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窑头村位于新绛县北部。据有关资料记载,1915年,闻喜县富商及新绛县官绅,曾在窑头村东叫东大坡之地,建荣昌火柴厂。</h3> <h3>窑头村在解放前,曾遭受战争离乱与天灾,本地人走的走,散的散,死的死,伤的伤,千百人的村村留及四五。河南等地逃荒者纷纷落脚窑头村。</h3><h3>五六十年代,河南南里,庆丰,华县等地传染病盛行,亲戚拉亲戚,朋友拽朋友,落脚窑头村的河南人,竟至九成九。所以,要探问本地人不容易,探问解放前在此建厂的荣昌火柴厂更不容易。</h3><h3>在座的,只有两位是本地人。右一是赵生,其父赵武曾在火柴厂工作过,但并不是荣昌火柴厂,而是随之鄙人要介绍的北关火柴厂。</h3><h3>右二是刘乱。一听这个名字,就惹人发笑。哪有专门叫乱的!可真就有。</h3><h3>刘乱也在北关火柴厂工作过十几天。但他脑海中,对荣昌火柴厂记忆深刻。</h3><h3>到底怎么个深刻?听听刘乱怎么说。</h3> <h3>刘乱说他出生在1938年,日本人正是加紧侵略中华之时,为了记住这份离乱,父母专门为他起名刘乱。现年82岁的刘乱回忆说,日本人快被赶跑时,上小学的他,记得荣昌火柴厂已经人去厂空。去了哪里,搬到哪里,为何而搬,都不知道。只是高高低低的土围墙,虽然坍塌,但还坚守挺立,旧土坯窑洞虽然破旧,倒还睁着许多只空洞眼睛,遥望着窑头村,凝望着铁蹄蹂躏下的国破山河。</h3> <h3>刘乱说,荣昌火柴厂,我们叫东大坡火柴厂。大门朝东,他们一群小孩子,放学后还曾在空空的厂子里玩儿过。</h3><h3>那么,荣昌火柴厂到底去了哪里?命运如何?</h3><h3>待鄙人慢慢道来。</h3> <h3>荣昌火柴厂,曾占地七八十亩,规模可观。那么,其旧址到底在哪里呢?</h3> <h3>对于史书记载与坊间实闻,犹如两道记忆洪流,时而分开,时而汇合。对于坊间实闻,有时虽然偏颇,但不失真实,犹如明明灭灭的火光,虽然微弱,却自带光芒,犹如历史缝隙里存储着的声声哀叹,只要认真倾听,总能感到或触摸到生命的温度。与干巴巴的史料记载相比,我宁愿相信前者。这也是鄙人孜孜探访,不倦行走的主要原因。</h3> <h3>在我的诚邀与坚持下,一位老人,自告奋勇,要带我去看旧址。刘乱腿疼,脸上现出些英雄落寞的神情。</h3> <h3>这就是自告奋勇的赵如信老人,一位在窑头村落脚60年的河南老人。</h3> <h3>大约二里地的坡路,走的老人出了一身汗。上坡了,站在坡头,就看到荣昌火柴厂旧址了。</h3> <h3>坡头下,是七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村人烧砖遗弃的废窑。可以说,这东大坡算是窑头村的工业园区喽。</h3> <h3>赵如信老人,说,我们脚下,这一大片,都是东大坡洋取灯的院墙。他用手一指远处,说,电线杆子那里,就是洋取灯的厂院。这里的人,说火柴厂一律都是洋取灯。</h3> <h3>赵如信老人为何对这东大坡洋取灯记得这样清楚?因为六七十年代,农业社时,窑头村共分四个小队,他是二队队长,曾下功夫平整过火柴厂旧址,坑坑洼洼,实在无法耕种。因为,火柴厂曾被日本人糟蹋得不成样子,然后一直荒芜着。现在,一栋栋大楼虎视眈眈,随时拔地而起,将曾经红火过的荣昌火柴厂彻底踏写在历史与时光深处。</h3> <h3>在蒋介石高税额逼迫下,荣昌火柴厂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悄然迁移到陕西滑县。那里不是国统区,税额不像狮子大张口。有资料显示,荣昌火柴厂后来更名秦昌火柴厂,后来一直西迁,不知是退缩求安,还是以退为进,据说还迁移到甘肃等地,后来就不知其命运如何了。</h3> <h3>荣昌火柴厂是名副其实的民营企业。合伙人是新绛县的赵氏兄弟与闻喜县的王氏官绅。</h3><h3>一般情况下,老幺总是尖巧。他见火柴行业获利颇丰,而三股分利微薄。床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愤然摆脱哥哥与外姓股东,另起炉灶,在北关建起毓华火柴厂。</h3><h3>就是这个毓华火柴厂,犹如一枚诱人幽灵,吸引我踏着落日余晖,踏进与窑头村一路之隔的北关村。</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