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利亚旅游回忆

贺小洪

<h3><font color="#010101">2019年6月27日前往欧洲巴尔干半岛旅游,分别是(斯洛伐克、匈牙利、塞维利亚塞维利亚、波黑、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奥地利)8个国家。时间15天。旅游是由无锡市中旅社组织,分别来自无锡本地,宜兴,江阴,上海,南京,山东,浙江总共32人,领队是无锡市中旅社的资深导游卢铭女士。中午10点55分飞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机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坐在飞机上无聊的时候,无意中瞟到窗外的云,发现看到的云彩又是别有一番风味。以前抬头看天空,云彩高高在上,遥遥不可及,它们可以幻化成飞天,幻化成神马,幻化成腾空而起的巨龙,幻化成雕像,亦真亦幻化成宏大的历史战场,在天空演绎着时代的兴衰⋯⋯如今云彩就围绕在身边,虽然隔着一层玻璃,看上去却触手可及。飞机继续高飞,云彩已经在我的脚下。看着美丽的天空,我想起了《天仙配》中织女下凡时那段唱段“霞光万道祥云开,飘飘荡荡下凡来……”顿时感觉自己也身披锦绣,袅袅婷婷畅游在云海之中成了神仙。想想过去是在陆地上仰望云天,已经激动不已。如今在云海之上俯视白云之美,那真是别有洞天,体味到从来没有过的愉悦心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奥地利当地时间下午3点40分抵达维也纳机场。5点钟顺利出关,奥地利官方导游崔晓燕女士早就在出口处等待我们。由她全程陪同这次旅游,我们感到很高兴。估计这次旅游的效果会很好。</font></h3> <h3>现在先简单了解一下巴尔干半岛的情况吧!巴尔干半岛,是一个历史和地理上的名词,用以描述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详细的范围依照定义不同有许多种说法。巴尔干一词是由土耳其语的“山脉”一词派生出来的。</h3><h3>巴尔干半岛约有55万平方公里和近5500万人口。在古希腊时代的巴尔干半岛指的是Haemus半岛。该地区采用其名称套用到通过保加利亚中心到西部塞尔维亚的巴尔干山脉上。<br></h3><h3>巴尔干半岛与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及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并称为南欧三大半岛。<br></h3><h3>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所统治。公元4到7世纪,匈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其间半岛人民曾进行了一系列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h3><h3>从19世纪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帝国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h3><h3>主要战争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两次俄土战争,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战争使半岛各国的对立及列强间的矛盾加剧,于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一战后,半岛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于帝国主义再次争夺激烈,该地区一直矛盾重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各国都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h3><h3>二战后期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的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即雅尔塔体系。战后半岛诸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海军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尔湾;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发罗拉;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布尔加斯;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空军基地有: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托尔布欣;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h3><h3>1999年,因科索沃问题引发了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2007年,科索沃自治省宣布独立,美英等国予以承认。使得半岛的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h3><h3>巴尔干半岛上的主要民族包括:罗马尼亚人(约1940万) 希腊人(约1030万) 土耳其人(约1000万) 塞尔维亚人(约900万) 保加利亚人(约670万) 阿尔巴尼亚人(约580万) 克罗地亚人(约470万) 波斯尼亚人(约400万) 斯洛文尼亚人(约180万) 马其顿人(约210万) 黑山人(约50万) 其他 (罗姆人、犹太人等)。</h3><h3>相关国家: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希腊,土耳其在欧洲的部分位于巴尔干半岛上。我们这次旅游地主要以小巴尔干半岛为主。</h3> <h3>2019年6月28日早上8点半钟,我们离开维也纳,驱车60公里直抵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提斯拉法,她是斯洛伐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城市,位于多瑙河河畔。河对岸比邻奥地利,两个国家的首都、繁华与宁静相距咫尺。</h3><h3>斯洛伐克共和国,简称斯洛伐克,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h3><h3>斯洛伐克作为这个地区的称呼首次有证可考的是在15世纪。16世纪这个称呼经常被使用,公元5~6世纪斯拉夫人在此定居,830~960年属大摩拉维亚国,1867年后为奥匈帝国统治。1918年10月28日与捷克联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1960年改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起与捷克和平地分离,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此外,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历史文物景点多,旅游资源丰富,从古城堡遗迹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馆收集品,一应俱有。<br></h3><h3>斯洛伐克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于200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并于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09年1月起加入欧元区。<br></h3><h3>最初在今天的斯洛伐克定居的是凯尔特人,前5世纪开始他们被属于日耳曼人的部落排挤,从1世纪到5世纪今天的斯洛伐克是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边界,这里发生了多次边界战争。</h3><h3>500年左右斯拉夫人的祖先来到这里。</h3><h3>5-6世纪,西斯拉夫人在斯洛伐克定居。</h3><h3>7世纪中斯洛伐克是当时萨摩公国的中心。</h3><h3>8世纪时这里出现了尼特拉公国,公元830年后成为大摩拉维亚帝国的一部分。833年它成为大摩拉维亚的中心部分。</h3> <h3>906年帝国灭亡后,沦于匈牙利人统治之下,后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h3><h3>11世纪斯洛伐克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1526年随匈牙利归奥地利君主管辖,由此1867年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h3><h3>16世纪和17世纪内当东南欧大部分地区被鄂图曼帝国占领时,匈牙利王国的实际组成部分只有今天的斯洛伐克。</h3><h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10月28日,斯洛伐克和捷克一起组成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也包括今天匈牙利的一部分,这些地区的主要居民是匈牙利人,现匈牙利境内也有部分说斯洛伐克语的地区。</h3><h3>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德国占领,后成立了傀儡政权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今捷克共和国,但不包括当时德裔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区)、斯洛伐克国。</h3><h3>1945年5月9日,斯洛伐克在苏军帮助下获得解放。</h3><h3>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始全面执政。</h3><h3>1960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h3><h3>1969年起,斯洛伐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联盟共和国之一。</h3><h3>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局开始发生变化,捷克共产党失去政权,之后,斯洛伐克的分离倾向日益明显,1992年通过全民公投,1993年1月1日斯洛伐克宣布脱离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史称“天鹅绒分离”。</h3><h3>1990年3月,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同年4月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h3><h3>1992年12月3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解体。</h3><h3>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共和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h3><h3>2003年5月17日至18日斯洛伐克举行全民公投,92.45%的公民支持加入欧洲联盟。420万选民中只有52.15%参加投票。</h3><h3>2004年3月29日斯洛伐克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加入欧洲联盟。