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修水渎坑郭家坪

细石

<p>  在赣湘鄂交界处有一个三省交界的县叫"修水县",古代称“艾候国"、“艾邑"、"分宁"、"宁州”、"义宁州"。唐朝贞观800年建分宁西八乡: (高、崇、奉、武、仁、西、安、泰)。直至晚清时期仍沿袭着这个建制,隶属洪都南昌府,现今修水县隶属于江西九江市管辖。(注:高乡指现今的上杭、新湾一带;崇乡指马坳、程坊一带;奉乡指上奉、征村、何市、渎坑一带;武乡指今铜鼓县一带,仁乡指大桥一带;西乡指全丰、白岭一带;安乡指黄沙、黄港一带;泰乡指三都、四都一带) </p> <p> 在修水的东南边陲有一个群山环抱、山峦葱茏、溪水潺潺的小村庄叫“渎坑村"。村的东面与柘杭石脑交界,南与柘坑龙溪接壤,西、北与何市镇的郭城、湴浆、锯板桥村毗邻,村口(金鸡桥)直通修铜省道,离大广高速(何市出口)仅4公里左右,形成了村村互通的便利交通枢纽。 </p><p> 渎坑村在古分宁西八乡时期属于奉乡的下奉乡十五都,有段渎溪乡建制期,垦殖场时期分为高峰、坪丰、东源三个生产大队,村建制后分"陶家"与“渎坑"两行政村。1998年两村合并为"渎坑村”,下辖11个小组,今属黄港镇管辖。 </p><p> 村总面积近15.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达16660亩,植被覆盖率达全村总面积的72%,是典型的天然氧吧,最佳宜居养生之仙地。由于生态环境无污染,高龄老人特别多,素有"长寿村"之美称。当然,水土好自然出美女帅哥啦!当地有句古言:"苏州扇子浏阳伞,宁州男子唔用捡,奉乡妹仔一朵花,看得男仔跌桥下"! </p><p> 渎坑村人口两千多人,基本上都是客家人,除少数几户讲本地赣语外,其余均讲客家话。据历史文献记载,明末清初宁州因连年兵乱,时遭洪灾,水利工程薄弱,多年失修,田淹土溃,造成大面积粮谷无收,导致生员逃荒外迁,又因明代前期的“江西填两广"大移民运动,造成当地人口与耕地比例严重失调,形成大片荒芜。州内地广人疏、缺粮少食。官虽设,但无民可治,地已荒,但无力可耕,无赋可征。 为改革宁州长期人口经济衰弱困局,清康熙十七年(1687年)州府奉谕张告檄文,大量招垦荒民,释放优民政策:(凡是外地入迁垦荒者均可任意插地为界)。此策无疑引起周省众民积极响应,并择址迁徙宁州。</p><p> 康熙末年,大量闽西、粤东、南赣等客家民系迁入了宁州近万众。到了宁州各乡后,各姓氏群体自寻风水,开基察地、安屋扎棚。历经几代人的卓绝而艰难的垦土治荒,并以"敦亲睦邻、淳朴善良、勤俭治家"的良好客家形象展现在当地民众面前,终由当初受人歧视的"棚民"逐步形成受人“敬重"的客家人。从此在地方上也有了生存的社会地位。 </p><p> 因本村大多姓氏的先祖均明清时期闽粤地外迁至此,距离祖宗亲人遥远,虽然天隔一方,但无时不怀念记挂远方的亲朋戚友,所以也俗称"怀远人",讲的客家话叫“怀远话",宁州城也成立了怀远都,建立了书院。这就是客家人最早入迁宁州渎坑村繁衍生息的历史背景。客家人有不忘根和本的至深情怀,所以客家人都有"恋家"情结。</p> <p>  "渎坑村"顾名思义,有水有山,山水合一,天然合成一幅优美而灵毓的动态山水画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着这方肥沃的水土。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这里从不担心干旱带来烦恼,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典型的"风水宝地"。由于这里的水土从未被污染过,种出的优质稻米饭又香又软;养出的淡水鱼鲜美无比;客家艾米果、碱水米果、哨子、糯米娘酒、客家自制豆腐、土家猪、土家鸡鸭及蛋、土山羊、豆角干、梅菜干、插酸菜、竹笋干、茶叶……各种绿色乡村美食及天然客家土干货应有尽有,不断挑拔刺激着你的味蕾。"要想吃纯正,请到渎坑来"! </p><p> 由于村庄离"苏维埃红色旅游景点——"杨家坪"以及何市镇的两大道教圣地——"神岭"、"大板尖"较近,再加上有"峡颈"、“羊子年”两个淡水水库相傍,所以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能和价值,若能打造形成修水东北片区乡村旅游线路链,大力推进发展红色文化、农业休闲观光、水上娱戏乐园、垂钓烧烤美食、亲子颐老养生、特色种养殖业以及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项目规划,想必"渎坑"会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另一张美颜名片。</p><p>  </p><p><br></p><p>  </p> <p>  </p><p>  春天这里山花烂漫、蜂蝶恋舞; 夏天这里鹧鸪欢唱、蛐叫蝉鸣; 秋天这里粟熟薯脆、稻香千里; 冬天这里飞雪飘逸、蒜香卜甜。