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001.</h3><h3>冕雀(mian que)——2018年4月中旬摄于广西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冕雀共有4个亚种。体长20-21 厘米,体重34-49克。具蓬松的黄色长型冠羽。雌鸟似雄鸟,但喉及胸深橄榄黄色,上体沾橄榄色。不会被误认的体大的黄色及黑色山雀。栖于原始林及次生林的林冠层,以大型昆虫为食。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h3> <h3>002.</h3><h3>黑枕王翁——2018年4月摄于广西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h3><h3>初小型鸟类,体长14~16厘米。雄鸟除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外,通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全为青蓝色,头顶天蓝色,额基黑色,枕有一黑色块斑,胸具一半月形黑色胸带。雌鸟头颈暗青蓝色,背灰蓝褐色,枕无黑斑,胸亦无黑色环带,其余似雄鸟。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种类。性活泼好奇,栖于低地林及次生林。模仿其联络叫声易引出此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多栖于森林较低层,尤喜近溪流的浓密灌丛。</h3> <h3>003.</h3><h3>剑嘴鹛——2019年1月下旬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中型鸟类,体长21-22cm。嘴特别细长而向下弯曲,头顶和头侧烟灰色具长而窄的白色眉纹,在暗色的头上极为醒目,其余上体棕褐色或褐色。颏、喉白色杂有灰色条纹,其余下体锈红色。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竹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成小群或与钩嘴鹛混群活动和觅食,频繁地出入于林下灌木和竹丛间。以甲虫、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浆果、花蜜等。</h3> <h3>004.</h3><h3>大山雀——2018年4月中旬摄于广西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黑色,头两侧各具一大型白斑。上体蓝灰色,背沾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蚂蚁、蜂、松毛虫、等昆虫为食。</h3> <h3>005.</h3><h3>红翅旋壁雀——2015年1月底摄于北京房山十渡六渡桥下。是旋臂雀属的鸟类,俗名爬树鸟、石花儿、爬岩树。原分类为䴓科鸟类,现独立为悬臂雀科。常在岩崖峭壁上攀爬,两翼轻展显露红色翼斑。分布于欧洲、西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东北、河北、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福建、广东等地,多生活于非树栖高山型、栖息在悬崖和陡坡壁上以及或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中的山坡壁上。</h3> <h3>006.</h3><h3>黄荚山雀(huang jia shan que)——2017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黄颊山雀为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头顶和羽冠黑色,前额、眼先、头侧和枕鲜黄色,眼后有一黑纹。上背黄绿色、羽缘黑色,下背绿灰色(西藏亚种) ,或上背黑色而具蓝灰色轴纹,下背蓝灰色(常见于中国西藏南部及云南极西部(指名亚种)和南方省份(华南亚种)的开阔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h3> <h3>007.</h3><h3>橙腹叶鹎——2015年12月中旬摄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晓起村。</h3><h3>橙腹叶鹎体长16-20厘米,雄鸟额、头顶至后颈黄绿色或蓝绿色,两翼黑色。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上体全为草绿色。橙腹叶鹎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多在乔木冠层间活动,尤其在溪流附近和林间空地等开阔空地的高大乔木上出入频繁,偶尔也到林下灌木和地上活动和觅食。</h3> <h3>008.</h3><h3>橙腹叶鹎(雌鸟)——2015年12月中旬摄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晓起村。</h3><h3>橙腹叶鹎体长16-20厘米,雄鸟额、头顶至后颈黄绿色或蓝绿色,两翼黑色。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上体全为草绿色。橙腹叶鹎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多在乔木冠层间活动,尤其在溪流附近和林间空地等开阔空地的高大乔木上出入频繁,偶尔也到林下灌木和地上活动和觅食。</h3> <h3>009.</h3><h3>仙八色鸫—2016年6月下旬摄于河南信阳董寨国家自然保护区。</h3><h3>仙八色鸫是雀形鸟类中唯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全球的数量不到一万只,属全球性易危鸟类。栖息于平原至低山的次生阔叶林内,在灌木下的草丛间单独活动,以啄掘土觅食蚯蚓、蜈蚣等幼虫,5月下旬繁殖,每窝产卵5-7枚。</h3> <h3>010.</h3><h3>红胁绣眼鸟——2016年4月初摄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等体型,体长12厘米。与暗绿绣眼鸟及灰腹绣眼鸟的区别在上体灰色较多,两胁栗色(有时不显露),下颚色较淡,黄色的喉斑较小,头顶无黄色。虹膜红褐;嘴橄榄色;脚灰色。眼周具明显的白圈;体形大小和上体羽色均与暗绿绣眼鸟相似,但两胁呈显著的栗红色,与其他绣眼鸟极易区别。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有时与暗绿绣眼鸟混群,在野外喜欢吃小虫和甜食。</h3> <h3>011.</h3><h3>蓝背八色鸫——2017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州盈江犀鸟谷。</h3><h3>雀形目八色鸫科的鸟类,体长为20-24厘米,体重91-135克。体型圆胖,尾短,腿长。是一种橄榄色及茶色八色鸫。脸近白,额及头顶橄榄棕色,颈背及腰淡蓝色,眉纹黄褐。雌鸟似雄鸟,但橄榄色较暗淡,头顶及颈背多偏绿色。似栗头八色鸫及蓝枕八色鸫,但区别为腰部蓝色,与蓝枕八色鸫区别在黑色眼线有时由眼后点斑及耳覆羽块斑形成。在森林底层活动,翻拣树叶及朽木以寻找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h3> <h3>012.</h3><h3>栗臀鳾(li tun shi )——2017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是小型鸣禽,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h3> <h3>013.</h3><h3>白眉朱雀——2015年10月初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甲根坝乡。是雀形目雀科的鸟类。是一种高山鸟类。栖息在海拔2000∼4500m的高山灌丛、草地和生长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马拉雅山和玉龙山地区甚至到海拔5000m的雪线附近。雄鸟额基、眼先、颊深红色,额和一长而宽阔的眉纹珠白色,羽缘沾粉红色具丝绢光泽。雌鸟前额白色杂有黑色,头顶至背橄榄褐或棕褐色、具宽的黑褐色纵纹,眉纹皮黄白色。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h3> <h3>014.</h3><h3>红眉朱雀——2015年10月初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甲根坝乡。</h3><h3>为雀科朱雀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河北、山西、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但冬季下降至山麓与河谷处以及喜于山地针阔混交林和长有稀疏植物的干石滩处。</h3> <h3>015.</h3><h3>朱顶雀——2015年3月初摄于内蒙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h3><h3>又名朱顶。成鸟体长约100毫米。上体灰褐色而有暗褐色斑;腹部淡灰色,翅膀及尾羽深褐色;头顶具有朱红色大斑,故得名朱顶雀。雄鸟胸部略染粉红色。属雀行目、雀科。见于我国的有黄嘴朱顶雀、赤胸朱顶雀、白腰朱顶雀、极北朱顶雀四种,它们都在北方繁殖,秋冬逐渐南迁。朱顶雀是一种体态轻巧,性情温顺而优美的小型鸣禽,在我国北方较为常见,也较易饲养和展出。一般情况下,捕获后经过1周初驯阶段,便能习惯于人工环境及饲料。</h3> <h3>016.</h3><h3>酒红朱雀——2019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体型略小(15厘米)的深色朱雀。雄鸟:全身深绯红色,腰色较淡,眉纹及三级飞羽羽端浅粉色。较其他朱雀色深;雌鸟:橄榄褐色而具深色纵纹;三级飞羽羽端浅皮黄色而有别于暗胸朱雀或赤朱雀雄鸟通体深红色,头部深朱红或棕红色,下背和腰玫瑰红色,眉纹粉红色而具丝绢光泽。</h3> <h3>017.</h3><h3>红胸朱雀——2018年7月底摄于四川汶川卧龙巴朗山,巴朗山位于小金县东,小金、汶川,宝兴3县交界处,距成都200余公里,巴朗山海拔5054。红胸朱雀:体长19-22厘米。是一种体型甚大而健壮的朱雀。嘴甚长。繁殖期雄鸟眉纹红色,眉线短而绯红,颏至胸绯红,腰粉红,眼纹色深。雌鸟无粉色,上下体均具浓密纵纹。多生活于海拔3000-4600米处、冬季迁徙到低海拔地区、多生活在林线以上的裸岩灌丛和稀疏的小树林中以及也到山谷荆棘丛中。</h3> <h3>018.</h3><h3>暗胸朱雀——2017年6月下旬摄于云南昆明市轿子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雀科朱雀属的鸟类。体型略小(15.5厘米)的深色朱雀。颈背及上体深褐而染绯红。雄鸟额、眉纹、脸颊及耳羽鲜亮粉色,胸深紫栗色。与棕朱雀及酒红朱雀的区别为额粉红,嘴较细,眉纹不伸至眼前,胸暗色。雌鸟为甚单一的灰褐色,具两道浅色的翼斑。一般生活于高山以及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松柏林、矮灌丛和高山草地上。</h3> <h3>019.</h3><h3>金翅雀——2016年7月下旬摄于山东泰安东平湖。又名金翅、绿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h3> <h3>020.</h3><h3>蜡嘴雀——2014年12月初摄于北京农展馆。是家庭观赏和调教技艺鸟之一,很有赏玩价值。蜡嘴雀里还有黑头蜡嘴雀、黑尾蜡嘴雀和锡嘴雀三种之分。还有斑翅、白翅、黑翅等三种蜡嘴雀。</h3> <h3>021. </h3><h3>血雀——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高黎贡山百花岭自然保护区。血雀体重36-49克;体长155-182毫米。雄鸟除眼先、翼与尾为黑(或淡黑)色外,通体为鲜红色;嘴鲜黄;雌鸟暗橄榄绿色,羽端较淡或带黄色;腰鲜黄;嘴较暗。虹膜褐色;嘴黄色;腿和脚褐色。</h3><h3>栖息于山区森林、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以及喜栖于松杉林、林缘的小乔木和山坡稀树灌丛中。杂食性,食物中植物、动物均有,包括球果、浆果、植物种子和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血雀由于美丽和稀少成为云南百花岭自然保护区的明星鸟,是拍鸟人前往拍摄的目标鸟,但由于数量少、活动区域不固定,往往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我也是第二次前往才幸运的拍到此鸟。</h3> <h3>022.</h3><h3>白腰雪雀——2017年11月初摄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雀科白腰雪雀属的鸟类。全长约17厘米。上体淡褐色,前额及眉纹白色,有一道黑色过眼纹。栖于3000-4500米多裸岩的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及沼泽边缘。炫耀飞行似百灵,以及在地面作"敲击"求偶炫耀。结小群栖于鼠兔群集处,栖息、营巢均使用鼠兔洞。冬季成大群。着陆时尾摇摆不停。甚惧生。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四川,为常见留鸟。</h3> <h3>022.</h3><h3>高山岭雀——2018年7月底摄于四川汶川卧龙巴朗山,巴朗山位于小金县东,小金、汶川,宝兴3县交界处,距成都200余公里,巴朗山海拔5054。高山岭雀为雀科岭雀属的鸟类。分布于中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蒙新区西部、青藏区、西南区等地,多生活于高寒山区以及一般栖息于高寒高原、苔原、草甸草原及山坡草地中。</h3> <h3>023.</h3><h3>棕扇尾莺——2018年9月初 摄于河北平山县城外冶河。是扇尾莺科扇尾莺属的鸟类。体长约10cm,尾羽展开时呈扇形。头颈部及上体褐色,具黑色纵纹,下体棕黄色,喉部及腹部近白色,脚粉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农田、开阔草地及河流岸边的灌丛中。捕食昆虫,数量较多。非繁殖期惧生而不易见到。</h3> <h3>024.</h3><h3>棕扇尾莺(飞版)——2018年9月初 摄于河北平山县城外冶河。是扇尾莺科扇尾莺属的鸟类。体长约10cm,尾羽展开时呈扇形。头颈部及上体褐色,具黑色纵纹,下体棕黄色,喉部及腹部近白色,脚粉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农田、开阔草地及河流岸边的灌丛中。捕食昆虫,数量较多。非繁殖期惧生而不易见到。</h3> <h3>025.</h3><h3>山鹛——2014年12月初摄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属于雀形目扇尾莺科,又名山莺、华北山莺、北京山鹛、小背串、长尾巴狼,是中国特有鸟种。通常罕见于干旱多石并多矮树丛的丘陵地带及山地灌丛。山鹛为典型的食虫鸟类,偶尔取食草籽等植物型食物。</h3> <h3>026.</h3><h3>长尾山鹪莺——2017年1月初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长尾山鹪莺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h3> <h3>027.</h3><h3>黄腹山鹪莺——2018年4月初摄于广西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h3><h3>为雀形目扇尾莺科鹪莺属的鸟类,又名黄腹鹪莺、灰头鹪莺。头部灰色或近黑色,喉及胸白色,下胸及腹部黄色。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不丹。</h3> <h3>028.</h3><h3>棕胸岩鹨——2015年10月初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八角楼乡,国道318线右侧。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上体棕褐色具宽阔的黑色纵纹,眉纹前段白色、较窄,后段棕红色、较宽阔。颈侧灰色具黑色轴纹。颏、喉白色具黑褐色圆形斑点。胸棕红色,呈带状,胸以下白色具黑色纵纹。相似种鸲岩鹨体型稍大,无眉纹,颏、喉灰褐色,颈侧无灰色。区别明显,野外不难识别。喜较高处的森林及林线以上的灌丛。冬季往较低处迁移。</h3> <h3>029.</h3><h3>栗背岩鹨——2015年10月初摄于四川省甘孜藏</h3><h3>族自治州雅江县八角楼乡,国道318线右侧。