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东北之二:沈阳清昭陵

锦绣河山

<p>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br></p><p><br></p> 清昭陵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1643年(清崇德八年)建成,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也是汉满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 广场上“祥龙升腾 彩凤起舞”是北陵公园自主制作并采用古建筑彩绘手法完成的作品<br>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北部,故得此名。北陵公园是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占地330万平方米。昭陵在北陵公园内,如果在公园门口处买昭陵门票则可免公园门票。 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北陵公园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各具<br>特色。 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 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br><br> 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新觉罗·皇太极塑像。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11.28.申时-1643.9.21.亥时),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 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阎崇年作品描述皇太极: 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被称为四贝勒,12岁丧母,20岁带兵打仗,35岁登基,在位17年,52岁去世,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并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评价道: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四面<br>开拓的一生,用“鹰扬天下”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谋略包括精心谋划,继承汗位;一后四妃,笼络蒙古;松锦用兵,精于谋略;设反间计,除袁崇焕等,皇太极心计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 <br>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北陵建于1643年,内有隆恩殿、宝城、宝顶、月牙城、大明楼、大碑楼、方城、隆恩门、大红门、石牌坊等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北陵公园以其古老历史、神秘皇陵和园林景观,成为镶嵌在沈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清昭陵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4年7月1日与沈阳故宫、沈阳福陵和抚顺永陵,经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昭陵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br>正中是石牌坊。石牌坊是前部主体建筑,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仿木架结构,歇山式顶子,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三间。石牌坊用辽阳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 坊体雕刻各种花卉动物图案,生动逼真,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图为柱脚的石狮,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 清昭陵陵寝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300米,占地约18万平方米。四周绕以红色缭墙,曰“风水墙”。缭墙南面高九尺八寸,东西北均高七尺八寸,四周共长四百九十五丈九尺。缭墙以青砖砌成,外面涂以红色,故谓之“红城”。红城前方正中设前山门,即正红门;东西设东红门和西红门。 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陵寝正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单檐歇山式建筑, 为三楹仿木结构, 檐下有砖雕斗拱,屋顶黄琉璃瓦装饰。正红门前有三路石砌台阶,辅以白玉石雕栏杆。正中大门为神门,意为太宗文皇帝与孝端文皇后灵魂出入之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由此通过。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东侧是“君门”,皇帝谒陵时专走此门;西侧为臣门,祭祀时大臣由此门通过。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 正红门两侧袖壁长8.5米,高5米,装饰着浮雕五彩琉璃皤龙,又叫龙砖看墙,造形生动,引人注目。寓有神龙守护红门之意。 &nbsp;红城将陵寝中、后两部分建筑,南自正红门,北至隆业山,包括十二御林、碑亭、祭祀用房、方城、月牙城、宝城,全部囊括在内,形成一个宏伟的古代皇陵建筑群。 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向北有三条用长方条石铺成的笔直甬路。中间与“神门”正对的那条,名曰“神道”。它同“神门”一样是陵墓主人灵魂出入的道路。其实当年建陵时神道很长,它从陵前最南边那对下马碑开始,一直通到隆恩殿前。 所谓“神道”,是指陵墓前与宝鼎相对所修的甬路而言。据史籍记载,神道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并为历代陵墓所沿用。<br>按照清代陵寝制度规定,对神道的修建和使用有严格限制。其一,不许从神门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正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须有建筑物将两者隔断,这寓意“风水” 一眼望不断。在皇家后嗣者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事关重大,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因此建陵时,一般都在神道上修建影壁墙之类遮挡。昭陵正红门和隆恩门之间的神道上虽然没有影壁墙,但建立了碑亭,也起到了“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二,神道也和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除了大祭时抬祭品、捧送祝版和祝帛的官兵可以行走之外,其它人禁止通行,以示对先皇的敬重之意。