</h3> <h3>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内陆、原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部。属于内陆国,北临波兰,东接乌克兰,南界匈牙利,西南与奥地利接壤,西连捷克。面积为49037平方公里,在欧洲43国位居第27位。人口总计:5,449,816,面积与丹麦、瑞士和荷兰的面积相当,东西长428公里,南北宽226公里。</h3><h3>斯洛伐克全境主要河流有瓦赫河、赫朗河等,属多瑙河流域。多瑙河流经斯洛伐克南部边境,是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奥地利的界河。</h3><h3>斯洛伐克水资源丰富。全国水资源总量为50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9279立方米。斯洛伐克河网稠密,均属多瑙河支流,河流全长367公里,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山区。</h3> <h3>布拉提斯拉法城堡高居在山坡之上,是该城最为古老的建筑,在公元800多年的时候,这座城堡就已经在此傲然挺立了,所以这座城堡看上去颇为朴素,四方角落耸立的高塔,使这座城堡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一场大火,曾经将这座城堡毁坏殆尽,如今已经很难看到当初为了抵御穆斯林蛮族而修设的机关重重了,但是经过当代政府的妥善抢救,这座城堡在外观上基本保持了原貌,被开辟为斯洛伐克国家历史博物馆。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只能在多瑙河边远观它的雄姿。</h3> <h3>布拉提斯拉法由新、老两个城区组成。老城区占地面积不大,但它是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中心。这里的古代建筑保存完好,一派中世纪城市的原貌。一座座饱经沧桑的巴洛克风格的古建筑似乎对人们无声地讲述过去的时光与故事。主广场是布拉迪斯拉发中心之所在,也是当地人和游客的聚集地。广场小而精美,除了旁边华丽的老市政厅和罗兰喷水池外,沿着方石块铺就的圣迈克尔塔街漫步,看着一排排颜色各异的建筑十分赏心悦目。</h3> <h3>密切尔斯卡门是古城墙里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中世纪的城门。城门之上是高51米绿色尖顶的钟塔。塔顶是天使圣米榭尔的雕像。如今塔内辟为小型兵器博物馆。</h3> 宜兴老乡业务繁忙,在国外还惦记着国内的生意。 <p>旧城区向西走不远,不出十分钟,就走到了古城西边的尽头,一座高耸的绿顶哥特式教堂赫然挺立在眼前,极其醒目,这座教堂高达85米,红色的砖墙,更能显示出它的雄浑和庄严,这就是布拉提斯拉法最重要的教堂——圣马丁教堂。在古代,这座教堂基本不对平民开放,乃是皇家御用之所,有11位奥匈帝国的国王在此加冕。1526年,是匈牙利史上最黑暗的一年,土耳其的苏莱曼苏丹战胜匈牙利,竟然占据了布达佩斯,奥匈帝国只能将战略收缩到斯洛伐克等地的安全地带,将这里作为行政首都,虽然穆斯林并未猖獗很久,几十年之后就被上帝的军队彻底击溃,收复匈牙利,但是这项传统却在此保留下来。被誉为奥地利国母的一代女皇特蕾莎大帝,也在这里加冕称帝,成为布拉提斯拉法市民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如今城市里有特雷莎大道,女皇大道,加冕大道等众多围绕特蕾莎女皇而名的街道和地名,也许弱小的邦国,很难找出一些石破天惊的历史人物,也只能拿他国的荣耀来荣耀自身吧,这个,是否又是小国的另一种悲凉呢?圣马丁教堂旁边就是一座高速公路,当初共产党时代,政府不顾市民反对,生生将教堂砍去一半,如今看教堂的前部,齐刷刷的斩落下来,真有“沉香救母”那般刀劈斧剁的痕迹。</p> <p>美女们在布拉提斯拉发合影留念。分别来自无锡,江阴,南京,上海,山东。</p> <p>雕像《守望者》(亦称《工作中的男人》),美国网站评出的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雕像。这个雕塑叫“工作中的男人”,据说是布拉迪斯拉发最受欢迎的雕塑,看看他被摸得锃亮的头盔就知道人气有多高。有人说他热爱生活,在清理水道的工作间隙,还不忘爬出来欣赏城市风光,他是一个对生活很乐观的人。</p> 无锡美女与银先生雕像合影留念 <h3>银先生雕像(据说之前是一名学者,后来因为压力,精神发生了问题)雕像位于布拉迪斯拉发主广场边街的拐角上,身着西装,围着围巾,手持举起的礼帽,在街上向路人问好,给美女鲜花。</h3> 无锡美女与杭州美女合影留念。 <p>无锡美女与杭州美女合影留念。</p> <h3>沿着大道行走也就七八分钟,就可以走到古城的中心——总统府广场了,每逢重要假日,市民都会聚集在总统府广场庆祝,但是像这样普通的清晨,无非是旅客停下来晒晒太阳的绝美之地罢了。广场中心是罗兰喷泉,建于1527年,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雕梁画栋,喷泉的女子神情快乐,从裙褶到水雾,都雕得活灵活现,绝对出自于大家手笔,左边两层绿色屋顶的白漆房子,曾是该城市的主教宫,后来国家将此处购买回来,成为布拉提斯拉法的城市博物馆。也就是这座主教厅,经历了欧洲近代历史上一件核心大事,1805年,拿破仑占据此处,逼迫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此退位,历经85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终于土崩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终结,为日后普鲁士的统一德国铺平了道路,也让日后意大利等地的统一减少了阻碍,布拉提斯拉法的主教宫,见证了这样一件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大事,为这座城市陡然增添了万丈光芒。除了法国以外,欧洲基本上都不会歌颂拿破仑,而布拉提斯拉法的市民却对此津津乐道,特意在总统府广场上雕了一座拿破仑雕像,一改他雄才大略的英武模样,反而浑似插科打诨的年轻士兵,趴在座椅上同行人亲切交谈,平易近人之中,凸显伟人一生功过。</h3> <h3>位于多瑙河畔的斯洛伐克国家大剧院,剧院前方即有一片喷泉与草地,连为一体,颇为壮观。</h3> <h3>6月28日下午4点多钟来到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h3><h3>匈牙利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东邻罗马尼亚、乌克兰,南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西靠奥地利,北连斯洛伐克,边界线全长2246公里。国土面积为93030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1月,全国总人口979.8万人。首都为布达佩斯,官方语言为匈牙利语。</h3><h3>匈牙利位于多瑙河冲积平原,依山傍水,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东北部是喀尔巴阡山。多瑙河,从斯洛伐克南部流入匈牙利,把匈牙利截成东、西两部分。匈牙利属大陆性气候,凉爽湿润,全年平均气温为10.8℃,夏季平均气温21.7℃,冬季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30毫米。<br></h3><h3>公元九世纪马扎尔人来到匈牙利,并在公元1000年建立匈牙利王国,1526年解体,1541年一分为三,1699年起全境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867年与奥地利帝国联合为奥匈帝国,一战后独立,1919年3月建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949年8月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89年改名匈牙利共和国,后加入欧盟和北约。<br></h3><h3>匈牙利重视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增加退休金、家庭补贴、生育和抚养儿童的补助金等。此外,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和旅游等方面实行优惠补贴。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129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196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失业率5.1%。<br></h3> <p>罗马帝国灭亡后,各民族陆续迁移到这里。首先到来的是匈人,在阿提拉的领导下,他们建立了强大的匈帝国。匈牙利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此,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应该来自属于突厥的欧诺古尔人。</p><p>在匈帝国解体后日耳曼部落统治了这里将近100年,接踵而来的是阿瓦尔人,在他们近200年的统治下,斯拉夫民族开始渗入。摩拉维亚人、保加尔人、波兰人和克罗地亚人都曾经企图推翻阿瓦尔人,但直到查理曼才成功的将其击败。查理曼死后,东法兰克王国逐步衰落,形势对斯拉夫人的崛起有利,大摩拉维亚领袖斯瓦托普鲁克雄心勃勃地企图建立一个摩拉维亚王国,但是马扎尔人的到来结束了这一地区的纷争。</p><p>中世纪时期</p><p>匈牙利国家的形成起源于东方游牧民族──马扎尔人游牧部落,公元9世纪时他们从乌拉山西麓和伏尔加河湾一带向西迁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来。</p><p>公元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什特万一世在匈牙利推行天主教,并获天主教教皇加冕成为匈牙利第一位国王。传统上认为马扎儿人国家是由阿尔帕德大公建立的,他于9世纪末带领马扎尔人来到潘诺尼亚平原。匈牙利王国是国王伊什特万一世于公元1000年建立。匈牙利早期的历史同波兰和波希米亚密切相关,也同时受到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影响。</p><p>1241年到1242年蒙古金帐汗国的攻击下,匈牙利曾经遭到沉重打击。</p><p>1458年到1490年胡尼奥蒂·马加什统治匈牙利。他进一步加强了匈牙利国力和政府的权威。在他的统治下,匈牙利(特别是北部,归属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地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一个艺术文化中心。</p><p>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国家解体,分裂成三个部分。匈牙利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例如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波希米亚和匈牙利曾经组成过维谢格拉德集团(1991年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国结成的同盟也沿用这名字)。</p><p>王国时期</p><p>1699年开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p><p>1848年爆发了科苏特领导的自由革命斗争。</p><p>1849年4月匈国会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国,但不久被奥地利和沙俄军队所扼杀。