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五台山古北台寺,插旗台

享尔

<h3>【古北台】五台山山名。唐以前,五台山的北台指大黄尖山。从唐代开始,改指北台为叶斗峰,一直至今。大黄尖遂被称为古北台。宋沙门延一著《广清凉传》记载:“至巨唐俨禅师,神异僧也。尝登西、南台之上,望见五顶,皆有五色云覆之,随云覆者配之为台。唯古之中台,即今之北台;古之南台,即今之中台,余皆定矣”。《清凉山志》记载:“古志以大黄尖为北台,叶斗峰为中台,翠岩峰为南台。后以锦绣峰灵瑞显彰,大士频现,且与四峰鼎立,人多观仰,故定为南台。则翠岩居中,叶斗为北矣”。“况大黄尖乃叶斗支山,比起叶斗,殆若培蝼,固不足以当五峰之列”。 大(音dai)黄尖,山名,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唐朝以前,是五台山之北台,故又称古北台。大黄尖海拔2725米,顶平坦呈台状,周500米。登临大黄尖,举目南观:北台、中台、西台、插旗台,尽收眼底,蔚为壮观。古北台、北台、中台、西台、插旗台,梅花状分布,台顶直线距离大约10KM。 古北台寺(原名普济寺)位于古北台南麓大冻沟村东5公里处,初建于唐代,寺名普济寺。《清凉山志》:“普济寺,大黄尖南麓,唐建。”废于清代。民国初,有量和尚创建,1966年毁,2004年重建。</h3> <h3>上次到访古北台,已年有余,那是去年仲夏,与好友南风,山青,影子,冰点探秘龙洞,密魔岩,兰若寺,夜宿古北台寺。</h3> <h3>2019.06.29,与友友们36人再去古北台寺,晨起太原阴天带雾,不免担心今天出行天气,既定行程,不做改变,天气预报目的地晴转多云,准时集合,出了龙城太原进入二广高速,天高云淡,晴空万里,是个好日子!</h3> <h3>去五台山,会有很多障碍。</h3><h3><br></h3><h3>有的人想去了,突然间又觉得不去了,感觉呆在家里舒服。有的人要去时,突然又有事情,然后一障碍,就不去了。这也是障碍之一啊。还有的人,抱着一种想法,等以后再去。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一定能去吗?</h3><h3><br></h3><h3>没有机缘,踏不上五台山这片土地。</h3><h3><br></h3><h3>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道场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h3><h3><br></h3><h3>吉祥经说,应与智者交,勿近愚痴者。所以,我们将此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业障身转化为福德智慧身。</h3> <h3>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h3> <h3>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h3> <h3>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h3> <h3>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h3> <h3>上图为清凉寺所放清凉石</h3> <h3>《文殊大士灵应录》的序中引《文殊经》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可以超四果圣人,接近无上菩提。”</h3><h3><br></h3><h3>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来到五台山,甚至只要听到五台山的名,来五台山踏踏五台山的路,乃至捡一块小石头子,都跟文殊菩萨结上了得度的因缘。</h3><h3><br></h3><h3>缘此,我们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