<br> 正红门迎面的重檐歇山式碑亭,为颂扬墓主而建,其中所竖碑刻有满汉两种文字,称"昭陵神功圣德碑",是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清圣祖玄烨第二次东巡祭祖时下令修建的。 碑文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康熙皇帝亲自撰写,共1810个字,歌颂其祖父皇太极的文治武功。石碑高5.45米,宽1.98米,长4.67米,重达10万斤。巨碑用北京房山县大石窝生产的石材雕制而成,全靠人工推拉运到沈阳。 《清史稿》评价皇太极:上仪表奇伟,聪睿绝伦,颜如渥丹,严寒不栗。长益神勇,善骑射,性耽典籍,谘览弗倦,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于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明政不纲,盗贼凭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七致书于明之将帅,屈意请和。明人不量强弱,自亡其国,无足论者。然帝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 在碑亭东西两侧,矗立着一对华表。 华表也叫擎天柱或万云柱,通高10米左右。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尹子》说:“尧立诽谤木”。可见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都是用木头制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其中一个作用是供人们提意见之用,叫“诽谤本”,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表识”。将其竖立在交通要道,作为识别路径的标志,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表”即“标”,所以也叫“华表木”。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华表作为建筑装饰,起初是立在桥头上,从元代开始被用于宫殿旁,明清时期被广泛用在陵寝建筑上。 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石马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而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 “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干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主人。 大象代表江山社稷,幅源辽阔,四平八稳之意。石象象征着皇陵风水望不断。  大望柱。柱头是蹲兽石犼,头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沉缅于悲哀之中,要及时回朝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忘记先租的功德,要时常拜祭。它建在碑亭两侧,起装饰作用,使之更加气派豪华。 出碑亭即至方城,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隆恩殿与碑亭相对。方城有17500多平方米,是当年盛京城的缩影,城墙高达6.15米,在所有陵墓建筑中很是独特,且规规整整,保存完好。方城为陵园后部,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nbsp;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整个方城俨然是一座小城堡,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 方城是一座古城堡建筑,建成于顺治八年,四个角各建一座角楼,角楼均为两层,歇山式建筑,角楼上有一宝葫芦,寓意“陵寝平平安安”。角楼可供官兵登楼远眺,起到保护陵寝安全的作用。在角楼的檐下悬有风铃,主要防止鸟雀栖息。 隆恩殿的大台基有三路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巨石浮雕“寿山福海”及“双龙戏珠”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当时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br> 隆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檐下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额一块,从左至有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 隆恩殿台基上的精美石雕 隆恩殿共有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出廊,共有廊柱20根环殿而立。 台基边有石雕蚆蝦的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当年,红墙之内广植松树,因东西南北均各成行,故名曰“趟松”。原植松树3600棵,与盛京(今沈阳)城墙上的垛口数目相同,并与八旗每旗的骑兵之数相和。清朝时,朝廷非常重视此松的成长。盛京将军历年以“增、减、迁、退”四字奏明圣上。每年增加几棵,减少几棵,迁动几棵,退出几棵,均需奏报。 配殿 穿过棂星门可见石祭台。祭台长5.9米,宽1.6米,高1.3米,汉白玉雕凿,须弥座式造型。祭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br><br> 石五供虽然是象征性的,但所处的位置却十分重要。每次皇帝到昭陵举行祭扫的前一天,都要在石五供前举行展谒礼,奠酒、行礼、举哀,随驾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两边,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香炉的炉顶,花瓶内的花和烛台上的蜡均为石制,象征着皇陵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长眠于地宫内的帝后时刻都在饱纳着后代子孙的供养。 在两根石柱顶上,各雕着一个座南朝北的石鲁,形似狗,圆头夹目,而且都用铁链子锁着。 传说陵寝的地宫门就在石祭台下面,这两只石鲁就是护卫陵寝的护陵兽。 “屋脊六兽”,仙人走兽的数目、名称、顺序都是固定的,但实际使用根据建筑物的等级、档次,其数目不定。有三、有五,也有七或九。在领头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龙能兴云布雨;凤为百鸟之王;狮是群兽之首;天马和海马均为神话中的吉祥动物;狻猊形如狮,为龙生九号之五,其性好望,故也蹲座于此;押鱼海中异兽;獬豸可断善恶;斗牛为虬龙类可以兴雨灭火。由此可见,仙人走兽表面上起到装饰宫殿的作用,其实寓意天下统一,八方来朝,利用猛兽的威严,增强宫殿的庄严气氛,并有火除灾害,剪除邪恶的含义。除此之外,它还有其实用的一面,即用于防止屋顶脊坡瓦城的渗漏。所以,仙人走兽的应用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明楼在昭陵中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因此,明楼的走兽是最多的,共有七个。使用十一个仙人走兽的建筑在全国屈指可数,北京故宫也只有太和殿一处。 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与方城紧紧相连接。 月牙城的硫璃照壁上枝叶繁茂,象征着富贵的牡丹花13朵,中间九朵,四个角各一朵,绿叶红花,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从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这是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点。