</p><p>1867年与奥地利组成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1918年10月31日成立匈牙利民主共和国,次年3月革命后随即垮台,1919年3月建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同年8月被以霍尔西为首的军队推翻,恢复了君主立宪的匈牙利王国。</p><p>1920年战败国匈牙利与协约国签定特里阿农条约,丧失了72%的领土和64%的人口。</p><p>1941年,匈牙利加入德─意─日轴心国集团,1944年德军占领匈牙利。</p><p>1945年4月,匈牙利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全境解放。</p><p>共和国时期</p><p>1946年2月1日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p><p>1949年通过宪法,改称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p><p>1949年8月20日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p><p>1956年10月爆发匈牙利十月事件。</p><p>1989年10月23日,根据宪法修正案,决定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称匈牙利共和国。</p><p>1989年匈牙利政局发生急剧变化,同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社工党)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此后,匈党内矛盾不断公开化,最后导致党的分裂。</p><p>1989年10月,社工党改名为社会党,提出要在匈牙利建立“民主社会主义”。</p><p>1989年10月23日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为“匈牙利共和国”,决定取消作为集体国家元首的共和国主席团,实行总统制;确立多党制和议会民主的法治国家;取消马列主义政党在国家机构中的领导作用的规定。由社会党和自民盟联合执政。</p><p>1999年底通过王冠法,并成立以总统为首的王冠委员会。</p><p>2012年颁布新宪法,将国名“匈牙利共和国”改为“匈牙利”。</p><p>2016年10月28日,匈牙利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从2017年至2019年。</p> <h3>布达佩斯是匈牙利首都,该国主要的政治、商业、运输中心和最大的城市。布达佩斯是欧洲著名古城,位于国境中北部,坐落在多瑙河中游两岸,早先是遥遥相对的两座城市,后经几个世纪的扩建,在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左岸的城市布达和古布达以及右岸城市佩斯合并而成。此前没有布达佩斯这个称呼,过去一般将它称为佩斯-布达。</h3><h3>布达佩斯位于多瑙河畔。多瑙河在这里离开匈牙利中部的山区,进入匈牙利大平原。布达佩斯的最高点高527米。地质上布达佩斯正好位于一个断层上,因此布达有许多温泉。</h3><h3>布达佩斯有“东欧巴黎”和“多瑙河明珠”的美誉。布达佩斯最重要的名胜都位于多瑙河畔。在西岸布达一边岩石陡峭的山上树立着自由碑和城堡。山下有盖勒特浴场,其下游是布达佩斯技术和经济大学的主楼。城堡的北面的山上有布达城堡。今天城堡里是国家图书馆、匈牙利国家画廊和市博物馆。城堡边的桑多尔宫是匈牙利总统的驻地。</h3> <h3>英雄广场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中心广场,是一个融合了历史、艺术和政治的胜迹。广场是1896 年为纪念匈牙利民族在欧洲定居1000 年而兴建,1929 年完工。整个建筑群壮丽宏伟,象征着几经战争浩劫的匈牙利人民,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英雄广场,现在已成为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每当重大节日或外国元首来访时,都要在英雄广场举行盛大的仪式。</h3> <h3>英雄广场是匈牙利19 世纪著名的新巴洛克学派雕塑家佐洛·捷尔吉和建筑学家斯奇凯丹兹·奥尔拜特主持设计和施工的。宽敞肃穆,雄伟壮观。广场的右边是全国最大的画廊,左边是美术馆。 进入广场,可看到两侧有两堵对称的弧形石柱壁,每一堵的石柱之间,各排列着7尊历史英雄的塑像。石壁上方各有两组勇士驾驭战车的塑像。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36米高的千年纪念碑柱顶站立着大天使加百列的石像,这位在《圣经》中同情人类,慰劳人类 的天使,高展双翅,似乎刚刚从天而降。石柱的基座上,有7位骑着战马的历史英雄的青铜像,他们是匈牙利民族在此定居时的7位领袖。</h3><h3>英雄广场面向笔直的人民共和国大街,背后是著名的城市公园,两侧分别是匈牙利艺术馆和匈牙利美术馆。广场用青白两色水磨石铺成,开阔得足能容下20 万人。广场上的主要建筑是以千年纪念碑为主体的群雕组成。广场周围没有什么高层建筑物,因而广场中央的千年纪念碑和人物群雕显得异常突出。</h3> <h3>千年纪念碑是一座新巴洛克式的圆柱形石碑,高36 米,顶端是一尊女天使铜雕,长着双翅。她一手高举十字架,一手高举焊接在一起的两个王冠,表明匈牙利人取得了建国的定居权。碑座上有7 位部落首领的雕像,他们全身披挂,骑着高头大马,手执兵刃,威武雄壮。因为今日匈牙利人最早起源于古代亚洲的几支游牧部落,从公元5 世纪中叶开始,他们逐渐西迁,以寻找新的水源和草地,在首领阿尔帕德的率领下,7个部落来到今天的多瑙河和蒂萨河一带定居,并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因而具有3000 多年历史的匈牙利族到欧洲定居只有1000 多年时间。群雕中的7 位勇士就是当年的部落首领:阿尔帕德、埃勒德、胡鲍、陶什、孔德、翁德、泰泰尼。在雕塑侧面镌刻着“896~1896 年”的字样。在纪念碑前,还有一方象征性棺枢,是用47 吨重的白色巨石制成。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人民为纪念历代民族英雄而建的,棺盖上的浮雕大字为:“为了我国人民的自由和民族利益而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h3> <h3>英雄广场上的匈牙利纪念馆</h3> <h3>在纪念碑后面,有两座高达16 米的弧形柱廊,弧形两端间的距离为85米,弧深25 米,形成一个巨大的凯旋门。柱廊中矗立着14 位匈牙利历代著名统治者的雕像(分别是匈牙利第一位国王伊斯特万一世,拉斯洛一世、卡尔曼国王、安德烈二世、贝拉四世、安茹的查理一世、拉约什一世、亚诺什·匈雅提、马加什一世、民族解放的英雄博奇考伊·伊什特万、拜特伦·加博尔、特克伊·伊姆雷、费伦茨·拉科齐二世、拉约什·科苏特)每个雕像基座上都刻有名字和在位年代,下面还有一幅反映其主要功绩的浮雕。他们代表了匈牙利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两座弧形柱廊的4 个角端上,还有4 组表现劳动人民的雕像,分别反映了战争与和平、劳动与爱情、知识与光荣等题材。其中有驾着奔驰的战车的勇士,有马车上手持橄榄枝的女子,有正在撒种的农妇,有扛镰收割的男子,还有分别持艺术品和树枝的一男一女。雕像个个神采奕奕,生动逼真.。</h3> <h3>石壁上方勇士驾驭战车的塑像</h3> <h3>英雄广场一侧是匈牙利艺术画廊和著名的博物馆。在这些古典式的建筑中,陈列着匈牙利的现代雕刻和19 世纪的绘画作品;在古博物馆有完整的匈牙利的收藏品、鸟戈尔族及东欧的收藏品;应用博物馆设在一座引人注目的直线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内,外表用匈牙利和印度陶瓷装饰,馆内陈列着大量挂毯、金工制品、钟表和家具等等展品。另一侧的美术博物馆中,收藏着欧洲著名画家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陈列室内有大量著名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佛兰克大师的作品,还有匈牙利的著名雕刻和绘画作品。</h3> <h3>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欧各国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匈牙利在经济领域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政策。在东欧国家中,唯独匈牙利与中国订有互免签证协议。于是,便有一批善于做生意的人到了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中国餐馆,一下子由两家发展到几十家;布达佩斯的大街小巷诸如“长城”、“西湖”、“天坛”等中文名字的餐馆,专卖中国货的市场等应运而生。英雄广场这个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在其周围也有了中国餐馆,这些餐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生意十分红火。1995 年在布达佩斯的“中国城”内,建起了中国传统小吃一条街,它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游客和布达佩斯的市民,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新的景点,成为美食城。</h3> <h3>英雄广场的东北面,是布达佩斯快乐公园。公园内的波浪铁路、大转轮、飞机飞船、迷宫等娱乐项目,使它成为人们喜欢的旅游胜地。与英雄广场相邻的城市公园,占地1 平方千米,曾是马加什国王的狩猎地,18 世纪议会的所在地。公园内21 座代表匈牙利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十分引人注目。这个公园还是布达佩斯的冬季运动场。</h3> <h3>圣·伊斯特万大教堂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是一座古罗马长方形基督教堂。该教堂以匈牙利第一位国王圣·伊斯特万一世的名字命名,主要是纪念他对匈牙利的巨大贡献。现在,这位国王的木乃伊化的右手还藏于教堂内的圣物盒内。圣·伊斯特万大教堂是匈牙利最重要的教堂,它始建于19世纪中期,历经54年,才最终于1905年建成完工。</h3> <h3>大教堂整体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宽55米,长87.4米,圆穹顶高96米,与位于本市的匈牙利国会大厦一起并列为布达佩斯最高的建筑物。这两栋建筑物同高96米,象征着世俗和精神思想的一致性。而且,教堂在穹顶大厅两翼各建有一座钟塔,其中南部钟塔上的挂钟重达九吨,是匈牙利国内最大的钟。圣·伊斯特万大教堂建筑宏伟,装饰华丽,是匈牙利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游客可进入教堂参观游览,也可通过电梯或364个台阶到教堂穹顶。</h3> <h3>在玛格里特桥上留个影</h3> <h3>匈牙利国会大厦于1896年开工,到1904年完工启用,历时8年,楼高96米(约32层楼的高度)整幢建筑除了用了40万块砖和100万块珍贵石材以外,还奢侈的用了重达40公斤的黄金为建筑材料,而且当时已经全面采用了电灯,电梯,机械通风,冷暖空调等先进设备等,可想当时的奢华程度了。国会大厦位于Kossuth lajos square广场,面向多瑙河,建筑式样模仿了伦敦国会大厦,由建筑师Imre steindi所设计,采用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把众多垂直细长的元素与尖塔融入了整个建筑中,成功塑造了许多当时重要公共建筑的新样貌。<br></h3> <h3>西元1873年,‘布达’‘老布达’‘佩斯’三个城市组成了如今的布达佩斯,当时的马扎尔人必须要成立一个上得了台面的立法机关来彰显这个城市与国家,在这种情况之下,匈牙利‘国会大厦’就此成型。</h3><h3>为什么楼要建造96米的高度呢?这是有原因的。