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祥龙石龙,乃我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一个带有向徽意义的文化元素。由此上溯至红山文化,从远古走来的华夏子孙,漫漫五千年,一直把龙的形象作为图腾标志。</h3> <h3> 从炎黄实现中原大统,其后辈一代一代,均被誉为“龙的传人”而仰首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灿烂的民族文化,无一不流淌着龙的血脉。诸如“龙生九子”“真龙降世”“龙行天下”之类的神话传说,更是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h3> <h3> 龙的形象,在诸多文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延伸。就观赏石文化而言,也已成为收藏界竞相追捧和热议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作为一名奇石文化的爱好者和探求者,近些年来,为提高自身的收藏知识和鉴赏水平,曾积累,阅读了不少关于奇石文化的书刊资料,并多次赴全国各地奇石展、博览会、研讨会、拍卖会等,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颇得教益,受益匪浅。</h3> <h3> 也正是这个视野不断开阔的奇石天地,使我有幸收藏到一块自己颇为满意、钟情有加、爱不释手的“龙”石。我为她取名为“祥龙”。我之所以为手中这块奇石取名“祥龙”、这其中的原因是:在我所见到的资料中,曾有一篇专门介绍宋徽宗赵佶为筑“艮岳”,广集天下奇石的文章。其中有一块形似腾龙之状的石头,被宋徽宗视为珍宝,久久凝目而不忍离去,并依据自己精於书画的深厚功底,亲自临摹了那块龙形的石头。并在画中特意题诗叙怀。</h3> <h3> 宋徽宗在题“祥龙石图”诗中是这样写的: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常带暝烟疑振鬣。每乘霄雨恐凌空。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深未易窮。但龙的头那块石头,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照片看,腾越之势颇为壮观,但龙的头部似乎不甚明显。</h3> <h3> 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手中所藏的那块石头。特别是诗中的五六两句,更引起我诸多遐想。</h3> <h3> 自那块心爱的龙石走进我的石馆那天起,从各个不同角度凝望着那块石头,倾听着观赏石界诸位石友及来往宾朋对那块石头客观实在的评价,内心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藉蔚,从而也更加激发了我对藏石、赏石的逸兴和对赏石文化学习探索的强烈欲望。</h3> <h3> 一个久久索怀、挥之不去的心结是:那块天然成趣、生动传神的龙石所透出的文化内涵,给了我强烈的冲击力。纵观国史千秋、华夏文化,无论是名家著述、野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人们理想中的龙,无一不传递出“正义终将战胜恶邪”的教化与启迪。无一不给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h3> <h3> 不少时候,我自己静坐在石馆内,抚摸着那块龙石,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当你强烈的爱石情思与眼前的龙石发生心灵撞击,互相融通之时,那条龙便活了起来,在同你对话,在向你诉说那从逺古走来的岁月苍茫,在向你展现那底蕴深厚的文化艺术之美......</h3> <h3> 我想,这大概正是中国观赏石文化的魅力所在,也许正是古人所讲的“石不能言最可人”的超凡精神境界。</h3> <h3> 似乎明显感觉到,那块与自己相依为伴的龙石,在紧紧牵动着自己的衣袖、牵动着自己的情思,踞岭催涛、逐浪腾云,“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看一千河”......</h3> <h3> 那条已注入中华民族血脉的龙,正用她浩淼清澈的沧浪之水,孕育着大洋之面,崑崙之东的神州热土,悠悠五千年,荡尘涤垢,润泽万物而不竭,生生不息而流长.......</h3> <h3> 她振鬣横空、驱隙除腐、匡正驱邪、狂风不移、烈日难化、浴火永生、砥砺前行,铸就了巍巍华夏的民族之魂......</h3> <h3> 这也正式我走进观赏石文化领域,去不断学习实践,不断丰富自我,广泛涉猎,广交朋友,热衷于爱石,藏石的动力之源......。 </h3> <h3> 为便于同石友们交流,我对自己手中的这块龙形石,特别制作了一段视频,并加配照片一张,供大家评鉴赏析,并诚待指教赐名。 </h3> <h3> 题名:【祥龙】;石种:灵璧石;规格:43*34*55cm;产地:安徽灵璧;收藏人:九石居主人——刘立新随笔。谢谢!</h3> <h3>刘立新先生电话:1390327632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