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做新时代儒雅教师

碧玉

<h3><font color="#ed2308"><b>《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会纪实</b></font></h3> <h3>  6月28日上午,巴彦县教师进修校承担的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汇报总结会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会议室召开。教师进修学校薛继铖校长、刘海涛副校长、五所子课题学校主持人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h3> <h3><font color="#010101">刘海涛副校长在本次汇报总结会进行致辞。</font></h3> <h3>会前大家翻阅交流子课题单位国学校本教材。</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万发中心学校承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综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子课题。主持人王会详述课题研究过程,总结该课题的创新点:1.传授教育师先行。“立己达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简约。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忘了自我成长和自我体现,不能忘了立己,要在立己达人的螺旋上升中,逐渐成长为学生乃至世人行事的榜样,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风范为学生树立典范。2.发挥校本课程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力。校课题组成员经过精心研究、选择、借鉴、设计、整理,编写了一套与德育目标相一致的校本教材,教材里涵盖了《三字经》、《弟子规》、 唐诗、宋词、《论语》、成语典故等诸多经典内容。3.深度研修家庭教育,助力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4.初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山后中心学校承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综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子课题。主持人郭威峰汇报课题研究过程及创新点 :1.初步构建起了德育实践体系。(1)经典阵地化。在校园中营造处处是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楼廊经典化,橱窗国学化;同时将中华经典教育列为课程计划,作为课程开设,开辟经典教育阵地,有效保证了经典教育长期化。(2)素质外显化。活动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3)教材校本化。编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事例和文化精髓,供教师和学生学习。 2.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介绍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时,老师们都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3.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诗歌朗诵水平、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通过课题实践,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如:屈原、伍子胥与端午节的由来,牛郎织女与七夕节的关系等等。经典诵读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日积月累的诵读,很多同学都能背诵经典篇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兴隆镇中心学校承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综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子课题。副校长张洪涛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介绍。1.教师教科研潜力得到提升。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在科研理论的掌握上、实践研究的能力上、撰写论文等都有很大提升。教师们感慨地说:“老祖宗的智慧就是好,应该传承。”“动手写材料也不犯愁了。” “课题实验课也不神秘了,我会制作课件了。”近三年,教师出课题实验课32节,每年都有3-5节“典型课”参加县课题实验课评选,并获奖。教师交流的科研论文、案例分析、经验体会65篇。2. 学生的学习习惯、做事习惯、文明习惯都有了很大进步,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打仗骂人现象基本杜绝,楼内通行有尊有让,在家能承担家务活,关心父母尊敬长辈的学生增多了。3.课题研究阶段性性成果3篇,课题实验结題报告1篇。编撰成校本教材1册并印刷1500本,师生人手一册。4.校园文化体系已经形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西集中心学校承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创新能力的研究》子课题。唐德辉科研主任对课题研究取得成效作介绍:1、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有一定提高,而且大部分的实验教师都能够将所教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课程的创新能力。2、学生的收获最大,3---6年级的学生在两年的实验中,积累的最少学生记诵的古诗文也在百首以上,这不仅对他们学习大有好处,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得有礼貌,尊老爱幼等等。3、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诗歌朗诵、诗词创作能力、文言文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4、我们把《中国梦》作为重点的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诵,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都得制定详细的诵读计划,学期末课题组成员与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组成评审小组,对每个班级背诵的情况进行验收,并且每个班级必须要有经典诵读特色展示。5、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们要求老师进行重点的讲解。一是可以促进老师不断的学习,二是让孩子都从小就学习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髓,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根,民族的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第三中学承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主持人韩旭重点阐述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学习传统文化意识增强,体现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到能主动实践。表现在家人生病了能主动问候;主动帮家人提购物袋;主动扶起摔倒的小朋友;主动给老人让座了;主动把自己喜爱的糖果和小朋友分享。2.营造五彩校园氛围,体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楼廊文化的创意、设计无不体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古朴与现代的融合,经典与书香的完美组合。彰显传统文化的悠远底蕴。3.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体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力。(1)提出倡议拒绝过洋节。(2)开展主题班会课。(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4)举办“感恩有你,一路相伴”主题演讲活动。(5)开展争做新时代的好队员——《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的活动。(6)开展“我和祖国共成长,争做文明小公民”主题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培养了学生热爱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怀。4.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5.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结合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汇报,总课题组主持人之一宋淑媛老师进行了详实的汇报。经过三年来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总结等科研活动,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成果初见成效;尤其是子课题组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万发中心学校、山后中心学校、兴隆镇中心学校创造性的编写校本教材,为课题研究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值得表扬;在充分肯定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希望各子课题单位,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稳固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扎实推进,去伪存真,让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教师内心,外化为儒雅博学的职业行为,做学生的表率,把经典文化注入孩子的灵魂深处,传承中华经典国脉。</font></h3> <h3>&nbsp; &nbsp; &nbsp; 薛校长针对子课题和总课题的汇报给予“各美其美,和而不同”总评价。充分肯定各课题组取得丰厚的显性与隐形研究成果同时,也强调三点:1.教育科研工作是一把手工程,校长重视,成效显著;2.教师要学以致用,带头践行,让研究服务于教育教学;3.教学相长,沉下去潜心研究,认真总结提升。4.加强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最后,总课题组发出倡议:</h3><h3>&nbsp; &nbsp; &nbsp; &nbsp;一、号召全面提升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各校拟建中小学教师学习型工作室。创建中小学教师学习工作室,以学科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开展以语言文字、书法、文化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习,如创建德育工作室、语文学科工作室、历史学科工作室、美术学科工作室、音乐学科工作室、体育学科工作室等,深入挖掘学科内容,结合学科特点重点阐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序推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nbsp;二是着力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体系。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以中小学教师书法、国画、诵读经典古诗文、爱国故事、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采取“送出去、请回来、网上学”的培训策略。<br>&nbsp; &nbsp; &nbsp; &nbsp;二、切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科教研,整合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内容。协调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编撰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br>&nbsp; &nbsp; &nbsp; &nbsp; 三、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激活中小学教师最深层的学习热情,尊重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的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审视和鉴赏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传承环境。通过校园宣传板、板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利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构建资源共享的宣传教育体系,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举办高雅艺术、书法、国画、诗词等一系列推广活动,使广大教师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br>&nbsp; &nbsp; &nbsp; &nbsp;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教师的行为准则。</h3> <h3><font color="#010101"><h3>策划:郭淑琴&nbsp; 宋淑媛</h3><h3>撰稿:郭淑琴</h3><h3>照片:张立宏 肖亚荣</h3><h3>审核:薛继铖 刘海涛</h3></font></h3>

传统

教师

文化

优秀

学生

子课题

课题

经典

学习

研究