为岩鹨科岩鹨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常见于山地森林区较开阔的地带以及活动於沟谷坡坎的草丛及灌丛处地面。</h3> <h3>030.</h3><h3>鸲岩鹨(qu yan liu)——2015年10月初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甲根坝乡。鸲岩鹨为岩鹨科岩鹨属的高原鸟,分布于青海北部及东部、甘肃、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海拔3600—4900米的草甸、杜鹃丛和柳树灌丛。属于不常见留鸟。</h3> <h3>031.</h3><h3>领岩鹨——2018年7月下旬摄于四川汶川卧龙巴朗山,巴朗山位于小金县东,小金、汶川,宝兴3县交界处,距成都200余公里,巴朗山海拔5054。是雀形目岩鹨科岩鹨属的鸟类,俗名岩鹨、大麻雀、红腰岩鹨。该种鸟类体长18厘米,似麻雀但稍大。领岩鹨为高山鸟,主要栖息于2200米到3100米的高山。</h3> <h3>033.</h3><h3>发冠卷尾——2018年7月中旬摄于山东潍坊市临朐县蒋峪镇沂山风景区。发冠卷尾是中型鸟类,体长28-35厘米。通体绒黑色缀蓝绿色金属光泽,额部具发丝状羽冠,外侧尾羽末端向上卷曲。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沟谷地带,多在常绿阔叶林、次生林或人工松林中活动。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主要在树冠层活动和觅食,树栖性。主要以金龟甲、金花虫、蝗虫、蚱蜢、竹节虫、椿象、瓢虫、蚂蚁、蜂、蛇、蜻蜓、蝉等各种昆虫为食。</h3> <h3>034.</h3><h3>灰卷尾——2017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为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体长25-32厘米,共有14种。体形中等,嘴形强健侧扁,嘴峰稍曲,先端具钩,嘴须存在。主要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以及停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也吃植物种子。</h3> <h3>035.</h3><h3>河乌——2015年10月初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邦普寺。</h3><h3>是河乌科河乌属的鸟类,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体羽较短而稠密。嘴较窄而直,嘴长与头几等长;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无嘴须,但口角处有短的绒绢状羽。栖息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是挪威国鸟。</h3> <h3>036.</h3><h3>家燕——2014年6月中旬摄于北京圆明园公园。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爱沙尼亚和奥地利的国鸟。</h3> <h3>037.</h3><h3>白腰文鸟——2014年8月初摄于北京圆明园公园。是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性好结群,除繁殖期间多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常成数只或10多只在一起,主要以稻谷、谷粒、草子、种子、果实、叶、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h3> <h3>038.</h3><h3>太平鸟——2014年11月中旬 摄于北京紫竹院公园。为鸟纲太平鸟科的鸟类。体长18厘米,翼展34-35厘米,体重40-64克,寿命13年。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杨桦林中。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近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油松、桦木、蔷薇、忍冬、卫茅、等植物果实、种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体态优美、鸣声清柔,为冬季园林内的观赏鸟类。</h3> <h3>039.</h3><h3>血雀(雌)——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高黎贡山百花岭自然保护区。血雀体重36-49克;体长155-182毫米。雄鸟除眼先、翼与尾为黑(或淡黑)色外,通体为鲜红色;嘴鲜黄;雌鸟暗橄榄绿色,羽端较淡或带黄色;腰鲜黄;嘴较暗。虹膜褐色;嘴黄色;腿和脚褐色。栖息于山区森林、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以及喜栖于松杉林、林缘的小乔木和山坡稀树灌丛中。杂食性,食物中植物、动物均有,包括球果、浆果、植物种子和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血雀是美丽的观赏鸟类,因数量太少,应严禁捕猎,以资保护。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以及中国的云南、西藏等地。</h3> <h3>040.</h3><h3>戴菊——2014年3月初摄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属雀形目戴菊科戴菊属。通常独栖于针叶林的林冠下层。习性很象柳莺,总是不静止的穿行于松树枝间,寻找食物。除在育雏时暗和雏鸟一起外,很难见到有集群活动,多成对在一起,或者互不远离。</h3> <h3>041.</h3><h3>血雀——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高黎贡山百花岭自然保护区。血雀体重36-49克;体长155-182毫米。雄鸟除眼先、翼与尾为黑(或淡黑)色外,通体为鲜红色;嘴鲜黄;雌鸟暗橄榄绿色,羽端较淡或带黄色;腰鲜黄;嘴较暗。虹膜褐色;嘴黄色;腿和脚褐色。</h3><h3>栖息于山区森林、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以及喜栖于松杉林、林缘的小乔木和山坡稀树灌丛中。杂食性,食物中植物、动物均有,包括球果、浆果、植物种子和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血雀由于美丽和稀少成为云南百花岭自然保护区的明星鸟,是拍鸟人前往拍摄的目标鸟,但由于数量少、活动区域不固定,往往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我也是第二次前往才幸运的拍到此鸟。</h3> <h3>042.</h3><h3>血雀(雌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高黎贡山百花岭自然保护区。血雀体重36-49克;体长155-182毫米。雄鸟除眼先、翼与尾为黑(或淡黑)色外,通体为鲜红色;嘴鲜黄;雌鸟暗橄榄绿色,羽端较淡或带黄色;腰鲜黄;嘴较暗。虹膜褐色;嘴黄色;腿和脚褐色。</h3><h3>栖息于山区森林、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以及喜栖于松杉林、林缘的小乔木和山坡稀树灌丛中。杂食性,食物中植物、动物均有,包括球果、浆果、植物种子和各种昆虫及其幼虫。</h3> <h3>043.</h3><h3>大杜鹃(布谷鸟)——2016年4月初摄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大杜鹃体长约32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又名布谷鸟、子规、杜宇、郭公、获谷等。栖息于开阔林地,特别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间鸣叫,每分钟24-26次,连续鸣叫半小时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隐伏在树叶间。平时仅听到鸣声,很少见到。飞行急速,循直线前进,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离。取食鳞翅目幼虫、甲虫、蜘蛛、螺类等。食量大,对消除害虫起相当作用。大杜鹃无固定配偶,也不自己营巢和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大苇莺、麻雀、灰喜鹊、伯劳、棕头鸦雀、北红尾鸲、棕扇尾莺等各类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替它带孵带育。</h3> <h3>044.</h3><h3>大盘尾——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是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名带箭鸟、长尾姑、大拍卷尾。全长约50cm,通体黑色,具紫蓝色金属闪光;头顶额羽发达成簇状羽冠;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延长,中部羽干部分裸出,其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增大,形成“盘状尾”。栖息于热带地区的雨林及季雨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北部、越南北部及中国海南。</h3> <h3>045.</h3><h3>棕胸竹鸡——2019年1月初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小型鸡类,体长30-36厘米,大小和灰胸竹鸡相似。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坡森林、灌丛、草丛和竹林中,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不常见,以小群栖居。雄鸟春季异常喧哗,常飞上桤木栖木鸣叫。多近溪水。受惊时飞行数米远即遁入高草丛中。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浆果、种子、以及大豆、小麦等各种农作物为食,也吃各种昆虫、蠕虫、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越南北部、缅甸和印度。</h3> <h3>046.</h3><h3>黑颈长尾雉——2019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高黎贡山百花岭自然保护区。又名地花鸡,雄鸟额、头顶、枕灰橄榄褐色而微沾绿色,两翅覆羽暗赤栗色而具金属光泽,羽中部并缀有铜蓝色斑;中国国内分布于云南,国外分布于泰国缅甸印度。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h3> <h3>047.</h3><h3>蓝短翅鸫——2019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为鹟科短翅鸫属的鸟类,俗名白眉短膀。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中南半岛、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从西藏昌都西南部、东抵福建、北达陕西南部等地,多生活于潮湿森林中由稠密矮竹丛集的下木间(海拔约2000多米)。性羞怯,栖于植被覆盖茂密的地面,常近溪流。有时见于开阔林间空地,甚至于山顶多岩的裸露斜坡。栖居习性根据是否有合适食物而变。</h3> <h3>048.</h3><h3>金喉拟啄木鸟——2019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是须鴷科、拟啄木鸟属的鸟类。金喉拟啄木鸟为小型鸟类,体长19-24cm。额深红色,头顶金黄色,后枕具一大块深红色斑,耳羽和头侧银灰色,上体草绿色,颏和上喉金黄色,下喉淡银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绿色。嘴厚,脚绿色。金喉拟啄木鸟栖息于海拔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h3> <h3>049.</h3><h3>白腹凤鹛—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为鹟科凤鹛属的鸟类。体小(13厘米)的橄榄绿色凤鹛,下体灰白,尾下覆羽黄色,冠羽凸显。与色彩相似的莺类的区别在具羽冠。常见于活动于小树冠和灌丛颠端。</h3> <h3>050.</h3><h3>灰脸鹟莺——2019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灰脸鹟莺体小(10厘米)而色彩艳丽的莺。头灰,上体绿,下体黄,眼圈白。分布于锡金至中国西南部及缅甸,罕见的垂直迁徙鸟。栖于海拔600—3000米湿润森林的浓密竹丛。冬季下至山麓地带。加人混合鸟群。林中低层鸟。</h3> <h3>051.</h3><h3>绒额鳾——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石梯村。是色彩鲜艳的小型鸣禽,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于森林的树干和树枝上,常从树顶至底部、树枝、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等。在洞中筑巢,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沟谷、山坡或山顶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问。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其邻近岛屿。</h3> <h3>052.</h3><h3>大盘尾——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是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名带箭鸟、长尾姑、大拍卷尾。全长约50cm,通体黑色,具紫蓝色金属闪光;头顶额羽发达成簇状羽冠;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延长,中部羽干部分裸出,其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增大,形成“盘状尾”。栖息于热带地区的雨林及季雨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北部、越南北部及中国海南。</h3> <h3>053.</h3><h3>灰孔雀雉——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雄鸟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雌鸟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雄鸟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几乎纯白色的细点和横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绿色金属光泽的绚丽的眼状斑,象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样,故名之。雌鸟体型较小,尾羽稍短,体色与雄鸟相似而较暗,眼状斑不明显。性机警而胆怯。主要以昆虫以及植物茎、叶、果实、种子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尔也用脚刨找。灰孔雀雉开屏只有雌鸟同场方有可能,能拍到开屏使我喜出望外,拍到一家三口同框且在同一焦平面更是惊喜交集。</h3> <h3>054.</h3><h3>灰孔雀雉(母鸟饲小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雄鸟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雌鸟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雄鸟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几乎纯白色的细点和横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绿色金属光泽的绚丽的眼状斑,象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样,故名之。