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马路”一词的来历 文/李中尧(作品1256)

淡然(李中尧)

<h3>  看来这人什么时候都有好奇心。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这几天在大脑里全部是“马路”二字的意念,因此有必要把它梳理一下,整理成文字东西,放在自己的空间里,以后也许能用得着。</h3><h3> 说起“马路”,在中国也算历史悠久了。总的说法,古代指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h3><h3> 《左传.昭公二十年》“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尧帝时,路曰“康衢”。再后来,路按等级分别命名:“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途”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走马的田间小路。秦始皇的“秦治驰道”为中国交通史上空前浩大的工程。“驰道”又名“真道”,为天子驰车马之道。秦汉以后,历朝路名“驰道”或“驿道”。总称“大道”。清称“官道”或“大路”。</h3><h3><br></h3><h3> </h3> <h3>  早在十八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英国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当时城乡普遍使用的是那种黄土小道,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h3><h3> 有一位叫马长丹的英格兰设计师设计出了一种适宜排水的碎石路,这种路的路面用碎石挤压而成,质地坚硬,且中间高,两边低,适应机动车辆行驶,因此这种路在当时很快得到普及。马长丹死后,为了纪念他对道路设计建设的贡献,就叫这样的路为“马路”。十九世纪,这种铺路方法传到我国,其称呼也延续了“马路”的叫法,一直流传下来。</h3><h3> 有关“马路”一词还有一个与已故伟人周恩来的政治外交艺术有关的故事:话说一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们中国人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h3><h3>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想把中国人比做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恩来总理把“马路”解释从马列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h3><h3> “马路”一词发展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今天,恐怕更有新的意涵在里面了。今天的马路不仅包括健康休闲的柏油马路,也包括乡间宽阔的水泥路,真的做到了“户户通”水泥路。更有双向四车道、八车到的高速公路。再往后这“马路”还能发展从啥样子,真的是不得而知。就让我们共同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吧!</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