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足迹(城阳夏庄)2019.6.27.

波澜不惊

<h3>第一站:</h3><h3> 早上七点半。</h3><h3>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菜苗基地负责人热情招呼着领路,我们来到夏庄社区东,地势较高的半坡,山间美景似水墨丹青尽收眼底。</h3><h3> “夏庄”村名故事:</h3><h3> 栾氏祖于明朝成化年间自胶州徙居夏庄,因村建在九顶山下,朝霞撒满山庄、景色秀丽,取名“霞庄”,后演变为夏庄。</h3> <h3>  友谊澄清着沿路的风尘,在人的心灵中植下一方净土,培育着诚实善良的花朵;蝴蝶应着季节,欣然赴一场夏天的约。</h3> <h3>第二站:</h3><h3> 上午九点二十分。</h3><h3> 现在来夏庄,一定要吃红杏。</h3><h3> 从明朝就开始,他们祖祖辈辈种杏树,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今年杏花开花期间气温适宜,加上雨水充足,红杏迎来大丰收。</h3> <h3>第三站:</h3><h3> 上午十点半。</h3><h3> 转少山,观石像,传说故事听端详。</h3><h3> 沿山涧往上走,远处拔地而起的山峰,怪石兀立,骆驼峰时隐时现;一座驼峰据说是“姜老背婆婆”,另一座像雄鹰展翅;还有一座像是老鼠娶亲。一路上民宅古朴松柏青翠,叶子泛着淡黄色和豆绿色的杏树林子,显得妩媚动人。踏着蜿蜒小路,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h3> <h3>  少山村的名胜古迹比较多,下书院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处。明朝嘉靖年间,即墨大户人家黄氏,为其子女读书而修建的书院,是明朝嘉靖年间即墨望族黄嘉善少时读书的家塾。</h3><h3> 黄家在石门山西麓修建书院,建有正,厢房各三间,木砖结构,筑有院墙,占地约一亩。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为避农耕山樵之扰,在原址东1.5公里石门山主峰下建房3间,白天读书,夜晚回原处就宿,故有上、下书院之名。下书院有正、厢房各3间,筑院墙,占地约1亩。清初始废,乾隆年间,徐姓居下书院经管黄氏山庄,村名沿用至今。</h3><h3>  黄嘉善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的一生大部分在西北边疆度过,历任按察使,宁夏巡抚,三关总督等军政要职,功勋卓著,政绩显赫。</h3><h3>  书院至今有“处女池”、“颐善潭”等胜迹。</h3><h3>  蜿蜒的山路上,碧水青山环绕着洁净整齐的农家小院,这就是下书院村,黄嘉善这样一位名望颇高的重要历史人物自然也使得下书院集名人轶事,人文地理于一体,已形成青岛近郊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h3><h3> “梅子青青杏子红,绕城荷叶已掀风。”每年6月,百余亩杏子向岛城人民开放,有佐实、大麦黄、甜臻杏、一串红、将军拳、观音脸、大红福等十余个品种...</h3><h3> 采摘的同时品尝农家乐,是乡村旅游好选择。</h3> <h3> 池塘里睡莲朵朵开放,神色安详,态若含笑,与圆圆的绿色荷叶相映,微风拂来碧水荡漾,不时还有成群的锦鲤游过,夏日美景令心旷神怡。</h3> <h3>  水土养德,德养人,人养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愿我们都以审美之心看大千世界,凡物皆有可观,凡物皆有可美;春华秋实,用镜头讲城阳故事,营造美好文化家园。</h3><h3> </h3> <h3> 本美篇图片由以上摄影师拍摄,均有摄影版权和肖像权;本期采风由城阳区摄协会员和城阳老年大学部分学员组队。欢迎参加每周采风活动。感谢收看与点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