雌鸟体型较小,尾羽稍短,体色与雄鸟相似而较暗,眼状斑不明显。性机警而胆怯。主要以昆虫以及植物茎、叶、果实、种子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尔也用脚刨找。</h3> <h3>055.</h3><h3>火尾太阳鸟——2017年6月中旬摄于云南省昆明轿子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体长20厘米,色彩艳丽。主要生活于海拔2000-3000米间的山地、沟谷或村寨附近的次生阔叶林、开花的灌丛中,有时也见于芭蕉树上。火尾太阳鸟小巧玲珑,羽毛鲜艳美丽,活鸟可供观赏,羽毛供装饰,也可作羽毛画。</h3> <h3>056.</h3><h3>棕臀凤鹛——2019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小型鸟类,体长12-14cm。前额、头顶和羽冠褐灰色;背、肩、腰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覆羽棕褐色、有的微沽橄榄绿色;颏、喉、胸、颈侧葡萄褐色或淡棕黄色,腹和尾下覆羽栗棕色或棕红色。主要活动于树冠层枝叶间,林下灌木丛和竹丛中。以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昆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h3> <h3>057.</h3><h3>暗绿绣眼鸟——2019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共有9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9-11cm。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植物为食物。</h3> <h3>058.</h3><h3>赤红山椒鸟(雌鸟)——2015年10月初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雅拉乡六道桥村。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雄鸟红色,雌鸟黄色。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h3> <h3>059.</h3><h3>赤红山椒鸟(雄鸟)——2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雄鸟红色,雌鸟黄色。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h3> <h3>060.</h3><h3>白冠噪鹛—2019年1月中摄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是画眉科噪鹛属的鸟类。是中型鸟类,体长28-32厘米。常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有竹丛的树林以及林下灌丛。主要以金龟甲、步行虫、甲虫、蝉、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榕树果、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中南半岛、苏门答腊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h3> <h3>061.</h3><h3>蓝绿鹊——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蓝绿鹊中型鸟类。体长36-38厘米。尾长,嘴、脚红色。通体羽色主要为草绿色,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向后延伸到后颈,在绿色的头侧极为醒目。性隐蔽,以小家族群栖于原始林及过伐林和次生林高大的乔木中,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常闻其声但不见其身。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h3> <h3>062.</h3><h3>大黄冠啄木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为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是体形较大的绿色啄木鸟。喉黄色,具形长的黄色羽冠,尾黑。翅上飞羽具黑色及褐色横斑,体羽局部绿色。是喧闹的啄木鸟,有时以小家族为群活动。脚强健,有趾4个,其中2个向前,2个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锐利的爪,巧于攀登树木。尾羽的羽干刚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撑在树干上,助脚支持体重并攀木。嘴强直如凿。舌细长,能伸缩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钩。攀木觅食时以嘴叩树,叩得非常快,频率达每秒15-16次。头骨十分坚固,大脑周围有一层绵状骨骼,内含液体,对外力能起缓冲和消震作用;头骨周围还具有起减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每年錾树洞营巢,以昆虫为主食,亦吃浆果。为常见的留鸟。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苏门答腊岛。</h3> <h3>063.</h3><h3>小黄冠啄木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是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黄冠啄木鸟为小型鸟类,体长23-27cm,额和眉纹鲜红色,头顶和耳羽橄榄绿色,枕部具有鲜黄色羽冠,极为醒目。颊部有一条白纹。上体和胸草绿色或橄榄绿色,腹至尾下覆羽淡黄白色而具褐色横斑。飞翔时飞羽上面无横斑,翅下具黑白色横斑,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多数为栗红色。黄冠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为丛林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h3> <h3>064.</h3><h3>红头鸦雀——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石梯村。是白胸鸦雀属的鸟类。体型略大(19厘米),呈灰褐色。头棕色,下体近白。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900米高处的树林和草丛间以及常在细枝或草茎上穿梭活动,结小群栖于竹林,有时于灌丛及高草丛。有时与其种类混群。常头朝下进食似山雀。</h3> <h3>065.</h3><h3>黑眉鸦雀——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石梯村。为鹟科鸦雀属的鸟类。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鸦雀。下体奶油色,头棕色,黑色的眉毛明显形短。分布于巴基斯坦、锡金、印度、缅甸、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躲藏密荫处以及在高草丛间上下穿梭。</h3> <h3>066.</h3><h3>双角犀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是大型鸟类,体长119-128厘米,翼展146-160厘米,重量2.15-4千克。雄性较大。后头和颈白色,其余上体黑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双角犀鸟的食量很大,食性也很杂,主要以各种热带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大的昆虫、爬行类、鼠类等动物性食物。一般在树上觅食,也有时在地上。犀鸟的大嘴看起来很笨重,实际上它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来却非常地灵巧,可以轻松自如地采摘浆果,轻而易举地剥开坚果,还能得心应手地捕捉鼠类和昆虫。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尤其喜欢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沟谷地带。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h3> <h3>067.</h3><h3>灰孔雀雉——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雄鸟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雌鸟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雄鸟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几乎纯白色的细点和横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绿色金属光泽的绚丽的眼状斑,象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样,故名之。雌鸟体型较小,尾羽稍短,体色与雄鸟相似而较暗,眼状斑不明显。性机警而胆怯。主要以昆虫以及植物茎、叶、果实、种子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尔也用脚刨找。灰孔雀雉开屏只有雌鸟同场方有可能,能拍到开屏使我喜出望外,拍到一家三口同框且在同一焦平面更是惊喜交集。</h3> <h3>068.</h3><h3>双角犀鸟(飞版)——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是大型鸟类,体长119-128厘米,翼展146-160厘米,重量2.15-4千克。雄性较大。后头和颈白色,其余上体黑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双角犀鸟的食量很大,食性也很杂,主要以各种热带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大的昆虫、爬行类、鼠类等动物性食物。一般在树上觅食,也有时在地上。犀鸟的大嘴看起来很笨重,实际上它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来却非常地灵巧,可以轻松自如地采摘浆果,轻而易举地剥开坚果,还能得心应手地捕捉鼠类和昆虫。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尤其喜欢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沟谷地带。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h3> <h3>069.</h3><h3>花冠皱盔犀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雄鸟体长约105厘米,雌鸟较小。尾白,雄雌两性的背、两翼及腹部均为黑色,但雄鸟头部奶白色,枕部具略红的丝状羽,裸出的喉囊上具明显的黑色条纹。雌鸟头颈黑,喉囊蓝色。成对或小群飞于森林上空,鼓翼声沉重。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北部、中国西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中国在云南西南部的盈江采到标本。种群数量极为稀少。</h3> <h3>070.</h3><h3>白头鵙鹛——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是画眉科白头鵙鹛属的一种,分布于缅甸、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大陆、印度和尼泊尔。白头鵙鹛的平均体重约为37.0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季节性湿润草原、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草原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多生活于茂密的灌木以及竹林。</h3> <h3>071.</h3><h3>栗头蜂虎——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鸟类,体长约20厘米。羽毛以绿色及棕色为主,头顶、枕及上背亮栗色。生活于村庄附近丘陵林地;树栖性;以空中飞虫为食,特别喜吃蜂类;在山地土壁挖隧道为巢;白色卵形状颇圆。分布中南半岛,斯里兰卡,爪哇岛及中国等。</h3> <h3>072.</h3><h3>斑胸噪鹛——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为鹟科噪鹛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常见于竹丛以及林下茂密灌丛。</h3> <h3>073.</h3><h3>黑冠黄鹎——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石梯村。体长18-21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偏黄色鹎。常见于高可至海拔1200米的低地丘陵、沟谷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或坝边林缘。喜林缘及次生林枝叶稠密的较高树木。叫声是欢悦吵嚷的轻快哨音,甚羞怯,偶尔追捕空中昆虫,但通常积极觅食果实。兴奋时羽冠耸起。</h3> <h3>074.</h3><h3>山蓝仙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次生林和竹林中。 除繁殖期成对外,其他季节多单独活动。常在山边、林缘矮树上或竹丛与灌丛中,也在林下灌丛和幼树上活动和觅食。以蚂蚁、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h3> <h3>075.</h3><h3>剑嘴鹛——2019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中型鸟类,体长21-22cm。嘴特别细长而向下弯曲,头顶和头侧烟灰色具长而窄的白色眉纹,在暗色的头上极为醒目,其余上体棕褐色或褐色。颏、喉白色杂有灰色条纹,其余下体锈红色。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竹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成小群或与钩嘴鹛混群活动和觅食,频繁地出入于林下灌木和竹丛间。以甲虫、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浆果、花蜜等。</h3> <h3>076.</h3><h3>山蓝仙鹟(雌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次生林和竹林中。 除繁殖期成对外,其他季节多单独活动。常在山边、林缘矮树上或竹丛与灌丛中,也在林下灌丛和幼树上活动和觅食。以蚂蚁、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h3> <h3>077.</h3><h3>栗背奇鹛——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石梯村。是画眉科奇鹛属,栗背奇鹛的平均体重约为25.6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h3> <h3>078.</h3><h3>金额叶鹎——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为和平鸟科叶鹎属的鸟类。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半岛、经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约1600米以下的开阔常绿阔叶林。</h3> <h3>079.</h3><h3>灰蓝姬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石梯村。