病的巨大折磨,思考问题,起草报告,那篇影响深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在这简陋的窑洞完成。</h3><h3> 窑洞简陋,油灯昏黄,却如沉沉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指引中国抗战胜利的航向。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h3><h3> 树木葱郁,绿草如茵的枣园有一个著名的讲台,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个演讲是为了纪念张思德烈士而做的。他和战友在一次大雨中一起挖烧炭德窑,在窑被雨水冲塌的瞬间把战友推出来,自己则牺牲了。毛主席为他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悼词,并且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至今仍刷写在中南海的影壁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它深深烙印在每共产党人的血脉中。</h3><h3> 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被誉为“梦开始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h3><h3> 在这里,习近平从迷茫、彷徨的15岁少年,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与群众建立了血肉关系,从“我”到“无我”,实现了思想的升华。一个大都市来的少年,过五关才真正融入了群众之中。(第一关就是过跳蚤关;第二个关是饮食关;第三个关就是生活关;第四关就是劳动关;第五关就是思想关)。21岁的党支部书记,同群众拧成一股劲,带领群众打坝淤地、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 打下了梁家河的第一口“知青井”,兴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197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产粮食689斤,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h3><h3> 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依旧心系那里的乡亲,帮助他们通电、修小学、修桥。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这样写道:“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h3><h3>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初心,从这里出发!</h3><h3> 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依靠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源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同样在延安的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立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远大理想,领导全国人民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h3><h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把人民始终放在心上,从一点一滴做起,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看出来,在利益冲突时能够让出来,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在危难关头能够豁出来,在诱惑面前能够经得起考验。</h3><h3> 更为难得的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席军良、杨倩、李世宇老师,在杨家岭、枣园、梁家河现场教学,分别为我们讲授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延安时期的干群关系》、《习近平的知青生活与他的群众观》。参训学员沐浴着延安的阳光与清风,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聚精会神,认真聆听,接受心灵的洗礼。</h3><h3> 遥想抗战时期,4万余热血有志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跋涉万水千山,突破敌人的封锁,从海内外走进延安的城门,投入火热的革命熔炉,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我们怀揣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回到延安,是一次共产党人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重整行装、加油鼓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再出发。</h3><h3> 离开延安,我捧起延安的黄土,珍藏进我的行囊。我要把延安精神深深烙印在心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