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农历6月28日,是我平凡而伟大的母亲90周年华诞纪念日。为了怀念我的母亲,我写了这篇拙文以作纪念! </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贾瑞琛,生于1929年农历6月28日,2006年农历11月24日酉时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78岁。母亲出生在我们丁沟乡金滩村东坡社一个较为殷实且老实本份的农民家庭。我的姥爷亲弟兄五人,姥爷贾积德,排行老五,人称“贾五爷”。从大家对姥爷的称呼可以看岀,姥爷虽然是一位普通农民,但在当地是一位很有影响力和受人敬重的人。姥爷一家是一个大家族,一直秉持着忠孝传家,尊老爱幼,勤劳节俭,善待他人的优良家风,一家人和睦相处,日子过得还算红火。在我的记忆中,姥爷住着一个“团庄”,所谓“团庄”,它比地主的大堡子小,比一般农民的庄大。居住这样的“团庄”,在旧社会主要是预防土匪抢劫。姥爷家在当地虽然称不上名门旺族,但也是一个大家比较羡慕的家族!姥爷和姥姥共生育11个子女,5男6女,母亲在女儿中排行老五。大舅父贾有章替姥爷掌管着这个家,大家都把大舅父叫“大掌柜的”。对五个舅父我都印象深刻,五个姨姨中,我大姨嫁张家川回民,从没有见过面,四姨和六姨去世过早没有见过面。现在舅父和姨姨除五舅父贾玺章健在外,其余都先后去世。五舅父今年82岁,1963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是敦煌二中的创建者,几个舅父中是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当地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我的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但从小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生活熏陶,奠定了她为人处世的基本格局。 </p><p class="ql-block"> 母亲17岁就和父亲结婚了,父亲和母亲同岁。父母亲共生育6个儿女,2女4男。在我前面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属鼠,六岁时因病死亡,二女儿属虎,生后不长时间就死亡了,我身后有一个弟弟,属猴,1960年自然灾害之年饿死了。养育成人的是我和宗武、宗智弟兄三人。父亲小时候因家庭生活困难一直在家放羊,14岁才开始上学,是当地贾尚策老校长创办的丁沟小学第一届学生。父亲学习认真刻苦,在小学读书时连越两级就毕业了,而且以优异成绩考入会宁简师(相当于初中)。我在去年后半年散步碰见了潘湧昌(父亲老同学,曾在会宁县水利局、县志办、政协工作),潘老给我说:“你父亲学习一直很好,报考会宁简师时考了全县第二名,我是第六名,当时学校两个班,按单双排名分,我俩是同班”。我才第一次知道父亲学习这么优秀,父亲生前从未讲过他报考简师是全县第二名的事。父亲会宁简师毕业就参加革命工作了,父亲工作认真负责,基本上很少顾及自己的家。从我记事起,家庭成员是爷爷、奶奶、母亲、二哥(我二伯父二儿子,我三伯父18岁病故后过继三伯父,从小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和自己。当时爷奶奶年事已高,父亲在外工作常年不在家,二哥给漫湾商店赶马车拉货大部分时间也不在家,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基本上是母亲在操持。繁重的农活和没完没了的家务活压的母亲喘不过气来,这一切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母亲在我们杨家实在是一位劳苦功高的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p><p class="ql-block"> 相夫教子的好妻子</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父亲走在一起时,父亲还在学校读书,母亲除要承担家庭正常的家务和必须要干的农活外,还要供给父亲上学。母亲是一位非常聪明和要强的女人,凡事都要做的不比别人差。