体长10-13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青石蓝色鹟。多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栖于林下灌丛。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和觅食。两翼下悬,尾不停抽动。主要以叶甲、蚂蚁、小蜂等昆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的阿u萨姆、中国南方、缅甸;越冬至印度支那北部。</h3> <h3>080.</h3><h3>黑额树鹊——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石梯村。是雀形目、鸦科的鸟类,体长约38厘米。黑色的尾甚长,上背、背、下腹及尾覆羽棕色。黑色的脸与灰色颈背及上胸成对比。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及印度东北部低山,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及缅甸-云南边境的高黎贡山有记录。</h3> <h3>081.</h3><h3>三宝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为佛法僧目三宝鸟属下的一种中小型攀禽,共有10个亚种,体长26-29cm,体重107-194g。常长时间地站在林缘路边高大乔木顶端枯枝上,或在空中成圈飞翔和上下飞翔,边飞边“嘎嘎”地鸣叫。 如发现飞行中昆虫,则追赶捕食,如果在地上发现蜥蝪或昆虫,则如伯劳采饵,在地上以跳跃代步行捕食。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北亚以及喜马拉雅地方。冬季南迁至华南、东南亚和印度等地避寒。台湾为稀有的冬候鸟,或过境鸟。该种鸟类配偶间以漂亮的求爱飞行闻名。 三宝鸟羽毛鲜艳,是价值较高的笼养观赏鸟。</h3> <h3>082.</h3><h3>黑嘴松鸡——2019年清明节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根河市金河林场。黑嘴松鸡是生活在北方针叶林中的大型鸡类。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的落叶松、冷杉、云杉和红松等针叶林的林中空地、林缘和河谷地带活动。活动和觅食都是在白天,多在树上采食,有时也在地上,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及卵。分布于中国,蒙古和俄罗斯。3-4月是松鸡发情期,常5-7只雄、雌集群于山坡向阳而具稀疏高大树木及小灌木地带的求偶场内配对。每到草芽初萌的4月,虽然大兴安岭一带依旧凉风习习,但这时候,雄鸡以“帮帮”的鸣叫声寻找雌鸡,如果发现了目标,就立即上前献舞求婚,这时,如果又有一只雄鸡也看中了这只雌鸡的话,两只雄鸡遇到一起都各显舞技以求得雌鸡的欢心。常看到几只公鸡为了一只雌鸡在地上或跳着圆圈舞或打斗的情形,雌鸡此时落在树上也在仔细地看,若相中了其中的一只,就飞下树来,落在这只雄鸡的身旁,双双离去。黑嘴松鸡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拍摄黑嘴松鸡异常的艰苦,夜里12点即起床驱车沿着坑洼不平的冰雪小路赶往大兴安岭腹地,3点前进入伪装帐篷内静候松鸡的到来,此时的最低气温仍在零下十几度,熬过6点随着相机快门的响起,饥寒交迫已全然感觉不到。</h3> <h3>083.</h3><h3>【结束语】每日一鸟发片已整一年,感谢各位的关注、点赞、鼓励,难免有打扰之时,望见谅。明日始发每日一花,愿诸位心情像花儿一样绽放,快乐天天,幸福年年。</h3><h3>乌林鸮——2019年清明节摄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乌奴而镇高吉山林场穷棒子沟管理站。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乌林鸮为大型鸮类,体长56-65cm,头大,无耳簇羽,面盘显著,呈圆形,淡灰色,其上被有同心的暗色圆环和新月形白斑。乌林鸮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飞翔迅速无声,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和中型鸟类,如鸡类等。</h3> <h3>084.</h3><h3>黑嘴松鸡——2019年清明节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根河市金河林场。黑嘴松鸡是生活在北方针叶林中的大型鸡类。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的落叶松、冷杉、云杉和红松等针叶林的林中空地、林缘和河谷地带活动。活动和觅食都是在白天,多在树上采食,有时也在地上,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及卵。分布于中国,蒙古和俄罗斯。3-4月是松鸡发情期,常5-7只雄、雌集群于山坡向阳而具稀疏高大树木及小灌木地带的求偶场内配对。每到草芽初萌的4月,虽然大兴安岭一带依旧凉风习习,但这时候,雄鸡以“帮帮”的鸣叫声寻找雌鸡,如果发现了目标,就立即上前献舞求婚,这时,如果又有一只雄鸡也看中了这只雌鸡的话,两只雄鸡遇到一起都各显舞技以求得雌鸡的欢心。常看到几只公鸡为了一只雌鸡在地上或跳着圆圈舞或打斗的情形,雌鸡此时落在树上也在仔细地看,若相中了其中的一只,就飞下树来,落在这只雄鸡的身旁,双双离去。黑嘴松鸡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拍摄黑嘴松鸡异常的艰苦,夜里12点即起床驱车沿着坑洼不平的冰雪小路赶往大兴安岭腹地,3点前进入伪装帐篷内静候松鸡的到来,此时的最低气温仍在零下十几度,熬过6点随着相机快门的响起,饥寒交迫已全然感觉不到。</h3> <h3>085.</h3><h3>白冠噪鹛—摄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中型鸟类,体长28-32厘米。常见于常绿阔叶林、有竹丛的树林以及林下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西部。主要以金龟甲、步行虫、甲虫、蝉、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榕树果、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h3> <h3>086.</h3><h3>白头鵙鹛(bai tou ju mei)——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是画眉科白头鵙鹛属的一种,分布于缅甸、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大陆、印度和尼泊尔。白头鵙鹛的平均体重约为37.0克,生活于茂密的灌木以及竹林。</h3> <h3>087</h3><h3>赤红山椒鸟(雄鸟)——2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雄鸟红色,雌鸟黄色。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h3> <h3>088</h3><h3>大黄冠啄木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洪崩河村。为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是体形较大的绿色啄木鸟。喉黄色,具形长的黄色羽冠,尾黑。翅上飞羽具黑色及褐色横斑,体羽局部绿色。是喧闹的啄木鸟,有时以小家族为群活动。脚强健,有趾4个,其中2个向前,2个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锐利的爪,巧于攀登树木。尾羽的羽干刚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撑在树干上,助脚支持体重并攀木。嘴强直如凿。舌细长,能伸缩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钩。攀木觅食时以嘴叩树,叩得非常快,频率达每秒15-16次。头骨十分坚固,大脑周围有一层绵状骨骼,内含液体,对外力能起缓冲和消震作用;头骨周围还具有起减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每年錾树洞营巢,以昆虫为主食,亦吃浆果。为常见的留鸟。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苏门答腊岛。</h3> <h3>089.</h3><h3>大金背啄木鸟——2019年十一假期摄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茨竹林村芒坝小组。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的鸟类。嘴长而直,鼻孔长且扩张。脚格外强壮,大趾发达,爪长而强。外侧尾羽较尾上覆羽略长。是一种色彩艳丽的啄木鸟。雌鸟顶冠黑色具白色点斑。 鉴别特征为鼻孔裸露,背羽金橄榄色而无斑;有羽冠,颈后面白色,腰红色。喜欢较开阔的林地及林缘。大金背啄木鸟成对活动,我们拍摄时赶上啄木鸟幕色归巢,有两只雌鸟三只公鸟围着大树上下攀爬,这是因为多出来的这只公鸟使得它们迟迟难以入巢,只有驱离了那只公鸟,方可双双入巢。</h3> <h3>090.</h3><h3>蓝喉拟、金喉拟啄木鸟—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是须鴷科、拟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都约为20cm,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喉部的颜色,也因此得名蓝喉和金喉。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蓝喉拟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丘陵、沟谷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金喉拟啄木鸟栖息于海拔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中。</h3> <h3>091.</h3><h3>【蓝绿鹊与印之绿鹊】这两只看似相同的鸟时常令许多鸟类爱好者混淆。它们同属鸦科但并不同属,更非同种鸟的雌雄。前者为蓝绿鹊,拍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太平村红崩河村,后者是印之绿鹊,拍摄于广西龙州县遂卜乡龙岗村。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1、印支绿鹊的尾巴明显比蓝绿鹊短;2、印支绿鹊的胸为黄色而蓝绿鹊则为草绿色;3、印支绿鹊的三级飞羽上无黑色横斑而蓝绿鹊则有;4、印支绿鹊的背部有明显的蓝色杂毛而蓝绿鹊则无。</h3> <p>092</p><p>【银耳相思雀与红嘴相思雀】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均为小型鸟类,体长13-18cm。它们主要以毛虫、甲虫、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量玉米等农作物。银耳相思雀——头顶黑色,耳羽银灰色,前额橙黄色;外侧飞羽橙黄色,基部朱红色,极为鲜艳、醒目。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群,特别是秋冬季节。性活泼而大胆,不怕人,常在林下灌木层或竹丛间以及林间空地上跳跃,很少静栖于树上,也不远飞,人常常可以靠得很近。红嘴相思雀——嘴赤红色,上体暗灰绿色、眼先、眼周淡黄色,耳羽浅灰色或橄榄灰色。除繁zz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p> <p>093</p><p>【红胁绣眼与暗绿绣眼鸟】红胁绣眼与暗绿绣眼它们的共同点是白眼眶,所以俗称绣眼鸟,它们的体型都比较小,大约9-12厘米。它们的不同点可以从以下三点区分,一、从颜色上,一个红胁,一个暗绿,红胁毛的黄色较亮,暗绿的绿色较暗,一个嘴巴发白的,一个是全黑的。二、从体型上看,红胁的体型更加细长,暗绿的则相反,尤其是头颈显短。三、从分布地点看,红胁在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比较多(第一张图片拍摄于北京奥森公园),暗绿在江南和东南甚至东南亚分布较广。(第二张图片拍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p> <p>094</p> <p>095</p> <p>096</p><p>【海南蓝仙鶲与小仙鶲】海南蓝仙鹟,摄于广西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鹟科蓝仙鹟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暗蓝色,前额和眼上眉斑较鲜亮。喉、胸暗蓝色,下胸和两胁蓝灰色,其余下体白色。小仙鶲为鶲科仙鶲属鸟类,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是体小(约14厘米)的深色鶲。雄鸟为深蓝,脸侧及喉黑,臀白,前额、颈侧及腰闪辉蓝色。</p><p>人对蓝色是与生俱来的喜爱,从心里学分析,在红蓝黄三原色里,蓝色的视觉冲击更持久,蓝色有一种魅惑力,蓝色引出的联想比红色黄色渺远和深沉,蓝色耐人寻味。</p> <p>097</p> <p>098</p><p>棕腹仙鹟——属雀形目鹟科 仙鹟属的一种鸟类。全长约16厘米。雄鸟额、眼先、颊部及颏喉部黑色,头顶钴蓝色,颈侧具一钴蓝色长细斑纹。上体黑蓝紫色,肩上具蓝色羽斑,飞羽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外翈沾蓝黑色,腰部钴蓝色。下体棕色,胸部栗色,尾下覆羽棕色稍淡。嘴黑色,脚灰色。性较安静,常静静地停息在灌木或幼树枝上。5-7月是繁殖期。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p> <p>099</p><p>梅花雀——现存云南西双版纳勐龙镇勐宋村的红梅花雀,是国内已知的唯一生存并繁殖的种群。勐宋光明水库下方撂荒的农田湿地是其栖息和繁殖地,经过三年来的观察统计,这唯一种群的数量已不足40只。梅花雀性喜群栖,多生活在气候炎热而湿度较高的地 区,常出没于苇丛,灌丛、草丛及竹木丛生的地带。取食杂 草子实,也取食谷类种子等农作物。据有关资料,每年9~10月间产卵及孵化为盛 季,巢以细草营造,内垫柔软的植物纤维。</p> <p>100</p> <p>101</p> <p>102</p> <p>103</p><p>白喉扇尾鹟——摄于云南保山市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岭。中等体型(19厘米)的深色扇尾鹟。几乎全身</p><p>深灰色(野外看似黑色),颏、喉、眉纹及尾端白色,下体深灰而有别于白眉扇尾鹟,但有个别个体下体色浅。似其它扇尾鹟。加入混合鸟群,常栖于竹林密丛。</p> <p>104</p><p>灰蓝姬鹟——2019年1月中旬摄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太平镇石梯村。体长10-13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青石蓝色鹟。多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栖于林下灌丛。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和觅食。两翼下悬,尾不停抽动。主要以叶甲、蚂蚁、小蜂等昆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的阿萨姆、中国南方、缅甸;越冬至印度支那北部。</p> <p>105</p><p>长尾奇鹛——是画眉科奇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和尼泊尔。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长尾奇鹛的平均体重约为42.4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p> <p>106</p><p>橙胸姬鹟</p><p>——体型略小(14厘米)的林栖型鹟。尾黑而基部白,上体多灰褐,翼橄榄色,下体灰。成年雄鸟额上有狭窄白色并具小的深红色项纹(常不明显)。雌鸟似雄鸟,但项纹小而色浅。两胁棕色而具黑色鳞状斑纹。性惧生,栖于密闭森林的地面和较低灌丛。受威胁程度较低。