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兰州,生命里永远的一座记忆之城。在这里,我生我长,朝夕相处了十九年。漫步街头,总会在城里的某个角落拾起旧时回忆,纵然有的早已模糊。三十余年前,外出异乡求学,学成归来停留几载,又再度远行,如今算来离开这里已经整整二十年了。2019年的夏天,又回到这座城市,逗留了一周,闲暇之余随意走走,再次仔细品味端详这城市。</font></h3> <h3>离开的这么多年里,每年春节也是会回到兰州的,只是那短短几日假期过于宝贵,基本足不出户地陪在两家老人身旁,偶尔外出会会老师同学。直观的感觉就是家附近又拆了一些老房子,多一些高层住宅而已。这次回来走走看看,和过去的城市比,的确变化还是挺大的。</h3> <h3><font color="#010101">记忆里黄河岸边的天水北路雁滩一带的城郊乡野,已经矗立起座座写字楼、高层住宅、商业楼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天水北路的写字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曾经熟悉的南关什字百货大楼,已经被这313米高的兰州第一高楼亚欧国际取而代之,依然彰显着这城市商业繁华中心的优势地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座座高楼于我而言是陌生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兰州,是一座挺特别的城市,在许许多多和这座城没有机缘亲密接触的外地人看来,总以为这里荒蛮落后。其实不然,在这里生活的人会永远爱她,离开的人会永远想她。即便是我们这些因父辈支援大西北远道而来就此扎根的外乡人,也早已把这里当作了故乡。事实上,兰州是一座移民城市,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包容性极强。</font></h3> <h3>故乡,总是有些与众不同之处让人怀念。</h3><h3>正如现在兰州人总结的一样,若问兰州有什么,特别简单,就是一碗面、一本书,一条河、一座桥什么的,或许不久还会加上一场马拉松等等,希望这座城市的符号再多一些。</h3><h3>其实,这简单数字里面的<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兰州故事已经不少了,也是老兰州人津津乐道的,如果有兴趣听听李修平、水均益、朱军这几位老兰州人讲讲他们的兰州往事,你会觉得这真是一座魅力之城。</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兰州,每日清晨就是从这一碗面开始的……</span></h3> <h3>日益声名远播的兰州牛肉面,俨然已经成为最能代表兰州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每次回兰州,当然少不了要急切地赶紧去整一碗,也别管是哪一家,名头大不大,街头随便一家清真店都很不错。其实,早年间这牛肉面就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平凡的饮食,当然现在也是,只是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想想从前面里的牛肉丁是铺满一层的,现在已经少得可怜,当然确想吃肉你也可以选择加一份牛肉。</h3> <h3><font color="#010101">滨河路上的牛肉面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街头随处可见的牛肉面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名头不小的老店名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兰州照相馆,记录了无数兰州人的美好瞬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众巷里家喻户晓的小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碗牛肉面,一盘酿皮,一份手抓羊肉,一份灰豆子……,都是兰州诸多饮食的缩影。如今无论是网红正宁路上,还是街头饭店酒楼,东西南北各路饮食无一不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条条熟悉的街道,集全省各地市名号为一城的富有兰州特色的街道名称。尽管这名字依旧,可这街道两边的建筑,早已旧貌不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民百,曾经的商业百货龙头企业,不知今日可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自媒体融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街头依然能见到为数不少而熟悉的报刊亭,真让人觉得欣慰,那是年少时最喜驻足的地方。只是不知道本地这纸媒还能挺到多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再来说下这兰州的“一本书”,也是报刊亭永远不会少的,就是《读者》,我相信这本创刊于1981年、富有隽永独特气质的杂志,曾经感染过多少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乃至全国无数读者对她情有独钟。据统计,到2019年8月,《读者》杂志的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这本杂志诞生在茫茫西北兰州,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据报道曾有领导称赞《读者》是“大漠瑰宝”,我想实不为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穆斯林老人家,应该是地道的老兰州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赋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少年时最渴望去和经常去的新华书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张掖路,人气之路,兴旺之路,财富之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离开闹市,黄河岸边是不能不去的好去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滨河路上,柳树吐绿,荫凉惬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所谓“一条河”,说的就是黄河。这条母亲河,浩浩汤汤五千余公里,穿越华夏大地,而唯一傍河而生的省会城市,唯有这兰州。夏季的黄河,确如其名,河水裹挟着泥沙,浊黄奔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曾经光秃秃的北山,已然矗立起座座高楼。