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龚贤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他在墨法上的成就。中国绘画中,笔与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龚贤曾说:『笔尽笔法,墨尽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其用笔『欲秀而老』,早年用笔有些钝滞,晚年则渐趋大胆泼辣。他在墨法之运用上亦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被画史誉为『执牛耳于江南』,冠绝一时。龚贤本人也对其运墨颇为得意,自谓:『评余画者亦谓墨胜于笔。』他在《秋山飞瀑图》中也写道:『半亩居人年近六十,未尝一为设色画,盖非素习也,……实则(设色)不如用墨之尽善。』</h5> <h5>清 龚贤 挂壁飞泉图 99cm×273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br><br>为了能够达到浑厚苍莽的艺术效果,宋人经常使用的『积墨法』,即用墨色反复皴擦渲染,营造出山林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厚重感与茂密感。『一遍点、二遍加、三遍皴、便歇了,待干又加浓点,又加淡点一道,连总数是为七便。』倪云林把用笔与线条的魅力传达得淋漓尽致,勾勒无皴之法被弘仁运用纯熟。于是龚贤独辟蹊径,运用『积墨法』形成密密匝匝、郁郁苍苍、层层叠叠的画面效果,以浑厚、繁复、浓郁的笔墨开辟出新的境界。『气宜浑厚,色宜苍秀』是龚贤对山水画整个画面效果的总体要求。</h5> <h5>清 龚贤 夏山过雨图 57.5cm×141.8cm 南京博物院藏<br><br>近代山水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曾对龚贤推崇备至,其浑厚华滋的山水画面貌便源出于龚贤。黄老曾说过:『积墨作画是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弄不好,脏、死、板、腻,一塌糊涂。但龚贤作品大都能浓而不腻、厚而无滞、淡而能苍、秀而见润,笔迹交迭,浓淡受之以渐,表现出深邃无穷的意境来。』墨色的反复叠加,不仅没有使他的画面板滞,反使墨色更显其雅洁与滋润。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重山烟树图》,山石先用淡墨细笔层层皴擦,由淡而浓,最后再用淡墨层层渲染;树木则先以墨线勾出树干,留白处略施皴法,树叶用水墨层层烘染,由淡而浓,整体画面蓊郁淋漓、烟云缥缈、浑厚华滋。正如程正揆赠与龚贤的诗句云:『铁干银钩老笔翻。』</h5> <h5>龚贤用墨大都先干后湿、先淡后浓,积染数遍直至达到浑厚秀润的画面效果。如他在《课徒画稿》中认为积墨要『先干后湿,故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后干,则死墨矣。』宋代米芾的『米家山水』的用墨曾对龚贤有过一定的影响,但他却创造了与米芾缥缈轻柔的绘画风格完全不同的独特韵致。『可以说龚贤在山水画用点方面,是在董、巨、「二米」基础上变本加厉,甚而登峰造极,遂成新貌。』墨色若层层积淀,容易滞涩、刻板,但龚贤用墨墨色润而有华彩,层叠中可见真精神。评者云:『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h5><h5>原文作者:曾佳(作者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文章来源:《荣宝斋》2017年12月刊《水墨韵章意犹深:论龚贤绘画之美学意蕴》</h5> <h5>清 龚贤 云山结楼图 广州美术馆藏<br><br>墨色的『润』与『湿』是两个完全迥异的概念。『润』是指墨色干湿得当,滋润且有光泽,有韵格与生命力。『湿』则是水分过多而导致的墨色呆板而无精神。『墨言润,明其非湿也,润墨鲜,湿墨死。要愈老愈秀,愈秀愈润,此画之上品。』墨色是否『润』涉及到对水法的运用。一般来说,『少量用水则枯,适量用水则润,大量用水则湿』。对水分多少的控制以及如何掌控墨与水融合后在纸上的运笔速度等,都是影响到墨色的重要因素。黄宾虹论墨法发展时提到:『龚半千铺水,胆大心细。他不但铺水墨于画身的正面,且把画身反过来加墨又铺水。』润墨可以积染十余次,愈积愈厚,但仍有深浅、浓淡、明暗等细微变化,能充分表现山林苍翠欲滴的茂密之感,即龚贤所谓的『墨求墨气』。关于『墨气』与笔法,他又有一段精辟之言:『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二事也。』</h5> <h5>清 龚贤 云岭残曛图 (日)私人藏<br><br>龚贤因为擅用浓墨层层积染画面,故有『黑龚』之称。但他的黑墨是通透的,他在适当留出受光部分,用飞瀑、小径、雾气等景物将林木山石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墨色与空白达到均衡统一的呼应关系,大有气象万千之感。除了『黑龚』之外,龚贤还绘有被誉为『白龚』一类风格的作品,如他作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35)的《木叶丹黄图》,就属于典型的『白龚』风格,清淡的墨色描绘出江南雨后秋山明媚秀丽的景色。这类作品上皴法使用较少,多在其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出现。</h5> <h5>清 龚贤 木叶丹黄图 64.8cm5×99.5cm 1685 上海博物馆藏<br><br>龚贤的『积墨法』在清初画坛上可谓独树一帜。由于『四王』派系传统根深蒂固,因袭『四王』的人数众多,那种标榜老庄哲学与南宗禅学的『天真幽淡,虚静柔美』而实则毫无生命力的表现方法盛极一时。『若只在笔墨文章上下功夫,又奉行元人规范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是一条死胡同;反之若吸取其中思想解放的新动力,又能从大自然中汲取真灵感,那便是活泼的艺术康庄大道。』龚贤另辟蹊径,冲出传统笔墨技法的禁锢,创造性地运用『积墨法』表现出江南水乡明丽丰饶、湿润淋漓的地域特色。</h5> <h5>清 龚贤作品<br><br>但也有一些龚贤的模仿者在墨法的运用上徒有其形式,一味加重墨色,鲜能表现出空间层次的变化;而龚贤的用笔力透纸背、如锥划沙,其墨色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山石厚重的体积、林木茂盛的层次和云气细腻的变化。在丰富的画面层次之下,运笔施墨单纯凝练,蕴含着无尽的诗意。龚贤的艺术理念与倪瓒相通:『墨团团里天地宽』,龚贤在这个『墨团团』里寻找到全新的艺术语言。</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