96这个数字对马扎尔人意义重大,因为马扎尔人王国在西元896年建国,而且又在建国1000年(1896年)这样的日子为新的国会大厦开工,那么楼高96米也就是一个最佳选择了。</h3> <h3>6月28号下午5点30分我们坐车来到游船码头,登船游览多瑙河。由于是包船,所以船仓里、甲板上都是熟悉的团友,方便了很多。多瑙河上连接布达和佩斯的共有9座大桥,自北向南分别是:新佩斯铁路桥、阿尔帕德桥、玛格丽特桥、链子桥、伊莉莎白桥、自由桥、裴多菲桥、拉吉马纽什桥和厄塞哥得铁路桥。最有故事的也是最早的大桥当属“链子桥”。链子桥于1839年开始兴建,1849年完成,是九座大桥中最古老最壮美的桥梁,也是第一座真正连接佩斯与布达两城的永久性建筑。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为了巩固他们在城堡山上的堡垒,将桥梁全部炸毁,历经战后的重建,链子桥在完工后的一百年即1949年重新通行。正如塔桥是伦敦标志一样链子桥多年来一直是布达佩斯的象征。</h3><h3>游船在波平浪静的多瑙河中静静地前行,两岸古老、辉煌、雄伟的建筑缓缓地向后移去,兴奋的团友们纷纷走上夹板,手机、相机齐上阵,与美景合影留念。眼前的多瑙河并非蓝色,由人的视线和阳光的角度不同,时而呈浅蓝色时而呈深绿色。我坐船游览过巴黎的塞纳河、德国的莱茵河,越南的湄公河,今天又游览了布达佩斯的多瑙河,可以说布达佩斯是多瑙河风光最美的一段。我们真的很幸运!</h3> <h3>链子桥的两头各一端各有一对狮子雕塑,有匈牙利设计师亚诺士1850年设计而成。四支狮子的爪子紧紧抓住两岸,象征布达佩斯紧紧相连。<br></h3><h3>在游船上,一侧的日出映红了不远处的伊丽莎白桥,桥下水中的野鸭怡然地玩着“逆流而上”,桥上,政治中心的布达与商业中心的佩斯往来的车辆有序地驶向彼岸,给我们的多瑙河之游增添了新的元素。</h3><h3><br></h3> <h3>布达佩斯多瑙河上白色的茜茜公主桥,裴多菲塑像也就在桥的东南侧。</h3><h3>欧洲有好些不大的国家,国家虽小,却往往都至少有一两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有时真的让我们惭愧。丹麦就有个安徒生,这匈牙利又有裴多菲和茜茜公主,都是国人几乎无人不知的。而咱们的文化大腕如屈原、李杜、曹雪芹,在他们那儿很可能绝大多数人压根儿听都没有听说过。</h3><h3>不过,文化名人的声名远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安徒生没的说,《卖火柴的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诸多精品,你没法不服。而欧洲的革命者、民族英雄多了去了,何以裴多菲就以一首诗走红全中国呢?当然得感谢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引用,而且又收入了中学教材。如果鲁迅没有看到殷夫哥哥写在书里的这首译诗,如果鲁迅这篇文章没有收入中学课本,裴多菲肯定不会在中国尽人皆知。中国革命烈士诗抄里面写得比这好的应该不少,怎么人家匈牙利就没人去背诵呢?</h3><h3>当然,这首诗其实也挺不错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为祖国战死沙场的时候,才26岁,敌人的长矛穿透了他的胸口。裴多菲和殷夫的诗歌都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的,这正是他们作品震撼力的源泉。</h3><h3>茜茜公主因为同名电影中可爱的女主角,在中国也成了广为所知的人物。从小在巴伐利亚秀美的湖光山色中自由自在地成长的茜茜,进入深宫不羁于种种皇家礼数的约束,更加引来观众的爱怜。其实茜茜公主的真实生活,并非电影中那种诗意的童话,而是一场接一场身不由己纵横捭阖的政治活剧。她的独子及其情妇死于自杀,她自己最终也是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被意大利人行刺身亡。</h3><h3>茜茜公主作为奥匈帝国的皇后,对匈牙利情有独钟,甚至还学习了匈牙利语,在访问属国意大利遭受抵制的同时,却在同是属国的匈牙利受到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帮助了风流倜傥而又极为能干的匈牙利安得拉希伯爵建立了一个二元的奥匈帝国,使得匈牙利得到实质性的的独立与发展。安得拉希伯爵成为了匈牙利的首相和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安得拉希伯爵则为茜茜加冕成为匈牙利女王。而茜茜与安得拉希伯爵之间的情事,更有利于成就安得拉希在此纷乱的战国时代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匈牙利的民族利益。至今布达佩斯处处留有茜茜公主的影子,表达着匈牙利人对这位来自巴伐利亚女子的感激与怀念。</h3> <h3>坐游船游览多瑙河的负面收获是,“国会大厦”和“链子桥”由游览改为车游了。可能是船游多瑙河挤占了时间,导游只是在大巴车路过时介绍了“国会大厦”和“链子桥”,而没有停车让团友们下去游览、拍照。害得我既没看到链子桥头的雄狮,也没拍到国会大厦广场的雕塑。唉!留些遗憾也不错,也给再来布达佩斯留些理由。</h3> <h3>多瑙河全长2860公里,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在乌克兰中南部注入黑海。</h3><h3>多瑙河两岸有许多美丽的大城小镇,只有匈牙利布达佩斯被誉为“多瑙河上的明珠”。具有“中欧巴黎”之称的布达佩斯,横跨在多瑙河的两岸。左岸是古老而传统的布达城,右岸则是充满巴洛克与古典主义建筑的佩斯城。</h3><h3>匈牙利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但布达佩斯的古典建筑却基本保存完好。我们在匈牙利只有几个小时的游览,乘坐游船或许是观赏布达佩斯风景的最佳方法。随着《蓝色多瑙河》旋律在河上荡漾,两岸的优美风光尽收眼底。</h3> <p>与导游合影留念</p> <h3>一个小时的时光转瞬即逝,恋恋不舍之中游船已到码头。</h3> <p>夕阳西下,在多瑙河的游船上遥望渔人堡真是美极了。</p> <h3>6月29号上午9点钟,我们来到渔人堡参观。渔人堡是一个新哥特式和新罗曼风格的观景台,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布达一侧多瑙河河畔的城堡山,邻近马加什教堂。它修建于1895年到1902年之间,设计师是弗里杰·舒勒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渔人堡近乎毁灭。1947年至1948年之间,弗里杰·舒勒克的儿子亚诺什·舒勒克负责了修复工程。</h3><h3>从塔和观景台,可以看到多瑙河、玛格丽特岛、东面的佩斯,以及盖勒特丘陵的全景。</h3> <h3>渔人堡建于1905年,最早这里曾是个鱼市,后来渔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修建了此堡,作为防御之用。渔人堡四周环境优美,景色十分秀丽,站在这里可以鸟瞰布达佩斯全城美丽的风光。如今,渔人堡是布达佩斯市民晚饭后悠闲散步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一对对情侣最喜欢到这里谈情说爱。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结论是年轻人在这里进行初吻的比例最高。</h3> <p>站在城堡上看布达佩斯城。</p> <h3>如今,城堡的一部分作为餐厅使用。回廊里有绝佳的观景角度,而玛加什教堂与渔人城堡间的铜像,则是第一位匈牙利国圣·伊斯特万一世,圣·史迪分国王雕像,圣·史迪分国王是匈牙利第一个天主教国王(公元1000年加冕),同时也可以说是匈牙利国的建立者。渔人堡旁的希尔顿旅馆,外层是茶色的帷幕玻璃映照著渔人堡和一旁的教堂倒影,美丽而迷人。</h3> <h3>马加什教堂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多瑙河沿岸,布达佩斯著名建筑渔人堡一侧。公元1255至1269年由当时的国王贝拉四世(玛尔吉特公主的父亲)所建的新哥特式的美丽教堂,是布达佩斯的象征之一。15世纪时,Mátyás国王在南侧建了一座尖塔钟楼,整个教堂便被命名为马加什教堂。因为历代匈牙利王的加冕仪式皆在此举行,又有“加冕教堂”之称。在16世纪土耳其占领期间,教堂被焚,后被土耳其人用作主清真寺。教堂的现貌完成于1874至1896 年。尖塔内部有Bela王及其王妃的石棺。另外,此教堂经常定期举办管风琴演奏会。</h3> <h3>哥特式的教堂,其实蕴含了匈牙利民俗、新艺术风格和土耳其设计等多种色彩,特别是一旁的白色尖塔和彩色屋顶,为整个教堂增加了些许趣味和生动,教堂内部的彩绘玻璃和壁画,更是不能错过的重点。马加什教堂原本是布达圣母教会,后因匈牙利国王马加什在此举行婚礼而改名,也是匈牙利国王加冕之处。13世纪迄今多次修整,经历改朝换代的时代变迁,使马加什教堂从最早的天主教堂,在土耳其占领时改为清真寺院,之后又加入了巴洛克和新哥德风味,因而成就现代深具特色的教堂,教堂内不定时会举行音乐会或教会活动。教堂外三位一体广场上的纪念柱,是18世纪这里的旧城居民,为了纪念18世纪黑死病的消除而设立的,也是游客聚集歇息之地。</h3> <h3>马加什教堂是一座“石头的交响曲”。它抛弃了传统哥特式建筑的对称结构,独具匠心地将高高的钟楼修建在教堂的一角,这使得整座建筑一下子变得轻盈,少了其他教堂的沉重与拘谨。历代匈牙利国王的加冕仪式皆在此举行,故又有“加冕教堂”之称。</h3><h3>  教堂的拱顶尤为壮观,皆由彩色玻璃镶嵌而成,拼成美丽的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教堂两侧高耸若干尖塔楼,其中最高的一个呈圆柱形。它下半部分的四周布有5 层尖拱顶的长窗,往上犹如一段经过雕镂的象牙塔,再往上陡然变细,好像插在那里的一把利剑直指青天。这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圣母教堂,但是通常以国王马加什一世的名字称为马加什教堂。这座教堂有700年的历史,在许多方面成为布达佩斯(或者匈牙利)丰富,但往往是悲惨的历史的标志。1867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于布达佩斯分别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和王后。这座教堂不仅是几个加冕仪式的地点,例如1916年的最后一位哈布斯堡君主卡尔一世,还是马加什一世两次举行婚礼的地点(第一次迎娶Podiebrad的凯瑟琳,她去世后,又迎娶阿拉贡的比阿特丽斯)。</h3> <h3>游览完渔人堡,我们立即骑车前往塞尔利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这天中午饭自理,从匈牙利渔人堡到贝尔格莱德有380公里的路程,在顺利的情况下要开6个小时。出来旅游就这样,尤其是在欧洲,时间观念相当重要,崔导一再强调的。欧洲法律规定,驾驶员一天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0小时,而且在10小时过程中,每两个小时就必须休息15—20分钟,汽车上都安装了行车记录仪。因此只能抓紧时间,因为到了贝尔格莱德还有景点要游览。一路上还算顺利,过海关也没有耽搁多少时间。在4点钟就到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h3><h3>塞尔维亚,是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塞尔维亚国土总面积为88361平方公里(含科索沃),人口710万。首都贝尔格莱德。与黑山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及阿尔巴尼亚接壤,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经其境内。</h3><h3>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半岛形成国家,建立塞尔维亚王国,1918年12月,塞尔维亚与其他南斯拉夫人联合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2003年2月4日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塞黑),2006年6月3日黑山正式宣布独立。