</p> <p>  据老辈人讲,明清时期这里的山林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山上的大树要几个人才能抱得住,晚上偶尔还会有几只石猫(老虎)出没,红毛狗(指豺狼)白天随时可能到村子里啃鸡咬鸭。 </p><p> 解放后,国家大搞建设,社会大市场需求大量木材,如(架桥、铺路、建房、煅炉、烧窑)等,由此大量砍伐销往各地,改革开放后国家林业部门对山林进行统一管理规划,大面积抚育造林等运动,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些稀有动物即已渐渐消逝,但山上的野猪、豪猪、野兔、黄麂、穿山甲及野鸡等依然守恒着良好的生态链。</p> <p>  渎坑村地形复杂,地势险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村即使属于黄沙港苏维埃红军区管辖,但由于当时国民党邱国轩残部仍控制着整个何市地区,我村又与何市接壤临界,从军事层面讲,固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白匪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分别在村口的峰梓山屋后(火山头)、巫家屋后山、蛇形屋后山等至高点上修筑碉堡及壕沟等军事据点,从而达到扼守监视黄沙港及杨家坪一带红军活动之目的。 </p><p> 据老辈说,为了生存,村里年轻一点的青壮年白天假装白军,到处搜集国民党情报,晚上却变成了红军,深更半夜操小路通往杨家坪或黄沙港苏区汇报军事情报。也有个别人白天冒充红军假意密会赤卫队,晚上却成了白狗子的密探,做着判徒告密的勾当。据说有些族兄梓叔之间甚至出现了誓不两立、水火难容的地步。村里人物政治关系一时搞得十分复杂,红白真假难辨,谁都不知道谁什么身份,恐惊随时遭到暗杀,到处搞得人心慌慌,工作生活完全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后来自然也就出现了红军因判徒出卖而遭到抓捕和杀害的历史事实。 </p><p> 据江西《革命英烈名录》记载,从1929∽1937年之间,就渎坑郭家坪上追认为革命烈士有9人之多。(具体英烈姓名如下):郭用模(红军独立团战士)、郭用辉(侦察员)、郭敌凡(赤卫队员)、郭志保(赤卫队员)、郭用滔(地下交通员)、郭用甫(地下交通员)、郭家生(赤卫队员)、郭家开(修铜奉边游击队员)、郭从高(黄沙港苏维主席)。其中在何市遭到国民党杀害的就有5人,黄沙港牺牲2人,赴奉新县甘坊作战牺姓1人,修水县城西摆牺牲1人。其中最高职务的是黄沙港苏维主席——郭从高,中共党员,1934年2月于何市牺牲。这些牺牲的烈士年龄最大岁数为38岁,最小仅20岁,当然还未包括因特殊原因未能列入《革命英烈名录》的郭志喜等多名革命志士,他们均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为了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白匪为了想搞到更多的红军名单,对他们进行威逼利诱,从思想上试图侵蚀他们的灵魂;有的受到严刑酷打,从肉体摧残折磨的手段搞行刑讯逼供,试图击溃他们最后的生理精神底线。据说郭从高烈士被捕时,对其进行四天四夜的魔鬼式审讯而无果,于是采取了惨绝人寰的手段,掰断其4根手指,用禾刀割断其右脚胫脉,2根肋骨被铁锤砸断,全身血肉模糊,神志不清。但他始终保持革命的贞节,守口如瓶,至死未说出半个红军名字。白匪无奈,只好将其杀害。郭从高等烈士这种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大无畏革命壮举无不让后人肃然起敬和引以为傲。(注:本村在第一、二次革命战争以及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均出现有英雄烈士,但因资料缺考,其它姓氏烈士暂不祥知,后若知晓会及时整理)。 </p> <p> (七律.望子归)</p><p> 红白相争岁月浑,</p><p> 寇匪欲把山河吞。</p><p> 捉丁镇守郭城线,</p><p> 暗令判狗把粮囤。</p><p> 苏维制胜仗豪气,</p><p> 奋勇拼杀至黄昏。</p><p> 修铜奉边硝烟散,</p><p> 渎溪青山埋英魂。</p><p><br></p><p><br></p><p><br></p><p> (七律.送子行)</p><p> 渎坑青山据点重,</p><p> 何市血色染苍穹。</p><p> 苏维赤卫卡港口,</p><p> 奇袭奉边锁修铜。 </p><p> 茅坪石坝号声起,</p><p> 就避擦坑闭麻洞。</p><p> 深山蓄锐精练武,</p><p> 转战湘萍立勋功。</p><p><br></p> <p>   随着解放战争的结束,人们安居乐业,分田到户后,大家忙着各自的田地,通过自立更生、艰苦奋斗、自产自足,即使没有发达的工业经济和本土自然矿产资源经济,但也过着消遥自在、衣食无忧的日子。村民相敬如宾,彼此并肩辛勤劳作,邻邦戚友倒也相处的十分融洽。 </p><p> 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维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年轻人均前往珠江三角洲及江、浙、闽一带等开放发达城市寻找工作就业机会,不愿死守着几分田地过日子了,游子们经过近二十年的背井离乡在外打拼,家庭经济收入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家家都建起了小洋楼,买起了小汽车,有的在外经商也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p><p> 如今,随着国家的一系列扶贫安抚政策倾向于偏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等惠民项目不断的推进和落实,村基础民生工程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环保、环评工作有着跨越性的提升和发展;民俗民风更加淳朴健康,新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突破。</p> <p>  进入村子的中部,这里聚居着几十户人家,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郭家坪上。 坪上基本都是郭氏姓,部分张、许、罗、兰姓氏等同合聚居。这里的乡亲历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即使没有大都市的浮华激情、阔绰与奢侈,但也守护着田园生活的这份清净与惬意;他们在这里和邻睦族、精耕细作,循规蹈矩、遵章守法。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浮躁,享受着与世无争的悠闲而显得无比的坦然与知足! </p> <h3> 渎溪如龙卧宁州,<br> 坑艮起叠似缎绸。<br> 坪地开基始尚荣,<br> 上杭源水注修沟。<br> 风雨沧桑历迁徙,<br> 光宗耀祖筑祠楼。<br> 秀色旖旎翳宝地,<br> 美奂绝仑尽眼收。</h3> <h3> 精锄细铲开土荒,<br> 辛耕勤作犁耙忙。<br> 鹧鸪展喉呼春雨,<br> 米鸡嘹歌喊栽秧。 <br><br></h3> <p>  "水有源,树有根","祖籍哪里?先祖何方?"如今随着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振兴,其中优良的宗族历史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可。人们对自家的"姓氏根脉渊源"文化印象逐步加深。村里大多姓氏自古均有修祠建宇、纂谱立牒的文化传统,坪上郭氏顺理也不例外。本村人口除占比例较多的李、巫、何等姓氏以外,坪上郭氏姓也算得上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的一支客家民系了。 </p> <p>  坪上郭氏这支客家民系的来龙去脉可追朔到周朝时期。据郭氏家谱及相关历史文献记载:"郭姓"最早来自于"姬"姓,有着正宗的王室血脉。周文王(姫昌)有二个弟弟(虢仲、虢叔),当时都是周王朝的卿士。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后,分别封两个叔叔(虢仲、虢叔)为虢国的东虢君和西虢君。后因连年战乱,群雄割锯,虢姓遭到诛杀,为避免根除种族,不得不改姓隐名四处避乱。因“虢"与"郭"同音,自虢序后以"郭"为姓立世至今,并以虢叔为始祖,世代延绵。 </p> <p>   历史车轮滚了1700多年后,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在陕西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有一名地方官叫"郭敬之"的州刺史生有九个儿子(子琇,子仪,子云,子暎,子晆,幼贤,幼明,幼冲,幼谦),其中次子郭子仪自小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兵法,善于骑射,后武举中第,入仕从军。</p><p>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和史思明判乱爆发,史称"安史之乱"。郭子仪临危受命,平定判乱,收复洛阳,克复两京,驱除吐蕃,功高盖世,封代国公、太尉、中书令、太师、汾阳郡王,谥号"忠武"。郭子仪一生共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等七朝,是名符其实的七朝元老。 </p><p> 根据郭氏家谱记载,从西周的虢叔到唐朝的郭子仪总共繁衍了七十一代之多。 郭子仪娶王氏(霍国夫人)生有八子八女,(八子为: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暧、郭曙、郭映)。