摄于北京圆明园公园</p><p><br></p> <p>107</p><p>环颈山鹧鸪与红喉山鹧鸪(zhe gu)——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均属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环颈山鹧鸪比红喉山鹧鸪体长和体重略胜,主要区别是羽毛的花色,颈的下方为一白一黄,前者要比后者性机警,后者不怎么怕人,它们都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中,以植物叶、根、芽、浆果和种子为食,也吃一些昆虫和无脊椎动物。</p><p><br></p> <p>108</p><p>鸿雁——摄于北京大兴区南海子湿地公园。鸿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大型水禽,俗称大雁,大雁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中国常见的有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鸿雁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p><p>“鸿雁传书”的典故可谓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p> <p>109</p><p>大白鹭—南昌附近的的象山森林公园是我国著名的白鹭栖息地,由于濒临鄱阳湖,森林面积大,引得候鸟来此栖息繁衍。大白鹭在进入繁殖期时脸部由平时的黄色变为蓝绿色、嘴由黄色变为黑色,尤其是胸部和背部长出了美丽的蓑羽,被称为繁殖羽,在恋爱求偶期间尽情展示“婚纱”和舞姿,以吸引异性到来。2015年4月摄于江西南昌新建县象山林场。</p> <p>110</p><p>震旦鸦雀——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惜鸟种,被称为“鸟中熊猫”。它的名字很中国化,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这种鸟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摄于北京房山牛口峪。</p> <p>111</p><p>蓑羽鹤—摄于内蒙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白音敖包草原。蓑羽鹤,大型涉禽,体长68~92厘米,是鹤类中体型最小者。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是“鸟儿都飞不过的高山”,每10个攀登喜马拉雅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人中就有1人丧命,即使登顶成功,呆的时间已不能长久。但是,每年却有5万只蓑羽鹤飞跃喜马拉雅山,到印度去过冬......</p> <p>112</p><p>雕鸮——摄于山西省平定县岔口乡红富庄村。雕鸮属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雏鸟晚成性。耳孔周缘有明显的耳状簇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多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全天可活动,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食性很广,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兔类、蛙、刺猬、昆虫、雉鸡和其他鸟类。叫声深沉。</p> <p>113</p><p>麻雀——摄于北京圆明园公园。是雀科雀属的鸟类,俗名家雀、老家贼。雌雄同色,显著特征为黑色喉部、白色脸颊上具黑斑、栗色头部。喜群居,种群生命力极强。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中国全境,也广布于欧亚大陆。虽然在历史上,麻雀曾经一度被列入了“四害”遭到捕杀,但是在2001年8月,国家已经将麻雀列入了保护动物的目录之中,从那时起,任何捕杀、销售和食用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中国产5种麻雀,其中树麻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麻雀,其他种类如山麻雀、家麻雀比树麻雀少见,生活环境也有所区别。</p> <p>114</p><p>黑翅长脚鹬—摄于山东泰安东平湖。黑翅长脚鹬,又名红腿娘子、高跷鸻。属鹳形目鸻科长脚鹬属。高挑、修长(37厘米)的黑白色涉禽。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颈背具黑色斑块。栖息于开阔平原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繁殖期5-7月,每窝产卵4枚。</p> <p>115</p><p>名符其实的鸟—牛背鹭,摄于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镇云彩村.牛背鹭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冬通体全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牛背鹭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p> <p>116</p><p>遗鸥—摄于天津滨海。遗鸥是极为濒危的候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鸟类“大熊猫”之称。具调查全球遗鸥种群数量约为12000只,而每年3月来天津滨海停留的约11000只,它们在这里休养一段时间后于四月下旬继续北飞至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我国北部,遗鸥栖息于海拔1200—1500m的沙漠咸水湖中或咸水湖中,繁殖期为5—6月,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草为柴。杂食性,繁殖期以水生昆虫等食物为主。</p> <p>117</p><p>红腹角雉—摄于重庆南川区王坪镇。红腹角雉属于鸡形目雉科,喜欢居住在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的原始森林中,在海拔1000—3500米之间均有分布。 主要以乔木、灌木、竹以及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枝、种子为食。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p> <p>118</p><p>红腹锦鸡— 摄于河南鲁山县平顶山。o别名金鸡,是中国特有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机警,胆怯怕人。雄性红腹锦鸡是色彩最为艳丽的一种雉类,求偶炫耀十分好看,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p> <p class="ql-block">119</p><p class="ql-block">白腹锦鸡——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雅拉乡六道桥村。白腹锦鸡雄鸟约140厘米,雌鸟60厘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腹锦鸡是富贵吉祥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观赏鸟之一。白腹锦鸡栖息于2000—4000米高度的多岩山地,常出没活动于灌丛与矮竹间,嗜食竹笋,兼吃各种种子、浆果和昆虫等。求偶时雄鸟眼下方粉绿色肉垂充血膨胀,后枕部白色披肩呈扇形展开,不停地围绕雌鸟转圈炫耀。</p> <p class="ql-block">120</p><p class="ql-block">四大马鸡—拍全四大马鸡也算是“打鸟人”的一个追求吧。为了让这个大家族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堂,从山西到川西,再由甘南到藏南。不能说是历经千辛万苦,但确实辛苦。长途奔波,风餐露宿。忍受高海拨的煎熬,真心不易。</p><p class="ql-block">无论经历了什么,结果让自己开心。1、褐马鸡,摄于山西交城县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玄中寺。中国特产珍稀鸟类褐马鸡,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白马鸡,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邦普寺。白马鸡是中国特产鸟类,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蓝马鸡,摄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珍稀名贵的禽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藏马鸡,摄于西藏拉萨。藏马鸡也叫哈曼马鸡。属于中国特产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121</p> <p class="ql-block">122</p> <p class="ql-block">123</p> <p class="ql-block">124</p><p class="ql-block">大小太平鸟——太平鸟分大太平鸟、小太平鸟。两鸟种区别不是太大,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太平黑色眼纹较短,鸟尾羽先端黄色。而小太平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鸟尾端绯红色显著。太平鸟为雀形目太平鸟科的鸟类。体长16-18厘米,翼展34-35厘米,体重40-64克,寿命13年。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杨桦林中。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近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油松、桦木、蔷薇、忍冬、卫茅、等植物果实、种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体态优美、鸣声清柔,为冬季园林内的观赏鸟类。新年将至,祝各位牛年人人太平、家家太平、天下太平!【大太平摄于农大校园,小太平鸟摄于紫竹院公园】</p> <p class="ql-block">125</p> <p class="ql-block">126</p><p class="ql-block">古诗词中得那些鸟类之二:黄鹂</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牧《绝句》。释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释意: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宋.晏殊《破阵子》。释意:三四片碧绿的青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栖息在树叶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只见那柳絮飘飞。黄鹂也称“黄莺”,“黄鸟”体型中等,羽毛由金黄色羽毛组成。黄鹂鸟被称为“大自然的歌唱家”,鸣叫声清脆悦耳。摄于河南信阳董寨国家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127</p><p class="ql-block">古诗词中的那些鸟类之三: 乌鸦</p><p class="ql-block">【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p><p class="ql-block">【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p><p class="ql-block">【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汉.曹操《短歌行》。文中“乌鹊”,意思有两个:一是乌鹊代指曹军,因其军装是黑色的,南飞是指他要向南扩张。二、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当时孙刘联军在南,“乌鹊南飞”即灾难就要在孙刘联军降临。</p><p class="ql-block">点评:低沉、压抑,乌鸦在诗词中出现,总会和这些词语形影不离。朦胧月色下乌鸦粗粝的嗓音落榜生耳旁回响;黄昏古道旁,乌鸦凄厉的哀鸣伴随断肠人走天涯。但叫声是天生的,乌鸦表示也很无奈。</p> <p class="ql-block">128</p><p class="ql-block">古诗词中的那些鸟类之四—-喜鹊。喜鹊也称鹊,因民间传说鹊可以报喜,故称喜鹊</p><p class="ql-block">【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宋.王庭筠《蔼金门.双喜鹊》</p><p class="ql-block">【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宋.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点评:喜鹊和乌鸦被人们当做预示运气的好坏,相爱相杀了上千年之久。因为报喜预示着好运,喜鹊成为闺怨诗常见的鸟,深闺女子看到喜鹊落在枝头,总以为爱侣会归来,却不知到头来一场空,更添一层悲凉,不知喜鹊肩负着这么多人的愿望,飞行时会不会觉得肩头很重?</p> <p class="ql-block">129</p><p class="ql-block">古诗词中的那些鸟类之五—-子规,摄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p><p class="ql-block">【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p><p class="ql-block">【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辛弃疾《定风波.杜鹃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子规也称杜鹃、布谷鸟</p><p class="ql-block">点评:这只毛茸茸的小鸟就是传说中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的,幕春时分,它就悲鸣其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有令闻者伤心落泪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130</p><p class="ql-block">古诗词中的那些鸟类之六—-鸿雁</p><p class="ql-block">摄于北京大兴区南海子湿地公园。鸿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大型水禽,是大雁的一个种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唐.李硕《送魏万只京》;</p><p class="ql-block">【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宋.王安石《明妃曲》。</p><p class="ql-block">点评:秋冬的肃杀往往会天然的使人心情低落,又恰逢是鸿雁迁徙之际,成群结队的鸿雁南飞,更加勾起了游子的思乡愁绪,想起古代不发达的交通运输状况,回家路途阻隔且耗时多日,的确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131.</p><p class="ql-block">古诗词中的那些鸟类之七—-鹧鸪,摄于云南保山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百花岭,鹧鸪是鸟类的一种,体型似鸡而比鸡小,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 class="ql-block">【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唐.李白《越中览古》</p><p class="ql-block">【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李珣《南乡子.