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认识它的时候,已不再叫碧江,取而代之的,是被当地人称呼已久且富有地域性的“城”——知子罗。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它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属益州郡巂唐县,唐朝南诏时期,知子罗分属剑川永昌节度使,明清两朝,知子罗是丽江土司的知府。1959年7625部队的团部就设立在此,曾经是怒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h3><h3> </h3> <h3>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是一座城市,1949年6月10日至1986年12月25日属于碧江县人民政府驻地,1954年至1973年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每一个年份,代表着一个大事记,讲述着或知子罗或碧江的盛衰史,而最终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变成“碧江县城”又结局在“知子罗”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场持续了16天的暴雨,地质部门“知子罗存在着大面积滑坡、城毁人亡的可能”的结论,瞬间改变了这座城的命运。从此,撤销原碧江县建制,在地图上和统计资料中再也找不到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县城,怒江州府搬迁到六库,</h3><h3>这座“城”就一下空寂了,现在的知子罗村委会驻地,至今保留着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筑。</h3><h3>从1979年到1986年,7年间,关于搬迁与治理的漫长论证,让碧江的空气充满着一种复杂的味道,那些“煎熬”的日子,碧江县城再没添过一幢新房,再没出现过络绎不绝的马帮和热闹喧嚣的场面。</h3><h3> 曾经繁华的这块土地,也在历史的变迁中,渐渐被静寂下来……也正如同“碧江”这个尘封的地名,有“尘封”的故事、记忆……</h3> <h3> 踏入知子罗,街道略感荒凉……八角楼是这座“记忆之城”的标志建筑,它于1986年花了近28W建成,随着撤县的脚步而至,还未来得及装入一册书,便匆匆“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至今依旧空荡荡的矗立着。</h3> <h3>在这里,时光仿佛凝固不前。</h3> <h3>残留的破旧楼堂和透露着的残垣断壁……</h3> <h3>墙头已长满杂草……</h3> <h3>台阶、围墙都铺盖着青苔……</h3> <h3>无名杂草散满屋顶和墙头之上</h3> <h3>鲜红的标语、口号虽已褪色,遗留在老式的建筑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却不发一言,作为那个年代的“忠实见证者”,默默地记录着一切繁华、落寞。</h3> <h3>这里记忆了这座城,也记忆着生活在这里的人。</h3> <h3>慢慢回想——有多少匹马驮着货物(背盐)从这里走过?这里每一块石头、墙上的每一颗图钉都记载着他们的身影,记载着马铃声声……当然,还有一段段的故事……</h3> <h3>正堂中的整堵土墙就象一本直面地通讯录(名字还用的是傈僳文),被记满了电话号码。</h3> <h3>街道深处的小巷里住着热情地人家……生活在这里,已经成了一件很单纯的事情,而如今多为老人和留守的儿童……</h3> <h3>现在的知子罗,它只是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9个怒族村庄之一。已没有班车,没有邮局、电信公司、银行,回乡定居的退休老人须去山下的乡镇信用社,才能领取退休金,拥有百多名学生的小学,因为生源不足而撤销、归并到镇上的匹河完小。</h3><h3><br></h3><h3> </h3> <h3> 现在国家政策越渐变好,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匹河乡的贫困群众(包括知子罗),有了新住房。</h3> <h3> 利用当地竹子做一些竹编培训,希望我们这里的搬迁户、老百姓,能够有编织这一技能,创造一定的收入。 </h3><h3> </h3> <h3>利用当地的食材,做些美食培训,让村民们、搬迁户,有一技之长,适应新时代下的脱贫致富生活,朝着群众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群众搬致新居后,政府安排相关公益性岗位,还把相关的企业、把扶贫车间办到小区里面,方便大家就地打工,让群众们就地、就近可以务工,同时利用新居很多的铺面,给搬迁群众提供了创业机会。下一步政府相关部门还会将同步把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建设起来,我们相信,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知子罗的明天会更美好💪。</h3> <h3>如果你有缘选择来这里,愿你也置身其中,在这座记忆之城走一段记忆之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