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看到标题,估计你点开时候的心情是这样的,她又去慕尼黑旅行啦?,可是不是这样的啦!我只是去看了一场《绝杀慕尼黑》的电影而已哦。搞什么啊?不是想写一篇观影记吗?这么弄的像写游记一样?你还别说,我最擅长的就是写游记啦,归纳总结一下写游记大致就是①目的地的风景介绍②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感受③经验及攻略的分享,那么观影记也可以这样写吗?请宽容一点,我想试一试哦</h1> <h1> ①影片及背景 </h1><h1> 影片《绝杀慕尼黑》是最近影院在放映的俄罗斯2017年拍的电影!当年在俄罗斯据说每十个俄罗斯人就有一个人看过这个电影,这也是豆瓣评分最初给出9.多的评分高的原因。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h1><h1><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7年年底,一部新上映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俄文名: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罕见地在英美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只是因为这部电影创造了俄罗斯电影新的票房纪录,更是因为它讲述的那场比赛——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是国际篮球历史上最传奇也是最具有争议的比赛。最后的三秒钟也成为了至今双方各持一词的葫芦案,这个影片讲述的便正是这场比赛的前因后果。</span></h1> <h1>影片的内容就不能多透露,但是其背后的故事更加值得写,首先,这个电影的剧本是根据参加这场比赛的苏联篮球队的队长写的一本书改编的。其次,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名字和出身地方都是与实际篮球队员是基本一致的,只有教练的遗孀不同意用教练本人的名字,做了化名处理。</h1> <h1>这场比赛是第二十届奥运会男子篮球的决赛,因为最后三秒进行了2次,使得原本落后一分的苏联队在最后一次的3秒里反败为胜!这个冠军并不是当场确认的,而是事后由五个国家投票确认的,其中三个国家是当时与苏联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三国投了赞成票!所以美国当时拒绝接受银牌,也没有参加颁奖仪式!瓜到此处没有吃完。。。由于美国队没有领奖,所以银牌现在依旧还保存在慕尼黑的奥运博物馆里,当年参加比赛的队员据说都留下遗嘱,其后代也不能去领奖牌。。。。应该说正是这次比赛结束后,美国才组建了梦之队。这场比赛的意义在于美国队在此之前,36年没有失去过冠军,而苏联队却是千年老二终于当了一回老大。。。</h1> <h1>当年的美国队</h1> <h1>当年拒绝参加颁奖仪式的画面</h1> <h1>1972年,正是巴以冲突不断的年月,巴勒斯坦的武装组织“黑色九月”密谋多时,决定在西德举办的慕尼黑奥运会下手了,影片里也提到了这次惨案,但是只是带过而已。。。这里就是我要深挖的历史细节。。。因为我最近迷上了以色列这个国家,早早就列入计划要去旅行,所以看了不少有关书,对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惨案是有些了解。</h1> <h1>在1972年的奥运会上,8名武装人员清晨闯入慕尼黑奥运村直奔以色列选手的住所,当场开枪杀害了两位以色列运动员,带走九名人质。国际奥委会委员与武装人员谈判后敲定,当晚用两架直升机将武装人员和人质运空军基地,然后转机离境。而另一方面德国警方也在紧锣密鼓的安排营救行动。他们想在乘换机之际,营救人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当时在机场布置了5名狙击手,但是武装人员实际上共8人之多,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span></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r></h1> <h1>武装人员到达机场后,头领前往检查飞机,而人质则继续留在直升飞机内。糟糕的是客机里的便衣警察已经提前撤离了。</h1><h1>当头领发现波音客机内没有任何机组成员时,发现被欺骗了。在他返回时躲在水管后的一名狙击手首先开火了。而由于狙击手们没有无线电通讯装置,没有夜视装置和头盔,计划完全失控。3名武装人员藏身到直升飞机后面还击,而狙击手的视觉范围被阻挡。气急败坏的武装人员将所有人质全部杀害。整个营救行动完全失败。</h1> <h1> 以色列总理梅厄决心要对方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她成立了“X委员会”,由摩萨德负责所有复仇行动。复仇任务是把所有与慕尼黑惨案有关的人员全部消灭!持续数年,波及多国的一系列暗杀行动就此展开了。</h1> <h1>最近读了一本书,就是《绝美谋杀》讲的是以色列的摩撒德追杀“黑色九月”的这段历史。出于对以色列这个国家好奇,所以看了有关以色列的各方面的书。</h1><h1>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蒙?哈哈哈哈,我每次旅行之前都这样,有方向的去读书,对一个旅游目的地除了景点以外,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东西全方面的了解。。。。</h1> <h1>②说说观影的感受,借用网友的话就是一个字“然”,或者说终于知道了这个“燃“的含义!应该有两条线上可以燃爆,一条是人的情感,父子情,师生情,队友情,爱情!每条感情线都从平淡中有了一个“燃点”。。。一条是以篮球比赛为主线的激烈运动场面爆燃你。。。</h1><h1> 本着不剧透的原则,我把重点放在主角~教练的扮演者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身上。</h1> <h1>从影超过25年,从来只担任主角。