传说,神秘的地宫人口处就在华丽的照壁后面,为防止盗墓,在地宫人口处安装有许多暗器,暗器的机关就装在照壁上面。 月牙城因南面凹进,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院里两端各有一座砖砌的转向蹬道,利用这里蹬道拾级而上,可达明楼和宝项。<br> 隆业山在宝城身后,此山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亚北方位。细看山上结“九峰”,以中间主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个突起点,东西走向,其两端各向南弯屈,形如弯月,似如卧龙。此所谓“龙蟠凤翥”之势。 明楼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视昭陵全景,可是“树大遭风”,历史上呈几次受雷火袭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严重的一次是1936年伪满时期,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现在见到的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明楼是陵墓的标志,置于方城之上,是太宗文皇帝的碑楼。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nbsp;皇太极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共二十五个字。可是,一般称呼起来,只是取后面三个字。所以皇太极的谥号简称为“文皇帝”。 宝城也叫“团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下面是地宫,巨大的宝顶尖上,不偏不倚长着一棵榆树。为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也在宝顶上栽上一棵榆树。关于榆树,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一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来,放在这棵榆树的树权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 第二天早起来取骨灰匣时,竟然发现地上的土没过树杈,把骨灰匣给埋上了。他扒开土,想把骨灰匣拿出来,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树杈上一样。他又找来一把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就从树的被砍处往外流血浆,树的“伤口”又很快长好如初。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一棵神树,向他暗示这里是安葬父母的风水宝地。于是他顺从天意,用土把树杈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标记,并在这里住下来,安营扎塞,开始招兵买马,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br>"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黄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南面独坐”,完善体制。随着后金的发展,皇太极改革并完善政权机构。一是,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又挟制大贝勒代善,废除大汗同三大贝勒并坐制,改为皇太极“南面独坐”,强化君主极权;二是,巩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设立八旗汉军,以管理汉军及其眷属的军、政、民等事宜,并扩编八旗蒙古,加强对蒙古的统辖;三是,创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称理藩院),以专门处理民族事务;四是,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 方城上设有马道,道宽5.4米,路面是由外向里倾斜,似乎不太科学,但如按民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就很容易理解皇帝死后,也不愿财水外流的良苦用心了。 关于皇太极之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关清代官书上记载“无疾而终”: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九日,已勤于政务一天的清太宗晚上亥时(21点至23点),在清宁宫南炕突然死亡。但据史料记载,崇德五年,皇太极“圣躬违和”,崇德五年农历七月到鞍山温泉疗养。崇德六年松山大战前夕,前线告急,皇太极原定于崇德六年农历八月十一日亲征,却因鼻衄推迟三天。崇德七年,因“圣躬违和”,在大清门外大赦人犯;崇德八年又“圣躬违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庆贺礼,而且再次大赦,并向各寺庙祷告,施白金。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加之宸妃之死,悲痛不已,使潜伏的重病一朝突发,瞬间猝死,遂引起诸多猜疑。 史料证明,入关前的满族民风淳厚,崇尚俭朴,火化是满族的传统旧俗。从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将棺椁葬入地宫。所以,皇太极和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内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么棺椁。 &lt;!----&gt;<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24994c6c=""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lt;img data-v-24994c6c=""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12273808/abbe1280-9b45-11e9-850b-09b7fd22b0fe.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12273808/abbe1280-9b45-11e9-850b-09b7fd22b0fe.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style="height: 309.333px;"&gt;</div><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br></div></div>&lt;!----&gt; 离开昭陵 陵园上空的祥云 湖水倒映着云彩 放风筝的人们 <p class="ql-block">曾经赫赫有名的马背皇帝皇太极戎马一生,征战南北,被世人千古传颂,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筑成了华夏壮美雄伟的艺术宫殿,用神来之笔写下了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的篇章,使人们从中领悟到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参考文献来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