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怀

西陆卿

<h3>  端午因2000多年前屈原的忠贞爱国而决然身投汨罗江自成一个充满悲情和纪念意义的节日。2019年的端午,山乡小镇的老家、皇城根下的首都,素有山水如画、“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襄阳城,远隔千里的三地,在这个有着浓郁家国情怀的日子,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这个传统节日的内涵。</h3><h3> 山乡小镇,是父母的居住地,他们都已是耄耋之年的康健老人,父亲耳聪,母亲目明,二老互补了眼疾与耳背的缺陷,磕磕绊绊一辈子,风风雨雨七十年,如今,儿孙满堂,在老家独自颐养天年,逢年过节,儿孙们只要有可能,都从四面八方赶回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这里有从小就极为熟悉、随便在那里翻浪打滚的山包子,有夏日乘凉戏水下河摸鱼的清澈河滩,春有漫山遍野的杜鹃,夏有热浪下的蝉鸣,秋有五色斑斓的尽染层林,冬有屋檐下的根根冰棱挂柱。家乡情结是任何人都难以从记忆中抹去的,曾经的人、曾经的事,汇聚成千般萦回缠绕的不舍,也因而纵有千难万难,总有人排除千难万险往家奔。今儿,就有省城武汉的哥哥、随州的姐姐弟弟还有襄阳的弟弟妹妹,从不同的方向汇聚家乡,回到老家,去看望年老的父母,谈叙家常、把酒问盏,共享天伦。</h3> <h3>  </h3><h3> 特别的是,这个日子,父母的亲家——小妹的公公婆婆,也终于在多次的力邀下,随小妹们一起踏上了老家的土地。这是几十年来亲家们少有的相聚,在山乡小镇的见面更属首次。这样的见面,实属不易,以前家大口阔,屋小房窄,父母难以启齿;后来孩子们都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事业,上行下效,儿女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中华民族的孝,集资了却了父母尤其是父亲一生的心愿,在老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楼房,也让某些乡亲似假似真的玩笑止于这让老父亲脸面生光的三层楼房上。如今,亲家的到来,盛情款待的方式就是老人间的家常闲话和酒桌上的滴滴见情。</h3> <h3>  我说:“代问各位长辈好,兄弟姐妹好,中午多喝两杯!”</h3><h3> 三弟说“中午搞三瓶算了,毕竟年纪都大了!”</h3><h3> “三瓶不少了!”“看你说的,都是装甲部队,久经沙场的。心里有数。”</h3><h3> 这个端午,老家的家乡小镇,是儿女奔家、父母享天伦、兄弟姐妹叙手足的最佳地点,也是亲戚常走常新的好去处。</h3> <h3>  远在北京的另一边。女儿在那里读书学习了七年,毕业后直接进了当地的公司,也已经奋斗了两年,说她孤身闯天涯是不确切的,那里还有一个依靠,在偌大的北京城扎根的侄儿今天又在节日里提前将女儿邀请到家中,一大早侄媳就到超市买菜,中午女儿还发来视频,他们一起包粽子,烧猪蹄,忙得不亦乐乎的,我想象,在那里的餐桌上一定有中国这个传统节日的必备粽子和盐蛋,虽然没有了儿时的雄黄酒,但一定少不了年轻人享受生活的一瓶红酒。年轻一代的生活,有光怪陆离,也有经世之道,但血脉里流淌的是祖宗的传承,这不,看到网上传的视频中老家齐聚的亲人,侄儿由衷的发出感叹:“真好!”并祝福“爷爷奶奶,各位长辈身体健康,快快乐乐!”</h3><h3> 侄儿虽然父母都走的早,但从小耳濡目染,知道这个家金钱上虽然不富有,但精神上从来没有贫穷过,孙子辈的,侄儿是长孙,他很好地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总是身体力行的为弟妹们做好榜样,不仅学业、事业,不仅家庭、处世……</h3> <h3>  而我这里,老公因为工伤,仍在住院,穿梭于家和医院之间的我,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一大早就不自觉地上了菜场,中午,病床上,小小的就餐桌上摆满了六七个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病友不自觉的调侃老公:“呵呵,你这住院生活标准没有降低啊!”是的,生活中,总会有某个时候遭遇不测之祸,但我们要有面对灾难的勇气和智慧,要有享受生活的乐观情怀,平淡的日子如水过,特别的日子应有特别的仪式,如此,才为真的生活。</h3> <h3>  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筑国家精神。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想,所谓的家国情怀就如我这个大家庭的端午情怀吧,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了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泱泱大国,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于2019年6月1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