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则流传过的故事:孩子因成绩不好,被妈妈骂笨鸟。</h3><h3>孩子不服气地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h3><h3>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报道,超八成家长爱比较“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数家长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而不满意自己孩子的现象甚为普遍。</h3><h3>这透视了时下中国父母纠结的教育心态:强烈的“望子成龙”的愿望,挣扎在输不起的“现实”里。“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困扰无数家长和孩子的一个存在。</h3><h3>1、<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了解和尊重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基本功</span></h3><h3>兴趣班有很多来给孩子报名的家长是这样来的,孩子的同学爱表达,所以家长给报了语言表演班,自己的孩子喜欢画画,本来觉得也挺好,可是某天闲聊,发现人家孩子的口才居然这么好,不得了,我的孩子也得报,赶紧报!</h3><h3>我不反对比较,比较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但比较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性格,尊重孩子的兴趣。</h3><h3>另外比较的前提是有意义的。例如孩子正在学画画,可以让孩子和同在一个班或者行业偶像看齐,而不是和学语言的比谁更吐字清晰。</h3><h3>发现孩子的兴趣后,帮助他树立一个目标,常和自己比较,总结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这样会减少很多盲目攀比,毕竟跨爱好跨性格比较是没什么可比性的。</h3><h3>蒋方舟在《圆桌派》讲过一个故事,她高三那年,老师骂过一个特别爱看书的男孩,因为临近高考,他整天抱着看的是与高考无关的管理类书籍。</h3><h3>毕业多年他们才知道,这位同学在高三的时候已经有属于自己的三家健身中心了。</h3><h3>如果这个孩子的妈妈横加干涉,非要孩子向班里哪个尖子生看齐,又或者你的孩子本来目前的重点和兴趣是考大学,你非让他学人家开三家连锁健身房,结果不仅可能让你失望,既而影响亲子关系,还极有可能抹杀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h3><h3>2、<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家长不时地比较,恰是虚荣心作祟的表现</span></h3><h3>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个笑话:两位旅行者在森林中遇见狗熊。一个人赶紧从袋子里翻出运动鞋穿上,另一个人不屑:“你穿上运动鞋也不可能比狗熊快”,第一个人却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便可。</h3><h3>俗话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更优秀,希望孩子在各方面比别人家孩子更好,可以为家长脸上增光,来满足家长内在的虚荣心。</h3><h3>如果孩子没有自己预想中那么出色,他们也绝对不愿意承认可能有一部分遗传因素。</h3><h3>然而,当家长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正巧和自己幻想中的一样时,“相对剥夺感”就出现了,觉得自己被剥夺了本应该享有的东西。</h3><h3>美国经济学家 Robert H. Frank 说过,这个社会是一个胜出者获得一切的社会,贫富差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影响了现代人,尤其是身为父母者的价值观。</h3><h3>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有遗憾,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所以做了父母之后会希望自己身上的遗憾可以在孩子身上实现。</h3><h3>结果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得到的结果只会揠苗助长。</h3><h3>家长爱比较,除了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自己不自信,把自我欲望的管理投射在孩子身上。</h3><h3>不论大人孩子,有认可自己的部分,有立足于这个社会的本领,就不容易盲目比较。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发现自己的长处或感兴趣的事物。</h3><h3>认真回想记录自己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最有满足感,或许这就是你的支点,从这个点出发,以这个行业最牛的人为对标,全力以赴。</h3><h3>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家长不时地比较,恰是无目标焦虑的表现</span></h3><h3>家长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拿孩子做比较,其实也不奇怪,谁还没羡慕过别人啊。但由比较既而引发严重的焦虑,其实是内心的迷茫与内心的不安全感在作怪。</h3><h3>作为家长,了解自家孩子的努力、烦恼、痛苦吗?当你在麻将桌上时,也许“别人家孩子”的爹妈可能正在学习拼搏;当孩子出现情绪时,别的家长可能在关注、关怀、疏导孩子,而不是粗暴地打骂、否定。</h3><h3>上学的时候是天天听着别人家的孩子,当了父母之后成为说着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就一定那么好吗?</h3><h3>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得到的结果自然是孩子不优秀,在否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卑、敏感、内向、不会表达自己,继续否定并恶性循环下去。</h3><h3>不要把期待变成伤害,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比较,是苛刻的完美主义,还有损于亲子关系的和谐。无论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父母需要关注的,仍是自家的孩子。</h3><h3>父母的一生也未必处处优秀,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家长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普通和不完美,孩子不是为别人而活,更不是为你而活。</h3><h3> </h3><h3>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看一看,自家孩子也许正是别人眼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要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h3><h3>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的教育真正的意义是为了让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