</font></h3> “黄河第一桥”,就是这兰州横跨黄河的中山桥。中山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桥”。据史料,中山桥全部建桥材料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造价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称之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实至名归。甘肃人与西方人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摩擦,本质上还是纯粹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德国人承诺“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铁桥于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事实证明,这座铁桥在建成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经受了自然的考验,经历了动荡的洗礼,都为时代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div><br></div> 据报道,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部分构件老化,兰州市正拟对铁桥进行全面大修时,8月9日,一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桥墩上,铁桥遭受重创,经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使铁桥转危为安。<div>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br>兰州黄河铁桥历经一百一十年风霜雪雨,雄姿依旧,得到兰州人的珍爱与保护。同时,长达一百余年的相依相伴,兰州黄河铁桥也已经深深烙在了每一个兰州人的心上。</div> 黄河铁桥+白塔山,兰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符号。 <h3><font color="#010101">兰州别称“金城”,字意美妙。兰州</font>始建于公元前86年,多么富有历史感。之所以称作“金城”,据记载,一说筑城时挖出金子,取名金城。一说兰州城群山环抱,固若金汤,因此取“金城汤池”的典故,命名为金城,喻其坚固。不管如何得来,这名字着实令人喜欢。</h3> <h3><font color="#010101">兰州羊皮筏子,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如今已化作兰州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兰州民俗文化的遗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穿过百年铁桥,便来到白塔山公园。说来十分有趣,在兰州居住这么多年里,却不曾登过这山上半步,只是将白塔与铁桥融合在一起作为兰州的符号深深刻画在了脑海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拾级而上,欣喜看到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处处散发着悠久历史的光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亭台楼阁与现代建筑相映成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飞檐斗拱与伊斯兰顶相得益彰,充分说明兰州是个民族包容性极强的城市。</font></h3> 市中心的基督教礼拜堂。 <h3><font color="#010101">越往高处,林木茂盛,别有洞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雕梁画栋,处处散发着古建筑的魅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光显河陇,已故甘肃著名书画家陈伯希题写的匾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金城三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俯瞰黄河铁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凤林香袅”牌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秀映三台,远眺南山,皋兰山上三台阁清晰可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白塔山顶,国槐遒劲,尽管槐花已经泛黄,仍然香气扑鼻,一下子闻到了儿时的味道,记得那时的春天,满城都是这扑鼻的香气,有时忍不住抓一把槐花吃在嘴里,真是格外香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白塔,就是这山的主角了。塔所在的白塔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白塔塔身为八面七级,高约十七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挺拔秀丽,结构精巧,雕刻精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站在这白塔之下,白塔山巅,俯瞰黄河两岸,城市日新月异。网上也看过不少网友拍摄的夜景,灯光璀璨气势磅礴,别有味道,颇有几分大都市的味道。</font></h3> <h3>兰州33中——兰州大学附中,我全部的中学时光都属于这里,美好而难忘。</h3> <h3>兰州大学离家不远,从前每日上下学必经之地,那时没什么概念,并不清楚这还是国内著名的一所高等院校,甚至某些领域在国际上都享有一定盛誉,只把它当做了一所游乐园和运动场。</h3><h3>2019年,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家里小弟在这学府攻读七年,于是便对这大学更加亲近。</h3> 兰州大学本部图书馆——积石堂。 <h3>从前,每日上下学必经的兰大一角,想想还是那般模样。</h3> <h3>与家一街之隔的原军区四所老房子依然坚挺着,甚至这么多年了,墙上大字标语仍清晰可辨,年代感十足。</h3> 无论我走到哪里,兰州都深深地烙在心底深处,这里有我的家、我的根,是我人生的起点和梦开始的地方。再往后,或许与这座城市会渐行渐远,但我知道她会一直牵着我的魂……<div>再见,兰州,我的家乡……<br>完成于2019年12月31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