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谱务”,这里特指“修家谱”。</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font><br></b><b>这事儿,挺重要的!</b><b>因为,修家谱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让今人和后人“知恩感德”的行为。总之,是为了今人和后人“更好”。</b></h1><h1><b><font color="#b04fbb"></font><br></b><b>虽然有很多人,对修家谱认识不上去,</b><b>但,我们必须清楚:</b></h1><h1><b>(1)这事儿,在中国,在民间,“很难消失”!<br></b><b>(2)这事儿,也不大可能成为“轰轰烈烈的群众文化运动”。</b></h1><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到底怎样对待这事儿呢?</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第一,反正不是什么坏事儿,用平常心,客观对待。如果能支持,更好!不支持也无关系,但不要给干事儿的人出难题,更不要私下说三道四。</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第二,如果是我们亲自做这事儿,要有心理准备,别指望“马到成功”,记住“好事多磨”。大量需要宗亲配合的事儿,要说清楚,原则是“不强求”。但,务必立足善意!</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言归正传,“谱务”走向,也就是修家谱的趋势,有哪些呢?有五种走向:</font></b></h1><h3><br></h3> <h1><b>第一种:常态化修谱。<br></b><b>多为“续修”。若干年修一次,主要是添丁加世系、列功德录、补充史料……等。<br></b><b>这个不用多说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b></h1> <h1><font color="#167efb"><b>第二种:编辑“大总谱”。<br></b><b>目前已经有若干姓氏做了这个,还有好多姓氏正在进行中和计划中。这是“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工作,是积大善之为。由于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争议自然也多,实际中也存在“瞎编”现象。不足,是难免的,只要出发点是良好的,这事儿,就是好事儿!</b></font></h1><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1><font color="#167efb"><b>关键是,好事儿,一定要有好人做!</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核心是,要有一个充满正气的“班子”!核心人员</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有三大方面,一是爱族企业家为后盾,二是真正文化人为前锋,三是广大支系主事人为主要参与者。</b></h1><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大总谱,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必须注意以下“规则”:</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1】源流追溯,要立足客观。可以“推论”,不必“结论”。当今姓氏,“单一源流”甚少,“多源”是共性。所以,由此涉及到的是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务必牢记,团结重于一切,和谐重于一切!直白地说,文化研究,不要背离政治。这个,不必多说。</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br></b><b>【2】世系研究,要按谱说话。要分清“血缘世系”、“文化世系”、“传说世系”的区分。这涉及到“通天谱”,要慎之又慎。作为“文化溯源”,可以的。但没必要搞成“一姓一源”。实事求是就行了。</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br></b><b>【3】文化提炼,要确保“正向性”。各老谱中,有很多规矩,有些已经不适合现代了。作为文化史料,可存于支谱,没必要载入总谱。把握一点,凡与“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冲突的,都不要载入。</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br></b><b>【4】先贤文化,切忌吹牛,要多多加入“感恩文化”。比如,刘邦是刘氏文化的精典代表,也是受各姓崇拜的伟大人物。而作为刘氏文化研究,就应思考一个问题:没有张良、萧和、韩信……这批人,还有大汉江山吗?总之,让后人有感恩情怀的文化,是受全社会尊重的。</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br></b><b>【5】反思文化,不可缺少。就家谱而言,对先祖,说好不说坏。这个,没错。这正是家谱的隐私一面。但是,大总谱,都是“颂歌”,没有“反思”,也不妥。有很多先祖,历史的定位,就是“大坏蛋”。所以今人在“讲故事”时,不要去辩护,更不能搞“变天账”。直白地说,别“没事找事”。</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第三种:支谱肇修。<br></b><b>可能有零星的老谱、残谱,但都不大规范。另外,还有世代相传的“口传”。当地同姓人,几辈子以来都有亲情走动。若有人张罗修谱,这是大好事!但不要急,慢慢来,遇到什么困难再解决什么困难,能修到什么程度就修到什么程度,不必力争“十全十美”。总之,只要做,多半都会成功!有些老人,想做这事,真乃老有所为。但最好找三五位年青人当助手</b></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充分利用网络,走些捷径,一边做一边学。网上有学习修谱群,加微信15181485157入群,可咨询。总之,修谱是积德之事,必有贵人相助。</b></h1> <h1><font color="#167efb"><b>第四种:五服亲情谱。<br></b><b>这是吉林长春宛福成和浙江金华饶玉华俩人的共识。针对的对象是没有家谱的人。当然也包括已经入谱的人。此类谱,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体例是以“我”为主线,上追五服世系。特点是注重“立体血脉”,也就是将“母系”并存于“我系”之中。这是“多维立体谱”。这是“我系血缘构成谱”,彰显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因为“我系”与“娶系”、“嫁系”,三者并立,只是后二者仅为三服。如,姑嫁给了谁的儿子又生了谁;兄弟娶了谁的姑娘又生了谁。再有,此谱的最大看点是“姓氏源流”,当然有“我系”,但更多的是“母系”,撰文者,均为业界行家执笔,经得住文化与历史的检验。还有,此谱,不仅仅是“血缘组成谱”,还是“家庭档案谱”,也就是把所有五服之亲的光荣事儿,都尽量记录下来,也包括反映历史的老照片。</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第五种:网络谱。<br></b><b>无论在文化传承、寻根问祖等等方面,拒绝网络,是不现实的,甚至是迂腐的。关键是,哪些该上网?哪些不该上网?这个,是有说道的。比如先祖的坟墓在什么位置,就没必要告知天下,以免被盗墓者利用。还有那些“记仇文化”,传到网上也没什么好作用。总之,一要考虑“信息安全”,二要考虑“社会价值”。这里,再强调一点,网谱,取代不了纸谱。纸谱有“圆谱”、“请谱”、“拜谱”、“晒谱”等很多文化内涵,这本身就是“没有写入谱书”的家谱文化,也是敬畏文化。网络,并非一切都好!</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