我记得当时全社会正在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母亲学习识字积极性很高,学会的字非常多,写的字很漂亮。母亲在做饭灶台上烧火时,用火棍在地上经常写字。一边自己写,一边教我写,母亲是教我学习识字的第一人。我印象当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在母亲的学习影响和督促下,我学会了好多字。去学校一年级报名时,老师考了我三种1到10的写法,我都会写,受到了在场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赞扬。正因为有母亲教我学会了好多字这个基础,从报名当学生的第一天起,自己学习一直是在老师表扬鼓励和学生赞扬声中进行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矛。 </p><p class="ql-block"> 母亲做针线活心灵手巧,全家人的所有衣服即单衣、棉衣、单鞋、棉鞋、凉鞋(棉线用钩针挑的)、单袜(当时没有买的袜子,袜子是用布做的)、棉袜(毛线用纤子挑的)都是母亲做的。特别是母亲做的布鞋非常漂亮,我穿出时好多人都投来赞叹的目光!母亲从裁剪到缝补样样精通,而且都在雨雪天和夜晚占用自己休息时间完成这些针线活的。与此同时,母亲经常帮助亲房人、邻居裁剪和缝制衣服。现在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提高了,从衣服到鞋袜全部有买的,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上。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基础薄弱,物资匮乏,一方面没钱,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穿衣服的布都得靠自己织老粗布或买老粗布为主,老粗布不到一尺宽,织了还要自己染,母亲用太黄和黑花(两种可染布用的植物)染粗布的情景我还记得起。在这样条件下,一大家人的穿着鞋袜都要母亲一人挤时间用手工做,母亲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母亲对父亲一辈子忠心耿耿,体贴入微,从吃饭到穿衣,照顾得非常周到。母亲的性格和脾气也很好,从我记事起到母亲离世,我从没有见过母亲给父亲发过脾气或吵架。母亲和父亲真正做到了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白头偕老!</p><p class="ql-block"> 孝敬公婆的好儿媳</p><p class="ql-block"> 父亲兄弟姊妹共6人,女2男4,父亲是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从我记事起到爷爷奶奶去世,都是母亲侍候着爷爷奶奶,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我的爷爷是热心肠人,奶奶在家里是管家的,性格比较强势。爷爷常常因给别人帮忙而上当受骗,上当受骗后别人到家里不是拿粮食就是牵驴,为此事奶奶经常抱怨或骂爷爷。奶奶对妈妈要求也很严格,婆媳等级森严,稍不如意就责骂,有时甚至还打。但妈妈从来没有顶撞过奶奶,尽职尽责的做着一个儿媳妇应该做的一切。我是爷爷奶奶和全家所有人最宠爱的一个,经常和爷爷奶奶睡在一起。我小时候全家生活一直很困难,全家人吃白面饭的日子只有过年和四月八、五月五、七月十二、八月十五等节日时才吃一顿白面饭,吃白面馍馍几乎没有。爷爷和我是全家生活中特殊照顾的对象,妈妈过一段时间给爷爷烙两个白面馍馍喝茶吃,算是唯一的特殊享受。两个馍馍切成八块,装在一个黑瓦罐里,只有我才能陪爷爷吃,奶奶都吃不上。我把一角白面馍馍掐碎放在碗里,倒开水泡上,再用筷子头头弄一点猪油,撒上一点盐,那个香味至今记忆忧新,回味无穷!其次爷爷大部分时间喝茶吃的是莜麦麻子炒面,这个炒面也是爷爷和我的特供品,其他人不得享受。其三是爷爷在每顿吃搅团或撒饭时,妈妈都要给爷爷和我先盛一碗莜麦面汤,爷爷和我拌着吃些炒面,然后再和大家一起吃。爷爷吃炒面时经常说着这样一句话:“莜麦面甜汤、麻子熟面是大补”! </p><p class="ql-block">爷爷的脚皮肤干燥,冬天裂开的口子很大很深,疼的爷爷叫喊着,走起路一拐一跛的。