烟漠漠》</p><p class="ql-block">点评:如果说乌鸦的声音凄厉,那鹧鸪的啼声便是愁苦了,“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鸣叫,总会让人思绪悠悠,愁情顿生。清醒的人总是痛苦的,一只鹧鸪飞过一声鸣叫都能勾起他们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132</p><p class="ql-block">古诗词中的那些鸟类之八—-鹤。鹤是鹤科鸟类的通称,是一些美丽而优雅的大型涉禽,世界上有15种鹤,中国占9种,分别为:丹顶鹤、灰鹤、蓑羽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黑颈鹤、赤颈鹤、沙丘鹤,这9种鹤全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朝李太白)】</p><p class="ql-block">【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p><p class="ql-block">【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唐.王维《山居即事》</p><p class="ql-block">点评:在形态方面,鹧鸪与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肉多腿短,后者骨骼清奇,果然是隐士的好基友,闲云野鹤的状态,自古至今不知是多少人的心愿,不过往往很多人昨晚深夜还在感慨将来要自在写意的生活,第二天早上就要急急被闹钟唤起,奔向工作。所谓象征自在的鹤,我们只在梦回时才可摸到它掉下的一片羽毛吧。</p> <p class="ql-block">133</p> <p class="ql-block">134</p> <p class="ql-block">135</p> <p class="ql-block">136</p><p class="ql-block">古诗词语中的那些鸟类之九—-莺。莺科包括遍布旧大陆各地的包括林莺、柳莺、苇莺等在内的典型的莺类,分布于北半球并主要生活于针叶林中,我国约19属84种。</p><p class="ql-block">【新莺始新归,新蝶复新飞。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辉】——梁.鮑泉《奉和湘东至春日诗》释意:新的莺开始飞回来了,新的蝴蝶又开始新的飞翔,新的花朵开满了新枝头,新的月亮放出新光彩。诗句写的是春回大地之时,莺归、碟飞、花开、月明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初春给人最强烈的感受便是万象更新,故诗人在四句诗里有八处“新”字,读来非但不感到繁复拖累,反而让人感到清新明快,充溢着一派盎然生机,崭新的春色跃然纸上,令人耳目一新。注:丽,附着,此处引申为放射。</p> <p class="ql-block">137.</p><p class="ql-block">“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果真如此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古代有名的成语典故,形容人鼠目寸光,对眼前的利益过分追逐,反而忽视了身后的危险。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被中国人民作为口头禅挂在嘴边,然而,真正的事实是黄雀不但很少吃螳螂,甚至连昆虫都很少吃。大部分的黄雀一生以素食为主,主要吃各种植物的嫩芽、果实以及种子,或许在育雏期或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会捕食一些虫子,但是绝大部分黄雀一生都不会打螳螂的主意。黄雀是国内有名的笼鸟之一。它的羽色鲜丽,姿态优美,并有委婉动听的歌声,又易于驯养,因而为人们所喜爱,饲养黄雀的行为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摄于农大校园。</p> <p class="ql-block">138</p><p class="ql-block">公鸡中的战斗鸡——黑琴鸡。四月的内蒙克什克腾还有些寒意,雄性黑琴鸡便在这里开始了一年一度为爱情展开的决斗和杀戮,此时的黑琴鸡进入了发情期,激荡的雄性激素让雄鸡异常兴奋,只有经过厮杀方可得到释放,雄鸡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眼上方的皮囊开始充血膨胀,呈鲜艳的血红色,按照黑琴鸡家族的规则,只有获胜的雄鸡方能获得与母鸡交配的资格。2021年5月3日摄于内蒙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白音敖包国家自然保护区林场。</p> <p class="ql-block">139.</p><p class="ql-block">斑头秋沙鸭——2021年2月1日摄于北京通州凉水河,雁形目、鸭科、白秋沙鸭属,该鸭是体型小(40厘米)而优雅的黑白色鸭。其雄鸟因体羽黑白相间而又名白秋沙鸭,斑头秋沙鸭为 “水中大熊猫”、“鸟类活化石”,它是中国特有鸟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7000万年,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在全球都不足6000只,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俗称“熊猫鸭”,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珍稀动物。</p> <p class="ql-block">140</p><p class="ql-block">唐老鸭的原型—白头硬尾鸭—摄于新疆阿勒泰福海(乌伦古湖)。很多人可能对于白头硬尾鸭感到陌生,它另一个身份,就广为人知了,白头硬尾鸭就是大名鼎鼎的唐老鸭的原型。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种鸟身兼两大特征,一是白头,二是硬尾。白头硬尾鸭雄性的白色头部与褐色身体形成鲜明对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嘴竟然是蓝色的,可能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再寻常不过的色彩,但对鸟类来说,蓝色的出现频率并不算高。周身色彩的搭配看上去有些突兀,既有点像传统意义上的保护色,又反而觉得有些扎眼,不过这也恰好造就了白头硬尾鸭的独特。雌鸟看上去则正常得多,与雄性对比反倒失去了特色。其次是硬尾,它们的尾部在休息时会向上竖起,直挺挺的样子根本没有作为羽毛的那般柔软,如果类比成我们的头发,那么白头硬尾鸭一定是抹了定型啫喱的精神小伙。白头硬尾鸭极为珍稀,全球数量仅有7000只-13100只。对于中国而言,白头硬尾鸭属于外来“移民”。</p> <p class="ql-block">141</p><p class="ql-block">棕尾虹雉与绿尾虹雉——棕尾虹雉摄于西藏洛扎卡久寺。绿尾虹雉摄于四川汶川卧龙巴朗山。二者均为鸡形目雉科,虹雉属。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叶、嫩枝、块根、果实和种子等。棕尾虹雉又名九色鸟,形象非常美丽,尤其是色彩绚丽的雄鸟,体长为70厘米,体重2000克,头顶有一簇特别延长的蓝绿色羽冠,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生活在海拔2500-4500米之间,终年被云雾笼罩着的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和杜鹃灌丛之中。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尼泊尔等地,是尼泊尔的国鸟。绿尾虹雉体长约70-80厘米,体重约3600克。 雄鸟羽毛由10种不同的颜色的锦绣所组成,在林中漫舞徜徉时,象彩虹一样灿烂夺目。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每年4-5月繁殖。是中国的特产种类,分布于四川、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和青海南部一带。被列为世界性易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142.</p><p class="ql-block">黄腹与红腹角雉——黄腹角雉摄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均峰寺;红腹角雉于重庆南川区王坪镇。二者均为鸡形目雉科。黄腹角雉别名角鸡、吐授鸟,身长约50-60CM,是中国特产鸟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福建三明明溪县凭借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占全国的10%得优势,赢得了一张国字号名片—中国黄腹角雉之乡。红腹角雉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红腹角雉喜欢居住在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的原始森林中,在海拔1000—3500米之间均有分布。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p> <p class="ql-block">143</p><p class="ql-block">白冠长尾雉—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的特产珍禽,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尾雉尾羽称为“雉翎”,曾是戏剧武生和装饰用不可缺少的道具,或许是过度猎捕致使它们生性敏感,远离人群,只有天色暗下来才出来觅食,时常给拍摄者留下遗憾,光好鸡不来,鸡来光不好,我们也是在经历了第二日傍晚后才获得较为自己理想的片子。摄于河南信阳罗山县董寨国家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144.</p><p class="ql-block">白颈与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摄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均峰寺。属大型鸡类,体长81厘米,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主要栖息于南方海拔1000米以下森林茂密的丘陵山谷中,留鸟。性胆怯而机警,极难见到。 白颈长尾雉是中国特有鸟种, 全世界只此一种没有其他亚种分化,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高黎贡山百花岭自然保护区。黑颈长尾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布范围狭窄,主要分布于云南,在广西西南部和贵州西南部有少量分布,种群数量稀少。黑颈长尾雉很少鸣叫,常隐蔽在森林里觅食活动。</p> <p class="ql-block">145.</p><p class="ql-block">花彩雀莺——摄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4200米)。花彩雀莺为雀形目,莺科,雀莺属。有着来自天堂的仙鸟、世界上最美的雀莺之称。常栖于高原矮曲林以及灌木丛中,国内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省份。这是一种身形玲珑的小鸟,身长仅10厘米左右,比成年人的手掌还要小。为了适应高原高寒环境,花彩雀莺全身覆盖有一层厚厚的绒毛,犹如一个毛茸茸的圆球,像极了呆萌可爱的愤怒小鸟,非常可爱。或许人们会有这样的疑惑,一只鸟身上有那么多色彩为什么看起来却一点不杂乱花哨呢?其实,花彩雀莺体色搭配最高级的一点,就是它身体的颜色犹如彩虹一样,一种色彩到另一种色彩之间会有一个很柔和的过渡,使得其多彩的体色在人们视野里呈现出融为一体的美丽!因为此鸟漂亮,而且难拍,全国各地到川西或甘南去拍鸟的人,都将拍到它作为自己的目标鸟或幸运鸟。许多人千里迢迢的来,也未必能见到它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146.</p><p class="ql-block">朱顶雀——摄于内蒙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北京俗称朱顶或朱点儿,也有人称其为朱点雀。其繁殖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秋冬季节南迁至我国江南各省过冬。属雀行目、雀科。见于我国的有黄嘴朱顶雀、赤胸朱顶雀、白腰朱顶雀、极北朱顶雀四种,它们都在北方繁殖,秋冬逐渐南迁。</p> <p class="ql-block">147.</p><p class="ql-block">喜山白眉朱雀——摄于西藏洛扎卡久寺。喜马拉雅白眉朱雀。小型鸟类,体长15-17厘米,体重24-35克。额基、眼先深红色,前额和一条长而宽阔的眉纹珠白色沾有粉红色并具丝娟光泽,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头顶至背棕褐或红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腰紫粉红色或玫瑰红色。头侧、颊和下体玫瑰红色或紫粉红色,喉和上胸具细的珠白色,腹中央白色。是一种高山鸟类。栖息在海拔2000-4500米的高山灌丛、草地和生长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马拉雅山和玉龙山地区甚至到海拔5000米的雪线附近,也栖息于树线附近的疏林灌丛和林缘等开阔地带。冬季也常下到海拔2000米的沟谷和山边高原草地。以草子、果实、种子、嫩芽、嫩叶、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小群,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也常停息在小灌木顶端。性较大胆,不怕人。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p> <p class="ql-block">148.</p><p class="ql-block">画眉鸟——摄于河南信阳董寨国家自然保护区。是雀形目画眉科的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长约23厘米。画眉鸟之所以叫画眉鸟,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体态特征,即眼睛的周围有一圈白色,并且朝着脖子的方向延伸出一条线。这很像有人用眉笔画出来的,所以它们就被叫做画眉鸟。栖息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机敏而胆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是有名的笼鸟。杂食性,主要取食昆虫,特别在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兼食草籽、野果。为广州市市鸟。宋.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释意:千百声鸟的鸣叫声,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在高低有致的林木里。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p> <p class="ql-block">149.</p><p class="ql-block">火尾太阳鸟—摄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轿子雪山。火尾太阳鸟,顾名思义,大家已经可以猜出它的特征了。火尾太阳鸟雄鸟的尾羽就是火红色,特别是长长的中央尾羽,将身型拉长了一倍,非常拉风。尤其是当其鸣叫时,尾羽高高翘起,中央尾羽更是在空中弯成了一个弧度,翘至头部上方,而当雄鸟飞翔时,飘舞的尾羽好似一簇狭长的火焰。与大多数鸟类一样,雌鸟相对朴素,上体为橄榄黄绿色,中央尾羽为棕褐色,下体呈黄绿色,体型也较雄鸟更小一些。无论是雄鸟还是雌鸟,其鸟嘴都细长并略有弯曲,与捕蛛鸟及蜂鸟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它们都喜欢用细长的嘴在各种花朵中吮吸花蜜,啄食花蕊、花叶。此外,它们也会吃螳螂、蜘蛛等小型昆虫。</p> <p class="ql-block">150.</p><p class="ql-block">3-6-赤嘴潜鸭——摄于西藏羊卓雍错湖(简称羊湖)。俗称大红头,是大型鸭类,个体比绿头鸭小,体长45-55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雄鸟头浓栗色,具淡棕黄色羽冠。