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追云林意》李秋水山水画赏析

穆林

<h3>画追云林意(李秋水作)</h3> <h3>明末清初,由于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造成了清代画坛数百年间褒南贬北的不和谐状态。</h3><h3>南北宗的区别不仅依据气息修养,对所描绘的地貌特征要求尤为森严。</h3><h3>北方崇山峻岭与南方平峦浅岗的不同,形成刚与柔两大对立派系,即南宗和北宗。</h3><h3>然而,北宗多斧劈、马牙皴法,劲健外化显阳刚大气,南宗以披麻为主,温柔蕴藉呈阴柔之态。</h3><h3>气息、形态的差异成为南北宗“文”、“野”分离的焦点。这种崇南贬北的思想又产生出正宗与邪派之说,导致画派之间矛盾重重,给中国画带来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h3><h3>李秋水先生在多年的书画实践过程中,主张绘画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表现形式,但艺术家必须要多读有益的书籍,作品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h3><h3>《画追云林意》便是秋水先生以苍健的气骨美打破董其昌阴柔至上的审美格局,以及外在形貌中南北宗绘画圭臬矛盾冲突的典型画作。</h3><h3>全幅焦墨笔线组合,伴随皴擦。山石草木用书法线条勾写点画而成,其起伏、转折、点擢皆不假思索、随意挥写,飞动的用笔不失稳健沉着。</h3><h3>秋水先生虽精研帖学,却也深通碑意,其书法中侧锋并用,但更多的还是如刀的侧锋居多,那么先生绘画中的侧锋和逆锋用笔就更加比比皆是了。</h3><h3>先生变帖学顺锋的“甜”为碑学侧逆锋的“辣”,前者趋向阴柔婉约,后者侧重于浑茫苍劲,产生出万毫其力、八面生锋的“生辣”效果。</h3><h3>《画追云林意》除线之外便是点了,先生的点是继承石涛、石溪、黄宾虹的画法,一个点即是一条短线,有锋、有腰、有收笔,点划之间相错,构成干与湿的混合,黑与白的交融,流露出“苍茫生涩”的风格取向。</h3><h3>画面不用水墨渲染,自然充溢着俊朗的刚健之气,它源于先生所运用的枯笔焦墨。</h3><h3>我想先生不仅是对绘画技巧、工具的熟练把握,亦是对艺术观的深刻理解;不仅是对艺术胆魄的坦露,更是对高品味艺术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向人们展示出风骨毕现的绘画本质,以清旷生涩的笔调抒写情怀。在近乎纷乱斑驳的笔墨中,作品达到了不求神采而神采自现,不求气韵而气韵毕至的审美境界。</h3><h3>《画追云林意》是2015年我在书画市场上购得。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即被该画的苍茫意趣和艰涩用笔所打动,随即不计价格地将它买下,因画面留有大片空白,所以一直期望秋水先生能在画上补充一段文字,但由于先生年事已高,且身体状态时时欠佳,极有可能会操作失误,加之朋友们力劝我不必冒险,画虽数次带去扬州,却未敢出示让先生题写。可回到家中几经端详,还是感觉画面上方空空荡荡,犹显不足,最终认定必须由先生亲手写上灵动挺秀的李氏书法才能完整,于是决定冒它一次险。</h3><h3>2016年冬,我约好柯芳老师等人一并去了扬州,当先生看到此画时,问道:“画是在画店买的吗?”,我称:“是”,并说明来意,他笑着点点头,拿起笔沉吟了一会,在画的左上方写道:“画有雅俗之分,多读书则雅气自出,所谓读书破万卷,破作通字解,即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死读没用,东坡说,苟能会其意,尝谓不学可。穆林同学学艺必读书,要善读,勉之,九十四岁秋水题”。</h3><h3>也真是奇了,年近95岁的老人因患白内障视力严重障碍,平时看什么都模模糊糊,那天竟然用蝇头行书轻松自如地写下近百字,且点划波折十分到位,结体和语言灵动飞扬。大家见了皆啧啧称奇,一旁的亚丁兄也感叹道:“这是我父亲近两年来写的最好、最顺畅的小字了”。我知道秋水先生一向为人诚恳、对待任何事都会尽心竭力,这屏气凝神的一席挥洒,便完成了书与画浑然一体的美妙组合,同时先生更以实践证明艺术的“文”与“野”全在作者本身的内在修养,无关特定的外在形式。所谓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的艺术原则。</h3><h3>2019年7月1日于芜湖</h3> <h3>恨不十年读书(李秋水闲章)</h3> <h3>画追云林意题跋(李秋水作)</h3> <h3>李秋水</h3> <h3>李秋水,1923年出生,林散之女婿,原广陵书社出版社编辑,当代最具传统功力的书画家、诗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