我记得母亲经常给爷爷洗脚,洗后用猪屁眼门的油涂沫脚上的裂口,还用针线缝脚口子。 </p><p class="ql-block">1960年和之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全国好多地方老百姓深受其害。在张仲良主政的甘肃是重灾区,通渭和会宁更是重灾区中的重点,饿死了好多人。我的家在当地是受虐待的重灾户,当时全队的人都在上大灶吃饭,我奶奶在上大灶时偷着藏了一点白面、莜麦面、小米,被时任大队干部派人检查搜了出来。当时我的母亲和我二嫂(我二哥的前妻)是生产队的劳动力,同意让她俩在大灶吃饭;爷爷、奶奶、我和属猴的弟弟不能劳动,就不让上大灶吃饭,让我们四人吃搜出来的那一点面和米。我当时年仅八岁,早上起来要到离家大约三里路的泉上用两个小罐担两三回水,然后上午就去掐苜蓿菜,下午拾牲口粪晒干后煮苜蓿菜。凡是能充饥的东西我们都吃到了,我奶说我是杨家唯一的希望,重点保我能够活下来,不然她对我父亲没有交待。她(他)们三个是老不中用和小不中用,无所谓了。最后有一点吃的都叫我吃上,不让爷爷和弟弟吃。这样做的结果是我的命总算保住了,但我的爷爷于农历6月4日、奶奶于农历6月16日、弟弟于农历6月24月都相继饿死了!二十天内我的家里失去了三位亲人。当时父亲刚在大沟接任工委书记,大沟管辖着大沟、四方、掌里、马路(现为平头川)四个公社,大沟公社的新张家队饿死人特别多,父亲在那里抢救人命没有顾得上回家。爷爷奶奶的后事处理都是母亲替父亲料理的,孝子盆是我顶的。这是母亲最后一次为爷爷奶奶尽孝了!</p><p class="ql-block"> 平凡伟大的好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只在扫文盲时学习认识了些字,基本没有文化,但接物处事的能力很强,整体素质一流,永远是我们儿子学习的榜样! </p><p class="ql-block">母亲对我们弟兄三人非常疼爱,教育以鼓励为主,但对缺点错误从不袒护。说实话我小时候爷爷奶奶对我很惯,可以说我想干啥爷爷奶奶都允许。爷爷奶奶两人都抽着旱烟,每人都有一个旱烟锅子,我看见爷爷奶奶用旱烟锅子抽,我也嚷着要抽,爷爷不知从哪里找了一个小旱烟锅子给我,我就跟着爷爷奶奶抽旱烟了。每晚睡觉时爷爷奶奶睡炕两边,我睡中间,我们三人先抽一会烟再睡觉。我跟着爷爷奶奶抽旱烟,妈妈说过多次叫我别抽,仗着爷爷奶奶的支持纵容就是不听。可是时间不长我的小旱烟锅找不到了,怎么找都找不到,我抽旱烟的事只能拉倒算了。大体过了一个月左右,母亲掏炕眼里灰时我跟着,小旱烟锅在炕眼里掏出来了,烧的很难看。母亲才告诉我,她说叫我别抽旱烟,我不听话,她只好把小旱烟锅填进炕眼里。母亲顺便又讲了抽烟对身体的危害性,更何况我还是小孩!听了母亲讲的道理,我从此再不抽烟了,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现在年近“古稀”,一直再没有抽过烟。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教育我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我就喜欢上了拾牲口粪。爷爷给我编了一个很小的背兜,钉了一个拾粪的小铁叉,我经常背着小背兜,拿着小铁叉拾粪。每拾一次回来,就把粪倒在大门外门摊上,拉着爷爷奶奶或母亲看,爷爷奶奶或母亲看到后就表扬我,听罢大人们的表扬,又高高兴兴拾粪去了。我家的大门摊经常倒满了我拾的牲口粪,爷爷搅着晒干后母亲给全家填炕用。 </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勤俭持家,计划周全。父亲虽然是国家干部,每月有固定工资收入,但因母亲1963年以后经常患病住院,家里经济依然紧张,生活过的紧巴巴的。好在母亲是过家的好把式,她经常省吃俭用,计划周到,衣服缝缝补补,洗旧翻新,日子还是过得有滋有味,我们感到很幸福快乐! </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为人正派,善良大方,扶弱济困,乐于助人。我从记事起到母亲离世,我没有发现母亲和别人吵过嘴闹过矛盾。特别是母亲在处理邻里关系、亲房亲戚关系上方法得当,大家都愿意和母亲来往,相互能够和睦相处。母亲在她的有生之年,都在尽可能帮助生活更困难的亲戚朋友。在如何做人上,真正是我们儿孙的楷摸! </p><p class="ql-block">母亲做饭的手艺也很好,母亲烙的韭菜馍馍、白面馍馍、油馍馍、蒸的地软包子非常好吃,堪称一绝!