我支属六子郭暧世系,郭暧(驸马都尉、代国公)娶唐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为妻,自此,世代繁衍生息,世泽不断。 </p><p> 唐乾和五年,黄巢判乱,兵犯京师,大肆屠杀文武百官,迫使大量官员四处流亡。郭子仪第5世(郭瞿)为避战乱,举家迁往金陵(今南京)乌衣巷。又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避乱迁徙吉州府泰和县龙泉乡十善镇隐义岗(今江西泰和马市镇甘露村岑下背)。没过多少年,郭瞿之子(郭延嵩)又迁万安县高坡符竹开基立业,瓜瓞绵绵。 </p><p> 到了宋朝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郭子仪第13世郭福安(十六承事)出生。宗真宗年间,郭福安受朝廷赦命,进驻汀州府所属钟寮场(今福建上杭才溪镇荣石村),负责管理金钢矿。由于又时逢金兵南下侵宋,政局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福安公即使身居要职,但无法回朝述职奏命,于是把家眷迁到汀州,在此艰苦奋斗,开基创业,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的创举。 </p><p> 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行,随着姓氏人丁的繁衍不断增加,客家人本着"树大分丫,人多分家"的自然人文思想规律,不断将分支血脉延伸全国各地。到了明朝中叶,郭子仪第24世(念三郎)五个儿子(仲一:田佑、仲二:田福、仲三:田裕、仲四:田广、仲五:田庆)又是枝繁叶茂。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仲一仲二两兄弟迁往了广东梅州蕉岭南礤石寨立业,(仲一在河坝村,仲二在神下村,分居狮公脚、田贝、红田一带)。从此,石寨又成了郭氏繁衍生息的重要客家民系,现石寨村已被广东省列为重点古村落文化遗产,游客绎不绝。 </p><p> 清雍正十六年(1728年),郭子仪第34世(郭尚荣)携长子一家迁往江西南昌府义宁州下奉乡十五都渎坑下丁家(今修水县黄港镇渎坑村坪上),刚迁此地时,暂立坪上蛇形与上丁家之间扎棚而居,条件十分艰苦。 </p><p>  尚荣公和长子文献公在此安居后,励精图治、勤俭持家,其妻萧氏贤慧温良,教子有方,生育六子一女:大房长子文献公,二房次子文攀公,三房三子文翰公,四房四子文高公,五房五子文良公(其裔孙外迁陕西至今下落不明),满房六子文经公。尚荣子孙通过几年的披荊斩棘、自食其力,并在坪上找到了风水宝地,分别在坪上下屋、高坪、石垅、蛇形等地造屋添丁,并修建了祠堂,摆放了先祖灵位予以后人裔孙世代供奉追念。因郭子仪的先祖祖籍是山西太原人,按"汾水发太原"之意,固我支以最早的"太原堂"为堂号记之。辈分派号以子仪公第三十五世始按:(绍自远用志家。钟清材炳重,铭沇植煌基。锡润荣辉在,钧洪树炽垂。锦涟椿耀玉,镶汝集烜逵。镇济标焜達,软承榜焕时)共计80代进行套配。 </p><p>  我支世系具体如下:(郭子仪→郭暧→郭钊→郭仲恭→郭瞿→郭延嵩→郭洪霸→郭文暹→郭郜→郭纲→郭蓁→郭昌唐→郭福安→小四宣义→六郎学宾→念九处士→十郎直学→小八儒士→七郎司务→三十二吉士→十三郎→四五郎→六七郎→念三郎→仲二→受清→伯一→深千→孟敏→居禄→燕山→志曾→建宁→尚荣)共计三十四世。</p> <p>  郭家至今仍保留着正宗而古老的中原客家历史传承文化!如每年清明节必须每家派出代表参与上山祭扫祖墓活动;大年三十以及重大红白喜事均要备好香烛祀品到祠堂供祖;修谱接谱还要请僧道法师设坛做醮,并组织开展古老的献礼祭祀仪式,对先祖无比的敬仰和缅怀。 他们历代遵循着优良的郭氏遗训家风及地方村规民约;崇尚科学、文明、与时俱进的思想,摒弃墨守成规、封建迷信的陈风陋习;他们取精劣汰,不断推进和弘扬正气的传统民风习俗……</p> <p>  遇到红白喜事时,乡邻宗亲会根据各宗室房派的实际情况成立理事会,选出较为声望高、责任心强的房亲作为理事总负责,并安排写出执事榜单,统筹管理调度相关工作事宜,无论多大的喜事,相帮人员均按榜单各司其职,做到忙而不乱。</p> <p>  郭氏要说是客家人迁徙史上灿烂的一页,那么更是一部贯穿中华几千年古老文明的典籍,他们见证了中华几千年的荣辱与兴衰,体现了客家人那种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他们抒写了流亡迁徙的悲壮,也绘描了家国中兴的豪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郭氏世代将永世流芳……</p><p><br></p><p><br></p><p><br></p><p><br></p><p><br></p><p>(说明:部分照片出自网络,若有侵权勿必告之)</p>

郭子仪

坪上

宁州

客家

客家人

坑村

郭氏

何市

姓氏

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