</h3><h3>塞尔维亚的经济近年来出现较快增长(2006年经济成长率达到6.3%),因而被一些人称为“巴尔干之虎”。其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在2008年,服务业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3%。足球是塞尔维亚人最为热衷的集体运动项目。</h3><h3><br></h3> <h3>塞尔维亚在六千年前已有村落,也许是当时欧洲比较大型的村落。</h3><h3>公元6~7世纪,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塞尔维亚人定居于巴尔干半岛萨瓦河中下游迤南至亚得里亚海沿岸一带。在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下居民改信东正教。</h3><h3>最早以“塞尔维亚”为名的国家是10世纪中叶由察斯拉夫‧卡罗尼米洛维奇(塞尔维亚语:拉丁化所建立。12世纪时尼曼雅王朝崛起,14世纪中叶的沙皇斯特凡‧杜尚在位期间更是把塞尔维亚国家的发展推向巅峰。</h3><h3>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于此时开始征服巴尔干半岛,并于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击溃塞尔维亚人(该战役的结果如今尚有争议),到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完全征服了塞尔维亚,开始了长达5个世纪的亚洲式伊斯兰教的封建军事统治。</h3><h3>近代时期</h3><h3>塞尔维亚在1804年和1815年两次革命当中获得了高度自治。1878年,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协助下获得完全的独立,1882年成立王国,其国土仅包括今塞尔维亚的中部。在1910年代初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当中,塞尔维亚的国土向南扩展,兼并了包括科索沃、今马其顿共和国等地区,但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地区当时为奥匈帝国所管辖,不在塞尔维亚国土范围之内。</h3><h3>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用伯朗宁M1900型自动手枪连开七枪,刺杀了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7月28日,奥匈帝国因此事向塞尔维亚宣战,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塞尔维亚于1914年末成功地抵抗了奥匈帝国三次进攻,1915年,同盟国(包括奥匈帝国、德国、保加利亚)共同向塞尔维亚发动攻势,占领了全境。</h3><h3>1918年,同盟国战败,塞尔维亚得以复国,该年12月,塞尔维亚、邻国黑山以及由原奥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h3><h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南斯拉夫三面受敌,除希腊外所有邻国都是轴心国成员。1941年4月,轴心国侵入南斯拉夫,并将其瓜分,如伏伊伏丁那大体被匈牙利兼并,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则由德军占领。此时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在铁托的领导下开始反抗德国的占领。</h3><h3>二战之后</h3><h3>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南斯拉夫,铁托在其帮助下成为国家最高领袖,建立了共产主义国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联邦),但在1948年南联邦与苏联决裂。1961年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创立了不结盟运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铁托的领导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重各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南斯拉夫在这个时期成为了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当中较富裕的国家。</h3> <h3>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座落在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北接多瑙河中游平原即伏伊伏丁那平原,南接老山山脉的延伸舒马迪亚丘陵,居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的水陆交通要道,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巴尔干之钥。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仅次于伊斯坦布尔、雅典和布加勒斯特的巴尔干半岛第四大城市。</h3><h3>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唯一的直辖市,被分为17个自治市,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地方委员会。贝尔格莱德占塞尔维亚总面积的3.6%,约21%(不包括科索沃自治省)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在该市。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br></h3><h3>在斯拉夫人约630年左右到达之前,贝尔格莱德地区曾先后被匈奴人、萨尔马提亚人、东哥特人和阿瓦尔人征服。斯拉夫语Beograd第一次被提及是在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统治时的878年。在近四个世纪的时间内,该地区一直处于拜占庭帝国、匈牙利王国和第一保加利亚帝国之间的战争状态中。最终,它于1284年成为斯雷姆王国的一部分。匈牙利国王拉斯洛四世将贝尔格莱德作为礼物送给其婿斯雷姆王国国王斯特凡·德拉古廷,于是其成为第一个统治该市的塞尔维亚君主。</h3><h3>在经历了1371年马里查战役和科索沃战役的大败后,塞尔维亚帝国开始瓦解,其南部地区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其北部地区则以塞尔维亚王国的形式继续存在,首都贝尔格莱德。在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之子斯特凡·拉扎列维奇的统治下,贝尔格莱德获得了繁荣的发展。城市古老的城墙、城堡、港口和教堂得到了加固,从而帮助王国在长达70年的时间内抵御住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贝尔格莱德成了当时巴尔干半岛人民躲避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天堂。据推测,当时人口约为40,000—50,000人。在杜拉德·布兰科维奇统治时期,塞尔维亚王国大部分地区被奥斯曼帝国征服,但贝尔格莱德获得了匈牙利王国的保护。奥斯曼帝国将贝尔格莱德视为其深入中欧的障碍,于是在1456年发起了贝尔格莱德围攻战。最终,匈牙利王国将军带领军队战胜了入侵者。</h3> <h3>1521年2月28日,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征服贝尔格莱德,城市的大部分被夷为平地。在其后的150年间,城市一直处于和平状态,也是该地区的首府。城市吸引了包括突厥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拉古萨人在内的众多商人和移民。据推测,至17世纪,城市拥有人口约100,000。贝尔格莱德逐渐成为一座东方城市,拥有众多的奥斯曼建筑和清真寺。1594年,塞尔维亚历史上三大起义之一的巴纳特起义爆发,但最终被奥斯曼帝国镇压。土耳其人烧毁了教堂并将圣萨瓦的遗体掘出,在弗拉查尔高地上焚烧。<br></h3><h3>贝尔格莱德曾三次被奥地利人占领(1688-1690年、1717-1739年和1789-1791年),但每次都被奥斯曼帝国迅速夺回并夷为平地。在此期间,贝尔格莱德经历了两次塞尔维亚人大移民,成千上万的塞尔维亚人在大主教的带领下,于1690年和1737-1739年跟随撤退的奥地利人前往哈布斯堡帝国,定居在今天的伏伊伏丁那和斯拉沃尼亚。在第一次塞尔维亚人起义中,塞尔维亚起义军于1806年1月8日至1813年期间控制了贝尔格莱德,但随后被奥斯曼帝国夺回。1817年,贝尔格莱德成为自治的塞尔维亚公国首都(1818-1841年间首都为克拉古耶瓦茨)。</h3><h3>独立以后</h3><h3>1867年,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将塞尔维亚公国的首都从克拉古耶瓦茨迁至贝尔格莱德。在1878年塞尔维亚独立和1882年塞尔维亚王国成立后,贝尔格莱德再次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重要城市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通往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尼什的铁路开通,贝尔格莱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至1900年人口仅剩69,100。不过,到1905年其人口又逐渐恢复到80,000人;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不算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泽蒙,贝尔格莱德人口已超过100,000。</h3><h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海军的监听舰于1914年7月29日炮轰贝尔格莱德。同年11月30日,奥匈帝国陆军在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的指挥下占领贝尔格莱德。但随后不久的12月15日,它又被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元帅率领的塞尔维亚军队夺回。1915年10月9日,在一场持续数天的战役后,贝尔格莱德被陆军元帅奥古斯特·冯·马肯森指挥的德国陆军和奥匈帝国军队占领,城市遭受了巨大的损坏。1918年11月5日,法国元帅路易·弗朗谢·德斯佩雷和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率领的法国陆军和塞尔维亚军队解放了贝尔格莱德。战争结束后,贝尔格莱德成为新的南斯拉夫王国的首都。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至1931年,人口增长为239,000人(包括之前属于奥匈帝国的泽蒙);至1940年,人口增长到320,000人。1921-1948年间的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4.08%。</h3><h3>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王国摄政王保罗王子签署《三国同盟条约》,加入轴心国。