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幽灵”,仍在这个小山村扎根!

天涯

<h3>30年前,我到东营的大王镇调研乡镇企业,接待我的镇党委书记张德仁告诉我说:“你要看乡镇企业,还不如看看我们这儿的两本书,一本是刘集收藏的首译本《共产党宣言》,它直接指导了中国农村革命,可以说这本书影响了中国。另一本是《孙子兵法》,被各国翻译成20多种文字广泛传播,可以说影响了世界。”我作为研究马列的学者,一听这消息便来了兴趣,早就听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广饶、临淄、寿光、青州等地被誉为四边地区“小莫斯科”,没想到还有首译本《共产党宣言》,更没想到这个在欧洲徘徊的“幽灵”还曾在这儿的农村“徘徊”过,并生根开花结果。</h3><h3>来到刘集村后,我在一所简陋的小房里第一次看到了首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可能因印刷匆忙,在封面上将“共产党”印成了“共党产”,没来得及改正就发出来了。张书记不无得意地介绍说:“现在首译本有的在上海,有的在北京,但这些都是指导城市革命的。而我们收藏的《共产党宣言》是那个年代指导中国农村革命的一本书,率先点燃农村革命的火种,这是我们这儿的特色。”</h3><h3>我问他: “我们上大学都读不懂《共产党宣言》,不识字的农民能看懂了?”张书记笑着说:在革命战争时期,刘集支部开办农民夜校,把《共产党宣言》中的道理向老百姓传播。学‘大胡子’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知道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是当时刘集人的共识。这时一个小讲解员走过来,告诉我:</h3><h3>&nbsp;1923年春,广饶县延集村(今属大王镇)革命青年延伯真在公立青岛国民小学任教,经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延伯真由此成为整个东营地区的第一位中共党员。</h3><h3>&nbsp;&nbsp; &nbsp;受党组织派遣,延伯真几次到延集和寿光县张家庄一带开辟党的工作。1924年,刘集村的刘子久在济南经王尽美、王翔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春节,刘集村共产党员刘子久借回乡探亲之际,发展其堂兄刘良才入党。在他入党后,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先后介绍本村刘英才、刘洪才、刘春山等入党,并于同年春建立了中共刘集支部,刘良才任书记,刘英才、刘洪才任委员。刘集支部成立后,很快发展成为山东省北部最具影响力的党的活动中心。刘良才、刘英才等人经常以走亲访友、外出做木工活儿的名义,秘密开展党的工作。</h3><h3>&nbsp;1925年冬天,东营地区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正在济南工作的刘集村人刘雨辉带着一本《共产党宣言》回到家乡,并将其留给了刘集党支部。正是以这本《共产党宣言》为主要教材,刘集支部创办农民协会,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使党的活动和革命斗争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弥漫全国,刘集支部不得不销毁许多党的机密文件和学习材料。但他们最终没舍得将这本印有红色马克思头像的《共产党宣言》付之一炬,尽管大家知道为此可能要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正如我们大家今天所了解到的那样,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这本珍贵的革命文献经刘良才、刘考文、刘世厚等刘集村党员的极力保护得以渡过一次次劫波,最终走进了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供千万后人追忆与瞻仰。</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回单位后,经过查资料和研究,发现这本浸透着无数革命先辈信念、执著、智慧与鲜血的《共产党宣言》,是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秘密出版的。这也是这部红色经典在我国出版发行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经过90多年的风雨沧桑,目前同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全国仅发现了四本,其他三本分别珍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档案馆和上海图书馆。而广饶县刘集支部当年使用过的这本,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本。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30年的今天,张书记又诚恳邀请我过去看看,他说:&nbsp;刘集村,名气越越大了,新建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主题纪念馆。已成为东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此参观考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请你一定抽空来看看。我很想重温宣言故事,便再次来到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发现这个当年的“小莫斯科”,已旧貌变新颜,走进了新时代,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远近有名的红色旅游之乡,完成了新时代的华丽“变身”。在2005年,县镇投资建设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2011年,对刘集后村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主题纪念馆。这个从全省最早农村党支部的成立、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在这里的保存与传播到抗战时期无数英雄儿女前仆后继,命祭祖国山河……一个个真实的事迹生动形象地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感悟到了真理的味道。这正如保存并捐献《共产党宣言》的刘世厚的孙子刘洪业所说的:“我爷爷生前经常说,那时他们都亲切地称《共产党宣言》封面上的马克思为‘大胡子’,他们坚信照‘大胡子’说的做就有田种、有馍吃、有衣穿,没有错。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的《共产党宣言》,按照总书记说的去做,刘集就会更红、更好。”这种穿越式的讲解不拐弯儿,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新时代的气息。</h3><h3>从1925年刘集支部成立到现在,支部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共产党宣言》播下的红色基因的传承一直没有变,党支部始终是村庄发展的“魂”。</h3><h3>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刘集村确立了“建强班子、规范管理、培植产业、提升环境、形成特色”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红旗党支部”。</h3><h3>村党支部一周七天开门办公,支部成员轮流坐班,全天候为老百姓服务。38个党员户的大门口全部统一悬挂着“党员户承诺牌”,公开承诺为刘集村发展尽心竭力,为群众幸福甘当路石;党员管理“定责、选岗、履职、争先”四步机制……都成为促进该村长期快速发展的“法宝”。</h3><h3>支部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必须经得起检验。从2011年开始,村党支部每年年底都要经历一次“评分制”大考,所有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支部、支部成员进行打分,并组织党员互评,汇总后评分结果向全村公示。“不管是支部成员还是普通党员都不希望在全村老少面前‘丢面子’,现在个个干劲十足。”村民刘海涛说。</h3><h3>历史上刘集支部从无到有,点亮了鲁北地区革命星火,现如今他们也不甘落后,争当支部建设排头兵。该支部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星星之火,终于燎原!</h3> <h3>一个村庄和一本《共产党宣言》使刘集村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在革命时期,被誉为“小莫斯科”,在和平时期,成为红色基地。这在庆祝建党98年之际,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h3> <h3> 寻根溯源,抚今追昔。从一本《共产党宣言》的星星之火开始,到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刘集沿着红色印记一路走来。在这方土地上,那盏曾点亮了革命者理想信念的宣言之灯,还在继续照亮新的征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