上体暗褐色,翼镜白色,嘴赤红色。下体黑色,两胁白色,特征极明显,野外容易辨别。雌鸟通体褐色,头的两侧、颈侧以及颏和喉灰白色,飞翔时翼上和翼下大型白斑极为醒目。主要通过潜水取食,也常尾朝上、头朝下在浅水觅食。觅食多在清晨和黄昏。食物主要为水藻、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嫩芽、茎和种子,有时也到岸上觅食青草和其他一些禾本科植物种子或草子。</p> <p class="ql-block">151</p><p class="ql-block">绿眉鸭与白眉鸭——绿眉鸭摄于云南大理西湖,白眉鸭摄于颐和园。绿眉鸭与白眉鸭都属于野鸭,但它们的特征和习性都有所不同,绿头鸭是大型鸭类,体长47-62cm,体重1kg,外形大小与家鸭相似;白眉鸭属小型鸭类,体长31-41cm;体重0.5kg,外形大小与绿翅鸭相似。绿眉鸭又称葡萄胸鸭,纯种的在北美洲的北部和西北部繁殖,主要生活在美洲。纯种的绿眉鸭很少在国内有记录。想在国内一睹它的“芳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白眉鸭每年春季于3月中旬至4月初从南方越冬地迁到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到达东北和西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旬至11月初陆续到达南方越冬地。迁徙时常密集成群。</p><p class="ql-block">绿眉鸭吃水草、昆虫、小鱼、贝壳,而白眉鸭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茎、种子为食。</p> <p class="ql-block">白眉鸭</p> <p class="ql-block">152</p><p class="ql-block">鹊鸭——摄于北京颐和园。鹊鸭,雁型目,鸭科,鹊鸭属、种,是一种中型鸭类,旅鸟。冬季由南方飞到北方过冬。冬天在北京的河湖水系经常可以见到。鹊鸭是一种颜值很高的水鸟,尤其是鹊鸭雄鸟,黑色的后背分布着弧形的条纹,与雪白的肚皮形成强烈的反差。墨绿色的头部有一块雪白的斑块,还配有一双圆形的橘黄色的大眼睛。尤其是在强烈的阳光下,它那墨绿色的头羽泛出美丽的金属光泽,十分引人注目。雌鹊鸭体型与雄鸟相似,毛色以褐色为主,不及雄鸟漂亮。</p> <p class="ql-block">153.</p><p class="ql-block">凤头潜鸭——摄于北京卢沟桥宛平湖。凤头潜鸭属雁形目鸭科,身体长47cm,双翅展开73cm,体重900克,属于中等体型,并且非常矮,看起来很结实,同时也属于一种水鸭,在脑袋上面有羽冠,毛色发黑发亮,腹部的毛色为白色。属于一种深水鸟,并且也是杂食性的生物,经常会吃水生植物,还会吃鱼虾等等。凤头潜鸭在繁殖之前需要选择自己的巢穴,首先会在地上抛出一个坑,并且在里面放入很多芦苇草。由雌雄共同去繁育幼崽,一般会在沿海区越冬。喜欢生活在湖泊,水库,沼泽等地区,在繁殖的季节会选择开阔的湖泊区。</p> <p class="ql-block"> 154</p><p class="ql-block"> 猛禽</p><p class="ql-block">猛禽—猛禽是自然界中当之无愧的食物链顶端王者,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在猛禽的食谱之中。一些大型猛禽甚至敢抓狮子的幼崽,简直胆大包天。猛禽涵盖了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种。猛禽包括鹰、雕、鵟、鸢、鹫、鹞、鹗、隼、鸮等次级生态类群,均为掠食性鸟类,有绰号称为“战斗机”。猛禽的体羽多为暗色,它们的嘴和脚部很锐利;良好的视力和听力便于发现猎物。它们的翅膀强大有力,性凶猛,用利爪捕杀动物,有尖利的钩状喙,大多用它把物撕成碎片,是凶猛的掠食性鸟类。猛禽中的许多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有31种猛禽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而我国更是将隼形目和鸮形目中的所有种全部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155</p> <p class="ql-block">156</p> <p class="ql-block">157</p> <p class="ql-block">158</p> <p class="ql-block">159</p> <p class="ql-block">160</p> <p class="ql-block">161</p> <p class="ql-block">162</p> <p class="ql-block">北京雨燕—摄于北京颐和园西堤。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地名命名的地方特有鸟种。它们每年四月底飞临北京城区繁殖,八月初全部飞离北京前往南非过冬,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约为3.8万公里,是英国人温斯侯于1870年将此燕命名为“北京雨燕”。雨燕是一种比较奇特的鸟类,它们从学会飞翔的那一刻开始,基本上很少会有时间停下来,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在天空中飞翔,包括吃喝拉撒以及繁殖等等生理中所需要的动作都会在天空中完成,一般只有在哺育幼鸟的时候才会选择在悬崖的高处又或者是树枝的高处上短暂停留。现实中,雨燕也会被称为“无脚鸟”。它们虽然有脚,但是脚已经退化得又短又弱,孱弱无力的脚无法帮助它们在平地上起飞,很容易让雨燕成为地面掠食者的猎物。北京雨燕被称为北京城的“闪电侠”,飞行速度极快,人们往往只能听到它们的叫声,而很难见到它们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163</p> <p class="ql-block">164</p> <p class="ql-block">165</p> <p class="ql-block">166</p> <p class="ql-block">金腰燕——摄于农大校园。</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金腰燕为雀形目燕科,体形全长16~18厘米,体重18~21克,寿命15年。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尾长而叉深。巢址的选择上与家燕有别:家燕主要营巢在屋内,金腰燕主要在屋外墙壁上,金腰燕是中国常见的夏候鸟,在中国分布广、数量大,长期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和保护,被认为是一种吉祥鸟,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它来家筑巢,并给它提供种种方便条件。但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人嫌它在房上筑巢拉得满地是鸟粪不卫生而加以驱赶和毁坏,因此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不少地区也难见到踪迹。为了保护这一有益鸟类,有的省区已将它列入了地方保护鸟类名单。</b></p> <p class="ql-block">167.</p> <p class="ql-block">168.</p> <p class="ql-block">169.</p> <p class="ql-block">170.</p><p class="ql-block">三宝鸟——摄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公园。三宝鸟又称老鸹翠、东方宽嘴转鸟、阔嘴鸟。体长30厘米左右,头部深棕色,喙和脚均为红色。三宝鸟属于佛法僧目佛法僧科,在鸟纲中,“佛法僧目”这个名称比较特别,关于它的由来,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确切答案。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佛法僧目里的鸟类,常习惯久站,仿佛是佛家高僧入定一般,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佛法僧目。三宝鸟为华北地区的夏候鸟,在南方则为留鸟。迁徙季节时在城市公园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日本高僧弘法大师曾写下关于三宝鸟的七绝。《后夜闻佛法僧鸟》诗云:“闲林独坐草堂晓,三宝之声闻一鸟。一鸟有声人有心,声心云水俱了了。”</p> <p class="ql-block">171.</p> <p class="ql-block">172.</p> <p class="ql-block">173.</p><p class="ql-block">凤头雀莺与华彩雀莺—-凤头雀莺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邦普寺,华彩雀莺摄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世界只有两种雀莺,它们是凤头雀莺和华彩雀莺,均分布在中国的西部高原,华彩雀莺可能在中国临近的尼泊尔、不丹、吉尔吉斯坦也有,但凤头雀莺是中国特色鸟种。凤头雀莺和华彩雀莺,生活在偏僻寒冷高原,却长的小巧玲珑,非常的漂亮,像江南的“小家碧玉”,丝丝羽毛青石蓝,朱砂红、银灰白,如苏绣一般,精细柔和透明,艳丽而又高雅,美的与众不同。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它们的那一瞬间,那种猛然惊呆和激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174.</p> <p class="ql-block">175.</p><p class="ql-block">仙八色鸫-摄于河南信阳董寨国家自然保护区。仙八色鸫为夏候鸟或旅鸟,体表有8种颜色的羽毛,因而得名“仙八色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其身披彩羽和纤瘦的大长腿,被民间称之为“鸟中仙女”,数量非常稀少,地球上仅存万只左右。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为易危。仙八色鸫常在灌木下的草丛间单独活动,边在地面上走边觅食,行动敏捷,性机警而胆怯、善跳跃,多在地上跳跃行走。飞行直而低,飞行速度较慢。主要以昆虫为食,常在落叶丛中以喙掘土觅食蚯蚓、蜈蚣及鳞翅目幼虫。</p> <p class="ql-block">176.</p><p class="ql-block">蓝背八色鸫——摄于云南德宏州盈江犀鸟谷。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的鸟类,体长为20-24厘米,体重91-135克。体型圆胖,尾短,腿长。是一种橄榄色及茶色八色鸫。脸近白,额及头顶橄榄棕色,颈背及腰淡蓝色,眉纹黄褐。雌鸟似雄鸟,但橄榄色较暗淡,头顶及颈背多偏绿色。在森林底层活动,翻拣树叶及朽木以寻找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p> <p class="ql-block">177.</p><p class="ql-block">翠鸟——翠鸟,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摄于广西弄岗。</p> <p class="ql-block">178.</p> <p class="ql-block">170.</p><p class="ql-block">蓝翡翠—蓝翡翠是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体长雄性27-31厘米,雌性25-31厘米,寿命10年。是以种以蓝色、白色及黑色为主的翡翠鸟。以头黑为特征,翼上覆羽黑色,上体其余为亮丽华贵的蓝紫色。两胁及臀沾棕色。北方为夏侯鸟,以鱼为食,也吃虾、螃蟹、青蛙和各种昆虫。常单独站立于水域附近的电线杆顶端,或较为稀疏的枝丫上,伺机猎取食物。晚间到树林或竹林中栖息。摄于河北宽城县孟子岭乡大桑园村。</p> <p class="ql-block">171.</p> <p class="ql-block">172.</p><p class="ql-block">灰瓣蹼鹬——【一只来自北极的小鸟在北京不幸遇难】2022年11月初,在多彩的北京深秋,一只神秘小鸟的到来成为北京拍鸟圈最大的新闻,这是一只未成年的灰瓣蹼鹬,这只小家伙之所以会引起轰动,是因为它的出现实在让人意外了,灰瓣蹼鹬在北极圈繁殖,冬季则会迁徙到南美及非洲海面上越冬,理论上说不应该到访北京,北京乃至全国有记录的灰瓣蹼鹬都屈指可数。鸟类学家将这些偏离迁徙路线的鸟称之为“迷鸟”,形成迷鸟的原因很多,如飞反方向,而像灰瓣蹼鹬这样迁飞的海鸟, 更有可能是迁徙过程中气候和体力的原因,如遭遇恶劣天气和降温偏离了航线迫降到北京,这只灰瓣蹼鷸又是亚成鸟,很容易在迁徙途中迷失方向。北京的拍鸟人为了一睹这只来之北极的稀客纷纷赶到北京昌平沙河水库的北岸现场记录,然而11月8日便得到可爱的小鸟不幸遇害,还好不是来自我们人类的加害,听说成为了野猫的果腹之物了,闻此消息难免令人伤感。</p> <p class="ql-block">173.</p> <p class="ql-block">174.</p> <p class="ql-block">175.</p><p class="ql-block">12-31-梅花雀——摄于云南版纳勐龙镇勐宋村水库边。是国内已知的唯一生存并繁殖的种群。勐宋光明水库下方撂荒的农田湿地是其栖息和繁殖地,经过三年来的观察统计,这唯一种群的数量已不足40只。梅花雀性喜群栖,多生活在气候炎热而湿度较高的地 区,常出没于苇丛,灌丛、草丛及竹木丛生的地带。取食杂 草子实,也取食谷类种子等农作物。</p> <p class="ql-block">176、</p><p class="ql-block">血雉—2023.2.23摄于西藏洛扎县卡久寺。在卡久寺除了绝对大明星棕尾虹雉以外,还有好多其它明星,比如同样在冬季随处可见的血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得非常喜庆,也是雉类的颜值担当,在卡久寺平台上也是成群的出现,想不看到都难。血雉生下来就是倔脾气,它的性格不是一般的刚烈。如果被人捉住,它会不吃不喝,甚至绝食而亡。一些动物园中虽能驯养血雉,但失去自由的它们却拒绝繁殖后代,使其无法持续驯养。</p> <p class="ql-block">177.</p><p class="ql-block">藏马鸡—2023年2月27日摄于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雄色山半山腰的雄色寺。作为西藏特有的国家保护动物,藏马鸡与雄色寺渊源深厚,该寺是目前西藏境内最大的一座尼姑寺院,长久以来,尼姑们对来此觅食的藏马鸡进行投喂,使得藏马鸡世代在此结群越冬,散布于寺内各处,如同家禽。藏马鸡体型较大,它的体长大约是72到81厘米,体重大约是1250到3000克,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178、</p><p class="ql-block">黑颈鹤-2023年2月17日摄于西藏日喀则通往吉隆镇的途中。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被称为“雪域神鸟”,是唯一一种终生生活在高原的鹤类。黑颈鹤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近危物种,目前在世界上的种群数量约为10000只,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青藏高原。它和大熊猫、金丝猴一起并称中国三大珍惜国宝。黑颈鹤的头顶也有裸出的部分成红色,和我们熟知的丹顶鹤相似。不过他的头颈上部2/3为黑色,所以叫黑颈鹤。作为候鸟,黑颈鹤有两条相对固定的迁徙路线,一条是从不丹、印度到西藏;另一条是从西藏的藏北到日喀则或拉萨。每年10月到翌年3月,黑颈鹤会在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的湿地活动过冬,到了繁殖期要飞回到藏北高原和那曲等更高海拔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179、黑鹇</p><p class="ql-block">黑鹇【指名亚种】—摄于西藏日喀则市吉隆镇。指名亚种指最先发现或最先命名,黑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56-60厘米,雄鸟上体呈黑褐色,背羽具有黑紫色金属光泽。头顶有黑色羽冠。脸部裸皮呈红色,共有9个亚种,栖息于海拔2300-3300米的山地森林。中国仅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吉隆、亚东等地;藏南亚种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察隅、波密和云南西北部的盈江、贡山等地。