该举动迅速导致了贝尔格莱德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行动,空军司令杜尚·西莫维奇发动军事政变,宣布彼得二世已到亲政年龄。因此,贝尔格莱德于1941年4月6-7日遭受了德国空军的疯狂轰炸,成千上万的居民遇难。随后,纳粹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入侵南斯拉夫,建立起了一个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1941年夏季和秋季,为了报复游击队的袭击,纳粹德国在贝尔格莱德实施了数次大规模屠杀。尤其是犹太人,在塞尔维亚德国军政府总督弗朗斯·博梅的命令下,大量贝尔格莱德犹太人被枪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贝尔格莱德是以米兰·内迪奇为首的傀儡政府所在地。1944年4月16-17日,贝尔格莱德遭遇盟军轰炸,约1,600人遇害。这天恰好是东正教的复活节。1944年10月20日,共产党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和苏联红军解放贝尔格莱德。</h3><h3>共产党执政</h3><h3>1945年11月29日,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在贝尔格莱德宣布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1946年,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在贝尔格莱德被处以死刑。作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在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主要的工业中心。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铁托任会议主席。1968年,贝尔格莱德爆发大规模学生抗议活动。1991年3月9日,武克·德拉什科维奇领导的反对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的抗议活动在贝尔格莱德爆发。活动中,一名17岁高中生和一名政治家遇害,203人受伤,108人被捕。第二天,坦克开上街头以恢复秩序。</h3><h3>1997年,佐兰·金吉奇当选贝尔格莱德市长,成为南斯拉夫战后第一位非共产党的市长。</h3><h3>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空袭给贝尔格莱德造成巨大损失,包括政府大楼、乌什切大楼、阿瓦拉电视塔、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在内的众多建筑物被毁。</h3> <h3>铁托于1980年逝世后,民族矛盾开始激化,最终导致了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初期解体。南斯拉夫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中的四个先后宣布独立。1992年之后,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重组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1999年,塞尔维亚共和国在科索沃战争中遭到北约的轰炸,战争以国际社会接管科索沃告终。</h3><h3>现代时期</h3><h3>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重新组建,将国名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h3><h3>2006年5月21日,黑山通过公民投票决定正式独立,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塞黑联邦因而解散。10月28日,塞尔维亚就是否接受新宪法草案举行全民公决。结果显示草案获得通过。</h3><h3>2007年1月21日,塞尔维亚共和国举行独立后的首次议会选举。塞尔维亚激进党在议会250个席位中获得81席,民主党64席,塞尔维亚民主党-新塞尔维亚党联盟47席,塞尔维亚名人党19席,塞尔维亚社会党16席,塞尔维亚自由民主党为首的竞选联盟15席,另外8个议席由5个少数民族政党和竞选联盟分享。</h3><h3>另外,塞尔维亚共和国南部的科索沃地区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就脱离了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实际管辖,并且成为了联合国的保护地,由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临时管治。各方于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问题展开谈判。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自行宣布独立。</h3><h3>2018年12月1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宣布其理事会已批准新一批6个意向成员加入,其中包括塞尔维亚。</h3><h3>塞尔维亚大部分地区山丘起伏,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和山区。而北部则是平原。东、西部分别为斯塔拉山脉和迪纳拉山脉的延续;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平原为多瑙河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河网稠密,土壤肥沃;南部多山脉、丘陵,由科索沃盆地和梅托西亚盆地组成。塞尔维亚最高点位于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边界的贾拉维察山,海拔2656米。</h3><h3><br></h3> <p>铁托元帅铜像</p> <p>花园雕塑</p> <p>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生于1892年5月25日,他出身于克罗地亚库姆罗韦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曾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南斯拉夫人民军元帅。1918年他加入了俄国共产党南斯拉夫支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为争取国家独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生前曾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战后曾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推行不结盟运动,反对苏联干涉。在20世纪反对霸权主义、提高第三世界国家地位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迹。1980年5月4日他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逝世。</p><p>铁托生前于1977年8月30日至9月8日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他也是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第一位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热情迎接。8万群众夹道欢迎。访问期间,经两国领导人商定,正式恢复两党之间的正常关系。铁托在中国期间,参观了尚未完工的毛主席纪念堂,登上了万里长城,视察了人民解放军硬骨头6连,观看了精彩的文艺演出……,使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p> <h3>铁托纪念馆和铁托墓地所在地是铁托生前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1980年他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他和他的第三位夫人约婉卡辞世后都安葬在这里。</h3> <p>铁托生平事迹纪念馆。</p> <h3>铁托执政的最大特点就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必须要以一个独立的政权存在,而不是像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那样依附于苏联的政治体制。所以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没有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坚持走上了自己的道路。</h3><h3>过了一些年后,由于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冲突和战争在各族人民心灵和肉体中上造成了重大创伤,又由于由南联邦分裂出去的国家目前国小力微、发展缓慢或在国际上难有大作为,于是,趋于理性的前南地区民众又开始怀念原本比较强大和富裕的南斯拉夫了。因而也怀念起他们的缔造者和维系者铁托,前来瞻仰陵墓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h3> <p>铁托的休闲区,叫花房,位于房子的中央。铁托晚年在工作之余就侍弄这里的花卉,他非常喜欢这个花房,希望百年之后就葬在这里。地陪在参观时补充介绍,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没有大兴土木修建陵墓,而是按照他的遗愿将其安葬在总统官邸的花房中。纪念馆简单而朴素。</p> <h3>圣萨瓦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会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h3><h3>该教堂供奉的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和中世纪塞尔维亚的重要人物。教堂位于弗拉查尔高原,那是1595年奥斯曼帝国首相思南帕夏焚烧他遗体的地方。它主宰着贝尔格莱德的市容,也许这个城市中最宏伟的建筑。计划中的牧首府位于附近。</h3><h3>圣萨瓦教堂坐落于贝尔格莱德老城区东部的一座丘陵上,建造始于1935年,出于种种原因,整个外部建造工程2003年12月才告结束,而内部装修至今仍在进行。教堂的周围是一处南北向的公园,园内花木错落有序,并有一组夹道式喷泉。平时人们三五成群、散步小憩,节假日时更是熙来攘往、络绎不绝。草地、空场、喷泉成了家庭的聚会地和孩子们的游乐场。</h3><h3>教堂坐落于公园尽头的最北侧,总占地1800平方米,采用了东正教常用的拜占庭式设计。但教堂主体有别于传统的拉丁十字形(横短竖长),而采用了四边基本等长的正十字形状,东西91米,南北81米,这就使得教堂自任何角度看去均显方正整齐,宏伟异常。作为每个教堂必备的钟楼,四座钟楼均匀镶嵌于十字形的四个直角处,与教堂主建筑合为一体。为突出正面效果,南方的两座钟楼略高于北部,其上共挂铜钟49口,其中最大的直径2.04米,重6200公斤,最小的也有150公斤,49口钟总重23755公斤,总值33万美元。每当钟鸣时分,四座钟楼一齐发动,悠扬悦耳的钟声传遍贝城。教堂通体以纯白色大理石堆砌而成,晶莹坚固的质地确保了教堂的稳固与高大,也象征了教会的威严与圣洁。</h3> <p>教堂地宫富丽堂皇。</p> <h3>拜占庭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是巨大舒展的穹顶,圣萨瓦教堂主顶被巨大的青铜穹顶覆盖,据介绍其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清真寺,为巴尔干之最。