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自制力,让孩子受益终身

时光颗粒

让孩子明确界限规矩 <h3>  很多父母等到孩子青春期时,表现出很多坏习惯才开始着急,往往有点为时已晚。<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因为一个孩子的言行习惯是从小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只会越来越根深蒂固,再想纠正需要花费巨大的心力。</span></h3><h3> 喜欢溺爱、放任、纵容的家庭,孩子通常比较随心所欲,肆意妄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其实孩子的自制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关键在于父母平时有没有给孩子立规矩,讲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言行的界限在哪里。</span></h3> <h3>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自制力不行,是父母原则性不够强,可能在看到孩子撒娇、耍赖、哭闹后,就妥协了,打破了既定的规则,让孩子尝到了甜头。</h3><h3> 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太多规矩约束了孩子的探索行为,但是一些必需的规矩还是要有,比如对于零食、电子产品、作息时间的要求等。</h3><h3> 建立规则时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讨论,由孩子自己说出来的规矩,他会更乐意去执行。</h3><h3>定下了规则,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语气、情绪可以很温和,但是态度和立场必须坚定。</h3><h3> 在适当的规矩中,孩子会慢慢由他律变为自律,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能超过多长时间,自制力得到发展。<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当孩子做出专注、有自制力的行为时,家长可以给予鼓励和赞美,可以更有效地发掘孩子的潜力,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span></h3> 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h3>  孩子的自制力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中慢慢培养。</h3><h3> 首先,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看到父母规律生活、说到做到、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良好的管理和约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h3><h3> 其次,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自制力发展。</h3><h3> 父母应做到不粗暴对待孩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孩子“不做了”、“乖乖听话”,并不能起到本质作用,他可能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h3><h3> 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对待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不用情绪压制孩子,而是要循循善诱,跟孩子认真解释清楚禁止的原因,让孩子“知其所以然”。</h3><h3> 对于孩子反抗、挫败的情绪,父母应表现出理解和接纳,“我认同你的情绪,可以帮助你疏解,但我也要坚持我的原则”,这就是正面管教的关键所在。</h3><h3> 在正面管教下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也有规矩的约束,会充满安全感,这样才能发展出更加稳定的自我,从内心生出源源不断的力量来更好地管理自我。</h3><h3> 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投入越多,孩子自制力通常会发展的更好。<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就告诫家长平时要舍得花时间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的想法。</span></h3> 给孩子自我调节空间 <h3>  父母不要过分放纵孩子,反之,也不能过多控制孩子。<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很多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好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孩子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不能有自己自由做主的空间,很少有机会锻炼自我控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样严格、一板一眼的管控不利于孩子自制力的发展。不仅容易引发孩子的反叛心理,而且一旦当孩子处于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他反而会变本加厉地“放纵自我”。</span></h3><h3> 孩子在感到自己做主的事情上,会表现出更强的自制力。<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一些事情上,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有做选择、做决定的自由空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比如放假了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玩,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允许孩子有放松和尽情玩耍的时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是主动的、自觉的,做事情时才会有高注意力和高效率。</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家长也可以帮助和提醒孩子养成有计划地做事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习惯,学会放眼未来,享受掌控感和自由度。</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