</p> <p class="ql-block">180、暗腹雪鸡</p><p class="ql-block">暗腹雪鸡——2023年2月19日摄于西藏喜马拉雅山五条沟中最靠西的一条——吉隆沟,它距离拉萨800公里之遥,来到这里相当于穿过半个西藏。暗腹雪鸡还有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名字,称喜马拉雅雪鸡,是雉科中的一种草食鸟类,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暗腹雪鸡喜欢成群结队活动,浑身圆嘟嘟的,擅长登山,还会占领山头,吹口哨炫耀。暗腹雪鸡喜欢栖息在海拔2000-5500米的高山和裸岩地区以及高山草原甸和稀疏的灌木丛附近,夏季通常在高山地带永久积雪的雪线附近,冬季下迁到山势较低的灌木丛附近和草坡,它属于留鸟,在一个地方垂直性迁徙。</p> <p class="ql-block">181.</p><p class="ql-block">丽鳾—-2023年2月14日摄于西藏墨脱县。拍过普通鳾、栗臀鳾、绒额鳾,但还是被西藏鸟导—-照民先生的一张丽鳾图片迷住了,由此开启了2023年2月西藏拍鸟之旅。但现场拍摄还是比想象中的难。只有约15厘米的小鸟很难得到一张清晰的片子,只能作为纪录片了。丽鳾头和上背亮黑,具紫蓝色短茅状纹;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下背蓝色;下体栗红。一般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于沟谷林乔木树顶。主要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觅食昆虫,包括甲壳虫、鞘翅目昆虫和双翅目幼虫等。也吃树干上的苔藓,地衣,兰花和其他覆盖在树干上的附生植物,冬季也吃植物浆果和种子等。</p> <p class="ql-block">182、</p><p class="ql-block">火尾绿鹛——2023年2月12日摄于西藏墨脱县。火尾绿鹛也是明星鸟,曾于22年底在云南腾冲大山里守候,但没能如愿,这次在去往墨脱的途中如约而至。火尾绿鹛是雀形目莺科、绿鹛属小型鸟类,火尾绿鹛体长11至14厘米,通体为翠绿色,有黑色的眼罩,尾羽两侧为火红色,故而得名火尾绿鹛。它们多栖息于2000到4000米海拔的山地森林及灌丛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森林鸟类。由于该鸟喜吃花蜜,常和太阳鸟混群觅食,频繁地在花丛间穿梭或在灌丛树枝问飞来飞去,偶尔也飞捕昆虫,很少下到地面活动和觅食。</p> <p class="ql-block">183、凤头雀莺</p><p class="ql-block">凤头雀莺—2023年2月11日摄于西藏林芝地区。凤头雀莺是单一物种,没有亚种分化,也是少见的羽色多彩艳丽的莺鸟,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甘肃、四川北部和西部、西藏东部和东南部等等地区。凤头雀莺是中国体型最小鸟类之一,它的体长大约是9到10厘米,体重大约是5到8克。它们的鸣叫声清脆悦耳且多变,叫声是轻柔的唧唧声,跟鹪鹩的叫声很像。</p> <p class="ql-block">184、拟大朱雀</p><p class="ql-block">拟大朱雀—2023年2月12日摄于西藏拉萨曲水县通往雄色寺途中。拟大朱雀体长19厘米,是一种体型甚大而壮实的朱雀。嘴大,两翼及尾长。主要栖息于高山、冬季下降至2000米山谷地带、生活在开阔地区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以及有时也到针阔混交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呈小群。以植物种子为食,也吃植物叶芽、嫩叶、果实和农作物青稞和豆类等植物。我国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p> <p class="ql-block">185、铜蓝鹟</p><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神奇配色—铜蓝鹟,2023年2月14日摄于西藏墨脱县德兴乡。铜蓝鹟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通体为鲜艳的铜蓝色,特别是在阳光下,这种铜蓝色,让人记忆深刻,心驰神往。我曾两次赴云南期盼与之相见,但未能如愿,这次西藏之行终于有缘相见。铜蓝鹟主要栖息于海拔900~3700米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春、秋和冬季也下到山脚和平原地带林地、灌木丛、果园、农田地边以及住宅附近树上活动,他们性格活泼大胆,不甚怕人,鸣叫声音清脆悦耳,常在早晚时分长时间鸣叫。铜蓝鹟在我国云南为留鸟,福建、香港等地为冬候鸟,其他地区为夏候鸟。</p> <p class="ql-block">186、戴菊</p><p class="ql-block">名叫“戴菊”但并不是植物的小鸟——2023年2月11日摄于西藏林芝地区,戴菊几乎满足了人们对于可爱的所有印象,身体浑圆如绒球,头戴花冠,脸颊圆润,眼睛黑亮,从头至尾长仅约9厘米。它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以及西南地区的山地中,如果冬天比较寒冷,它们也会到更南的地方去越冬,每年的冬季是观赏戴菊的最好时机。这种鸟通常群体活动,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上层,对针叶树,如铁杉、冷杉,情有独钟。它是食虫性鸟类,不停地在枝丫间及针叶树的中上层跳跃、飞蹿,啄食小型昆虫,很少涉及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187、赤胸啄木鸟</p><p class="ql-block">赤胸啄木鸟——2023年2月20日摄于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沟。(拍摄角度没有显现红色的胸部)赤胸啄木鸟体长16-18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2800米山地常绿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常栖于死树上。食花蜜及昆虫。如果发现树干的某处有虫,就紧紧地攀在树上,头和嘴与树干几乎垂直,先将树皮啄破,将害虫用舌头一一钩出来吃掉,将虫卵也用粘液粘出。在中国分布在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和西部,陕西南部和湖北西南部。</p> <p class="ql-block">188.鳞腹绿啄木鸟</p><p class="ql-block">鳞腹绿啄木鸟——2023年2月20日摄于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沟。 为体大(35厘米)的绿色啄木鸟。识别特征为浅色的下体上黑色鳞状纹明显。鳞腹绿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以蚂蚁等蚁类为食,也吃蚁卵和其他昆虫。鳞腹绿啄木鸟为留鸟,通常单独活动,多在大树枯枝或死树上活动和觅食,也到地上觅食。鳞腹绿啄木鸟在中国以内分布于西藏南部。中国以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阿富汗、伊朗和土库曼等地。</p> <p class="ql-block">189、黄嘴栗啄木鸟</p><p class="ql-block">黄嘴栗啄木鸟—2023年1月17日摄于云南保山市芒宽镇百花岭自然保护区。黄嘴栗啄木鸟是啄木鸟属的一种,在我国还是比较罕见的,一般栖息在海拔500-2200米的地方,浅黄色的嘴是其识别特征。黄嘴栗啄木鸟身长约30厘米,是体型略大的啄木鸟。它有着高超的捕虫本领,它的嘴强直而尖,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它的舌细长而柔软,能长长地伸出嘴的外面,还有一对很长的舌角骨,围在头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弹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张,可以使舌头伸缩自如,舌尖角质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粘液,非常适合钩取树干上的昆虫及幼虫。</p> <p class="ql-block">190.斑头雁</p><p class="ql-block">斑头雁-2023年2月8日摄于西藏拉萨河畔。斑头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是典型的高原湿地鸟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雁的外形美丽且奇特,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它头部的两道黑色的横斑,它也由此得到了“二道杠”的绰号。“二道杠”对斑头雁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成年的象征。斑头雁是候鸟家族的重要成员,每年9月至10月,它们南迁到印度等海拔较低的地方越冬;而每年的3月到5月,它们会向北飞至青藏高原等地的沼泽湖泊地区。在迁徙中要飞越珠峰,为此它可以承受仅有海平面上30%的氧气浓度,这主要是与其它鸟类相比,它们体内的红血球与氧结合的要快。据悉每年至少有7万只斑头雁在西藏越冬。</p> <p class="ql-block">191、金枕黑雀</p><p class="ql-block">金枕黑雀——2023年1月摄于云南腾冲市姜家寨。金枕黑雀为雀形目雀科黑雀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常见于南方高山、夏季栖于海拔2000-5000m 高处、生活于森林下木和竹丛中、尤喜在落叶阔叶林中以及有时到菜园中,吃粮食粒和昆虫。</p> <p class="ql-block">192、黑胸太阳鸟</p><p class="ql-block">黑胸太阳鸟—2023年1月摄于云南保山市高黎贡山百花岭。黑胸太阳鸟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9-15厘米,黑胸太阳鸟的外表非常美丽,它身上的羽毛五彩斑斓,犹如披着一件霞衣。同时,黑胸太阳鸟体型较小,非常灵活,飞行时翅膀摆动十分矫健,是一种非常优雅的鸟类。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树间飞来飞去,啄食花蜜时常不断地扇动两翅,悬空在花上空啄取,有时又头朝下悬垂于枝叶和花朵上啄食。因其漂亮的外表和独特的个性而备受人们喜爱,极具观赏价值。黑胸太阳鸟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喜欢活动在林缘疏林、灌丛、林间空地和溪流沿岸等开阔地方。主要以蜘蛛、甲虫、蚂蚁、花蕊、花瓣、种子和嫩叶等食物为食。</p> <p class="ql-block">193、绿喉太阳鸟</p><p class="ql-block">绿喉太阳鸟—2023年1月摄于云南保山市高黎贡山百花岭。绿喉太阳鸟把“红绿灯”穿在了身上,这是为什么呢?绿喉太阳鸟多达9个亚种,它们浑身的配色和“红绿灯”一模一样!雄性绿喉太阳鸟从前额到后颈都是绿色的,只有头顶有一点黑色,然后它们的肩膀和背部都是暗红色的,后背是橄榄色,腰间又呈现鲜黄色,尾巴很长且也同样是暗绿色的。雄性绿喉太阳鸟体长大概约13~15cm。绿喉太阳鸟是一种杂食性的鸟类,主要以花蜜、果实和昆虫为食。</p> <p class="ql-block">194、蓝喉太阳鸟</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摄于云南保山市高黎贡山百花岭。太阳鸟,世界共有14种,中国有6种,被誉为“东方的蜂鸟”、“月下老人”。每当太阳初升,霞光映照,或者雨过天晴,太阳鸟和蝴蝶、蜜蜂等在万紫千红的百花丛中,成群飞翔。它们那鲜艳的羽衣,闪现红、黄、蓝、绿等耀眼的光泽,夺目异常,故名“太阳鸟”。蓝喉太阳鸟,是雀形目花蜜鸟科太阳鸟属。雄鸟体长13-16厘米,雌鸟体长9-11厘米,属小型鸟类。主食花蜜和其他植物分泌物,兼食鞘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及少量蜘蛛、花叶等食物。</p> <p class="ql-block">195、血雀</p><p class="ql-block">血雀—-2023年1月摄于云南保山市高黎贡山百花岭。百花岭景区生活着多种鸟类,血雀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之一,因为它那艳丽的红色实在是太引人瞩目,无论它飞向何方,都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因此被誉为“最红的鸟”。血雀的体型与燕子、麻雀相当,一般体重在35到50克之间,体长则约在14到19厘米之间。雄性和雌性血雀的体型相似,但羽毛颜色却截然不同。雄性血雀拥有醒目的红色羽毛,而雌性几乎没有红色羽毛,大部分都呈暗褐色,与麻雀的羽毛颜色相似。血雀是一种杂食性鸟类,它主要以植物果实和昆虫为食。</p> <p class="ql-block">196.酒红朱雀</p><p class="ql-block">酒红朱雀—2023年1月摄于云南省腾冲市曲石镇姜家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鸟如其名,通体的暗红色就如同一瓶上好的红酒,白眉的点缀又是如此的高雅别致,让人百看不厌、百拍不腻!酒红朱雀主要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杨桦树林、竹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林缘地带。尤其喜欢灌木丛和林下植物发达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性情胆小而警惕,见到人靠近就会飞走,休息时多飞到树上或较高的灌木上,有时也会飞到电线上去休息。属留鸟,不迁徙。酒红朱雀主要以草籽、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偶尔也会吃一些昆虫。</p> <p class="ql-block">197.纹背捕蛛鸟</p><p class="ql-block">纹背捕蛛鸟——2023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为太阳鸟科捕蛛鸟属的鸟类,俗名芭蕉鸟。体大约19厘米,布满纵纹。纹背捕蛛鸟非常喜欢单独行动,它不会成群结队地出没。独行的它,以林间的昆虫、花蜜、果实和种子为食。每当它发现美味的食物,便会快速地飞过去,用尖锐的嘴巴精准地啄食。它的啄食技巧非常高超,几乎不会错过任何目标。</p> <p class="ql-block">198、灰腹绣眼</p><p class="ql-block">灰腹绣眼—-2023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绣眼鸟因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故名。多栖息于林缘、地边、河谷次生林于灌丛中。绣眼鸟性活跃而敏捷,善飞行,喜集群活动,营巢于树枝上。绣眼鸟主要以昆虫、果实和种子等为食。野生绣眼鸟的寿命约10年,笼养一般可存活7年。绣眼鸟因叫声婉转好听犹如黄鹂一般,自古便广为饲养,和百灵、画眉、点颏并列为中国著名的四大观赏鸟。</p> <p class="ql-block">199.红胁绣眼</p><p class="ql-block">红胁绣眼—2023年1月摄于云南保山市高黎贡山百花岭。我国可见的绣眼鸟有三种:灰腹绣眼(见上期)、暗绿绣眼(尚没拍到)、和红胁绣眼,顾名思义,红胁绣眼的两侧的翅膀下多了两条红色的羽毛,身体更细长,白眼圈更宽,羽色更黄。红胁绣眼鸟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群,活跃地在树枝间跳动穿梭。主食鳞翅目和鞘翅目等昆虫,也吃荚蒾等植物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200.栗色奇鹛</p><p class="ql-block">栗色奇鹛—-2023年1月摄于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为画眉科奇鹛属的一种,体长约23厘米,分布于印度、缅甸和中国大陆。栖于海拔1650~2745米的多苔藓森林,冬季下至海拔1050米。栗色奇鹛主要以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同时也会摄取一些植物性食物,包括果实、种子和苔藓等。此外,它们还会食用无花果等植物的果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