4000吨重的穹顶连同12米高的十字架,全部在地面上整体完成。而其安置更成为建筑学中的创举,1989年5、6月间,动用16架大型特制液压起重机,日均垂直向上移动2米,共耗费20多个工作日,每天围观者数以万计,4家欧洲电视台转播了穹顶安置的情况。在塞尔维亚重要的宗教节日――圣维丹日(6月28日)到来之前的6月26日穹顶成功安放。四座钟楼的顶部各覆盖一座相应大小的穹顶,与主堂形成了很好的呼应。教堂高度70米,加以其所处位置海拔134米,因此无论从何方进入贝尔格莱德,都可以看到其威武的身姿。</h3><h3>圣萨瓦,在塞尔维亚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中可谓举足轻重。11世纪末期,饱受战乱困扰及拜占庭统治的塞尔维亚人迎来了独立的曙光。塞尔维亚的民族英雄斯蒂芬・奈马尼亚率领塞族人民浴血沙场、南征北战,初次建立了拥有独立王权、统一的塞尔维亚王国。这位开国之君也因此备受尊重,被后世冠以“伟大而完美的斯蒂芬・奈马尼亚”尊号。</h3><h3>最伟大的人物也难以逃脱岁月的侵蚀。随着一代英主溘然长逝,王位虚悬,一场兄弟阋墙的夺位之争爆发。在这场角力中,奈马尼亚的三位王子卷入:长子武坎、次子斯蒂芬以及幼子萨瓦。他们面临的将是改变一生的抉择。三位王子中,萨瓦对世俗政务不甚关注,却对宗教情有独钟。在其父奈马尼亚皈依东正教后,萨瓦更是全面管理了王国的宗教事务。而武坎与斯蒂芬可谓势均力敌,因此萨瓦的态度尤为重要。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次兄斯蒂芬一方,并以所具有的宗教影响全力支持斯蒂芬夺取王位。在他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斯蒂芬成功登上王位,接掌王国大权。</h3><h3>随着次兄的即位,萨瓦开始酝酿更长远的规划。他敏锐地注意到,塞尔维亚的历史中并不缺乏英勇和顽强,然而数百年来,这种勇武往往被其他民族利用,充当炮灰之后,塞族人又会陷入新的统治。这种情况的发生,追本溯源就是塞尔维亚民族缺乏强大的向心力,难以把民族整合成具有同样价值观的团结整体。萨瓦果断决定,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凝聚人心。</h3> <h3>在王兄的支持下,萨瓦毅然独自动身,北上君士坦丁堡觐见大牧首,在其恳求下,塞尔维亚第一次奉命建立了自己的总主教区,这不仅仅是东正教传播史上的重要进展,也对塞尔维亚今后的历史起了决定性的改变。在此后的数百年中,塞尔维亚又相继陷入了匈牙利、奥斯曼等国的统治,但无论压迫多么严苛,整个塞尔维亚民族始终存在着强大的凝聚力,凭借这种凝聚力,他们以不懈的斗争最终为自己赢得了独立,建立起塞族自己独有的文化,使塞族能够与巴尔干各国和睦相处,由此萨瓦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尊重。</h3><h3>300年后,塞族人为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1895年决定在贝尔格莱德为其修建教堂。但由于战争及其他原因,直到1935年修建才真正开始。1941年二战爆发,修建被迫中断。战后铁托领导的南联邦成立之后,在当时的塞尔维亚主席团的支持下,1985年9月教堂的修建重新启动。1992年南联盟分解,教堂建设自然无法进行。2000年新一轮总统大选结束,新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金吉奇自国外为教堂修建获得一些援助,停工多年的教堂再次开工。</h3><h3>塞尔维亚的经济渐有起色,教堂的内部装饰也开始缓慢进行,尽管庞大的开支仍使其无法一蹴而就,但无论如何人们由此而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可能的辉煌。犹如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和国家一样,半个多世纪以来,圣萨瓦大教堂在艰难中缓慢挪动着前进的脚步,期待着浴火中能够获得重生,期待着如奈马尼亚、萨瓦一样的民族英雄再度降临。</h3> <p>贝尔格莱德的城市中心,有一座用白色石块堆砌而成的城堡,这就是著名的卡莱梅格丹城堡。 卡莱梅格丹的意思是“战地城堡”。因城堡以白色为主,所以斯拉夫人便称之为“贝尔格莱德”即白色之城,整个贝城也因此得名。</p><p>城堡背靠贝尔格莱德老城,面对萨瓦河与多瑙河的交汇处,绝佳的位置让它在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防御工事,现在则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休闲公园以及游客们必去的景点。</p><p>卡莱梅格丹城堡分为上城和下城两个部分,下城如今只剩下废墟和开阔的绿地。</p><p>城堡的主体修建于17世纪,历史上曾经历多次修葺和扩建,至今仍可见古罗马和奥匈帝国时期的建筑遗风。</p><p>1928年,为纪念一战胜利十周年,人们在城堡的制高点安放了名为“胜利者”的纪念碑雕像,成为了贝尔格莱德的象征。</p> <h3>城堡中展示的一战和二战时期的大炮</h3> <h3>面向萨瓦河的“胜利者”纪念碑</h3> <h3>多瑙河在此与支流萨瓦河、蒂萨河汇合后,折向东南流,构成与罗马尼亚的界河;另一支流大摩拉瓦河南流纵贯。</h3> <p>无锡美女与塞尔维亚士兵合影留念。</p> <p>杭州美女与塞尔维亚士兵合影留念。</p> <p>上海美女与塞尔维亚士兵合影留念。</p> <p>在最初的印象里,贝尔格莱德是一座粗粝的城市。走在街上,随时遇到被炮火削去一角的老楼房、熏黑的墙体残垣,或者,不知过去哪场战争中击打的弹孔还任其留于外墙。比起我们更熟悉的西欧的精致华美,贝尔格莱德老城无意补饰的苍凉和真实,倒显出一种大气的美感。</p> <p>作为曾经的南斯拉夫联邦首都和现在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被记载为“历经40次战火而不毁灭的名城”。仅在“二战”期间,它就遭受了两次大轰炸:1941年,德国军队的攻击曾让这个城市所有的公共服务系统瘫痪,被摧毁的建筑包括国家图书馆和多数政府机构。1944年战争末尾,英美飞机对德国纳粹占领下的贝城又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轰炸,“二战”结束后,这座城里的3万幢房屋有1.3万幢变成了废墟。1999年“北约空袭”,新城区的中国大使馆和南斯拉夫国宾馆被毁,位于旧城中心的国防部大楼和国家电视台大楼也被炸得残缺支离,至今仍保留着废墟原貌。</p> <h3>1999年5月7日(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北约的美国B-2轰炸机发射使用三枚精确制导炸弹或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击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炸伤数十人,造成大使馆建筑的严重损毁。<br></h3><h3>时间:1999年5月8日清晨5:45分。</h3><h3>地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中国驻南大使馆</h3><h3>起因:北约东扩,打着泯猪人权旗号要进入科索沃动乱地区,南联盟不同意,北约就轰炸南联盟,中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美国人很生气。</h3><h3>结果:中国外交人员3人死亡,多人受伤,大使馆毁坏严重,最后另选型地址重建,原址建成纪念碑。北约的解释是是误炸,原因是使用了一份美国中央情报局过时的地图,混淆了轰炸目标。后美国迫于中国压力道歉并赔偿了四百五十万美元(死伤),2001年1月19日,美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支付了轰炸中国驻南使馆财产损失赔偿金2800万美元。中国则向美帝赔偿了游行群众冲击美国使馆造成的财产损失,大概是200多万。</h3><h3><br></h3> <h3>新建的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正在施工中。</h3> <p>两天走了三个国家,也算是创造了旅游的一个奇迹。这就是旅游,人的一生中,两天走三个国家恐怕再也没有。虽然是走马观花,但也收获了很多,三个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大概了解一些。最好的旅行不是简单地雁过留痕,饱览所有景观。而是发现这个地方的独特之处,获得专属于自己的感动和惊喜。每次旅游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是要留下一点小小的遗憾。</p><p>斯洛伐克是个超小众的国家,但其实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城堡遗迹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馆收集品一应俱有,被称为“ 欧洲的心脏”。远在中古世纪,奥匈帝国在欧洲的势力及版图处于巓峰时期,选择了斯洛伐克作为首都,也因此造就了斯洛伐克中古时期辉煌的艺术、建筑、音乐及文化菁华。斯洛伐克拥有许多豪华城堡和美丽的艺术小鎭,这些古堡和古迹直至现在仍保留得相当完整。</p><p>斯洛伐克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独特、婀娜多姿的风景,静谧而又未加雕琢的自然风光,为热爱大自然和体验运动的人提供了理想的娱乐和休闲之所。其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宜人,历史文物景点多。</p><p>在斯洛伐克的众多山脉中,塔特拉山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上塔特拉山是喀尔巴阡山脉的最高部分,是斯洛伐克北部和波兰的分界,但绝大部分位于斯洛伐克境内。尽管上塔特拉山在世界大山排名中远远落后,但相对狭小的区域内集中丰富的自然美景。</p><p>斯洛伐克拥有几乎是整个欧洲最雄伟、最美丽、最独特的城堡。城堡占地四公顷多,是中欧中世纪最宏伟、最具代表性的城堡,被联合国敎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匈牙利听的最多的就是布达佩斯了,其实除了这座被称作是欧洲之心的古老城市以外。这个国家还有着更多美景,值得欣赏,它既有修建在河畔的中世纪小镇,也有风光秀美的原始森林,同时也有着令我们舒适的温泉在等待着游客。到一个地方去旅行,更多的是掌握它的全面性,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美景。</p><p>白、蓝、红三色为泛南斯拉夫色,也是斯洛伐克人民喜欢的传统颜色。见面礼节以握手为主。见面拥抱、亲脸、贴面颊等限于亲人、熟人之间。夫妻之间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亲脸、亲额头,平辈亲友之间贴面颊。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亲脸,男子之间抱肩拥抱,男女之间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亲额头。男子如对尊贵的女宾亲一下手背,是表示尊敬。他们喜欢用“彩蛋”做传统的装饰品。蛋壳上画着红心、爱情果的,一般是送给情侣的;画着花鸟山水的,属于一般的礼品和普遍的节日祝原。他们对蓝色非常昵爱。</p><p>斯洛伐克人性可靠爽快、平易近人。他们一般都乐于同客人爽朗舒怀。凡接触过他们的人,都认为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待客方式给人一种亲切感,使人感到好接近。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特伦屠钦、皮耶斯坦尼等地方的居民爱狼成癖。不论红白喜事,狼是当然的“主角”,礼品有狼图,宾朋要假扮成狼,陪伴新郎新娘的人也要扮成狼,连洞房问口也要挂个用纸做成的狼。</p><p>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在起居方面,有早起早睡的良好习惯。