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如此骄傲

毛歌

<h3>就事物的普遍性来说,这个足以超过我们自身想象力的容量,早已让我们处变不惊,并且善于发现事物彼此之间变化的奇妙美感。一个熟悉森林的人,对于无数枯枝败叶会无动于衷,这种属于自然更替法则的表现,无一不是为了促进整个森林的更新和代谢:老的慢慢死去,更多的空间腾出来给新的嫩芽。成熟的种子会经过风雨的侵蚀,寻找到自己的土壤,然后发芽和生长。自然没有保证一个松球里面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也不会严格要求土壤必需提供毫不保留的营养资源。我父亲曾经在四月的水田里反复扯出来一些长相不好的禾苗,扔到路边,或者洗干净带回家给牛吃,这种做法足以保证饱满籽实的禾苗迅速成长。好几次和他一起深入森林谷底,看见南酸枣的枝条上有雪白的蛇皮,父亲就会对我说:蛇脱皮人死,人脱皮蛇死。没有比这样关于生死的教育更让我一开始就明白生死如此一致,彼此相连。</h3><h3><br></h3><h3>这就是生活。</h3><h3><br></h3><h3>你只要洞悉到手里的枯枝和河流枯水季节裸露的河床具有同样的意义,你就会明白,生命的生死所内涵的普遍性,既不会让我们恐惧,更不会让我们无所适从。问题是:我们可以对于小草的死亡视而不见,而唯独对于人的生命表达呼天喊地的痛苦,我们很少有人愿意散手人寰,而每个人都在抓住命运,某种意义上,抗衡似乎更有力量,也显得像个人的样子。临近死亡状态的生命和站在他身边的人,都是如此焦虑和紧张。紧握一个人的手,会让他以为自己站在悬崖绝壁上,这种形象的比喻,步步紧逼我们的存在感。不愿意放弃生命的念头,构成了一种最后的较量。我们很难看见愉快的死,这和我们容易看见愉快的生形成绝对反差。</h3><h3><br></h3><h3>我一个朋友在医院和他的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只是用一只手触摸他父亲的背部,好像在瘙痒一样,他告诉父亲,是不是左边啊,然后又说,是不是右边啊,那种感觉亲切平和,充满了生命平静的美,就像一条河流在一个巨大的山谷停留下来一样,那种天堂般的湖泊,满是蓝天流云,小鸟的歌唱,漂亮的金色的叶子,游鱼突然沉落下午引起的涟漪,岸边还是水草,阳光就顺着湿润的土壤滑进湖水,然后再漂浮起来。他的父亲,双颊柔和,有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微笑,那么单纯,那么和日常生活一样从容和淡定。</h3><h3><br></h3><h3>生死如此美好。</h3><h3><br></h3><h3>我并非主张你控制自己痛苦的感情,我甚至愿意你像我母亲在外婆去世的时候,坐在门槛上嚎啕大哭,失去主张。然而,那一天,乡下的阳光好得来惊心动魄。过了很久,母亲用了袖子擦干泪水,沉默地去菜园子弄菜回来,给我们兄妹做了饭,然后带着妹妹先去了外婆家。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生活教育,村子里总有火铳和鞭炮响起来,要么是结婚,要么是死人。红和白都称之为“喜事”的时候,整个村子的生命就进入了一种谁都修改不了的章程。</h3><h3><br></h3><h3>生死如此自然。</h3><h3><br></h3><h3>所以,我宁愿在此刻十分明晰的日子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所谓为生死做准备,乃是为了我们自身的从容过渡。我们为生命的变化并没有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正是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仓促应战的人,其结果可想而知,既帮助不了对方,也会打击自己。我鼓励一个人常常步入森林,坐在一棵百年老树下看看辽阔的草坡,飞跃的蜜雀,歌唱的昆虫,悠扬飘落的叶子,或者就像我母亲一样,在池塘边洗菜的时候,偶尔会看见一条肚子翻白,腮帮子有气无力的鲫鱼,然后对我说:这条鱼不行了!这种平淡至极的话语,让我明白了生死并非茫茫不可见,而是近在眼前。思考自然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死,倘若我们就是一片落叶,一颗送球,搁浅的鱼,永远不会开花的植物,四处黑暗不见星星的长夜,倘若我们就是明亮的晨曦,短暂飞逝的蒲公英,随风摇曳的月色,如水影一样心旌摇荡的夜莺的歌唱,生长在松树根附近的苍苔,宝贵到只有一线的阳光,思考这些,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永恒的事实:自然永恒更新,万物彼此交替。</h3><h3><br></h3><h3>生死如此骄傲。</h3><h3><br></h3><h3><br></h3><h3>(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