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13年了,每当我们弟兄在一起回忆母亲做的这些好吃的时,都是热泪盈眶,赞不绝口,妈妈的味道满满…… </p><p class="ql-block">2006年农历11月24日早上,我当时有病去兰州到省人民医院检查化验,我乘的是会宁县人民法院院长张生国的顺车,张院长是去白银办事的,我出发前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告知母亲我要去省人民医院检查病的事情。母亲当时关切的问我晚上能不能回来,我回答母亲说,具体要看检查的情况,有可能回不来。上午我到兰州去省人民医院抽了血化验,医院告知我化验结果第二天才能出来。中午我和张院长到二弟宗武在兰州农民巷经营的“会宁人家”饭馆吃了顿饭,我就准备下午住兰州等化验结果。当时张院长开玩笑说,你今天白坐了我的车,今天中午吃了杨老二(宗武)的饭,现在你乘车陪我去白银,晚上要吃杨老三(宗智)的饭,明天我让车专门送你到兰州。这样下午我又到白银三弟宗智处。下午6点多,我们正在白银邮电宾馆酒楼准备吃晚饭,凉菜刚上齐,就接到邻居李庆会打来的电话,说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我们让姚焕珍三弟媳招呼张院长等人吃饭,我和三弟宗智乘车往会宁赶,顺便通知二弟宗武和小儿子志宏在兰州高速路口等我们,以方便乘车节省时间。当我们赶往会宁家里时,母亲已安静慈祥的躺在我家上房地下了!母亲是吃过晚饭在大门旁小房里小便时蹲倒再没有起来,走的那么仓促!走时连她心爱的三个儿子不愿打扰,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p> <h3>左起:母亲、五舅、父亲在一起</h3> <h3>母亲驾鹤仙游,父亲悲痛欲绝,挥泪赋诗一首以悼贤妻。 悼念贤妻瑞琛 袅袅青烟入霄云, 悠悠岁月胜峥嵘, 爱妻陪我六一载, 孝亲育儿留盛名。 万籁俱寂山俯首, 长天冰雪地愁云, 溘然长逝瑶池去, 苍天有眼应无凶。 不德夫 俊懿</h3> <h3>2001年春节“全家福”:中间坐着的我的母亲和父亲,母亲抱着我的大孙女杨舒斐;后排左起:我的大儿媳邢莲菁、三弟媳姚焕珍、三弟杨宗智、我自己、我妻子王月霞、二弟杨宗武、二弟媳王惠彬;前排左起:大儿子杨志强、小儿子杨志宏、三弟女儿杨志胤、二弟儿子杨志朋、我女儿杨云、女婿李俊玉。<br></h3> <h3>我的小家庭和父母亲在一起</h3> <h3>二弟杨宗武一家和父母亲在一起</h3> <h3>三弟一家和父母亲合影</h3> <h3>这双凉托鞋是我老娘二十多年前亲手给我做的,夏天穿着特别舒服,至今已很破旧,但我一直舍不得丢弃,让我媳妇给缝补了之后,我每年夏天依然拿出来穿着。穿着老娘亲手做的凉鞋,心里时刻想着我的老娘!🙏🙏🙏 ——杨宗武</h3> <h3>尤其看到那双拖鞋[流泪][流泪]<br><br> ——浪辉<br> 2020.5.6</h3> <h3>母亲对家人的负重,换来了儿女的孝敬,一代传一代,就有了良好的传统与家风。愿母亲美德永驻人间!<br>难能可贵的真实情感!<br> ——贾岚<br> 2020.5.6</h3> <h3><br>是一位非常善良、贤惠的奶奶!<br>是一位吃苦耐劳、能干的奶奶!<br>是一位朴实无华、宽容的奶奶!<br>是一位可亲可敬、慈祥的奶奶!<br> ——太平公主<br> 2020.5.6 </h3> <h3>文章字里行间时时透露出对父母的思念,特别是对伟大母親一生深厚情感的抒发。母親的深情厚意刻骨铭心,终身难忘,老人到走没麻烦儿女一天,阅后实实感人,想起自已的双亲,以泪洗面。愿你好好保重。<br> ——王树霞<br> 2020.5.6</h3> <h3>中国农村广大妇女的典范,贤妻良母,勤劳任怨,俭朴过家,面严心善,正直无恶,教子有方,在家庭有着金钱等等方面都无法代替的作用,待人热情,生前多次接触,历历在目,记忆不忘,愿他老人家天堂快乐。<br> ——姚祖玉<br> 2020.5.6</h3> <h3>九五年在东山根吃过老奶奶亲手做的扣肘子,仿佛就在昨天,至今记忆犹新!🙏🙏🙏<br> ——韩刚<br> 2020.5.6</h3> <h3>杨老哥写的真好!.[强][爱心]母亲有这么个继承人在天堂高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