一般说来,他们通常要住宽敞适、卫生设备齐全的房间,穿着也较讲究。根据斯拉夫人传统,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时,还有主人身穿民族服装,捧出面包和盐,客人撕一小片面包蘸盐吃的习俗。寓意主人即使清贫到只有面包和盐,对朋友依然热情欢迎、无私款待。此风俗在现代城市化生活中已衰微,仅在欢迎贵宾的某些特殊场合偶有应用。</p><p>斯洛代表克人在食上习惯吃西餐。他们吃早餐时,要有麦粥。而在晚餐时,一般都要有汤。但是,他们爱吃清汤,同时也特别爱吃用奶油做的各种点心。一般说来,他们在口味上与法国人相似,喜食以炸、焖烹的菜肴。他们特别上与法国人相似。</p><p><br></p><p><br></p> <p>匈牙利人在正式社交场合,匈牙利人着装很注意整洁,男子多穿保守式样的西服,也有的穿双排扣西服;女子则多是裙子配上衣,也有的穿款式新颖的连衣裙。在平时,人们穿着较为随便,青年男女穿牛仔服的不少,对衣服的颜色和衣料质量也不很讲究。</p><p>匈牙利人性格热情开朗,爱说笑话,但是他们在社交生活中也有严肃的一面,人们十分注意自己举止得体,体态端庄。他们不用手指着别人的脸部,认为那样是不礼貌的。他们避免做出伸懒腰等不礼貌动作。</p><p>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与我国汉族人名相似,姓在前,句后。他们的姓名由两节组成,称呼匈牙利人时,只称姓不称名。匈牙利人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有时也行拥抱礼,妇女则通常行屈膝礼。</p><p>匈牙利人以面食为主,喜欢吃猪肉,牛肉等,蔬菜中喜食白菜,洋葱等。匈牙利人不吃奇形怪状的食物,认为吃了这些东西,吉祥就会像鱼一样溜走。</p><p>到匈牙利从事商务活动,可选在9-次年5月前往,6-8月当地人多休假。与匈牙利人进行商务方面的洽谈应有耐心,他们在谈判中喜欢讨价还价,一般最后卖方得打点折扣才能推销出商品。如果应邀到当地工商界人士家中作客,可带上一瓶酒和一束花作为礼物。</p><p>匈牙利旅游业发达,办理入境旅游手续简便,国内交通便利,食宿有保障。首都布达佩斯是欧洲著名古城,多瑙河把市区分为布达与佩斯两部分。旅游期间坐公共汽车时,上车后不要抢座位,遇有老人,妇女应主动让座。在街心公园,动物园等处旅游时,要爱护花木,不要去挑逗动物。</p><p>“祖尔”披风是匈牙利最传统的外套。披风的式样繁多,外多瑙地区的披风很短、大方领,长至腰部;蒂萨河以东地区的披风有个小立领,被称为“有领子的祖尔”。匈牙利有个风俗,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要假意把披风留在姑娘家、若是翌日披风被挂在女家门外,意味着求婚失败;若披风留在女方家中,男方便可以派傧相去正式定婚。“茹巴”也是披风,当时的面料为绒面呢,由于造价低,一般穷人穿“茹巴”。富人则字“淑巴”,用羊皮制成,既暖和又美观,所以“茹巴”和“淑巴”曾是区别贫富的标志。</p><p>匈牙利人请朋友吃饭,比较随意、但讲究用餐时的情调,一般会挑一家古香古色的老式饭店。匈牙利人喝酒很讲究,有餐前酒和餐后酒之分。下酒菜为冷菜,如香肠、肘子肉、牛肉等。每人一份。热菜通常是一份大块牛排,加一堆炸土豆条。热菜之后是汤。宴请的气氛既随意,又实惠,不讲排场。匈牙利人穿衣比较讲究,节日期间。匈牙利人会穿着传统服装来庆祝。其传统的女装一般为:贴身无袖连衣裙配绣花短上衣,头戴包头帽或大方围巾。传统的男装为:粗布短衫衣配黑色紧身裤。出席宴会,男士一般穿西服,女士多为长裙、晚礼服、并配有各式项链。此时不修边幅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平时匈牙利人穿着却很随便。如果邀请匈牙利人参加宴会、须提前一个星期发出邀请信,以便于受邀的朋友有充分的时间安排。请柬的书写格式一定要正规,可在右下角注明“PSVP”四个字母,意为“请答复”。如收到邀请函,须通过信函或电话答复对方能否赴约。匈牙利人对离席也比较讲究。一般提前15分钟退场,还不算失礼。芳无故退场、则很不礼貌。若中途有事必须离席,一定要与主人打招呼、经过主人的同意与谅解,方可离去。切忌在无人注意之时悄悄溜走。</p><p>匈牙利人每逢过节、出席宴会、听歌剧都要换装。男士的礼服一般只有西服,有的人略洒些香水;女士的衣着比较多样,长裙、晚礼服都显得端庄而潇洒。胸前佩带着与礼服相配的各式项链。在赴宴会或听歌剧前,化装要比平时略浓一些,但依然让人看起来很舒服。当然香水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整体看,所有的人都着意打扮了一番。不修边幅在此时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而穿着邋遢的人则会遭到公众的白眼和斥责。衣衫褴褛者,更是绝对"禁止入内"。 得体的衣着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成功因素。平时匈牙利人穿着很随便,但在得要场合则常常是西服革履。而我们有些同胞常常把两者轻重搞颠倒了。记得有一位归国学者,在回想起他着一身笔挺洋装步行于异国繁华大街的感觉时,曾不无感慨地说自己简直"像个老夫子"。从这个例子我们感到,穿衣不能脱离环境,否则,即使再漂亮、再时髦的服装也会显得不得体。</p><p>匈牙利的复活节有泼水的传统习俗。小伙子追逐姑娘,追上之后就把姑娘推到井边,汲水泼之,姑娘则回赠彩蛋。现在泼水已演变为喷香水。好友之间赠送的新年礼物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块镀金的镍币,一面是天使画面,另一面刻有“祝您新年幸福”的字句;另一种是一个瓶状玻璃器皿,里面绘上一头身穿红马甲的立着的小肥猪,咬着奶头,举起右蹄向你致意。匈牙利人习惯以白色表示喜事,黑色表示庄重或丧事。应邀去匈牙利人家里做客,可以带上一瓶酒或一束花作为礼物。一般流行于中欧的见面礼节也适用于该国。匈牙利人认为13日和星期五是不吉祥的日子,忌讳在这两个日子举行任何活动,也忌讳宴会席次为单数,更忌13个座位。他们还认为黑猫是不祥之物,另外还有:打破玻璃器皿被认为是凶兆,姑娘不能打破镜子,出门后发觉忘记带东西不能回去取,否则认为凶多吉少;除夕忌食飞禽和鱼,这类物品也不宜做新年礼物。匈牙利人口味较重,不怕油腻。宴会-般以喝咖啡结束。每次拜访都须赠送一些小礼物,不过要注意,送礼时要做到人人有份,否则宁可一个人也不送。</p><p>匈牙利国会大厦:这个坐落在多瑙河畔的立法机构建筑,不仅是首都的地标,同样也是这座国家的代表,而且它还是匈牙利所有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建筑物。这座修建了八年的建筑,外观非常的恢弘大气,整座建筑的风格还是哥特风,建筑材料中更是用了40公斤的黄金,还有几百万块的珍贵材料,在1896年的时候,这座大厦里面就已经装用了电梯、电灯、空调等非常先进的设备,在当时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奢华的材料。夜色中的大厦是最美的时候,整座建筑亮起了金色的灯光,旁边的河水又呈现出梦幻的蓝紫色,让整座建筑更加的耀眼。</p><p>马伽什大教堂也坐落在多瑙河的沿岸,整座教堂的风格更是融合了哥特、土耳其以及匈牙利的风格。教堂始建于公元1255年,到了1269年才竣工,与其他哥特式教堂风格不同的,它的钟楼是修建在教堂的侧面一角,所以让整座建筑看起来更加的梦幻轻盈,而不同于其他教堂的拘谨与庄严。这座教堂的得名也是因为马加什国王在这里举行过婚礼,整座教堂的外观采用的是白色基调,更加的神圣唯美,而它的屋顶则是采用了马赛克的砖石和非常精致的雕像。在阳光下格外的绚丽耀眼,尽管已经有着700多年的历史,但里面的玻璃和穹顶依然精致。</p><p>多瑙河被誉为欧洲的母亲河。沿着这条大河,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先后在此兴起勃发,璀璨的历史背景,也为今日多瑙河沿岸留下数不胜数的人文遗迹,并与两岸旖旎风景融为一体。匈牙利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但布达佩斯的古典建筑却基本保存完好。我们在匈牙利只有一天的游览时间,乘坐游船或许是观赏布达佩斯风景的最佳方法。随着《蓝色多瑙河》旋律在河上荡漾,两岸的优美风光尽收眼底。</p> <p>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政治文化角度,塞尔维亚有史以来就处在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中间。起初,它处于东西罗马帝国两大势力之间,后又处在奥斯曼帝国和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夹缝中,就是在共产党执政时期,这一地区也是处在华沙条约集团和北约集团两大政治势力之间。</p><p>几个世纪以来,十字路口上的塞尔维亚,一直就是联接两方的纽带和桥梁,曾多次成为世界和欧洲重大事件的核心焦点,这也一手造成了历史上频繁的民族大迁徙和种族大融合。</p><p>因此,不同的文明、文化、宗教、气候和地貌都在这里交融交汇,多种民族、多种文化元素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混合构成了当代的塞尔维亚。</p><p>塞尔维亚人热情、豪爽、喜欢交友,在社交场合衣着整齐、得体。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要与被介绍过的客人一一握手,并报出自己的姓名。在亲朋好友之间相见时,习惯施拥抱礼,相互亲吻脸颊。</p><p>塞尔维亚人喜欢送花,送礼之花有玫瑰、百合等。菊花为“墓地用花”。</p><p>塞尔维亚人见面的称谓与问候比较讲究,要在姓氏前冠以先生、夫人、小姐和头衔等尊称。只有在家人之间、亲密朋友之间才称呼其名。</p><p>在塞尔维亚约会,一般须事先约定,贸然到访属于不礼貌行为,拜访相互递交名片。到家里拜访,一般习惯送实物礼品或鲜花。重要节日习惯相互送礼,礼品一般为酒类、鲜花及经典套装系列办公文具等,递交礼品时,要当面拆掉包装纸,展示并介绍礼品内容。</p><p>塞尔维亚人喜欢邀请熟悉的客人或朋友到郊外或旅游胜地进行游览、休闲活动,促进交流,增进相互感情。期间,一定举行宴请,无论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宴请上,主人都要盛情邀请客人品尝当地酿造的烈性果酒,并相互祝酒。</p><p>塞尔维亚人饮食习惯上以塞尔维亚民族特色的西餐为主,也非常喜欢中餐。</p><p>他们对早餐要求简单,午餐很重视,晚餐可以从简,一年四季都爱喝清凉饮料,并喜欢冰镇。他们喜欢在餐桌上备用酱油、醋之类的调味品。他们偏爱食牛肉,认为牛肉营养最为丰富。他们爱吃煮老玉米。不过他们吃法个别,总喜欢蘸点细盐一起吃,据说放盐是为了消毒。他们对中国的茶也有一定的兴趣,有人也愿意品尝喝上一小杯茶水的,但他们很少有人连喝几杯的。</p><p>塞尔维亚食物是典型的东欧食物,加上一点儿巴尔干与法国风味。塞尔维亚人甚少上馆子,所以颇缺像样的餐厅,大多数的餐厅为法式餐馆。山区或渡假胜地有农民卖新鲜水果与起士,牛奶富含脂肪,许多店有售奶粉,街头可以看到便宜的烤肉与土耳其式烘饼夹肉,晨间它们还新鲜温热,味道最佳。塞尔维亚的「速食」,指的是预先调制的微波食物,对它抱持保留态度比较妥当。</p><p>饮食习惯跟大多数的欧国家类似,较重视午餐,早、晚餐比较简单,跟国内的饮食习惯相反。午餐通常是以汤开始,然后是主菜(通常是烤猪肉、牛肉或鸡肉)与点心。</p><p>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堡垒和卡勒梅格丹公园,人们能够在其中观赏与体验到非同一般的感觉,而且人们还能够参观世界都比较知名的圣萨瓦大教堂,领略到东正教不一样的建筑风格,同时参观在当地比较知名的景点,都能够有很大的收获,而且在晚间的时候还能够在用餐的时候聆听到现场音乐与表演,别有一番独特的体验。</p><p>此次巴尔干半岛旅游,美篇准备做四篇,第一篇以(斯洛伐克、匈牙利、塞维利亚)为主,第二篇以(波黑、黑山、克罗地亚)为主,第三篇以(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为主,第四篇以奥地利为主。按照此次行程的顺序以图文的形式与大家分享,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