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小卒话战友相册

豪情壮志

<h1> </h1> <h3>豫西南名刹丹霞寺,位于南召县留山镇西北四公里。</h3> <h3>  迄今寺史1200年。寺院座北向南,面积六万平方米,殿堂僧房等200余间,均系清代建筑;背靠丹霞山,左邻青龙山,右依白虎山,三山环抱;西傍留山河,南濒九龙河,二水交流寺前;600多亩古柏老林环绕四周,山清水秀,和谐壮观,昔有“龙虎宝地”之称,清代县志称“丹蔍霞霭、八百里伏牛八景之一”。古往今来德名远播,享誉国内外,观光旅游之胜地。  </h3> <h3>  挥戈马上行,休假半日闲。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常万全回召探亲,曾挥笔写下“丹蔍霞光”四个大字。</h3> <h3>  常万全老家南召石门乡周庄村,解放前生活所迫,祖辈乞讨南阳蒲山一带,后定居石桥镇麦仁店。他“不信天命信革命”,不忘乡愁,视南召为故土,就读县一中,1968年从南召应征入伍,后与家居“丹霞之窗”玲珑山村栗庄的同学朱三义成婚。40多年来,夫妻二人胸怀家国之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洒军营,情系官兵,奔走在风雨阳光路上…… </h3><h3> </h3><h3> 他是喝白河水长大的,热爱家乡,关注民生,每次休假探亲,大都食宿在栗庄和麦仁店。身着便服,走村串户,访亲会友,了解民情,指导帮助村民改变村容村貌,乡亲们众口称赞:“共和国的上将,农民本色没变!”</h3> <h3>  往昔抗金名将熊背牛皋死视如归屯兵丹霞寺,当代将士龙腾虎跃牢记使命强军打先锋,张顺亮也是其中佼佼者。说来也巧,他家就在“丹霞之路”的土门村,仅距丹霞寺2公里。</h3> <h3>  顺亮1976年3月出生,1996年9月考入国防科技大学,2000年7月毕业,历任排长、旅宣传干事、团宣传股长、前卫报社编辑、黄河民兵编辑室副主任,现为解放军报社评论员,技术7级,上校军衔。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发表稿件上百篇,获全军新闻奖评比一等奖8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5个,参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灾行动,3次荣立三等功。 </h3><h3> 15年前我携全家去济南军区拜访政委刘冬冬上将。期间,女儿秋波陪我看望了顺亮,后来经常来往。他为人忠实,作风扎实,文风朴实,令我敬佩,乡友战友结为文友。<br></h3><h3> 正当顺亮锋芒显露,施展才华之时,2016年2月1日,七大军区撤并五大战区,所属各报刊叫停,他和数百名“文官”面临转业和择业。解放军报社为了不拘一格选笔杆,通知各家上报一篇收刊词,顺亮的力作被一眼看中,经过全面考察考核,他特批步入军中“文坛宝殿”,身负“本报评论员”之重任,三年间由副团晋升副师。</h3><h3> </h3><h3> 顺亮的评论紧贴形势,切中实际,屡见报端,在军内引起反响,家乡却少为人知,择其一篇,请予品评。</h3><h3> </h3><h3> 武将驰骋挥戈保江山,文官铺纸泼墨唱战歌。我为南召将士们鼓掌喝彩,愿深山俊鸟、家乡精英在强军征程中多做贡献,让“丹蔍霞光”放射出新时代的新光彩,为人民立功,为家乡争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