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人生之旅一一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嘉仪

<h3>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答案,就只有两个字:文化。这是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崇敬的表现。</h3><h3> 每次捧读先生的大作,书案上必备一本字典,不理解的地方就去弄个明白,静静地读,用心地想,所以,一本书读下来得花掉我很长的时间,若读懂它,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h3><h3> 《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共有三十多篇文章组成。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h3><h3> 读完《文化苦旅》之后,感悟最深的就是苦,种种苦难,打不垮压不倒中国人的脊梁,这也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富!作者苦苦探寻中华文化,行走在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中华大地上,他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全书以“苦旅”为关键词,写作者苦苦地研究中国文化,冒死去考察中国文化,苦苦地去阐释中国文化,苦苦地去传播中国文化,苦苦地去守护中国文化,作者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无限敬畏之情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作者心中是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的,探寻中华文化是他不变的梦想,他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苦到极致,是甜美的升华。</h3><h3> 每次读书,其益处很多,去深入地认识像文学巨匠这样最善良的人、最有智慧的人。作者具有一般文化人没有的独特傲骨从容面对从高处走下来的冷眼旁观,他立足于学术文化的成长与进步,义无反顾闯进历史曾经驻足过的角角落落,用他那独具特色的慧眼和超凡的感悟才能,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文化散文集,这也是他的代表作。此书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写这一代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这样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为了探寻中华文化而经历各种“苦旅”,这种苦行憎般的高尚,也是一种以特殊的方式在传承祖国文化,这样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源泉。</h3><h3>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 “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h3><h3> 还有《信客》,它是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散文。细细读来,这篇历史文化散文十分精妙,他探讨了在人情社会中的“信”究竟该如何坚守,也敏锐地观察到城市化对人情社会的影响。<br></h3><h3> 到底该怎样处理“信”和“人情”,这是该细细思索的问题。散文开头清淡简单,引出了信客——“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信客是私人职业,主要在城市和乡村间捎带家信和衣物食品。这方圆几十里都靠着信客,但信客这一职业并不清闲。由于乡村外出的人物分布不集中,村民们也多贫困,为了省一些交通费,信客只能“肩挑、背驮、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长期颠簸而辛苦的信客生涯搞坏了他们的身体,胃病和风湿病是职业病,长期困扰着他们。但是这份职业在当时那个年代又是那么重要,信客担着乡村与城市间的那层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稍有风吹草动,最早波及的就是他。每当他回村,他的家里挤满了人。村民们就算没有收发信物的也会过来“看看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对于村民来说,这是他们与遥远的城市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他们对城市最直观而肤浅认识的来源。然而,与闯荡者一起直面城市的残酷和艰难的是,只能是信客。当闯荡都市的谋生者死了,信客来回奔波处理后事,更艰难的过程,是把这消息带给村里焦灼盼望的亲人。无知而绝望的村民会因此“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成了死神冤鬼,大声讹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做城乡之间的纽带是不容易的,而支撑着信客坚持二三十年的是责任感和乡土情谊。这种信念从老信客那儿开始就坚定不移——“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年轻信客也一样——“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福祸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散文中,我看到了村庄人民生活的不便和闭塞,但更多为信客的尽责所感动,被浓浓的乡亲情谊所感动,以及对微弱而微妙的城乡联系的唏嘘。信客不只是一份职业,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低微的工资,辛苦的行程,还有精神上的压力让这份职业吃力不讨好。老信客裁了红绸的窄窄一边给远亲送礼,却被留了心眼的村民发现,败坏了名声,使老信客无法再坚守下去。他甚至凄楚地拒绝了年轻信客接济他的建议,“别挨着我,我会把你也搞臭的。”人情社会的苛刻可见一斑。但令人动容的是,虽遭受村民冷淡的回应,他依旧心心念着信客的事情,老信客去世时是落寞的,但他对村民的情谊却不曾停止过。</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信”这个字,老信客坚守了一生,却因为偶尔一次失足丧失了村民对他的信任。年轻的信客坚守诚信,却被同乡扭送到了巡捕房,最后这个山庄能够与外界恢复联系也全因为信客没有揭发同乡在外的勾当。这些是是非非相互缠绕,人性的多面性在这传承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何为诚信?何为人情?又该如何放置呢?&nbsp;年轻信客结束信客生涯后替人写信,而后成了小学老师,这都体现了信客对乡亲们浓浓的乡亲情谊。</h3><h3>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我不仅看到了各地名山秀水和人文古迹,加深了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透过这种精辟美妙的讲解,我理解了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对生命走向的理念,感受到了文化渗透到大自然后,扑面而来的香气。先生的世界之旅,也见过很多人,如守着小岛的老人、潦倒的中国留学生、痴迷潜水的夫妇;也拜访了很多地方,人类的文明遗址、孤寂的坟堆及莫测狂暴的海洋等等。余秋雨先生有幸走过的每个地方,都走出了自己对中国文明及世界文明的深思自省。</h3><h3> 我一直羡慕“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的洒脱与大气。哪里都可以是家,哪里都可以作路,整个世界就呈现在自己眼前,铺展在自己脚下。这是一种多么壮阔豪迈的拥有。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之中,然而更多的是感受到浓浓的苦涩的味道。“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沧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寻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感悟人生的真谛。</h3><h3> 路,就是书。书,也有路。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苦旅,不仅仅在人文。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处处都要有这种勇于探求的精神,我们要一直行走在苦旅中,去发现更多的人文美、灵魂美。<br></h3><h3>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