一旦他参演,就是质量的标志和未来成功的保证。</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时至今日,马什科夫已经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是俄罗斯荧幕上的型男和男神 。</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曾出演过俄罗斯电影《小偷》,2004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爸爸》,并凭此片赢得了莫斯科电影节的观众大奖。他很早就进入了好莱坞,曾在《深入敌后》、《千钧一刻》和美剧《双面女间谍》等影视中饰演过角色。</h1> <h1>马什科夫实在是一个幸运的人,他的演艺生涯可以说与父母离不开干系。</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1963年,马什科夫出生于前苏联图拉。父母一个是舞台剧导演,一个是演员,他们已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戏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马什科夫内心深处也早就埋下了表演的种子。</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上中学的业余时间,马什科夫喜欢在剧院后台消磨时光,在父母的舞台后面耳濡目染。中学快毕业时,他开始表现出对舞台艺术的热爱,多次参加木偶剧的表演,或是帮助父母。</h1> <h1>在此后参演的影片中,马什科夫多次扮演硬汉形象,这与他本人的气质一脉相承。这种强硬的性格,其实就是他在打架中练就而成的。</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青年时代的马什科夫非常不安分,经常与别人打架、发生冲突。中学的时候,马什科夫的成绩相对糟糕,经常顶着一头长发走路,对此学校和老师都颇有怨言。</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在去莫斯科之前,马什科夫进入了新西伯利亚戏剧学院。而在这里他也经常惹麻烦,由于其大胆的性格,经常成为“麻烦事”的参与者。他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提前结束于1984年,原因是与另一名学生发生斗殴而被开除。</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就这样折腾到第三次,才找到适合自己的戏剧剧院和老师。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和经历,也对其日后的形象塑造立下了功劳。</h1> <h1>另外,马什科夫虽然脾气暴躁,却是一个敏感而善良的男孩。尤其表现出对动物的同情方面。</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朋友经常注意到,他在路过一只可怜的流浪猫或狗时,就很难再往前行进一步。然后他经常带宠物回家,而父母对他的房间里养动物一事也是。</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他笑起来时,亦正亦邪。。。</h1><h1> 听完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很迷恋这个哥们!</h1> <h1>这部电影的苏联队员都是演员扮演的,这部戏拍了三年,其中一年所有队员的扮演者都到苏联国家篮球队参加训练,据说这些演员训练到影片拍完,都可以以职业选手的身手去参加比赛啦!</h1> <h1>③说说观影攻略</h1><h1> 也许你会说你最近总是说,看到很棒的电影,依据是什么?以前我总是听孩子们说豆瓣评分高什么的,并不知道这有什么含义,直到自己在手机上下载一个豆瓣的APP,开始按照高分电影去电影院看电影!实际上豆瓣上有个排行榜,比较好的电影都在榜单上,由于这个榜单没法操控,所以还是可以信赖的</h1> <h1>我开始使用这个APP,发现对我观影有太多的帮助。一方面是可以知道院线上演的电影的评分,依据这个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买票观影。因此我看了今年很多特别棒的影片。主要是两类电影,一类是考察人性的直击心灵的电影,比如说《绿皮书》(奥斯卡获奖影片)《何以为家》。。。太值得推荐了。还有一类是我个人的爱好比较烧脑的电影,比如《调情师》和《海市蜃楼》等等。另一方面就是这个APP是一个平台,可以把所有的电影,电视剧除了评分还可以链接视频网站,并且对电影做了不同的分类。对每部电影在什么电影节上获得什么好评都一一介绍,很多电影不曾在影院放映,这样有看到很棒的电影!尤其是拷问人性的电影或是反映不同文化的一些电影。。。收获满满</h1> <h1>最后介绍一下“知乎”这个平台。在我放弃“百度”后,最常用的就是这个APP,用知乎的广告语来说,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有问题一定记得问“知乎”,那么回答我的问题的人是谁啊?是一群该领域里的有文化的不同层次的人,可能有一个博士出来给你做极度专业的讲解,你听不懂,没有关系,会有人在从另一个角度给你解释,当然你还听到相反的观点。</h1><h1> 话说回来,看完电影,我会在知乎上去看对影片全面的解读,我上面写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来自观影,而是从大家提供的资料上学习到的。比如佛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的背景资料就是一位在莫斯科学习的学生提供的!</h1><h1> 也许你会说,哇塞你看个电影搞得如同做一个课题研究一样,太累啦!</h1><h1> 谁叫我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研究了!闲着也是闲着。。。你说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