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b04fbb">恒山,中国地名。作为大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市区62公里。该山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人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扬名海外。</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曾名高是山、崞山、玄武山。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山西宁武县王化沟村,这个村座落在海拔2300余米的悬崖峭壁上,其背倚悬崖、面临深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恰如空中楼阁,又似天上人家,人们称之为“悬空村”。</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外人很难理解王化沟村的村民为什么选择这么一处险峻而闭塞的地方生活。据传,悬空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他们的祖先为躲避灾难和战事,来到这人迹罕至的宁武大山深处,因地制宜,在半山腰上建起了这处较为安全的家园。</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村落建筑背靠大山,面临悬崖,全部建在离地面有近百米高的石山腰上。这里青瓦房错落有致,排成一字,屋前小径用两米长的圆木铺就而成,是村里唯一的道路。悬空村里房屋都建在高高的悬崖绝壁上,街道是立木支撑、圆木铺架的“栈道”,远处眺望就好像悬在空中的楼阁。</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万年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它的奇特在于以本地洞外的气候条件论,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而洞内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处冰愈厚。它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的大冰洞。</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洞内四周全是冰,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花、冰佛、冰床、冰钟、冰人、冰菩萨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洞内大大小小的景致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婀娜多姿,或雄伟壮丽,无不令人惊叹。</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与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处,有一处千年不熄的地火,当地人称千年火山。这一冰一火,本是相克,却奇妙地共存于同一山上,可谓世界奇观,中华一绝。</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雁门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吕氏春秋》、《淮南子》都称天下九塞,句注其一。</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在雁门一带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秦代,蒙恬率兵二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匈奴,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汉武帝时,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都曾经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与匈奴浴血鏖兵。</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汉竟宁元年(前33年),王昭君由雁门出塞与匈奴和亲。雁门关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书·地理志》中“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北宋年间,杨家将在雁门关地区与辽兵多次会战。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杨继业在雁门关附近战斗中重伤被俘,绝食而死。明初,雁门关和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与被称为“外三关”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共同构成拱卫京师的北部屏障。</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在战国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雁门之险成为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的重要国防要塞。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北部疆界的逐渐北移,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雁门关也随之废弃,完成了历史使命。</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